資源簡介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全5冊】文言文篇目訓(xùn)練匯總(挖空訓(xùn)練+一詞多義+情境默寫)必修上冊*勸學(xué)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 )之,而寒于( )水。木直中繩, (róu)( )以為( )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 ),不復(fù)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礪( )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 )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也,而聞?wù)哒? )。假( )輿(yú)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絕( )江河。君子生(xìng)( )非異也,善假( )于( )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kuǐ)步,無以( )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 )十駕( ),功在不舍。鍥(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 )食埃土,下( )飲黃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利①金就礪則利( )②非利足也( ) 假①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③因求假暫歸( ) 絕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以為妙絕( )④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⑤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 強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③乃自強步,日三四里(《戰(zhàn)國策》)( ) 疾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②君有疾在腠理(《韓非子》)( ) 而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 )⑤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⑥蟹六跪而二螯( ) 之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③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⑤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⑥何陋之有( )⑦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2·新高考全國Ⅰ卷] 《荀子·勸學(xué)》中“ , ”兩句,以劣馬的執(zhí)著為喻,強調(diào)為學(xué)必須持之以恒。 [2020·全國卷Ⅱ] 《荀子·勸學(xué)》中舉例說,筆直的木材如果“ ”,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即使再經(jīng)曝曬也不會挺直,因為“ ”。 [2020·天津卷] 在“停課不停學(xué)”期間的云班會上討論“學(xué)習和思考的關(guān)系”,你想強調(diào)學(xué)習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勸學(xué)》中的“ , ”。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中說:“君子檢身,常若有過。”這句話與《荀子·勸學(xué)》中“ , ”兩句,都強調(diào)君子每天檢查并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荀子善用比喻說明道理,如在《勸學(xué)》中用“非利足”者卻能“致千里”、“非能水”者卻能“絕江河”來設(shè)喻后,得出的道理是“ , ”,以之啟示我們做事時應(yīng)該善于尋求幫助。 《荀子·勸學(xué)》一文用提取青顏料的結(jié)果“ ”和形成冰的結(jié)果“ ”來說明“學(xué)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xué)》中用三組比喻論述了學(xué)習重在積累,接著用“ , ”闡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道理。 《荀子·勸學(xué)》中以“ , ”論證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荀子·勸學(xué)》中以蚯蚓為例論證為學(xué)必須專一,與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氣躁,以致“ , ”。答案: 一、已: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狀語后置句,靛青從藍草中取得,卻比藍草顏色深 為:變成 于:介詞,比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 以為:古今異義詞,把它做成 暴:曬 就:接近,靠近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狀語后置句,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見識明達、行為沒有過失了 嘗:曾經(jīng) 須臾:片刻 跂:踮起腳后跟 博見:看得廣闊 疾:勁疾 彰:清楚 假:借助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達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絕:橫渡 生:同“性”,天性 假:借助 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可不譯 焉:兼詞,相當于“于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無以:沒有用來……的,無從 騏驥:駿馬 駑馬:劣馬 駕:一天的行程 鍥:刻 鏤:雕刻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強健的筋骨 上:名詞用作狀語,向上 下:名詞用作狀語,往下 一:專一 跪:腿 螯:蟹鉗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緣故二、1.①變鋒利 ②使……迅疾2.①借助 ②假裝 ③假期3.①橫渡 ②與世隔絕的 ③獨一無二的,絕妙的 ④停止 ⑤斷絕外交關(guān)系4.①強健 ②有余 ③勉強5.①勁疾 ②疾病6.①連詞,表轉(zhuǎn)折,但 ②連詞,表遞進,并且 ③連詞,表并列,又 ④連詞,表修飾 ⑤連詞,表順承 ⑥連詞,表并列,和7.①代詞,代靛青 ②代詞,代冰 ③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⑤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⑥助詞,無實義,賓語前置的標志 ⑦動詞,到、往、去三、1. 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2. 以為輪 使之然也3. 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4.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5. 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6. 而青于藍 而寒于水7. 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8.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9.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師 說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古之學(xué)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 )師( )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 )道之不傳也( )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 )圣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xué)( )而大( )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 )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 )有專攻( ),如是而已。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 ),六藝( )經(jīng)傳( )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yí)( )之。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道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③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 )⑥會天大雨,道不通( ) 師①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②吾師道也( )③或師焉,或不焉( )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⑤孔子師郯子( )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⑦十年春,齊師伐我( ) 則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③學(xué)而不思則罔( )④以身作則(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 于①而恥學(xué)于師(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⑤不拘于時( ) 其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其可怪也歟( )⑤吾其還也(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2·北京卷] 每個人都難免有自己的知識盲區(qū),遇到不懂的領(lǐng)域,應(yīng)該虛心聽取專業(yè)人士的意見,正如《師說》所謂:“ , 。” [2019·全國卷Ⅲ] 《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xué)習這種現(xiàn)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 , 。”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韓愈在《師說》中也描述了類似的現(xiàn)象:“ , , 。” 《勸學(xué)》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韓愈在《師說》中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 , , ” 韓愈在《師說》中用對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時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學(xué),尊師重道,虛心請教,而現(xiàn)在的一般人“ , ”,怎能不更加愚昧 韓愈在《師說》中用對自己與對自己孩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關(guān)重視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 。” 答案:一、學(xué)者:古今異義詞,求學(xué)的人 所以:用來……的、憑它(他)來……的 受:同“授”,傳授 乎:介詞,相當于“于”,翻譯為“在” 固:本來 乎:比 從而:古今異義詞,跟從并且 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學(xué)習 庸:表示反問語氣 乎:語氣詞,用于句末,表反問語氣 師:名詞用作動詞,尊師學(xué)習 也:用于句中,表停頓,不譯 出:超出 焉:句末語氣詞,不譯 眾人:古今異義詞,一般人 下:名詞用作動詞,不如 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益:更加、越發(fā)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彼:那些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不明句讀,不能解決疑惑 或:有的,指代“句讀之不知” 不:同“否” 小學(xué):古今異義詞,小的方面要學(xué)習 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大的方面 明:明智 不恥相師:不以拜別人為師為恥 族:類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者為師,就感到十分恥辱;以官職高者為師,就覺得是近乎諂媚 不齒:不與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歟:語氣助詞,表示感嘆 常師:固定的老師 徒:同類的人 不及:比不上 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 術(shù)業(yè):學(xué)術(shù)技藝 專攻:專門學(xué)習或研究 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駢文相對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 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被動句,狀語后置句,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xué)習 嘉:贊許 古道:古人從師之道 貽:贈送二、1.①名詞,道理 ②名詞,風尚 ③名詞,學(xué)問、主張 ④名詞,方法 ⑤動詞,說 ⑥名詞,道路2.①名詞,老師 ②動詞,學(xué)習 ③動詞,從師學(xué)習 ④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⑤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名詞,榜樣,借鑒 ⑦名詞,軍隊3.①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②連詞,常“則……則”并用,有加強對比的作用 ③連詞,表承接,就 ④名詞,規(guī)范,準則 ⑤副詞,加強判斷4.①介詞,向 ②介詞,從 ③介詞,對于 ④介詞,比 ⑤介詞,被5.①代詞,它們,指不跟從老師學(xué)習而遺留下的問題 ②第三人稱代詞,他 ③副詞,表示推測語氣,大概 ④代詞,這 ⑤表祈使,相當于“還是”三、1. 聞道有先后 術(shù)業(yè)有專攻2. 小學(xué)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3.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群聚而笑之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5. 圣人之所以為圣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6.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xué)于師7.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赤壁賦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zhǔ)( )客,誦明月之詩,歌( )窈窕之章。少(shǎo)焉(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 )。白露( )橫江,水光接天。縱( )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 )如馮( )虛( )御( )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 )登仙。于( )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 )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 ),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 ),倚歌而( )和(hè)( )之。其聲嗚嗚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lí)婦。蘇子愀(qiǎo)然( ),正( )襟危( )坐而( )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 西( )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 ),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方( )其破( )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 )也,舳艫(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侶( )魚蝦而( )友( )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 )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挾( )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 )得,托( )遺響( )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 )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盈虛( )者如彼,而( )卒( )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 )非吾之所有,雖( )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 )酌。肴核( )既盡,杯盤狼籍(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 )白(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歌①扣舷而歌之( )②歌曰( )③倚歌而和之( ) 如①縱一葦之所如(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屬①舉酒屬客(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屈平屬草稿未定( )⑤神情與蘇、黃不屬( )⑥名屬教坊第一部( ) 固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⑤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3·全國乙卷] 宋代張孝祥以“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描寫舟泛水上,境界非凡,與蘇軾《赤壁賦》中“ , ”兩句所寫的景致非常相似。 [2020·全國卷Ⅱ] 蘇軾在《赤壁賦》中發(fā)議論說,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時圓時缺,“ ”。 [2019·全國卷Ⅱ] 蘇軾在《赤壁賦》中以“ , ”兩句,寫出了婉轉(zhuǎn)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 “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蘇軾《赤壁賦》中的“ , ”常被用來勉勵人們保持這份美德。 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表達了“我欲乘風歸去”的出世情懷,同樣是借助于“風”,《赤壁賦》中“ , ”對這一情懷做了更具體的表述。 宇宙已經(jīng)存在了大約138億年,而人類一生不過匆匆百年;如果太陽系的直徑相當于從北京到上海的距離,那么地球只是一粒直徑0.37毫米的塵埃,人類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蘇軾在《赤壁賦》中用“ , ”表達出同樣的人生理解。 王逸評《離騷》時,說其“依詩取興,引類譬諭”“靈修美人,以媲于君”。蘇軾在《赤壁賦》中也用這種手法來表達對君王的思念的兩句是:“ , 。” 在《赤壁賦》中,蘇軾明確了兩個時間節(jié)點:開始時東升的月亮“ ”,結(jié)束時倒頭大睡,“ ”。 《赤壁賦》在寫到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時,指出該地可以遠望夏口和武昌,接著以“ , ”兩句描繪其景色。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泛舟江上讓人感到好像脫離人世,超然獨立,升入仙境的句子是:“ , 。” 《赤壁賦》中感慨人生短暫、羨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蘇軾在《赤壁賦》中,以“ , ”寫簫聲能使深谷里的蛟龍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婦聽了落淚,從側(cè)面寫了簫聲的魅力。答案:一、泛:浮,浮行 興:興起 屬:勸請 歌:名詞用作動詞,吟誦 少焉:一會兒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明月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徘徊 白露:古今異義詞,白茫茫的水汽 縱:放任 如:往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乎:形容詞詞尾 馮:同“憑”,乘 虛:太空 御:駕 遺世獨立:脫離人世 而:連詞,表承接 于:在 棹:船槳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我心里想得很遠 望:眺望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個吹洞簫的客人 而:連詞,表修飾 和:同聲相應(yīng),伴奏 然:……的樣子,象聲詞詞尾 不絕如縷:如同不斷的細絲 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危:端正 而:連詞,表承接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句,(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 乎:語氣詞,表示反問 西:名詞用作狀語,向西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繆:同“繚”,盤繞,圍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方:當 破:奪取 下:攻占 東:名詞用作動詞,東下 固:本來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可如今在哪里呢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狀語后置句,何況我與你在江邊捕魚砍柴 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 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相屬:相互勸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須臾:極短的時間 挾:攜帶,偕同 驟:一下子,很輕易地 托:寄托 遺響:余音,指簫聲 夫:那 斯:這樣 盈虛:指月亮時圓時缺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卒:終究 曾:竟然 茍:假如 雖:即使 惟:只有 禁:禁止 竭:盡,完 適:享有 更:再 肴核:菜肴和果品 狼籍:“狼藉”,凌亂 相與枕藉乎舟中: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 既:已經(jīng) 白:明亮二、1.①唱 ②歌詞 ③歌聲2.①往 ②像3.①勸請 ②同“囑”,囑托 ③類 ④撰寫 ⑤類似 ⑥動詞,歸屬、隸屬4.①本來 ②險固地勢 ③鞏固 ④頑固 ⑤副詞,本來,確實三、1.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2. 而未嘗往也 而卒莫消長也3. 余音裊裊 不絕如縷4. 茍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5.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6. 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7. 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8. 徘徊于斗牛之間 不知東方之既白9. 山川相繆 郁乎蒼蒼10.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11. 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12.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登泰山記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泰山之陽( ),汶(Wèn)水西流;其陰( ),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 )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 )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 ),至于( )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qì)石為磴(dèng)( ),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 )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 )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 ),世皆謂之天門云(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 )不可登。及( )既上,蒼山負( )雪,明燭(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 )霧若帶然。戊(wù)申晦( ),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數(shù)十立者( ),山也。極天( )云一線異色,須臾( )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 )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絳皓駁( )色,而皆若僂( )。 亭西有岱祠(Dài Cí),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 )失。僻不當( )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 ),少圜(yuán)(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 ),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Nài)記。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陰①其陰,濟水東流( )②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③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④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⑤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呂氏春秋》)( ) 陽①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②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③是以箕子陽狂,接輿避世(《漢書》)( )④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莊子·齊物論》)( ) 限①越長城之限( )②崖限當?shù)勒? )③濟清、河濁,足以為限(《戰(zhàn)國策》)( ) 稍①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 )②夫妻心稍慰( )三、名篇名句默寫。 《登泰山記》中“ , ”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錯、終歸一河的景色。 《登泰山記》中“ 。 ”兩句生動展示了日出前風揚積雪、云霧彌漫的環(huán)境。 《登泰山記》中“ , ”描寫了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變得五彩繽紛,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勢。 《登泰山記》中“ , , ”,通過描摹色彩,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 《登泰山記》中作者與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 , ”兩句最能反映當時天氣惡劣、登山艱難的情況。 “雪”是詩文中常見的意象,但有時真假難分,如姚鼐《登泰山記》中“ ”一句描繪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 ”則以雪寫浪花。 答案:一、陽:山的南面 陰:山的北面 當:在 以:在 乘:冒 限:界限 至于:古今異義詞,到達 磴:石階 循:順著 道:路 所不至:沒有到過的地方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 云:助詞,無實義 幾:幾乎 及:等到 負:背 燭:名詞用作動詞,照 居:停留 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定語后置句,逐漸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擲具似的立著的東西 極天:天邊 須臾:極短的時間 采:同“彩” 動搖:古今異義詞,晃動,搖蕩 或:有的 駁:雜 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 漫:模糊 當:對著 平方:古今異義詞,平的和方形的 圜:同“圓” 罅:裂縫二、1.①山的北面 ②陰天,沒有陽光 ③冷,寒冷 ④暗中,暗地里 ⑤影子2.①山的南面 ②太陽,陽光 ③表面上,假裝 ④生,活3.①界限 ②像門檻一樣 ③險阻,阻隔4.①逐漸 ②略微,稍微三、1. 陽谷皆入汶 陰谷皆入濟2.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3. 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4.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5. 道中迷霧冰滑 磴幾不可登6. 明燭天南 卷起千堆雪必修下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 )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 )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 )而對( )曰:“千乘之國,攝( )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由也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 )也。”夫子哂(shěn)( )之( )。“求!爾何如( ) ”對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 )其禮樂,以俟( )君子。”“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 )章甫( ),愿為( )小相焉。”“點!爾何如 ”鼓( )瑟希( ),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 )乎 亦各言其志也。”曰:“莫( )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然( )嘆曰:“吾與( )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是故( )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 ”“安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 ),孰( )能為之大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方①且知方也(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 爾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②子路率爾而對曰( )③問君何能爾( )④鼓瑟希,鏗爾( ) 以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②毋吾以也( )③則何以哉( )④加之以師旅( )⑤以俟君子( )⑥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⑦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⑧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⑩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0·新高考全國Ⅰ卷] 《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千乘之國,“ , ”。 孔子有許多令人推崇的教學(xué)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xué)思結(jié)合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就循循善誘,引導(dǎo)曾皙不要有顧慮,應(yīng)該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理想,這兩句是:“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 ”兩句,孔子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現(xiàn)了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xué)生的態(tài)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一句,反映出孔子對學(xué)生平時的思想動態(tài)了如指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表現(xiàn)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魯莽的性格。 子路認為,憑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國家是綽綽有余的,即使這個國家處在“ , ”的危急情況下,他也能使之轉(zhuǎn)危為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一句傳神地表現(xiàn)出孔子對子路言志的態(tài)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有、公西華的態(tài)度要謙虛謹慎得多,語氣要委婉得多。冉有說“ , ”,公西華說“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沒有直接說明怎樣從政治國,而是描繪出一幅太平盛世的風情畫——暮春時節(jié),“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 , , ”,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為:“ , 。” 答案: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狀語后置句,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 居:平日、平時 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句,不了解我 或:有人 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 對:回答 攝:夾處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后置句,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為:治 比及:等到 可使有勇:省略句,可以讓他們有勇氣 方: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哂:微笑 之:句末助詞,不譯 何如:賓語前置,怎么樣 方:縱橫若干長度 如:或者 足民:使人民富足 如:至于 俟:等待 端: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禮服 章甫:名詞用作動詞,戴著禮帽 為:做 鼓:名詞用作動詞,彈奏 希:同“稀”,稀疏 作:起身、站起來 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后置句,我和他們?nèi)藶檎牟拍懿灰粯印『蝹?何妨。意思是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莫:同“暮” 既:已經(jīng) 冠者:成年人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 喟然:嘆息的樣子 與:贊成 也已矣:語氣助詞連用,相當于“罷了” 讓:謙遜 是故:所以,因此 也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安見:怎見得 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相 孰:誰二、1.①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②縱橫若干長度 ③正2.①代詞,你們 ②相當于“然”,……的樣子 ③代詞,這樣 ④助詞,相當于“然”,象聲詞詞尾3.①因為 ②同“已”,止 ③動詞,做、為 ④介詞,用 ⑤連詞,表目的,來 ⑥介詞,用、依靠 ⑦介詞,依、按、憑 ⑧介詞,把 ⑨介詞,在 ⑩連詞,和、而,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三、1.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2. 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3. 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4. 居則曰:‘不吾知也!’5. 子路率爾而對曰6. 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饉7. 夫子哂之8.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愿為小相焉9.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10.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齊桓(huán)晉文之事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 )無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wànɡ)( )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 ”曰:“臣聞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 ’對曰:‘將以( )釁(xìn)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 ),若無罪而就( )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 ’曰:‘何可廢也 以羊易( )之。’不識有諸( ) ”曰:“有之。”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 )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 )有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小( ),吾何愛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 )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wū)( )知之 王若隱( )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 )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 )也,是( )乃仁術(shù)( )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 )也。”王說( ),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 ( )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yú)薪( )。’則王許( )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 )何與 然則( )一羽之( )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 )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yù)( )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 )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權(quán)( ),然后知輕重;度(duó)( ),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 )王興甲兵,危( )士臣,構(gòu)怨( )于諸侯,然后快( )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 )不足于口與 輕暖( )不足于體與 抑( )為采色( )不足視于目與 聲音不足聽于耳與 便嬖(pián bì)( )不足使令于前與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蒞( )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 )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 ”曰:“殆(dài)( )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蓋(hé)( )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訴(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hūn)( ),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chǎn)( )而有恒心者,惟士( )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 )辟( )邪侈( ),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 )之,是罔民( )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 )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xù)( )妻子( ),樂歲( )終身飽,兇年( )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 )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贍( ),奚( )暇治( )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 )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雞、豚( )、狗、彘(zhì)( )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愛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②吳廣素愛人( )③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若①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②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③其若是,孰能御之(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⑥彼與彼年相若也( )⑦若夫淫雨霏霏( ) 徒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②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 )③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資治通鑒》)答案:一、徒:同類的人 道:述說,談?wù)摗∈且?因此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句,我沒有聽說過這些事 無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 保民:安民,養(yǎng)民 莫之能御也:賓語前置句,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句,從哪里知道我可以 牛何之:賓語前置句,牛到哪里去 以:用 觳觫:形容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 就:走向 與:語氣詞 易:替換 諸:“之乎”的合音 是:代詞,這種 愛:吝惜,舍不得 固:本來,確實 誠:的確 褊小:狹小 異: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惡: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隱:痛惜,哀憐 擇:區(qū)別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句,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啊 無傷:沒有關(guān)系 是:這,指以羊易牛 仁術(shù):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庖廚:廚房 說:同“悅”,高興 忖度:揣測 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啊。“……之謂也”,固定句式,說的就是…… 戚戚:內(nèi)心有所觸動的樣子 復(fù):稟報 明:形容詞用作名詞,視力 輿薪:整車的柴火 許:相信 獨:偏偏、卻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您)不愿廣施恩澤 何以:怎么、用什么 語:告訴 折枝:按摩肢體。枝,同“肢”,肢體。一說“折技”指彎腰行禮。另一說“折技”即折取樹枝。均喻指常人較易辦到的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 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 御:治理 諸:合音詞。用于句中為“之于”的合音 所以:……的原因 權(quán):名詞用作動詞,稱量 度:丈量 抑: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 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 構(gòu)怨:結(jié)怨 快:痛快 肥甘:形容詞用作名詞,指美味的食物 輕暖: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輕軟暖和的衣服 抑:連詞。表示選擇,相當于“還是” 采色:指絢麗的顏色。采,同“彩” 便嬖:君主左右受寵愛的人 辟:開辟 朝:使動用法,使……朝見 蒞:統(tǒng)治 若:如此 猶緣木而求魚也: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 若是其甚與:真的像(您說的)這么嚴重嗎 殆:恐怕,可能 蓋:同“盍”,何不 藏:儲存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訴:奔走求告 惛:不明事理,糊涂 恒產(chǎn):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 士: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 放:放縱 辟:不正 侈:過度 刑:名詞用作動詞,處罰 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 制:規(guī)定 事:贍養(yǎng) 畜:養(yǎng)活 妻子:古今異義詞,妻子兒女 樂歲:豐年 兇年:荒年 之:往,到 輕:容易 惟:只是 贍:足 奚:何 治:講求 反:同“返”,返回 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豚:小豬 彘:豬 時:季節(jié)。這里指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時節(jié)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狀語后置句,慎重辦理學(xué)校教育,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頒,同“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如果這樣還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二、1.①吝惜 ②愛護 ③同“ ”,隱藏2.①如果 ②如此 ③像 ④你們 ⑤比得上 ⑥相當、差不多 ⑦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3.①同類的人 ②徒然,白白地 ③只,僅僅庖丁解牛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庖(páo)丁為(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yǐ)( ),砉(xū)然向( )然,奏( )刀 (huō)( )然,莫不中(zhòng)(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hé) ( )至此乎 ”庖丁釋( )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 )大郤( ),導(dǎo)( )大窾(kuǎn)( ),因( )其固( )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而況( )大 (gū)( )乎!良庖歲( )更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彼節(jié)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 ),每至于族( ),吾見其難為( ),怵(chù)然為( )戒,視為( )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huò)( )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為( )之四顧( ),為( )之躊躇滿志( ),善( )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得道者多助( ) 然①因其固然( )②雖然,每至于族( )③然,誠有百姓者( )④其聲嗚嗚然( )⑤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 ) 族①族庖月更刀( )②雖然,每至于族( ) 乎①技蓋至此乎( )②依乎天理( )③而況大乎(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一、為:替 所觸:“所”字結(jié)構(gòu),接觸的地方 履:名詞用作動詞,踩 踦:抵住,指宰牛之時用膝蓋抵住牛 向:同“響” 奏:進 :擬聲詞,插刀裂物的聲音 中:合乎 會:節(jié)奏 蓋:同“盍”,何、怎么 釋:放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判斷句,我所追求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超過技術(shù)了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天理:這里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 批:擊 郤:同“隙”,空隙 導(dǎo):引導(dǎo),這里指引刀進入 窾:空隙 因:順著 固:本來的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脈絡(luò)相連和筋骨相結(jié)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 而況:何況 :大骨 歲:名詞用作狀語,每年 族:眾 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狀語后置句,而刀刃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 間:空隙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是以:因此 雖然:雖然這樣 族:(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 為:解 為:作為 為:因為 謋:擬聲詞,迅速裂開的聲音。這里形容骨與肉分開的聲音 委:散落,卸落 為:因為 顧:看 為:因為 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善:揩拭二、1.①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 ②治國的正道2.①助詞,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狀態(tài) ②代詞,這樣 ③正確,對 ④……的樣子 ⑤但是,然而3.①眾 ②(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4.①助詞,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 ②介詞,相當于“于” ③助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呢” ④形容詞詞尾燭之武退秦師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 )函陵,秦軍氾(Fán)南。佚(Yì)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 )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 )曰:“臣之( )壯也,猶( )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 )縋(zhuì)( )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 )知亡矣。若亡( )鄭而有益于君,敢以( )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 )用亡鄭以陪( )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 )東道主( ),行李( )之( )往來,共( )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 )為( )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 )濟( )而( )夕設(shè)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 既東封( )鄭,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闕(quē)( )秦,將焉( )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 ),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shù)之,乃還。子犯請擊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 ),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 )之。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鄙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左傳》)( )④言語粗鄙( )⑤鄙夫寡識(《東京賦》)( ) 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③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④人微言輕( )⑤微言大義( )⑥微伺其睡(《童區(qū)寄傳》)( ) 以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③越國以鄙遠( )④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而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縋而出(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 其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③失其所與,不知( )④吾其還也( )燭之武退秦師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狀語后置句,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 軍: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見:拜見 辭:推辭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猶:尚且 也已:語氣助詞,表示確定 而:連詞,表順承,才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這是我的過錯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晚 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既:已經(jīng) 亡:滅亡 以:用,拿 執(zhí)事:辦事的官員,代指對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 焉:哪里 陪:增加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 以為:古今異義詞,把……作為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行李:古今異義詞,外交使者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共:同“供”,供給 乏困:形容詞用作名詞,缺乏的資糧 嘗:曾經(jīng) 為:給予 朝:名詞用作狀語,在早上 濟:渡河 而:連詞,表順承 版:版筑的工事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讓……成為(晉國的)邊境 肆:延伸、擴張 封:疆界 闕:侵損、削減 焉:從哪里 唯君圖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說:同“悅” 盟:名詞用作動詞,訂立盟約 之:代詞,指秦軍 微:沒有 夫人:古今異義詞,那個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損害 與:結(jié)交、同盟 知:同“智”,明智 去:離開二、1.①邊邑,這里用作動詞 ②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③看不起,輕視 ④庸俗,鄙陋 ⑤自稱的謙辭2.①沒有 ②隱約,稍微 ③稍微、略微 ④地位低下,卑賤 ⑤幽微,精妙 ⑥副詞,秘密地、偷偷地3.①連詞,因為 ②介詞,拿、用 ③連詞,表順承 ④介詞,把4.①連詞,表順承,才 ②連詞,表修飾 ③連詞,表順承 ④連詞,表順承5.①句末語氣詞,表感嘆,啊 ②疑問代詞,哪里 ③兼詞,于此 ④代詞,它6.①代詞,指代“這件事” ②代詞,他們 ③代詞,自己的 ④表示祈使,還是*鴻門宴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偏義復(fù)詞、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沛公軍( )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 )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 )饗( )士卒,為( )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 )也,素( )善( )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 )沛公,項伯乃夜馳之( )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欲呼張良與俱( )去,曰:“毋( )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 ),亡( )去( )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 )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 ”張良曰:“誰為( )大王為( )此計者 ”曰:“鯫(zōu)( )生說(shuì)我曰:‘距( )關(guān),毋內(nèi)( )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ɡ)( )項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 )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 )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 ”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 )事( )之。”張良出,要( )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 )卮(zhī)( )酒為壽( ),約為婚姻( ),曰:“吾入關(guān),秋毫( )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來謝( )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 )善遇之。”項王許諾。沛公旦日從( )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lù)( )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 ),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 )目( )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 )。若( )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 )擊沛公于坐,殺之。不( )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Kuài)。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jǐ)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 )帷西向立,瞋(chēn)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 ),目眥(zì)( )盡裂。項王按劍而跽(jì)曰:“客何為者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dàn)( )之。項王曰:“壯士!能復(fù)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辭(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 ),刑( )人如恐不勝( ),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 )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 )與非常( )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 ),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 )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樊噲從( )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 )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zǔ),我為魚肉,何辭為( )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 ”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 )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 )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 )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 )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 )至軍中。張良入謝( ),曰:“沛公不勝( )杯杓(sháo),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 ) ”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如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②沛公起如廁( )③其如土石何( )④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⑤洛陽親友如相問(《芙蓉樓送辛漸》)( )⑥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意①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④紅杏枝頭春意鬧(《木蘭花》)( ) 舉①殺人如不能舉(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③孫叔敖舉于海( ) 謝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②噲拜謝( )③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④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伏謝不受印(《史記·汲鄭列傳》)( ) 因①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②因擊沛公于坐(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④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 為①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 )⑤何辭為( ) 勝①刑人如恐不勝( )②沛公不勝杯杓(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 )答案:一、軍: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旦日:明天 饗:用酒食款待賓客,這里指犒勞 為:替 幸:君主寵愛女子 采:同“彩” 季父:叔父 素:一向 善: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友善 從:跟隨 之:動詞,往 具告以事:把項羽將發(fā)動進攻的事詳細告訴了張良 俱:一起 毋:不要 急:形容詞用作名詞,危急的事 亡:逃走 去:離開 具:詳細 為之奈何:這件事怎么辦 為:替 為:做、制定、策劃 鯫:淺陋、卑微 距:同“拒”,據(jù)守 內(nèi):同“納”,接納 當:對等,比得上 固:固然,當然 背:背叛 故:舊,交情 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孰與君少長:他和您誰大誰小 兄:名詞用作狀語,用侍奉兄長的禮節(jié) 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 要:同“邀”,邀請 奉:獻上 卮:酒器 為壽:(席間敬酒)祝壽 婚姻:古今異義詞,親家,有婚姻關(guān)系的親戚 秋毫: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籍:名詞用作動詞,造冊登記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我)派遣軍隊守住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 倍:同“背”,背棄 蚤:同“早”,早些 謝:道歉 因:趁著(機會) 從:率領(lǐng),帶領(lǐng) 戮:同“勠”,合 河北:古今異義詞,黃河以北 郤:同“隙”,隔閡、嫌怨 數(shù):多次 目:名詞用作動詞,遞眼色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 不忍:心慈手軟 若:你 因:趁機 不:同“否” 若屬皆且為所虜:被動句,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被他俘虜 翼:名詞用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內(nèi):同“納”,放他進去 披:分開 上指:直豎起來 眥:眼眶 與:給 彘肩:豬的前腿根部 覆:反扣 啖:吃 且:尚且 卮酒安足辭: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 舉:盡 刑:名詞用作動詞,給人用刑 勝:盡 故:特意 出入:偏義復(fù)詞,進入 非常:古今異義詞,意外的變故 細說:小人的讒言 竊: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 從:挨著 如:去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jié),行大禮不必回避小的責備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現(xiàn)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 操:拿 會:正趕上,恰巧 置:放棄,丟下 道:取道 間行:秘密地走 度:估計 間:從小路 謝:道歉 勝:承受 沛公安在:賓語前置句,沛公在哪里 吾屬今為之虜矣: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吾屬,我們這些人二、1.①比得上 ②去 ③“如……何”為固定結(jié)構(gòu),對……怎么辦 ④好像 ⑤連詞,假如 ⑥或者,表示選擇關(guān)系2.①料想 ②意圖 ③態(tài)度,神情 ④情景,景象3.①盡 ②發(fā)動 ③選拔,任用4.①道歉 ②感謝 ③告訴,告知 ④推辭5.①連詞,于是、就 ②副詞,趁機 ③介詞,依靠 ④動詞,順著6.①介詞,替;動詞,制定 ②被 ③動詞,認為 ④動詞,表判斷,是 ⑤語氣助詞,表反問,呢7.①盡 ②承受 ③美好諫逐客書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臣聞吏議逐客,竊( )以為過( )矣。昔繆(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來( )丕(Pī)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 )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 ),國以富強,百姓樂用( ),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 )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 )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東據(jù)成皋(gāo)之險,割膏腴( )之壤,遂散六國之從(zòng)( ),使之西面事( )秦,功施(yì)( )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廢穰(rǎng)侯,逐華陽,強公室( ),杜私門( ),蠶( )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 )四君卻( )客而不內(nèi)( ),疏( )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 )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tuó)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 )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jué tí)不實外廄( ),江南( )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zān)、傅璣(jī)之珥(ěr)( )、阿(ē)縞(gǎo)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 )佳冶( )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wèng)( )叩缶(fǒu)( ),彈箏搏髀(bì)( ),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 )當前,適觀( )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 )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 )細流,故能就( )其深;王者不卻( )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qián)首以資( )敵國,卻賓客以業(yè)( )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jī)盜糧( )”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 )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私①強公室,杜私門(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史記·項羽本紀》)( ) 卻①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 )②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③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④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 說①而陛下說之,何也( )②夫差將死,使人說于子胥(《國語·吳語》)( )③是說也,人常疑之( )④師說( )⑤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 ) 致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④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⑤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⑥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史記·伍子胥列傳》)( )三、名篇名句默寫。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太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做比喻,來說明“ , ”的道理。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從史實的角度通過假設(shè)“ , ”的情況,得出國家就會既不富裕也不強大的結(jié)論,從而論證了“逐客過矣”的觀點。 《諫逐客書》中作者認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卻客疏士,那么最終結(jié)果是:“ 。” 《諫逐客書》中,李斯在正面論述了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之后,指出秦國的做法是“ , ”,導(dǎo)致天下賢士退縮不敢向西入秦。 《荀子·勸學(xué)》中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句是從反面以水為例表達了積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道“ , ”,以水為例說明君王應(yīng)重視接納人才。答案:一、竊:私下 過:錯誤 來:招致、招攬 并:兼并,吞并 移風易俗,民以殷盛:轉(zhuǎn)移風氣,改變習俗,人民因此殷實富裕 樂用:樂于為用 舉:攻克,占領(lǐng) 治強:安定強盛。治,社會安定 拔:攻取 膏腴:肥沃的 從:同“縱” 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 施:延續(xù) 公室:王室 杜私門:抑制豪門貴族的勢力。杜,堵塞、封閉。私門,對公室而言,指權(quán)貴大臣之家 蠶:名詞用作狀語,像蠶一樣 向使:假使 卻:推辭,拒絕 內(nèi):同“納”,接納 疏:疏遠 致:求得,收羅 垂:懸掛 服:佩帶 說:同“悅”,喜愛 玩好:供玩賞的寶物 外廄:宮外的馬舍 江南:長江以南地區(qū) 珥:耳飾 隨俗雅化:嫻雅變化而能隨俗 佳冶:嬌美妖冶 甕:用來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 缶:一種瓦制的打擊樂器 搏髀:唱歌時拍打大腿以應(yīng)和節(jié)拍 快意:心情愉快 適觀:適于觀聽 所以:用來…… 讓:拒絕 擇:同“釋”,舍棄 就:成就 卻:推辭,拒絕 充:豐裕,繁盛 資:資助,供給 業(yè):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就霸業(yè) 藉寇兵而赍盜糧: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藉,同“借”。赍,送給、付與 損:減少二、1.①私人的,自己的 ②偏愛 ③密謀之事2.①推辭,拒絕 ②使……退,擊退 ③退回 ④還、再 ⑤表轉(zhuǎn)折3.①同“悅”,喜愛 ②動詞,告知、告訴 ③說法,言論 ④文體的一種 ⑤勸說,說服4.①動詞,求得、收羅 ②動詞,到達 ③動詞,招致、招引 ④動詞,招致 ⑤名詞,意態(tài)、情趣 ⑥動詞,送達三、1.王者不卻眾庶 故能明其德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 疏士而不用3.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卻賓客以業(yè)諸侯5.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與妻書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意映卿(qīng)卿如晤(wù)(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 )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 )吾衷( ),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吾至( )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 ),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gòu) ( )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 )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 )勿悲!汝憶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 )吾先死也,無寧( )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后經(jīng)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 )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 )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 )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 何情不訴 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fù)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吾亦既( )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 )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 )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 )形容之。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 )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zāi)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 )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 )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 )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 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 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zhuǎn)眼成人,汝其( )善撫之,使之肖( )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 )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 )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yīng)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bàng)( )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 ),而使汝擔憂,的的( )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 )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 )其身。嗟夫!巾短情長( ),所未盡( )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 )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 )時時于夢中得我乎 一慟( )。辛未三月念( )六夜四鼓( ),意洞手書。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 )吾意為幸。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與①與妻書( )②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③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④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 竟①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而齊竟怒不救楚( ) 即①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 )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 )③若即若離( )④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⑤昭帝即位( )答案:一、如晤:如同見面,舊時書信用語 竟:完成 察:體察 衷:內(nèi)心 至:極,最 就:接近、靠近 腥云:血腥陰云 彀:同“夠” 老:形容詞用作動詞,敬愛 幼:形容詞用作動詞,愛護 充:擴充 其:表示祈使 與使:與其 無寧:不如 禁:承受得住,經(jīng)得起 卒:最終 適:恰逢 既:已經(jīng) 以:因為 勝:禁得起 寸管:指筆 第:只是 瓜:名詞用作狀語,像切瓜一樣 抑:還是 徒:白白地 將奈之何:該怎么辦呢 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定語后置句、判斷句。像我們這樣感情濃摯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 這就是我敢于任性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 其:副詞,表示祈求、希望語氣 肖:像 后日:古今異義詞,今后的日子 相:互相 旁:靠近 辭:推辭 的的:實在,的確 偶:名詞用作動詞,婚配、嫁給 善:形容詞用作動詞,完善、維護 巾短情長:方巾短小,情意深長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寫盡 模擬:古今異義詞,想象、揣摩 其:副詞,表示揣測語氣,或許 一慟:大慟 念:俗同“廿”,二十 四鼓:四更天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領(lǐng)會盡、領(lǐng)會透二、1.①動詞,給,給予 ②和“使”連用,連詞,表選擇,與其③贊同,贊成 ④助詞,表示輕微的疑問,嗎2.①動詞,完成 ②副詞,全、整、終 ③終于,終究3.①就 ②即使,縱使 ③動詞,接近、靠近 ④當 ⑤登上促 織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宣德間,宮中尚( )促織之戲,歲( )征民間。此物故( )非西( )產(chǎn);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 ),因責( )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 )養(yǎng)之,昂( )其直( ),居( )為奇貨。里胥(xū)猾黠,假( )此科斂( )丁口,每責一頭,輒(zhé)( )傾數(shù)家之產(chǎn)。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業(yè),久不售( )。為人迂訥(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chǎn)累盡。會( )征促織,成不敢斂( )戶口( ),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bì)益( ) 不如自行搜覓,冀( )有萬一之得。”成然( )之。早出暮歸,提竹筒銅絲籠,于敗堵( )叢草處,探( )石發(fā)穴,靡( )計不施,迄( )無濟(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嚴限追比,旬余,杖( )至百,兩股( )間膿血流離( ),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zhuǎn)側(cè)床頭,惟思自盡。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 )資詣( )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shè)香幾。問者爇(ruò)香( )于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 ),唇吻翕(xī) ( )辟( ),不知何詞。各各竦立( )以聽。少間( ),簾內(nèi)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fā)爽( )。成妻納( )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 ),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 )蘭若。后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跳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 )成。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 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真逼似( )。乃強( )起扶杖,執(zhí)( )圖詣( )寺后,有古陵蔚( )起。循( )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 )類畫。遂于蒿萊(hāo lái)中側(cè)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 ),絕無蹤響。冥( )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è),急逐趁( )之,蟆入草間。躡( )跡披( )求,見有蟲伏棘根。遽(jù)( )撲之,入石穴中。掭(tiàn)( )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 )。逐而得之。審視( ),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 )歸,舉家慶賀,雖( )連城拱璧不啻( )也。上于盆而養(yǎng)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 )官責。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 )發(fā)( )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 )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罵曰:“業(yè)根( ),死期至矣!而翁( )歸,自與汝覆算( )耳!”兒涕( )而出。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 )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fù)聊賴。日將暮,取兒藁 (gǎo)( )葬。近撫之,氣息惙然( )。喜置榻上,半夜復(fù)蘇。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fù)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 ),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chān)視( ),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 )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 )舉,則又超忽( )而躍。急趁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衿(jīn)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 ),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斗以覘( )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 ),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 ),亦無售者。徑造廬( )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 )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 )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 zuò)( ),不敢與較。少年固( )強( )之。顧( )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 )一笑,因合納斗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liè)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 )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hé)( )敵領(lǐng)( )。少年大駭,解令休止。蟲翹( )然矜( )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 ),徑進以啄。成駭立愕( )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 )。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 )冠上,力叮不釋( )。成益驚喜,掇( )置籠中。翼日( )進宰,宰見其小,怒訶( )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 )。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 )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 )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益奇( )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 ),宰以卓異聞( ),宰悅,免成役。又囑學(xué)使俾( )入邑庠。后歲余,成子精神復(fù)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 )成。不數(shù)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 )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 )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guān)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dù)( )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 )。當其為里正、受撲責( )時,豈意其至此哉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 )夫!”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責①因責常供( )②每責一頭( )③以塞官責( )④受撲責時( )⑤負責數(shù)百萬(《漢書·淮陽憲王欽傳》)( ) 靡①靡計不施( )②蟲盡靡( )③望其旗靡( )④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論積貯疏》)( ) 顧①顧之則氣斷聲吞( )②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 )③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 )④荊軻顧笑武陽(《荊軻刺秦王》)( )⑤三顧茅廬( )⑥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碩鼠》)( )⑦眷顧楚國,系心懷王( )⑧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 ) 售①久不售( )②亦無售者( ) 歲①歲征民間( )②后歲余( )③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④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寡人之于國也》)( ) 令①有華陰令欲媚上官( )②少年大駭,解令休止(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五人墓碑記》)( )④巧言令色(《論語·學(xué)而》)( ) 益①死何裨益( )②成益愕( ) 擲①簾內(nèi)擲一紙出( )②蟲躍擲徑出( ) 異①成述其異( )②宰以卓異聞( )③漁人甚異之( )強①乃強起扶杖( )②少年固強之( )中①又劣弱不中于款( )②中繪殿閣( )③憂從中來( )答案:一、尚:崇尚,喜好 歲:每年 故:原來,本來 西:這里指陜西 才:名詞用作動詞,有才能。這里指勇猛善斗 責:責令 籠:名詞用作動詞,用籠子裝 昂:抬高 直:同“值”,價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