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教材梳理課內(nèi)文言文【全5冊】文言文篇目訓(xùn)練匯總(挖空訓(xùn)練+一詞多義+情境默寫)(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教材梳理課內(nèi)文言文【全5冊】文言文篇目訓(xùn)練匯總(挖空訓(xùn)練+一詞多義+情境默寫)(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全5冊】
文言文篇目訓(xùn)練匯總
(挖空訓(xùn)練+一詞多義+情境默寫)
必修上冊
*勸學(xué)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    )之,而寒于(   )水。木直中繩, (róu)(        )以為(     )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    ),不復(fù)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礪(    )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   )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也,而聞?wù)哒?    )。假(   )輿(yú)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絕(   )江河。君子生(xìng)(       )非異也,善假(   )于(        )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kuǐ)步,無以(       )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     )十駕(      ),功在不舍。鍥(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        )食埃土,下(        )飲黃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金就礪則利(      )
②非利足也(      )

①善假于物也(      )
②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
③因求假暫歸(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以為妙絕(      )
④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
⑤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②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
③乃自強步,日三四里(《戰(zhàn)國策》)(      )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②君有疾在腠理(《韓非子》)(      )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②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      )
⑤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①青,取之于藍(      )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③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⑤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
⑥何陋之有(      )
⑦送孟浩然之廣陵(      )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2·新高考全國Ⅰ卷] 《荀子·勸學(xué)》中“            ,            ”兩句,以劣馬的執(zhí)著為喻,強調(diào)為學(xué)必須持之以恒。
[2020·全國卷Ⅱ] 《荀子·勸學(xué)》中舉例說,筆直的木材如果“            ”,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即使再經(jīng)曝曬也不會挺直,因為“            ”。
[2020·天津卷] 在“停課不停學(xué)”期間的云班會上討論“學(xué)習和思考的關(guān)系”,你想強調(diào)學(xué)習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勸學(xué)》中的“           ,            ”。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中說:“君子檢身,常若有過。”這句話與《荀子·勸學(xué)》中“            ,            ”兩句,都強調(diào)君子每天檢查并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荀子善用比喻說明道理,如在《勸學(xué)》中用“非利足”者卻能“致千里”、“非能水”者卻能“絕江河”來設(shè)喻后,得出的道理是“            ,            ”,以之啟示我們做事時應(yīng)該善于尋求幫助。
《荀子·勸學(xué)》一文用提取青顏料的結(jié)果“         ”和形成冰的結(jié)果“         ”來說明“學(xué)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xué)》中用三組比喻論述了學(xué)習重在積累,接著用“         ,         ”闡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道理。
《荀子·勸學(xué)》中以“        ,          ”論證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荀子·勸學(xué)》中以蚯蚓為例論證為學(xué)必須專一,與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氣躁,以致“        ,              ”。
答案:
一、已: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狀語后置句,靛青從藍草中取得,卻比藍草顏色深 為:變成 于:介詞,比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 以為:古今異義詞,把它做成 暴:曬 就:接近,靠近 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狀語后置句,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那么他就會見識明達、行為沒有過失了 嘗:曾經(jīng) 須臾:片刻 跂:踮起腳后跟 博見:看得廣闊 疾:勁疾 彰:清楚 假:借助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達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絕:橫渡 生:同“性”,天性 假:借助 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可不譯 焉:兼詞,相當于“于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無以:沒有用來……的,無從 騏驥:駿馬 駑馬:劣馬 駕:一天的行程 鍥:刻 鏤:雕刻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強健的筋骨 上:名詞用作狀語,向上 下:名詞用作狀語,往下 一:專一 跪:腿 螯:蟹鉗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二、1.①變鋒利 ②使……迅疾
2.①借助 ②假裝 ③假期
3.①橫渡 ②與世隔絕的 ③獨一無二的,絕妙的 ④停止 ⑤斷絕外交關(guān)系
4.①強健 ②有余 ③勉強
5.①勁疾 ②疾病
6.①連詞,表轉(zhuǎn)折,但 ②連詞,表遞進,并且 ③連詞,表并列,又 ④連詞,表修飾 ⑤連詞,表順承 ⑥連詞,表并列,和
7.①代詞,代靛青 ②代詞,代冰 ③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⑤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⑥助詞,無實義,賓語前置的標志 ⑦動詞,到、往、去
三、1. 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2. 以為輪  使之然也
3. 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4.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 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
6. 而青于藍 而寒于水
7. 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8.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
9.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師 說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古之學(xué)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     )師(     )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       )道之不傳也(       )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       )圣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   )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xué)(       )而大(         )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    )弟子不必(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     )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       ),六藝(         )經(jīng)傳(       )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yí)(   )之。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③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⑤不足為外人道也(      )
⑥會天大雨,道不通(      )

①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
②吾師道也(      )
③或師焉,或不焉(      )
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⑤孔子師郯子(      )
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
⑦十年春,齊師伐我(      )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
②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
③學(xué)而不思則罔(      )
④以身作則(      )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

①而恥學(xué)于師(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      )
⑤不拘于時(      )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③其皆出于此乎(      )
④其可怪也歟(      )
⑤吾其還也(      )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2·北京卷] 每個人都難免有自己的知識盲區(qū),遇到不懂的領(lǐng)域,應(yīng)該虛心聽取專業(yè)人士的意見,正如《師說》所謂:“           ,           。”
[2019·全國卷Ⅲ] 《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xué)習這種現(xiàn)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            ,            。”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韓愈在《師說》中也描述了類似的現(xiàn)象:“            ,           ,           。”
《勸學(xué)》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              ,            ”的觀點是相同的。
韓愈在《師說》中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             ,          ,           ”
韓愈在《師說》中用對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時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學(xué),尊師重道,虛心請教,而現(xiàn)在的一般人“          ,          ”,怎能不更加愚昧
韓愈在《師說》中用對自己與對自己孩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關(guān)重視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            。”
答案:
一、學(xué)者:古今異義詞,求學(xué)的人 所以:用來……的、憑它(他)來……的 受:同“授”,傳授 乎:介詞,相當于“于”,翻譯為“在” 固:本來 乎:比 從而:古今異義詞,跟從并且 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學(xué)習 庸:表示反問語氣 乎:語氣詞,用于句末,表反問語氣 師:名詞用作動詞,尊師學(xué)習 也:用于句中,表停頓,不譯 出:超出 焉:句末語氣詞,不譯 眾人:古今異義詞,一般人 下:名詞用作動詞,不如 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益:更加、越發(fā)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彼:那些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不明句讀,不能解決疑惑 或:有的,指代“句讀之不知” 不:同“否” 小學(xué):古今異義詞,小的方面要學(xué)習 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大的方面 明:明智 不恥相師:不以拜別人為師為恥 族:類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者為師,就感到十分恥辱;以官職高者為師,就覺得是近乎諂媚 不齒:不與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歟:語氣助詞,表示感嘆 常師:固定的老師 徒:同類的人 不及:比不上 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 術(shù)業(yè):學(xué)術(shù)技藝 專攻:專門學(xué)習或研究 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駢文相對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 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被動句,狀語后置句,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xué)習 嘉:贊許 古道:古人從師之道 貽:贈送
二、1.①名詞,道理 ②名詞,風尚 ③名詞,學(xué)問、主張 ④名詞,方法 ⑤動詞,說 ⑥名詞,道路
2.①名詞,老師 ②動詞,學(xué)習 ③動詞,從師學(xué)習 ④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⑤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名詞,榜樣,借鑒 ⑦名詞,軍隊
3.①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②連詞,常“則……則”并用,有加強對比的作用 ③連詞,表承接,就 ④名詞,規(guī)范,準則 ⑤副詞,加強判斷
4.①介詞,向 ②介詞,從 ③介詞,對于 ④介詞,比 ⑤介詞,被
5.①代詞,它們,指不跟從老師學(xué)習而遺留下的問題 ②第三人稱代詞,他 ③副詞,表示推測語氣,大概 ④代詞,這 ⑤表祈使,相當于“還是”
三、1. 聞道有先后 術(shù)業(yè)有專攻
2. 小學(xué)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3.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 則群聚而笑之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5. 圣人之所以為圣 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于此乎
6.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xué)于師
7.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
赤壁賦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zhǔ)(   )客,誦明月之詩,歌(   )窈窕之章。少(shǎo)焉(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                    )。白露(      )橫江,水光接天。縱(   )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   )如馮(   )虛(   )御(    )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   )登仙。
于(   )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   )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             ),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           ),倚歌而(     )和(hè)(   )之。其聲嗚嗚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lí)婦。
蘇子愀(qiǎo)然(      ),正(      )襟危(   )坐而(      )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 西(      )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   ),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方(   )其破(   )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   )也,舳艫(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侶(     )魚蝦而(     )友(     )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    )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挾(   )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      )得,托(   )遺響(   )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    )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盈虛(     )者如彼,而(   )卒(    )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   )非吾之所有,雖(    )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客喜而笑,洗盞更(   )酌。肴核(   )既盡,杯盤狼籍(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   )白(   )。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扣舷而歌之(      )
②歌曰(      )
③倚歌而和之(      )

①縱一葦之所如(      )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①舉酒屬客(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④屈平屬草稿未定(      )
⑤神情與蘇、黃不屬(      )
⑥名屬教坊第一部(    )

①固一世之雄也(      )
②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
③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⑤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3·全國乙卷] 宋代張孝祥以“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描寫舟泛水上,境界非凡,與蘇軾《赤壁賦》中“         ,           ”兩句所寫的景致非常相似。
[2020·全國卷Ⅱ] 蘇軾在《赤壁賦》中發(fā)議論說,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時圓時缺,“            ”。
[2019·全國卷Ⅱ] 蘇軾在《赤壁賦》中以“            ,            ”兩句,寫出了婉轉(zhuǎn)悠長、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
“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蘇軾《赤壁賦》中的“          ,          ”常被用來勉勵人們保持這份美德。
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表達了“我欲乘風歸去”的出世情懷,同樣是借助于“風”,《赤壁賦》中“          ,         ”對這一情懷做了更具體的表述。
宇宙已經(jīng)存在了大約138億年,而人類一生不過匆匆百年;如果太陽系的直徑相當于從北京到上海的距離,那么地球只是一粒直徑0.37毫米的塵埃,人類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蘇軾在《赤壁賦》中用“         ,         ”表達出同樣的人生理解。
王逸評《離騷》時,說其“依詩取興,引類譬諭”“靈修美人,以媲于君”。蘇軾在《赤壁賦》中也用這種手法來表達對君王的思念的兩句是:“         ,         。”
在《赤壁賦》中,蘇軾明確了兩個時間節(jié)點:開始時東升的月亮“          ”,結(jié)束時倒頭大睡,“          ”。
《赤壁賦》在寫到赤壁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時,指出該地可以遠望夏口和武昌,接著以“           ,         ”兩句描繪其景色。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泛舟江上讓人感到好像脫離人世,超然獨立,升入仙境的句子是:“            ,         。”
《赤壁賦》中感慨人生短暫、羨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蘇軾在《赤壁賦》中,以“           ,           ”寫簫聲能使深谷里的蛟龍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婦聽了落淚,從側(cè)面寫了簫聲的魅力。
答案:
一、泛:浮,浮行 興:興起 屬:勸請 歌:名詞用作動詞,吟誦 少焉:一會兒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明月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徘徊 白露:古今異義詞,白茫茫的水汽 縱:放任 如:往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乎:形容詞詞尾 馮:同“憑”,乘 虛:太空 御:駕 遺世獨立:脫離人世 而:連詞,表承接 于:在 棹:船槳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句,我心里想得很遠 望:眺望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個吹洞簫的客人 而:連詞,表修飾 和:同聲相應(yīng),伴奏 然:……的樣子,象聲詞詞尾 不絕如縷:如同不斷的細絲 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危:端正 而:連詞,表承接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句,(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 乎:語氣詞,表示反問 西:名詞用作狀語,向西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繆:同“繚”,盤繞,圍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方:當 破:奪取 下:攻占 東:名詞用作動詞,東下 固:本來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可如今在哪里呢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狀語后置句,何況我與你在江邊捕魚砍柴 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 而:連詞,表并列,不譯 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相屬:相互勸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須臾:極短的時間 挾:攜帶,偕同 驟:一下子,很輕易地 托:寄托 遺響:余音,指簫聲 夫:那 斯:這樣 盈虛:指月亮時圓時缺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卒:終究 曾:竟然 茍:假如 雖:即使 惟:只有 禁:禁止 竭:盡,完 適:享有 更:再 肴核:菜肴和果品 狼籍:“狼藉”,凌亂 相與枕藉乎舟中: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 既:已經(jīng) 白:明亮
二、1.①唱 ②歌詞 ③歌聲
2.①往 ②像
3.①勸請 ②同“囑”,囑托 ③類 ④撰寫 ⑤類似 ⑥動詞,歸屬、隸屬
4.①本來 ②險固地勢 ③鞏固 ④頑固 ⑤副詞,本來,確實
三、1.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2. 而未嘗往也 而卒莫消長也
3. 余音裊裊 不絕如縷
4. 茍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5.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
6. 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7. 渺渺兮予懷 望美人兮天一方
8. 徘徊于斗牛之間 不知東方之既白
9. 山川相繆 郁乎蒼蒼
10.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11. 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
12. 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登泰山記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泰山之陽(        ),汶(Wèn)水西流;其陰(        ),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   )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   )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   ),至于(   )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qì)石為磴(dèng)(   ),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   )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     )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                       ),世皆謂之天門云(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   )不可登。及(   )既上,蒼山負(   )雪,明燭(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   )霧若帶然。
戊(wù)申晦(     ),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數(shù)十立者(                     ),山也。極天(     )云一線異色,須臾(   )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    )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絳皓駁(   )色,而皆若僂(          )。
亭西有岱祠(Dài Cí),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   )失。僻不當(   )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    ),少圜(yuán)(   )。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   ),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Nài)記。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其陰,濟水東流(      )
②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
③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
④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
⑤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呂氏春秋》)(    )

①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
②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
③是以箕子陽狂,接輿避世(《漢書》)(      )
④近死之心,莫使復(fù)陽也(《莊子·齊物論》)(    )

①越長城之限(      )
②崖限當?shù)勒?      )
③濟清、河濁,足以為限(《戰(zhàn)國策》)(      )

①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      )
②夫妻心稍慰(      )
三、名篇名句默寫。
《登泰山記》中“          ,           ”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錯、終歸一河的景色。
《登泰山記》中“              。            ”兩句生動展示了日出前風揚積雪、云霧彌漫的環(huán)境。
《登泰山記》中“           ,        ”描寫了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變得五彩繽紛,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勢。
《登泰山記》中“       ,       ,            ”,通過描摹色彩,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
《登泰山記》中作者與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           ,          ”兩句最能反映當時天氣惡劣、登山艱難的情況。
“雪”是詩文中常見的意象,但有時真假難分,如姚鼐《登泰山記》中“            ”一句描繪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            ”則以雪寫浪花。
答案:
一、陽:山的南面 陰:山的北面 當:在 以:在 乘:冒 限:界限 至于:古今異義詞,到達 磴:石階 循:順著 道:路 所不至:沒有到過的地方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 云:助詞,無實義 幾:幾乎 及:等到 負:背 燭:名詞用作動詞,照 居:停留 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定語后置句,逐漸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擲具似的立著的東西 極天:天邊 須臾:極短的時間 采:同“彩” 動搖:古今異義詞,晃動,搖蕩 或:有的 駁:雜 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 漫:模糊 當:對著 平方:古今異義詞,平的和方形的 圜:同“圓” 罅:裂縫
二、1.①山的北面 ②陰天,沒有陽光 ③冷,寒冷 ④暗中,暗地里 ⑤影子
2.①山的南面 ②太陽,陽光 ③表面上,假裝 ④生,活
3.①界限 ②像門檻一樣 ③險阻,阻隔
4.①逐漸 ②略微,稍微
三、1. 陽谷皆入汶 陰谷皆入濟
2. 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3. 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
4.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5. 道中迷霧冰滑 磴幾不可登
6. 明燭天南 卷起千堆雪
必修下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   )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       )知爾,則何以哉 ”
子路率爾(        )而對(   )曰:“千乘之國,攝(   )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由也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        )也。”
夫子哂(shěn)(   )之(   )。
“求!爾何如(   ) ”
對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   )其禮樂,以俟(   )君子。”
“赤!爾何如 ”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   )章甫(   ),愿為(   )小相焉。”
“點!爾何如 ”
鼓(   )瑟希(   ),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傷(   )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   )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
夫子喟然(    )嘆曰:“吾與(   )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是故(   )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 ”
“安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則非邦也與 ”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   ),孰(   )能為之大 ”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且知方也(      )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③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
②子路率爾而對曰(      )
③問君何能爾(     )
④鼓瑟希,鏗爾(     )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
②毋吾以也(      )
③則何以哉(      )
④加之以師旅(      )
⑤以俟君子(      )
⑥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
⑦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⑧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⑩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
三、名篇名句默寫。
[2020·新高考全國Ⅰ卷] 《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jīng)憂患的千乘之國,“            ,             ”。
孔子有許多令人推崇的教學(xué)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xué)思結(jié)合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就循循善誘,引導(dǎo)曾皙不要有顧慮,應(yīng)該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理想,這兩句是:“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        ”兩句,孔子先從自己談起,把師生擺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現(xiàn)了他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xué)生的態(tài)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一句,反映出孔子對學(xué)生平時的思想動態(tài)了如指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表現(xiàn)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魯莽的性格。
子路認為,憑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國家是綽綽有余的,即使這個國家處在“      ,      ”的危急情況下,他也能使之轉(zhuǎn)危為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           ”一句傳神地表現(xiàn)出孔子對子路言志的態(tài)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有、公西華的態(tài)度要謙虛謹慎得多,語氣要委婉得多。冉有說“        ,       ”,公西華說“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沒有直接說明怎樣從政治國,而是描繪出一幅太平盛世的風情畫——暮春時節(jié),“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        ,        ,        ”,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為:“            ,             。”
答案:
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狀語后置句,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 居:平日、平時 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句,不了解我 或:有人 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 對:回答 攝:夾處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狀語后置句,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為:治 比及:等到 可使有勇:省略句,可以讓他們有勇氣 方: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哂:微笑 之:句末助詞,不譯 何如:賓語前置,怎么樣 方:縱橫若干長度 如:或者 足民:使人民富足 如:至于 俟:等待 端: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禮服 章甫:名詞用作動詞,戴著禮帽 為:做 鼓:名詞用作動詞,彈奏 希:同“稀”,稀疏 作:起身、站起來 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后置句,我和他們?nèi)藶檎牟拍懿灰粯印『蝹?何妨。意思是有什么關(guān)系呢 莫:同“暮” 既:已經(jīng) 冠者:成年人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 喟然:嘆息的樣子 與:贊成 也已矣:語氣助詞連用,相當于“罷了” 讓:謙遜 是故:所以,因此 也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安見:怎見得 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相 孰:誰
二、1.①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②縱橫若干長度 ③正
2.①代詞,你們 ②相當于“然”,……的樣子 ③代詞,這樣 ④助詞,相當于“然”,象聲詞詞尾
3.①因為 ②同“已”,止 ③動詞,做、為 ④介詞,用 ⑤連詞,表目的,來 ⑥介詞,用、依靠 ⑦介詞,依、按、憑 ⑧介詞,把 ⑨介詞,在 ⑩連詞,和、而,表示并列關(guān)系
三、1.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 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
3. 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
4. 居則曰:‘不吾知也!’
5. 子路率爾而對曰
6. 加之以師旅 因之以饑饉
7. 夫子哂之
8. 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 愿為小相焉
9.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10.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
*齊桓(huán)晉文之事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    )無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   ),則王(wànɡ)(        )乎 ”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
曰:“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 ”
曰:“臣聞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 ’對曰:‘將以(   )釁(xìn)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       ),若無罪而就(   )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    ) ’曰:‘何可廢也 以羊易(   )之。’不識有諸(      ) ”
曰:“有之。”
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   )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   )有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小(   ),吾何愛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     )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wū)(        )知之 王若隱(   )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   )焉 ”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
曰:“無傷(    )也,是(     )乃仁術(shù)(     )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   )也。”
王說(     ),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 (   )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復(fù)(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yú)薪(     )。’則王許(   )之乎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   )何與 然則(   )一羽之(   )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    )異 ”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yù)(   )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   ),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     )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權(quán)(      ),然后知輕重;度(duó)(      ),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抑(      )王興甲兵,危(      )士臣,構(gòu)怨(    )于諸侯,然后快(    )于心與 ”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      )不足于口與 輕暖(     )不足于體與 抑(      )為采色(        )不足視于目與 聲音不足聽于耳與 便嬖(pián bì)(   )不足使令于前與 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蒞(    )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   )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王曰:“若是其甚與(                      ) ”
曰:“殆(dài)(   )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曰:“可得聞與 ”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蓋(hé)(       )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訴(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王曰:“吾惛(hūn)(       ),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         )而有恒心者,惟士(       )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   )辟(   )邪侈(   ),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   )之,是罔民(    )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  )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xù)(    )妻子(    ),樂歲(      )終身飽,兇年(    )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   )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贍(   ),奚(   )暇治(   )禮義哉 王欲行之,則盍反(   )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雞、豚(   )、狗、彘(zhì)(   )之畜,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
②吳廣素愛人(      )
③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①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
②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
③其若是,孰能御之(      )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⑥彼與彼年相若也(      )
⑦若夫淫雨霏霏(      )

①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
②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      )
③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資治通鑒》)
答案:
一、徒:同類的人 道:述說,談?wù)摗∈且?因此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句,我沒有聽說過這些事 無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 保民:安民,養(yǎng)民 莫之能御也:賓語前置句,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句,從哪里知道我可以 牛何之:賓語前置句,牛到哪里去 以:用 觳觫:形容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 就:走向 與:語氣詞 易:替換 諸:“之乎”的合音 是:代詞,這種 愛:吝惜,舍不得 固:本來,確實 誠:的確 褊小:狹小 異: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惡: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隱:痛惜,哀憐 擇:區(qū)別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句,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啊 無傷:沒有關(guān)系 是:這,指以羊易牛 仁術(shù):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庖廚:廚房 說:同“悅”,高興 忖度:揣測 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啊。“……之謂也”,固定句式,說的就是…… 戚戚:內(nèi)心有所觸動的樣子 復(fù):稟報 明:形容詞用作名詞,視力 輿薪:整車的柴火 許:相信 獨:偏偏、卻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您)不愿廣施恩澤 何以:怎么、用什么 語:告訴 折枝:按摩肢體。枝,同“肢”,肢體。一說“折技”指彎腰行禮。另一說“折技”即折取樹枝。均喻指常人較易辦到的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愛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敬愛)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 刑:同“型”,典范、榜樣,這里用作動詞,做榜樣 御:治理 諸:合音詞。用于句中為“之于”的合音 所以:……的原因 權(quán):名詞用作動詞,稱量 度:丈量 抑: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 危: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 構(gòu)怨:結(jié)怨 快:痛快 肥甘:形容詞用作名詞,指美味的食物 輕暖: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輕軟暖和的衣服 抑:連詞。表示選擇,相當于“還是” 采色:指絢麗的顏色。采,同“彩” 便嬖:君主左右受寵愛的人 辟:開辟 朝:使動用法,使……朝見 蒞:統(tǒng)治 若:如此 猶緣木而求魚也: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 若是其甚與:真的像(您說的)這么嚴重嗎 殆:恐怕,可能 蓋:同“盍”,何不 藏:儲存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訴:奔走求告 惛:不明事理,糊涂 恒產(chǎn):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 士: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 放:放縱 辟:不正 侈:過度 刑:名詞用作動詞,處罰 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比喻陷害 制:規(guī)定 事:贍養(yǎng) 畜:養(yǎng)活 妻子:古今異義詞,妻子兒女 樂歲:豐年 兇年:荒年 之:往,到 輕:容易 惟:只是 贍:足 奚:何 治:講求 反:同“返”,返回 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豚:小豬 彘:豬 時:季節(jié)。這里指家禽家畜生長繁殖的時節(jié)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狀語后置句,慎重辦理學(xué)校教育,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頒,同“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如果這樣還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二、1.①吝惜 ②愛護 ③同“ ”,隱藏
2.①如果 ②如此 ③像 ④你們 ⑤比得上 ⑥相當、差不多 ⑦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
3.①同類的人 ②徒然,白白地 ③只,僅僅
庖丁解牛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庖(páo)丁為(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yǐ)(    ),砉(xū)然向(   )然,奏(   )刀 (huō)(   )然,莫不中(zhòng)(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hé) (   )至此乎 ”
庖丁釋(   )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   )大郤(   ),導(dǎo)(   )大窾(kuǎn)(   ),因(   )其固(   )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而況(   )大 (gū)(   )乎!良庖歲(   )更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彼節(jié)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   ),每至于族(   ),吾見其難為(   ),怵(chù)然為(    )戒,視為(   )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huò)(   )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為(   )之四顧(   ),為(   )之躊躇滿志(      ),善(   )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
②得道者多助(      )

①因其固然(      )
②雖然,每至于族(      )
③然,誠有百姓者(      )
④其聲嗚嗚然(      )
⑤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    )

①族庖月更刀(      )
②雖然,每至于族(      )

①技蓋至此乎(      )
②依乎天理(      )
③而況大乎(      )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答案:
一、為:替 所觸:“所”字結(jié)構(gòu),接觸的地方 履:名詞用作動詞,踩 踦:抵住,指宰牛之時用膝蓋抵住牛 向:同“響” 奏:進  :擬聲詞,插刀裂物的聲音 中:合乎 會:節(jié)奏 蓋:同“盍”,何、怎么 釋:放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判斷句,我所追求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超過技術(shù)了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天理:這里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 批:擊 郤:同“隙”,空隙 導(dǎo):引導(dǎo),這里指引刀進入 窾:空隙 因:順著 固:本來的 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脈絡(luò)相連和筋骨相結(jié)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 而況:何況  :大骨 歲:名詞用作狀語,每年 族:眾 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狀語后置句,而刀刃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 間:空隙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是以:因此 雖然:雖然這樣 族:(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 為:解 為:作為 為:因為 謋:擬聲詞,迅速裂開的聲音。這里形容骨與肉分開的聲音 委:散落,卸落 為:因為 顧:看 為:因為 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善:揩拭
二、1.①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 ②治國的正道
2.①助詞,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狀態(tài) ②代詞,這樣 ③正確,對 ④……的樣子 ⑤但是,然而
3.①眾 ②(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
4.①助詞,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 ②介詞,相當于“于” ③助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呢” ④形容詞詞尾
燭之武退秦師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   )函陵,秦軍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   )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   )曰:“臣之(   )壯也,猶(   )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   )縋(zhuì)(      )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   )知亡矣。若亡(   )鄭而有益于君,敢以(   )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               ),君知其難也,焉(   )用亡鄭以陪(   )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   )東道主(     ),行李(    )之(   )往來,共(   )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   )為(   )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   )濟(   )而(   )夕設(shè)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 既東封(   )鄭,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闕(quē)(   )秦,將焉(   )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   ),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孫、楊孫戍(shù)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   ),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   )之。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左傳》)(      )
④言語粗鄙(      )
⑤鄙夫寡識(《東京賦》)(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②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
③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
④人微言輕(      )
⑤微言大義(      )
⑥微伺其睡(《童區(qū)寄傳》)(      )

①以其無禮于晉(      )
②敢以煩執(zhí)事(      )
③越國以鄙遠(      )
④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縋而出(      )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
③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③失其所與,不知(      )
④吾其還也(      )
燭之武退秦師
一、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狀語后置句,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 軍: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見:拜見 辭:推辭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猶:尚且 也已:語氣助詞,表示確定 而:連詞,表順承,才 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這是我的過錯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晚 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既:已經(jīng) 亡:滅亡 以:用,拿 執(zhí)事:辦事的官員,代指對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作邊邑 焉:哪里 陪:增加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就)相對削弱了 以為:古今異義詞,把……作為 東道主:古今異義詞,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行李:古今異義詞,外交使者 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共:同“供”,供給 乏困:形容詞用作名詞,缺乏的資糧 嘗:曾經(jīng) 為:給予 朝:名詞用作狀語,在早上 濟:渡河 而:連詞,表順承 版:版筑的工事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讓……成為(晉國的)邊境 肆:延伸、擴張 封:疆界 闕:侵損、削減 焉:從哪里 唯君圖之: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說:同“悅” 盟:名詞用作動詞,訂立盟約 之:代詞,指秦軍 微:沒有 夫人:古今異義詞,那個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損害 與:結(jié)交、同盟 知:同“智”,明智 去:離開
二、1.①邊邑,這里用作動詞 ②淺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③看不起,輕視 ④庸俗,鄙陋 ⑤自稱的謙辭
2.①沒有 ②隱約,稍微 ③稍微、略微 ④地位低下,卑賤 ⑤幽微,精妙 ⑥副詞,秘密地、偷偷地
3.①連詞,因為 ②介詞,拿、用 ③連詞,表順承 ④介詞,把
4.①連詞,表順承,才 ②連詞,表修飾 ③連詞,表順承 ④連詞,表順承
5.①句末語氣詞,表感嘆,啊 ②疑問代詞,哪里 ③兼詞,于此 ④代詞,它
6.①代詞,指代“這件事” ②代詞,他們 ③代詞,自己的 ④表示祈使,還是
*鴻門宴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偏義復(fù)詞、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沛公軍(   )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     )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   )饗(   )士卒,為(   )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   )也,素(   )善(   )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   )沛公,項伯乃夜馳之(    )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欲呼張良與俱(   )去,曰:“毋(   )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   ),亡(   )去(   )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   )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 ”張良曰:“誰為(   )大王為(   )此計者 ”曰:“鯫(zōu)(   )生說(shuì)我曰:‘距(   )關(guān),毋內(nèi)(   )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ɡ)(   )項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   )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   )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 ”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      )事(   )之。”張良出,要(   )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   )卮(zhī)(   )酒為壽(   ),約為婚姻(   ),曰:“吾入關(guān),秋毫(     )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來謝(     )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fù)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   )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   )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lù)(    )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   ),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   )目(   )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   )。若(   )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   )擊沛公于坐,殺之。不(   )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Kuài)。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jǐ)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   )。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   )帷西向立,瞋(chēn)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   ),目眥(zì)(   )盡裂。項王按劍而跽(jì)曰:“客何為者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dàn)(   )之。項王曰:“壯士!能復(fù)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辭(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   ),刑(   )人如恐不勝(   ),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   )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    )與非常(   )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   ),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   )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樊噲從(   )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   )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zǔ),我為魚肉,何辭為(                           )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 ”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   )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   )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   )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   )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  )至軍中。張良入謝(   ),曰:“沛公不勝(   )杯杓(sháo),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          ) ”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②沛公起如廁(      )
③其如土石何(      )
④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
⑤洛陽親友如相問(《芙蓉樓送辛漸》)(      )
⑥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      )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④紅杏枝頭春意鬧(《木蘭花》)(      )

①殺人如不能舉(      )
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
③孫叔敖舉于海(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②噲拜謝(      )
③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④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 黯伏謝不受印(《史記·汲鄭列傳》)(      )

①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
②因擊沛公于坐(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
④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

①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
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
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      )
⑤何辭為(      )

①刑人如恐不勝(      )
②沛公不勝杯杓(      )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      )
答案:
一、軍: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旦日:明天 饗:用酒食款待賓客,這里指犒勞 為:替 幸:君主寵愛女子 采:同“彩” 季父:叔父 素:一向 善: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友善 從:跟隨 之:動詞,往 具告以事:把項羽將發(fā)動進攻的事詳細告訴了張良 俱:一起 毋:不要 急:形容詞用作名詞,危急的事 亡:逃走 去:離開 具:詳細 為之奈何:這件事怎么辦 為:替 為:做、制定、策劃 鯫:淺陋、卑微 距:同“拒”,據(jù)守 內(nèi):同“納”,接納 當:對等,比得上 固:固然,當然 背:背叛 故:舊,交情 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孰與君少長:他和您誰大誰小 兄:名詞用作狀語,用侍奉兄長的禮節(jié) 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 要:同“邀”,邀請 奉:獻上 卮:酒器 為壽:(席間敬酒)祝壽 婚姻:古今異義詞,親家,有婚姻關(guān)系的親戚 秋毫: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籍:名詞用作動詞,造冊登記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我)派遣軍隊守住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 倍:同“背”,背棄 蚤:同“早”,早些 謝:道歉 因:趁著(機會) 從:率領(lǐng),帶領(lǐng) 戮:同“勠”,合 河北:古今異義詞,黃河以北 郤:同“隙”,隔閡、嫌怨 數(shù):多次 目:名詞用作動詞,遞眼色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王 不忍:心慈手軟 若:你 因:趁機 不:同“否” 若屬皆且為所虜:被動句,你們這些人將來都會被他俘虜 翼:名詞用作狀語,像翅膀一樣 內(nèi):同“納”,放他進去 披:分開 上指:直豎起來 眥:眼眶 與:給 彘肩:豬的前腿根部 覆:反扣 啖:吃 且:尚且 卮酒安足辭: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 舉:盡 刑:名詞用作動詞,給人用刑 勝:盡 故:特意 出入:偏義復(fù)詞,進入 非常:古今異義詞,意外的變故 細說:小人的讒言 竊: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 從:挨著 如:去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jié),行大禮不必回避小的責備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現(xiàn)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 操:拿 會:正趕上,恰巧 置:放棄,丟下 道:取道 間行:秘密地走 度:估計 間:從小路 謝:道歉 勝:承受 沛公安在:賓語前置句,沛公在哪里 吾屬今為之虜矣: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吾屬,我們這些人
二、1.①比得上 ②去 ③“如……何”為固定結(jié)構(gòu),對……怎么辦 ④好像 ⑤連詞,假如 ⑥或者,表示選擇關(guān)系
2.①料想 ②意圖 ③態(tài)度,神情 ④情景,景象
3.①盡 ②發(fā)動 ③選拔,任用
4.①道歉 ②感謝 ③告訴,告知 ④推辭
5.①連詞,于是、就 ②副詞,趁機 ③介詞,依靠 ④動詞,順著
6.①介詞,替;動詞,制定 ②被 ③動詞,認為 ④動詞,表判斷,是 ⑤語氣助詞,表反問,呢
7.①盡 ②承受 ③美好
諫逐客書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臣聞吏議逐客,竊(   )以為過(   )矣。昔繆(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來(   )丕(Pī)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   )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               ),國以富強,百姓樂用(    ),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   )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   )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東據(jù)成皋(gāo)之險,割膏腴(   )之壤,遂散六國之從(zòng)(   ),使之西面事(   )秦,功施(yì)(   )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廢穰(rǎng)侯,逐華陽,強公室(    ),杜私門(     ),蠶(   )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     )四君卻(   )客而不內(nèi)(   ),疏(   )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    )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tuó)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     )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      ),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jué tí)不實外廄(    ),江南(    )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zān)、傅璣(jī)之珥(ěr)(   )、阿(ē)縞(gǎo)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     )佳冶(   )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wèng)(   )叩缶(fǒu)(   ),彈箏搏髀(bì)(    ),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   )當前,適觀(   )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    )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    )細流,故能就(   )其深;王者不卻(   )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qián)首以資(     )敵國,卻賓客以業(yè)(    )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jī)盜糧(              )”者也。
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   )民以益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強公室,杜私門(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史記·項羽本紀》)(      )

①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      )
②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
③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
④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

①而陛下說之,何也(      )
②夫差將死,使人說于子胥(《國語·吳語》)(    )
③是說也,人常疑之(      )
④師說(      )
⑤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      )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③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④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
⑤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⑥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史記·伍子胥列傳》)
(      )
三、名篇名句默寫。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用“太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做比喻,來說明“          ,          ”的道理。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從史實的角度通過假設(shè)“          ,          ”的情況,得出國家就會既不富裕也不強大的結(jié)論,從而論證了“逐客過矣”的觀點。
《諫逐客書》中作者認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卻客疏士,那么最終結(jié)果是:“                 。”
《諫逐客書》中,李斯在正面論述了五帝三王無敵于天下的原因之后,指出秦國的做法是“               ,          ”,導(dǎo)致天下賢士退縮不敢向西入秦。
《荀子·勸學(xué)》中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兩句是從反面以水為例表達了積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道“          ,          ”,以水為例說明君王應(yīng)重視接納人才。
答案:
一、竊:私下 過:錯誤 來:招致、招攬 并:兼并,吞并 移風易俗,民以殷盛:轉(zhuǎn)移風氣,改變習俗,人民因此殷實富裕 樂用:樂于為用 舉:攻克,占領(lǐng) 治強:安定強盛。治,社會安定 拔:攻取 膏腴:肥沃的 從:同“縱” 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 施:延續(xù) 公室:王室 杜私門:抑制豪門貴族的勢力。杜,堵塞、封閉。私門,對公室而言,指權(quán)貴大臣之家 蠶:名詞用作狀語,像蠶一樣 向使:假使 卻:推辭,拒絕 內(nèi):同“納”,接納 疏:疏遠 致:求得,收羅 垂:懸掛 服:佩帶 說:同“悅”,喜愛 玩好:供玩賞的寶物 外廄:宮外的馬舍 江南:長江以南地區(qū) 珥:耳飾 隨俗雅化:嫻雅變化而能隨俗 佳冶:嬌美妖冶 甕:用來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 缶:一種瓦制的打擊樂器 搏髀:唱歌時拍打大腿以應(yīng)和節(jié)拍 快意:心情愉快 適觀:適于觀聽 所以:用來…… 讓:拒絕 擇:同“釋”,舍棄 就:成就 卻:推辭,拒絕 充:豐裕,繁盛 資:資助,供給 業(yè):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成就霸業(yè) 藉寇兵而赍盜糧: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藉,同“借”。赍,送給、付與 損:減少
二、1.①私人的,自己的 ②偏愛 ③密謀之事
2.①推辭,拒絕 ②使……退,擊退 ③退回 ④還、再 ⑤表轉(zhuǎn)折
3.①同“悅”,喜愛 ②動詞,告知、告訴 ③說法,言論 ④文體的一種 ⑤勸說,說服
4.①動詞,求得、收羅 ②動詞,到達 ③動詞,招致、招引 ④動詞,招致 ⑤名詞,意態(tài)、情趣 ⑥動詞,送達
三、1.王者不卻眾庶 故能明其德
2.(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 疏士而不用
3.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4.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5.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
*與妻書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意映卿(qīng)卿如晤(wù)(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   )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   )吾衷(   ),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   )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   ),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gòu) (   )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xué)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   )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   )勿悲!
汝憶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   )吾先死也,無寧(    )汝先吾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后經(jīng)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   )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   )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   )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 何情不訴 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fù)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吾亦既(   )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   )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   )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   )形容之。
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   )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zāi)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   )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   )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   )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 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 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
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zhuǎn)眼成人,汝其(   )善撫之,使之肖(   )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      )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   )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yīng)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bàng)(   )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   ),而使汝擔憂,的的(   )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   )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   )其身。嗟夫!巾短情長(      ),所未盡(   )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    )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   )時時于夢中得我乎 一慟(    )。辛未三月念(   )六夜四鼓(   ),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     )吾意為幸。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與妻書(      )
②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
③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④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

①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
③而齊竟怒不救楚(      )

①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      )
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      )
③若即若離(      )
④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
⑤昭帝即位(      )
答案:
一、如晤:如同見面,舊時書信用語 竟:完成 察:體察 衷:內(nèi)心 至:極,最 就:接近、靠近 腥云:血腥陰云 彀:同“夠” 老:形容詞用作動詞,敬愛 幼:形容詞用作動詞,愛護 充:擴充 其:表示祈使 與使:與其 無寧:不如 禁:承受得住,經(jīng)得起 卒:最終 適:恰逢 既:已經(jīng) 以:因為 勝:禁得起 寸管:指筆 第:只是 瓜:名詞用作狀語,像切瓜一樣 抑:還是 徒:白白地 將奈之何:該怎么辦呢 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定語后置句、判斷句。像我們這樣感情濃摯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 這就是我敢于任性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 其:副詞,表示祈求、希望語氣 肖:像 后日:古今異義詞,今后的日子 相:互相 旁:靠近 辭:推辭 的的:實在,的確 偶:名詞用作動詞,婚配、嫁給 善:形容詞用作動詞,完善、維護 巾短情長:方巾短小,情意深長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寫盡 模擬:古今異義詞,想象、揣摩 其:副詞,表示揣測語氣,或許 一慟:大慟 念:俗同“廿”,二十 四鼓:四更天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領(lǐng)會盡、領(lǐng)會透
二、1.①動詞,給,給予 ②和“使”連用,連詞,表選擇,與其
③贊同,贊成 ④助詞,表示輕微的疑問,嗎
2.①動詞,完成 ②副詞,全、整、終 ③終于,終究
3.①就 ②即使,縱使 ③動詞,接近、靠近 ④當 ⑤登上
促 織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xiàn)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宣德間,宮中尚(   )促織之戲,歲(   )征民間。此物故(   )非西(   )產(chǎn);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       ),因責(   )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   )養(yǎng)之,昂(   )其直(   ),居(  )為奇貨。里胥(xū)猾黠,假(   )此科斂(    )丁口,每責一頭,輒(zhé)(   )傾數(shù)家之產(chǎn)。
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業(yè),久不售(       )。為人迂訥(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chǎn)累盡。會(   )征促織,成不敢斂(   )戶口(   ),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bì)益(   ) 不如自行搜覓,冀(   )有萬一之得。”成然(   )之。早出暮歸,提竹筒銅絲籠,于敗堵(    )叢草處,探(   )石發(fā)穴,靡(   )計不施,迄(   )無濟(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嚴限追比,旬余,杖(   )至百,兩股(    )間膿血流離(               ),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zhuǎn)側(cè)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   )資詣(   )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shè)香幾。問者爇(ruò)香(   )于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   ),唇吻翕(xī) (   )辟(   ),不知何詞。各各竦立(      )以聽。少間(   ),簾內(nèi)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fā)爽(   )。成妻納(   )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     ),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    )蘭若。后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跳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   )成。
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 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真逼似(   )。乃強(   )起扶杖,執(zhí)(   )圖詣(   )寺后,有古陵蔚(   )起。循(   )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      )類畫。遂于蒿萊(hāo lái)中側(cè)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   ),絕無蹤響。冥(  )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è),急逐趁(   )之,蟆入草間。躡(    )跡披(    )求,見有蟲伏棘根。遽(jù)(   )撲之,入石穴中。掭(tiàn)(     )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   )。逐而得之。審視(    ),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   )歸,舉家慶賀,雖(   )連城拱璧不啻(   )也。上于盆而養(yǎng)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   )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   )發(fā)(   )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   )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罵曰:“業(yè)根(   ),死期至矣!而翁(   )歸,自與汝覆算(   )耳!”兒涕(   )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    )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fù)聊賴。日將暮,取兒藁 (gǎo)(    )葬。近撫之,氣息惙然(    )。喜置榻上,半夜復(fù)蘇。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亦不敢復(fù)究兒。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   ),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chān)視(   ),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   )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   )舉,則又超忽(        )而躍。急趁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衿(jīn)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   ),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斗以覘(   )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    ),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   ),亦無售者。徑造廬(   )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        )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       )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 zuò)(    ),不敢與較。少年固(    )強(   )之。顧(   )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        )一笑,因合納斗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liè)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   )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hé)(   )敵領(lǐng)(   )。少年大駭,解令休止。蟲翹(   )然矜(  )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   ),徑進以啄。成駭立愕(   )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   )。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    )冠上,力叮不釋(   )。成益驚喜,掇(   )置籠中。
翼日(   )進宰,宰見其小,怒訶(   )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   )。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   )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   )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yīng)節(jié)而舞。益奇(    )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   ),宰以卓異聞(   ),宰悅,免成役。又囑學(xué)使俾(   )入邑庠。后歲余,成子精神復(fù)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   )成。不數(shù)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    )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   )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guān)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dù)(       )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    )。當其為里正、受撲責(     )時,豈意其至此哉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   )夫!”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因責常供(      )
②每責一頭(      )
③以塞官責(      )
④受撲責時(      )
⑤負責數(shù)百萬(《漢書·淮陽憲王欽傳》)(     )

①靡計不施(      )
②蟲盡靡(      )
③望其旗靡(       )
④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論積貯疏》)(    )

①顧之則氣斷聲吞(      )
②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      )
③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       )
④荊軻顧笑武陽(《荊軻刺秦王》)(      )
⑤三顧茅廬(      )
⑥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碩鼠》)(     )
⑦眷顧楚國,系心懷王(      )
⑧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      )

①久不售(      )
②亦無售者(      )

①歲征民間(      )
②后歲余(      )
③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
④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寡人之于國也》)
(      )

①有華陰令欲媚上官(      )
②少年大駭,解令休止(      )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五人墓碑記》)(   )
④巧言令色(《論語·學(xué)而》)(      )

①死何裨益(      )
②成益愕(      )

①簾內(nèi)擲一紙出(      )
②蟲躍擲徑出(      )

①成述其異(      )
②宰以卓異聞(      )
③漁人甚異之(      )

①乃強起扶杖(      )
②少年固強之(      )

①又劣弱不中于款(      )
②中繪殿閣(      )
③憂從中來(      )
答案:
一、尚:崇尚,喜好 歲:每年 故:原來,本來 西:這里指陜西 才:名詞用作動詞,有才能。這里指勇猛善斗 責:責令 籠:名詞用作動詞,用籠子裝 昂:抬高 直:同“值”,價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宁市| 嘉黎县| 花莲市| 荔波县| 嘉义县| 仪征市| 西城区| 攀枝花市| 阳高县| 南靖县| 泾川县| 桐梓县| 灵宝市| 虞城县| 阳泉市| 博白县| SHOW| 乐业县| SHOW| 建始县| 北辰区| 新沂市| 汤阴县| 南宫市| 中山市| 安新县| 河东区| 安国市| 偏关县| 迁安市| 高阳县| 礼泉县| 托里县| 北碚区| 孝义市| 疏附县| 东城区| 崇礼县| 兴隆县| 邢台市| 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