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節 日地月的相對運動(第2課時)【核心概念】10.地球系統【學習內容與要求】10.4 地球內部圈層和地殼運動⑥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知道地殼運動是形成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原因,說明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特點。【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知道化石對于追溯地球演化歷史和生命演化歷史的重要性。2.科學思維:通過了解科學假說的形成過程,形成對科學假說的整體認識,初步領悟科學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3.探究實踐:運用探索活動、模擬實驗、閱讀材料的方式獲得證據,探索地球板塊構造假說的形成過程。4.態度責任: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分析】本課時內容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4節《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主要介紹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的提出和主要內容,同時認識并理解地殼變動的根本原因,為更好地學習火山活動和地震提供支持。同時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假說的建立和意義,初步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教學思路】大陸漂移學說及證據→海底擴張學說及證據→板塊構造學說及證據【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2023年7月14日,在墨西哥沿岸近海發生里氏6.2級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位于15.1°N、93. 8° W。 該地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地震有哪些危害?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引入課題大陸漂移學說 探索活動: 1、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 2、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有什么發現? 分享: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吻合,幾乎可拼合地一起。 猜想: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的,之后經過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樣子。 證據:輪廓的吻合、地形、化石、生物和氣候證據。 思考討論: 舌羊齒適合在溫和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地,這些地區現在并不具有適合舌羊齒生長的氣候條件。這說明什么問題 參考: 這些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而且說明這些大陸可能位于溫而偏涼的緯度地區,后來發生了漂移,逐漸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質疑的聲音: 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以后,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說。 由于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理論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而遭到傳統學者的非議。 直到近半個世紀后,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 通過探索活動、閱讀尋找證據,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海底擴張學說 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等人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越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老,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 內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巖漿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證據: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 模擬實驗:在熱水上放一塊木塊,并將水燒開至沸騰,引導學生觀察現象。 思考與討論: 1.圖4.4-4為洋中脊形成的示意圖。說說洋底巖石1、2、3中形成較早的是哪個。 參考: 1.離洋中脊越遠的形成時間越早,所以較早形成的巖石應該是3,最晚形成的應該是1。 2.海底擴張學說是否支持大陸漂移學說 它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什么問題 參考:海底擴張學說支持大陸漂移學說,它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漂移”動力來源問題。 探索活動: 根據赫斯的海底擴張學說,大西洋的面積將如何變化?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將遠離,還是靠攏? 參考:大西洋的面積正在擴大。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將遠離。 能否用海底擴張學說解釋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 通過模擬實驗理解證據,領悟支持假說的證據需要在實踐中被檢驗。 探索活動既是為海底擴張學說尋證,又是該學說的不足。板塊構造學說 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 ①主要觀點: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就是不同板塊的分界線; ②理論基礎: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 ③技術支持: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 2、地球的六大板塊: ①地球的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②世界六大板塊分布: 3、證據: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脈;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4、地球板塊的運動: (1)六大板塊運動: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 (2)板塊的移動非常緩慢: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某一個板塊上,由于地球板塊運動非常緩慢,有一些大的板塊每年僅移動幾毫米,因此我們無法感覺到它的運動。 5、研究板塊運動的意義: 若測出某一板塊在一定時間內移動的路程,我們就能計算出它的移動速度,也能對地表未來的變化做出預測。 6、地球大陸從過去到未來的大致演變過程: 探索活動結構圖示分析說明,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與描述的能力等,使學生的思維縱向深入 同時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核心概念聚焦1.根據大陸漂移假說,目前還在不斷地擴張之中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2.下列現象不能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證據的是( )A.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可以吻合B.沒有遠涉能力的鴕鳥、海牛在非洲和南美大陸都有分布C.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D.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的古地層相吻合3.地殼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發生的現象是( )A.形成新的丘陵 B.地表隆起 C.形成高大山脈 D.形成新的海洋4.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我國主要位于(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大西洋板塊5.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的解釋正確的是 ( )A.大西洋位于板塊張裂地區,幾千萬年后,大西洋將會消失B.東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最終會變成海洋C.我國四川汶川地震是與板塊碰撞無關D.喜馬拉山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6.下圖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公里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距離現在的年數。(1)從地殼裂縫中涌上來的巖漿是來自地球內部的 。(2)從圖中信息可以發現,離洋中脊越遠的海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 。(3)這一現象支持了 。A.板塊是運動的 B.地球是一個橢球體 C.4百萬年前,大西洋的形成7.讀“全球板塊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填出圖中所示板塊名稱:A ,B ,C ,D ,E ,F 。(2)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 。8.某班同學在學習“板塊的運動”時,用紙張和書本做了一個實驗。課桌上有一本書和一張紙。如圖甲用手擠壓書本,觀察書本發生了什么變化?如圖乙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觀察紙張發生了什么變化?實驗中的紙張(書本)代表了地球上板塊,圖甲實驗反映了板塊的 運動(填寫“擠壓”或“張裂”)。圖乙實驗反映運動在地球上會產生 現象(填寫“隆起形成山脈”或“形成新的海洋”)。核心素養提升9.假說在科學發現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需要相應的證據支持,下列證據與假說不對應的是( )A.所有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而去,星系越遠退行的速度越快——大爆炸宇宙論B.大西洋海底山嶺兩側的大洋地殼正在緩慢地向大陸方向移動——海底擴張說C.地球有晝夜現象——地球繞日公轉D.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大陸漂移學說10.下列是不同時期大陸分布示意圖,讀圖并回答問題:(1)以上能表示現代大陸分布狀況的是( )(2)下列事實中,可以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 )A.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陸地輪廓都比較破碎C.大西洋兩岸古老地層的相似性 D.我國東部海域發現古河流的遺跡(3)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的原因是( )A.陸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巖石圈板塊的運動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氣候的變化創新素養應用1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測量,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在不斷縮小,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地中海將消失。材料二:2005年10月,國家測繪總局公布了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新高度為8844.43米,原1975年公布的高度數據8848.13米停止使用。材料三:如圖所示為板塊局部圖。(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板塊_________形成巨大山脈,板塊 形成裂谷和海洋。(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材料一的預言: 。(3)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結合材料二、三,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填序號)。A.喜馬拉雅山脈位于板塊張裂地帶B.珠穆朗瑪峰的實際高度在縮小C.用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D.2005年測量的最新高度應該比1975年測量的更準確(4)根據板塊構造學說,結合材料三,預測位于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會不斷地 (填“擴張”或“縮小”)。參考答案核心概念聚焦1.A 2.C 3.D 4.B 5.B 6.軟流層 老 A7.(1)非洲板塊 亞歐板塊 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2)C(或太平洋板塊)8.擠壓 形成新的海洋核心素養提升9.C 10. ① C B創新素養應用11.(1)碰撞 張裂 (2)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不斷擠壓,使地中海在不斷縮小, 因此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地中海將消失(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 D (4)擴張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6張PPT)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浙教版 七年級上創設情境2023年7月14日,在墨西哥沿岸近海發生里氏6.2級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位于15.1°N、93. 8° W。該地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地震有哪些危害?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探究實踐1.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2.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發現了什么?圖4.4-1 世界地圖的底圖探索活動南美洲非洲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吻合,幾乎可拼合地一起。探究實踐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對大陸之間的位置關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移動的。探究實踐魏格納認為,所有的大陸曾經是連成一片的,之后經過分裂、漂移才形成現在的樣子。2億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分裂漂移分裂漂移分裂漂移這是一個科學假說。魏格納把各個大陸連在一起形成的超級大陸,叫作泛大陸。泛大陸形成于3億年前,經過漫長歲月,泛大陸分裂成幾個大陸,這些大陸緩慢地移動,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科學假說就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探究實踐從此以后, 魏格納努力從不同領域搜集證據來支持他的大陸漂移學說。他搜集了地形、化石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證據。圖中可以讀出有哪些證據?探究實踐證據一:大陸輪廓的吻合性大西洋兩岸的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與南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探究實踐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大西洋兩岸有相似的褶皺山和巖石、冰川沉積。證據二:兩岸構造。探究實踐證據三:化石證據。一種叫舌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等地的巖層中均有發現。舌羊齒化石舌羊齒的化石同種巖石舌羊齒化石的分布大西洋兩岸的美洲和非洲的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探究實踐舌羊齒在溫而偏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是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中,而這些大陸的氣候卻不具有這樣的氣候條件。這能說明什么問題?思考與討論這些大陸曾經是連接在一起的,當時的氣候條件一致,可能位于溫而偏涼的緯度地區,后來發生了漂移,逐漸漂離了原來的位置。探究實踐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以后,由于魏格納沒有對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研究的成果支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由于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理論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而遭到傳統學者的非議。直到近半個世紀后,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探究實踐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海嶺年輕古老古老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它們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巖漿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就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探究實踐思考與討論2.海底擴張學說是否支持大陸漂移學說 它解決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什么問題 1.圖4.4-4為洋中脊形成的示意圖。說說洋底巖石1、2、3中形成較早的是哪個。離洋中脊越遠的形成時間越早,所以較早形成的巖石應該是3,最晚形成的應該是1。是支持了“大陸漂移說”。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動力問題。探究根據赫斯的海底擴張學說,大西洋的面積將如何變化?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將遠離,還是靠攏?探索活動大西洋的面積正在擴大。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將遠離。能否用海底擴張學說解釋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探究實踐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①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成。②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③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就是不同板塊的分界線。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探究實踐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碰撞碰撞碰撞碰撞碰撞碰撞張裂張裂張裂張裂張裂張裂張裂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運動的主要原因。探究實踐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和俯沖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東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形成東非大裂谷。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形成大西洋。不斷增大的大西洋板塊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的碰撞地殼運動:探究實踐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某一個板塊上,由于地球板塊運動非常緩慢,有一些大的板塊每年僅移動幾毫米,因此我們無法感覺到它的運動。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哪個板塊上,感覺到它的運動嗎?亞歐板塊探究實踐若測出某一板塊在一定時間內移動的路程,就能計算出它的移動速度,也能對地表未來的變化做出預測。如圖展示了地球大陸從過去到未來的大致演變過程。探究實踐科學假說科學假說是對事物現象的因果關系或規律的假定性解釋。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需要實踐的檢驗,在新的證據被不斷發現時,原有的假說將會被修正,形成新的假說,進一步發展成“板塊構造學說”。方法與技能遷移應用1.根據大陸漂移假說,目前還在不斷地擴張之中的大洋是( )A. 大西洋 B. 印度洋 C. 太平洋 D. 北冰洋A2.圖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l00千米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距離現在的年數。這一現象說明了( )A. 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誕生的地方 B. 地球是個球體C. 生命是不斷演化的 D. 海水對地形有侵蝕作用A遷移應用3.科學假說需要一定證據的支持,下列能作為對應假說證據的是( )A.黃土高坡水土流失——板塊構造學說B.南極冰川消融——海底擴張學說C.氣球膨脹時,球面各點彼此遠離——大爆炸宇宙論D.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大陸漂移學說D4.中國東部的琉球群島由哪兩大板塊碰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C.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D.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A遷移應用5.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地殼被海嶺、海溝、巨大的山脈分為六大板塊B.板塊中有兩塊以海洋命名,其他的以陸地命名C.板塊均漂浮在海洋上,并且處于不斷的運動中D.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的交界處為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C6.下列探索中體現了“觀察發現—大膽假設—尋找證據”這一過程的是( )A.斯科特南極探險 B.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C.麥哲倫環球航行 D.中國發射“神舟”飛船B板書設計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科學假說證據論證大陸漂移學說化石、地形、生物、氣候證據海底擴張學說洋中脊巖石年齡板塊構造學說板塊碰撞:巨大的山脈板塊張裂:裂谷和海洋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十億年的板塊運動.mp4 大陸漂移學說.mp4 第4章 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 (共26張ppt).pptx 考試這樣考--第4節 地球板塊的緩慢運動(第1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