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6張PPT)名師系列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級上冊葡萄牙、西班牙在15世紀時期開始探險,希望通過新航路獲取更多的財富、新的領土和擴大殖民地。他們開始尋找一條能夠避開陸路的新航線。1497年,達·伽馬沿著迪亞士的路線航行,繞過好望角,1498年到達印度。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領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歷史背景課標要求:運用反映人種、語言、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初步認識文化的含義。利用文化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合作交流等形式,從群族歷史、語言文字、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建立表象認知。在積累的基礎上,重點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對文化進行理解。課程標準區域認知 能夠用實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人地協調觀 知道不同的自然環境下能夠形成不同的文化習俗,學會尊重別人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綜合思維 理解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地理實踐力 能夠學會分析不同習俗形成的原因。核心素養篇章四01不同的語言和宗教親愛的國王: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麥哲倫*月*日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一)正因為當年西班牙的世界性殖民,使得世界有50多個國家都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因此,西班牙語成為除了英語之外,普及性和廣泛性最多的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漢語:使用人數最多語言英語:使用范圍最廣語言世界主要語言(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聯合國網站上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2023年世界人口排名前十的國家:印度:人口超過14.26億中國:人口超過14.25億美國:人口超過3.39億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77億巴基斯坦:人口超過2.39億尼日利亞:人口超過2.23億巴西:人口超過2.16億孟加拉國:人口超過1.72億俄羅斯:人口超過1.4億墨西哥:人口超過1.3億中國:人口超過14.25億英國殖民地分布圖(國家56個,地區2個)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其原因是殖民擴張與國際貿易。語言有什么用?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親愛的國王: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麥哲倫*月*日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二)他們把什么宗教推廣在這里?基督教宗教的產生在古代,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解釋時,就說是“神的意志”,并創造了許多宗教,一直流傳到現在。宗教信仰自由破除迷信取締邪教宗教迷信邪教≠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Top1 耶穌“粉絲”約有24.6億Top2 穆罕默德“粉絲”約有20億Top3 釋迦牟尼“粉絲”約有3.6億比一比:誰的粉絲多?基督教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創始人:耶穌形成地區:亞洲西部分布地區: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籍:《圣經》我是意大利人,信仰基督教,每個禮拜日都去教堂做禮拜。圣誕節也是我們重要的節日,我們被稱為教士和修女。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山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創始人:穆罕默德形成地區:阿拉伯半島分布地區:亞洲西部、非洲北部典籍:《古蘭經》我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我們的宗教活動常在清真寺進行,我們被稱為穆斯林。沙特阿拉伯麥加大清真寺佛教世界第三大宗教之一創始人:釋迦牟尼形成地區:亞洲南部(古印度)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典籍:《大藏經》我是泰國人,佛教是我們的國教,佛寺遍布全國,我們被稱為和尚和尼姑。中國洛陽龍門石窟閱讀世界宗教分布圖:找出其主要分布區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區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根據圖片總結各宗教建筑特征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伊斯蘭教的代表性建筑麥加大清真寺佛教的代表性建筑緬甸仰光大金塔世界著名的佛塔尖塔高聳,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為主,雕像眾多,頂部有十字架。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頂部有月亮。一般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以塔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頂部為塔形,有法輪。02不同的文化習俗親愛的國王: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麥哲倫*月*日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二)南美洲是玉米的原產地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習俗經過長期演變而成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思考討論:這些地區的飲食與當地自然環境有怎樣的關系?歐洲西部面包與烤牛肉東亞、東南亞米飯拉丁美洲玉米餅1、飲食文化與自然環境—歐洲西部飲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地形平坦,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畜牧業分布廣,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的食物,人們習慣用刀叉用餐。1、飲食文化與自然環境—東亞、東南亞的飲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濕熱,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米飯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筷子就餐。1、飲食文化與自然環境—拉丁美洲的飲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人們習慣用玉米餅盛裝食物食用,玉米餅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茶葉原產于我國,茶樹在我國主要生長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霧多、濕度大的山區。歐洲很多國家不種植茶樹,缺盛行飲茶。這是為什么呢?早在16世紀,歐洲人通過有關著作了解了中國茶葉。17世紀初,荷蘭商船把少量茶葉運回歐洲后,飲茶在歐洲上流社會成為時尚。18世紀后,印度、斯里蘭卡等當時的歐洲知名度成為茶葉生產基地,所產茶葉走進歐洲百姓的生活。現在,茶已成為歐洲的主要飲品之一。思與學-不產茶葉的歐洲為什么盛行飲茶親愛的國王: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麥哲倫*月*日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三)安第斯山脈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彭丘來御寒了。后來出現的記載描述,西班牙統治者侵略美洲大陸,印第安婦女便給自己對抗外敵的丈夫兒子編織這種不僅能御寒還能起到防御作用的彭丘。在南美,制作彭丘的原料主要是羊駝毛。羊駝是南美安第斯地區特有的動物。2、傳統服飾與自然環境傳統服飾實用性強,能達到適應環境的要求。各地傳統服飾,不論是面料、色彩還是樣式,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每逢重大的節日,人們往往穿上傳統服飾,歡慶佳節。蒙古族服飾 在氣候寒冷的地區,傳統服飾多以皮毛制品為主,并配有長靴、帽子和圍巾,便于保暖。圖為亞洲北部某地民眾身穿傳統服飾參加馴鹿拉雪機比賽,慶祝馴鹿日。←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傳統服飾則以棉麻制品或絲織品為主,相對薄且寬松,以無領或者低領為主,便于散熱。圖為亞洲南部某地身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藏袍能夠適應高原上的寒冷氣候和日較大的溫度波動。親愛的國王: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麥哲倫*月*日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三)根據服飾,推測當地獨特的交通運輸方式是什么?保守估計,每一只羊駝能夠負擔起37公斤的重物,在崎嶇的山路穿行19公里。3、傳統交通方式與自然環境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傳統的交通方式不同。現在,有的地方仍沿用傳統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數地方以現代交通方式為主。古道上運送茶葉的駱駝商隊親愛的國王: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麥哲倫*月*日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三)茅草屋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各地傳統民居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風貌。歐洲北部林木資源豐富,人們用木頭建造房子。地中海沿岸地區石材豐富,人們多用石材建造房子。4、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探究一:西亞民居的墻厚、窗小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墻厚:可以減少傳入的太陽熱量。窗小:可以減少吹進放入熱風。4、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探究二:東南亞民居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上下兩層:通風散熱,防潮;屋頂坡度大:有利于排水4、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探究三:黃土高原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這里氣候干燥,土質十分堅固牢靠,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可隨意挖鑿而不會坍塌。 窯洞有厚厚的屋頂和墻壁,使得窯洞能保溫也能隔熱,冬暖夏涼。4、傳統民居與自然環境探究四:寒帶地區民居特點(冰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寒帶地區氣候寒冷,冰雪廣布。冰屋半地穴,呈半球形,抵御風暴,墻體厚,防風保暖;就地取材。5、尊重世界各地的禮儀大年三十、除夕的習俗,家團圓、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吃餃子、守歲熬夜。←世界各地在節日、禮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傳統。每個地方的文化習俗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得到尊重和理解。影響(23-24七上·四川宜賓期末)翠屏區的萬先生出國游玩,下圖是在A半島某地拍攝了一張傳統民居。據此,完成1~3題。1.根據該地傳統民居的形態特點,推知當地居民可能信奉( )A.基督教 B.伊斯蘭教 C.佛教 D.道教2.圖中A半島的人種主要是( )A.黃種人 B.混血人種 C.黑種人 D.白種人3.在A半島上,萬先生聽到當地居民說的主要語言是( )A.漢語 B.西班牙語 C.阿拉伯語 D.英語BDC同學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比如:金碧輝煌的佛教廟宇,矗立著十字架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讀宗教建筑物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4.來自非洲北部穆罕默德的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最有可能的是( )A.道觀 B.寺廟 C.清真寺 D.教堂5.穆罕默德最有可能對應的人種是( )A.混血人種 B.黑色人種 C.黃色人種 D.白色人種DC同學們有時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比如:金碧輝煌的佛教廟宇,矗立著十字架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讀宗教建筑物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6.下列關于世界的人口、人種、語言、宗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A.漢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B.世界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亞洲C.英語使用人數最多,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D.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居民多為穆斯林B巴布亞新幾內亞氣溫高、降水多、濕度大,大部分地區被茂密的雨林覆蓋。“A”形茅屋是當地的傳統民居,高度可達25米,下半部用編織的草席做墻,屋頂覆蓋厚厚的茅草。下圖為巴布亞新幾內亞“A”形茅屋景觀圖和氣候資料圖,據此完成7~8題。7.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氣候特征是( )A.全年高溫多雨 B.全年寒冷干燥C.全年溫和多雨 D.全年炎熱干燥8.對“A“形茅屋的建筑特點和作用表述正確的是( )A.草席做墻——防寒保暖 B.屋頂陡峭——便于排水C.墻體低矮——防潮防火 D.土石材質——降溫通風AB跨學科主題實踐作業歷史上,古絲綢之路延續千年,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商貿、文化聯系,成為和平發展的橋梁。如今,“一帶一路”作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聚集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實現沿線各國經濟與文化的繁榮,同時也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請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說一說一帶一路對本地區文化傳播的影響。名師系列初中地理 · 新人教版 · 七年級上冊地理優課ppt 讓您的課堂更加優秀!課題 多樣的文化 課 型 新授課課 時 1課時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分兩部分“不同的語言和宗教”和“不同的文化習俗”。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主要體現出各個地區文化的差異,是人類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能讓學生對前面學習過的七大洲的分布進行鞏固,又能促使學生對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分布具有更深的認識,為下一階段世界地理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傳統服飾、傳統交通方式、傳統民居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分析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樹立尊重文化和保護環境的憂患意識。核心素養 區域認知:能夠用實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人地協調觀:知道不同的自然環境下能夠形成不同的文化習俗,學會尊重別人的語言、宗教和文化。 綜合思維:理解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地理實踐力:學會分析不同習俗形成的原因。教學重點 不同地區的傳統飲食、傳統服飾、 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學難點 不同地區的傳統飲食、傳統服飾、 傳統交通方式和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學過程 歷史背景 葡萄牙、西班牙在15世紀時期開始探險,希望通過新航路獲取更多的財富、新的領土和擴大殖民地。他們開始尋找一條能夠避開陸路的新航線。 1497年,達·伽馬沿著迪亞士的路線航行,繞過好望角,1498年到達印度。 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領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歐洲。 講授新課 一、不同的語言和宗教 課件展示:麥哲倫工作報告一 親愛的國王: 來到這里很久了,這里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國家完全不同,他們居住在茅草搭建的草屋,穿的是類似袍子的衣服,出行是騎著一種有趣的動物,吃的是一種叫做玉米的食物,這里缺乏法律和宗教,沒有國界和國王。我們在這里建立了殖民地,成功地把我們的語言和宗教信仰推廣在了這里,我堅信,這里的一切終將屬于您——我偉大的陛下。 麥哲倫 *月*日 講述:正因為當年西班牙的世界性殖民,使得世界有50多個國家都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因此,西班牙語成為除了英語之外,普及性和廣泛性最多的語言。西班牙語也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 課件展示:西班牙語分布地區。 講述:除了西班牙語,聯合國官方語言還有哪些? 學生回答:聯合國工作語言還有:英語、漢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 課件展示:聯合國網站上的工作語言。 提問:漢語為什么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學生回答:中國人數眾多。 提問:英語為什么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學生回答:殖民擴張與國際貿易。 提問:除了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全球還有多種語言,這些語言留存至今,說明語言非常重要,語言具有哪些作用呢? 學生回答: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課件展示:麥哲倫的工作報告二 提問:他們把什么宗教帶到了這里? 回答:基督教。 講解:宗教的產生,在古代,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解釋時,就說是“神的意志”,并創造了許多宗教,一直流傳到現在。 提問: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比一比:三大宗教誰家的粉絲多呢? 學生回答:基督教。 提問:三大宗教的發源地、宗教建筑、教義、主要習俗、祈禱語等是什么? 教師小結: 基督教形成于亞洲西部,基督教徒每個禮拜日都去教堂做禮拜。圣誕節也是他們重要的節日,他們被稱為教士和修女,教義為圣經,祈禱語為愿主保佑。 伊斯蘭教形成于阿拉伯半島。在中國稱回教或清真教。宗教活動常在清真寺進行,他們被稱為穆斯林。教義為古蘭經,祈禱語為真主至大。佛教創始于古印度。世界第三大宗教。宗教建筑為佛寺。他們被稱為和尚和尼姑。教義為佛經,祈禱語為阿彌陀佛。 活動:閱讀世界宗教分布圖:找出其主要分布區。 學生討論回答:基督教分布于歐洲、美洲、大洋洲。伊斯蘭教分布于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佛教分布于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活動:根據圖片總結各宗教建筑特征。 學生討論回答:基督教是尖塔高聳,整個建筑以直升線條為主,雕像眾多。頂部有十字架。伊斯蘭教是穹窿和尖塔是典型特征。頂部有月亮。佛教是一般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以塔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頂部為塔形,有法輪。 承轉: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有密切聯系。 課件展示:麥哲倫工作報告三 講述:當地人吃的玉米,原產地即為南美洲。 講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習俗經過長期演變而成 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承轉: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各地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動物不同,傳統的主要食物有所不同,人們的用餐方式也不盡相同。 問題引領:讀圖5.14,分析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有哪些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講述:歐洲畜牧業分布廣,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刀叉用餐。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米飯是主要食物,人們習慣用筷子用餐。拉丁美洲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人們習慣用玉米餅盛裝食物食用,玉米餅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思與學:歐洲為什么也有飲茶?茶樹在我國主要生長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霧多、濕度大的山區。早在16世紀,歐洲人通過有關著作了解了中國茶葉。17世紀初,荷蘭商船把少量茶葉運回歐洲后,飲茶在歐洲上流社會成為時尚。18世紀后,印度、斯里蘭卡等當時的歐洲殖民地成為茶葉生產基地,所產茶葉主要供應歐洲,茶葉開始走進歐洲百姓的生活。現在,茶已成為歐洲的主要飲品之一。 課件展示:茶馬古道。 課件展示:麥哲倫工作報告。 提問:當地人穿的類似袍子的是什么衣服呢? 講述:安第斯山脈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彭丘來御寒了。后來出現的記載描述,西班牙統治者侵略美洲大陸,印第安婦女便給自己對抗外敵的丈夫兒子編織這種不僅能御寒還能起到防御作用的彭丘。 在南美,制作彭丘的原料主要是羊駝毛。羊駝是南美安第斯地區特有的動物。 講述:傳統服飾實用性強,能達到適應環境的要求。各地傳統服飾,不論是面料、色彩還是樣式,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每逢重大的節日,人們往往穿上傳統服飾,歡慶佳節。(課件展示蒙古族服飾) 展示圖片:亞洲北部某地和氣候炎熱的東南亞,人們的傳統服飾。 學生討論回答:在氣候寒冷的地區,傳統服飾多以皮毛制品為主,并配有長靴、帽子和圍巾,便于保暖。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傳統服飾則以棉麻制品或絲織品為主,相對薄且寬松,以無領或者低領為主,便于散熱。 講述: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藏袍能夠適應高原上的寒冷氣候和日較大的溫度波動。 課件展示:麥哲倫工作報告。 提問:當地人出現騎著的是什么奇特有趣的動物呢?根據服飾,推測當地獨特的交通運輸方式是什么? 學生回答:羊駝。 講述:保守估計,每一只羊駝能夠負擔起37公斤的重物,在崎嶇的山路穿行19公里。 問題引領:讀圖5.16,分析世界各地的傳統交通方式有哪些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傳統的交通方式不同。現在,有的地方仍沿用傳統的交通方式,而大多數地方以現代交通方式為主。 問題引領:讀圖5.17,分析世界各地的傳統交通方式有哪些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亞洲東南部的有些地區,河道縱橫,陸地交通不變,人們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場。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區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駱駝商隊行走。 課件展示:麥哲倫工作報告。 提問:從他們居住的茅草屋圖上,可以看出來當地是什么環境特征呢? 學生回答:略。 承轉: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各地傳統民居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風貌。例如,傳統民居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筑結構具有適應氣候的特征。 想一想:閱讀圖5.18,說說圖示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歐洲北部林木資源豐富,人們用木頭建造房子。地中海沿岸地區石材豐富,人們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活動:閱讀圖5.18,說說圖示傳統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問題引領:(1)說說兩處傳統民居所用建筑材料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亞洲東南部熱帶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有助于竹木的生長,而竹木又具有質感特別、裝飾性好、物理性好等特點。亞洲西部熱帶地區氣候干旱、多風沙,多選用土作建筑材料。 問題引領:(2)說說兩處傳統民居建筑結構特點與當地氣候的關系。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亞洲西部熱帶地區降水稀少,氣溫較高。當地房屋的厚墻可以減少白天通過墻壁傳導進來的太陽熱量,小窗可以減少白天從沙漠地區吹來的熱風。亞洲東南部熱帶地區氣溫較高,濕季降水較多。當地的木樓或竹樓既可以通風透氣,也可以避免采用竹木作建筑材料。 課堂探究:黃土高原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講述: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這里氣候干燥,土質十分堅固牢靠,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可隨意挖鑿而不會坍塌。 窯洞有厚厚的屋頂和墻壁,使得窯洞能保溫也能隔熱,冬暖夏涼。 課堂探究:寒帶地區民居特點(冰屋)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講述:寒帶地區氣候寒冷,冰雪廣布。冰屋半地穴,呈半球形,抵御風暴,墻體厚,防風保暖;就地取材。 講述:世界各地在節日、禮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傳統。每個地方的文化習俗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得到尊重和理解。 本課小結:略。 隨堂檢測:略。 課后實踐:歷史上,古絲綢之路延續千年,促進了我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商貿、文化聯系,成為和平發展的橋梁。如今,“一帶一路”作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聚集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實現沿線各國經濟與文化的繁榮,同時也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請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說一說一帶一路對本地區文化傳播的影響。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名師系列】5.3 多樣的文化.pptx 【教學設計】多樣的文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