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物理上冊基礎知識匯編第一章 機械運動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一)長度的測量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3.刻度尺的使用規則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4.特殊的測量方法A.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工具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之后再求得單一長度)B.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園柱的周長等常用化曲為直法(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后拉直測量)。C.測硬幣、球、園柱的直徑;圓錐的高等常用輔助法(對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二)時間的測量1.測量工具: 古代---日晷、沙漏、滴漏等;現代---機械鐘、石英鐘、電子表、停表等。2.單位:秒(S) ,常用單位有時(h),分(min)。1h=60min;1min=60S。3.誤差(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測量環境 、人為因素。(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儀器。(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二、運動的描述1.機械運動: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2.參照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三、運動的快慢1.時間相同,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越長,運動得越快;路程相同,運動時間越短,物體運動得越快。2.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計算公式:v=s/t。3.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是m/s ;運輸中單位是km/h 。1m/s=3.6km/h 。4.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5.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速度大小變化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在變速直線運動中,用平均速度v=s/t來描述運動的快慢。四、測量平均速度原理v=s/t。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第二章 聲現象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利用回聲可測距離:。二、聲音的特性1.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1.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3.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其發出聲音的音色也不同,可根據音色來可判斷瓷器的好壞、西瓜好壞、診斷病情等。三、聲的利用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蝙蝠利用回聲定位來辯路、捕食;雷達利用回聲定位搜索敵機;醫學上利用回聲定位制成了B超機。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2.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減弱噪聲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第三章 物態變化一、溫度1.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2.溫度的單位①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開(K)。②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1℃)。③換算關系T=t + 273K3.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①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②分類及比較分類實驗用溫度計寒暑表體溫計用途測物體溫度測室溫測體溫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體水 銀煤油(紅)酒精(紅)水銀特殊構造玻璃泡上方有縮口使用方法使用時不能甩,測溫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③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晶體物質:海波、冰等 。 非晶體物質:玻璃、食鹽、奈、各種金屬等。熔化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熔化特點:吸熱,先變軟變稀,最后變為液態 溫度不斷上升。熔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熔化的條件:①達到熔點。②繼續吸熱。2.凝固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凝固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 凝固特點:放熱,逐漸變稠、變黏、變硬、最后凝固點 :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成固體,溫度不斷降低。同種物質的熔點凝固點相同。凝固的條件:⑴ 達到凝固點。⑵ 繼續放熱。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叫蒸發。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 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作用:蒸發吸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2.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放熱。方法:A.降低溫度;B.壓縮體積。 好處:體積縮小,便于運輸。3.舉例說明自然界中常見的汽化和液化現象。四、升華和凝華1.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熱,易升華的物質:碘、冰、干冰、樟腦、鎢。2.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3.舉例說明自然界中常見的升華和凝華現象。第四章 光現象一、光的直線傳播1.光源: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如:太陽、螢火蟲;人造光源,如:篝火、蠟燭、油燈、電燈。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它不是光源。2.規律: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3.光線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4.應用及現象①影子的形成: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形成黑色區域即影子。②日食月食的形成:當地球在中間時可形成月食。如圖: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環食。③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實驗早在《墨經》中就有記載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實像,其像的形狀與孔的形狀無關。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速度約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為真空中速度的2/3 。注意:光年是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它不是時間的單位,而是距離的單位。二、光的反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介質的現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類⑴ 鏡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條件:反射面平滑。應用:迎著太陽看平靜的水面,特別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為發生了鏡面反射。⑵ 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著不同的方向,每條光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條件:反射面凹凸不平。應用: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由于光射到物體上發生漫反射的緣故。三、平面鏡成像1.平面鏡成像特點:像、物大小相等(等大);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等距);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垂直);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虛像)。(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作 用:成像、改變光路。實像:實際光線會聚點所成的像;虛像: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所成的像。2.球面鏡: 定義:用球面的內表面作反射面。性質:凹鏡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線會聚在一點;從焦點射向凹鏡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應 用:太陽灶、手電筒、汽車頭燈 。 定義: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質:凸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凸鏡所成的象是縮小的虛像。 應用:汽車后視鏡。四、光的折射1.定義: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現象。2.光的折射初步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光從空氣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質),傳播方向不改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應用:從空氣看水中的物體,或從水中看空氣中的物體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看到的位置比實際位置高。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太陽光經三棱鏡折射后分解成紅、 橙 、 黃 、 綠 、 藍 、 靛 、紫等七種色光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白光的組成:紅,橙,黃,綠,藍,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2.看不見的光:紅外線, 紫外線。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一、透鏡1.概念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2.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二、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1.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在光具座上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點燃蠟燭,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分別移動燭焰、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2.實驗結論:(凸透鏡成像規律)具體見下表:物距(u)像的性質像距(v)應用倒正放縮虛實u>2f倒立縮小實像f照相機f倒立放大實像v>2f幻燈機u正立放大虛象|v|>u放大鏡3.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⑴u=f(焦點)處是成實像和虛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側和異側的分界點。⑵u=2f處是成放大和縮小像的分界點。⑶當像距大于物距時成放大的實像(或虛像),當像距小于物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⑷成實像時:⑸成虛像時:三、眼睛和眼鏡1.成像原理: 從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晶狀體等一個綜合的凸透鏡在視網膜上行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分布在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細胞受到光的刺激,把這個信號傳輸給大腦,人就可以看到這個物體了。2.近視及遠視的矯正:近視眼要戴凹透鏡,遠視眼要戴凸透鏡。四、顯微鏡和望遠鏡1.顯微鏡: 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每組透鏡的作用都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物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后成一個放大的實像,道理就像投影儀的鏡頭成像一樣;目鏡的作用則像一個普通的放大鏡,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鏡叫做目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叫做物鏡。我們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它對我們的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的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原來的物體小,但它離我們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大。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一、質量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2.國際單位:千克(kg),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1t=103 kg=106 g3.測量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案秤、臺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也可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再通過公式m=G/g計算出物體質量。⑵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個字:水平臺上, 游碼歸零, 橫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橫梁平衡。具體如下:①“看”:觀察天平的稱量以及游碼在標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③“調”: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時,橫梁平衡。④“稱”: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里,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盤中砝碼總質量+ 游碼在標尺上所對的刻度值。⑥注意:A.不能超過天平的稱量 ;B.保持天平干燥、清潔。⑶ 方法:A.直接測量---固體的質量;B.特殊測量---液體的質量、微小質量。二、密度1.定義: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在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2.公式: 3.國際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 1g/cm3=103kg/m3 。4.同種材料,同種物質,ρ不變,m與 V成正比;物體的密度ρ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三、測量物質的密度1.測固體的密度:原理:ρ=m/V 質量(m):用天平測量。 體積(v)的測量(1)形狀規則:用刻度尺測量(2)形狀不規則:①ρ物>ρ水,沉入水中工具:量筒、水、細線方法:A.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體積V1;B.用細線系好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總體積V2,物體體積V=V2-V1②ρ物<ρ水,浮在水面A.針壓法(工具:量筒、水、大頭針);B.沉墜法(工具:量筒、水、細線、石塊)說明:A.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看”:單位[1毫升(ml)=1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臺上。“讀”: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讀數時,視線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B.在測不規則固體體積時,采用排液法測量,這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2.測液體密度(略)四、密度與社會生活1.密度與溫度:溫度能改變物質的密度,一般來說,同種物質溫度越高密度越小。2.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鑒別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