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 幸福和睦的家庭家,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持續接受著家庭的熏陶和長輩的教導。家里有溫暖的牽掛、真切的關懷和守候,也有甜蜜的碰撞……家,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們能為建設幸福、和睦的家庭做什么 第一框題 家的意味教材分析家庭是我們生活的基本單位,良好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是學生發展其他人際關系的基礎,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有著重要作用。本框題作為第二單元的起始章節,既是對上一個單元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延續,也是對后面多樣化的人際交往和自我成長的鋪墊。本框題共表達了四層意思:一是通過“生活觀察”板塊對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對親情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作為生活單位的家庭的含義,并通過“相關鏈接”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確立家庭關系的多種情形,構建關于“家”的基本認知;二是通過“探究與分享”中提到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等故事理解“家”的獨特意義和重要價值,激發學生對家的熱愛之情和感激之情,引導學生形成正向的情感表達;三是通過探究歷史人物梁啟超及其子女的傳承故事,引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文化,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家庭的延續不僅是生命的接續,也是家庭美德的傳承,進而引導學生勇擔家庭責任,傳承優良家風;四是通過知、精練的一段話闡明家庭和社會的關系,點明和諧安定的社會離不開和睦幸福的家庭,并通過“閱讀感悟”展示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引導學生將家庭建設自覺融入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政治認同(1)具備熱愛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擁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2)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政治方向,明確價值取向,培養家國情懷。道德修養(1)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把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涵養個人品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健全人格(1)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生活態度。(2)自尊自信,正確認識自己。(3)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理性表達意見。(4)積極向上,有效學習,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環境。(5)友愛互助,真誠友善,具有互助精神。責任意識(1)具備承擔責任的意識、態度和情感,并能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2)具備主人翁意識和擔當精神,做到有序參與各項活動。教學目標政治認同(1)通過學習“探究與分享”中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等典故和梁啟超家風 家訓的案例理解和認同我國獨特的“家文化”及尊老愛幼、孝親敬長等價值觀念,能在家庭中自覺宜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通過閱讀和理解“閱讀感悟”中的內容,理解中國夢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里培養家國情懷。道德修養(1)通過回憶家人相聚的點滴,梳理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付出,感念他們的養育之恩和關愛之情,用實際行動回報家庭。(2)將家庭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勞節儉、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員。健全人格(1)通過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傾聽他人的家庭故事,認識到家的多樣性和不同特征,完成家庭中的自我定位,健全自我認知。(2)通過情境創設學會在庭建設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增強與家人的溝通交流,相互理角,相互寬容,確立共同的家庭目標。責任意識(1)通過情境創設體驗家庭的溫暖,樹立正確的家庭責任觀,提高家庭責任意識.明確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2)通過學習理解家庭與社會的關系,認識到良好的社會氛圍離不開和諧的家庭,將家庭責任升華為社會責任,勇于擔當,積極作為。教學重難點重點全面理解家的內涵;感悟家的意義。初中生在家庭中承擔的角色和責任相對而言比較單一,對家的認識往往比較片面。全面解家的內涵,不僅需要知道“家”的定義,還要了解家這一概念的外延,學生要調動已有的情感體驗和基礎認知,結合自身實際,配合教師的講解和點撥,才能理解家的多層意義。通過課前任務,搜集自己對家的溫暖記憶,在互相分享交流家庭中難忘的記憶,體會家給我們帶來的溫暖,喚醒、激發對家庭的正向情感,進而認識到建設溫馨家庭是我們生命中極其重的內容。難點傳承優良家風;理清家庭和社會的關系。家庭作為一種界限明確的基層單元,初中生很難理解到微觀家庭與宏觀社會的聯系。通過回顧歷史、分享家風故事,引導學生理解良好的家風不僅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家庭關系,還能為社會和諧帶來積極影響,從而讓學生重視家風的建設和傳承,將家庭建設主動融入社會建設。教學設想以中國獨特的春運場景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觀察、理解中國人對“家”的重視和牽掛。本課教學將依據教材內容層次分為四個環節,一是“掀開家的面紗”,通過“生活觀察”板塊及相關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總結家的定義,了解確立家庭關系的多種情形。二是“觸摸家的溫暖”,通過在課堂上分享、交流前置任務中搜集到的家庭溫暖問憶,提醒學生不要忽視生活中家人對我們的照顧和關愛,輔以具有啟發意義的三個典故,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家庭對我們成長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意義。三是“傳承·優良家風”,以梁啟超的家風傳承故事為引,把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分享、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中華好家風故事,體會中華民族的家文化由來已久、影響深遠。環節二、環節三以環節一為基礎,進一步對“家”的內涵進行延展和補充。四是“共振·家國情懷”,為升華環節,通過調動學生已有認知和知識儲備,分享能夠體現家國情懷的榜樣人物.讓學生通過自主練習和思考主動領會家與社會、家與國家的相互關系,自然生成擔當意識和愛國情懷。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做好學情分析。本課內容事關學生的家庭情況,對中學生而言屬于較為敏感的話題,因此,教師應當在課前了解學情,尤其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異常情況,開展具有情感關懷和實踐指導意義的教學。(2)做好知識儲備。梳理本課知識點和重難點,厘清教學思路。適當學習和補充家庭設、關系、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相關知識。(3)準備多媒體課件,通過網絡搜集相關閣片、文字資料,讓教學內容可觀可感,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準備(1)做好課前預習。提前瀏覽教材,預習本課內容,主動思考與本課導語部分相關的問題,適當了解、補充與所學主題相關的內容。(2)完成前置任務:一是在課前搜集、整理家庭帶給自己的溫暖記憶,可以通過搜集相勿件等方式準備課堂分享;二是提前搜集我國歷史上的家風傳承故事,選取一個令自己象深刻的故事進行分享。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中國春運相關視頻。師:我國一年一度的春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你從這些人的臉上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 你有類似的經歷嗎 學生分享。過渡:春運景觀的背后,流淌的是最有中國味的濃濃親情。回家,是鐫刻在每個中國人心里的呼喊。家里有溫暖的牽掛真切的守候,可能還有摩擦和碰撞……家,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們能為建設幸福和睦的家庭做些什么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我們最熟悉的地方。二、講授新課(一)掀開·家的面紗教師呈現“生活觀察”板塊中關于“家”的不同說法。圖1:我的家在某省某縣某鎮某村。圖2:這是我和家人的住所,是我的家。圖3: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還有……我們是一家人。圖4:哪里有家人的關愛,哪里就是家。提問;結合上述說法和你的生活體驗,說說“家”是什么。學生自由交流。教師小結: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如果我們去尋找不同定義的共同點就可以發現: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教師呈現“相關鏈接”內容。過渡: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家庭,都能為我們帶來溫暖、關愛和保護,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現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溫暖線索。(二)觸摸·家的溫暖活動:課堂分享之我的家庭溫暖回憶(前置任務)(1)活動任務:在你和家人一起經歷的回憶中,有哪些讓你感動或印象深刻的溫暖瞬間 請你和同學進行分享,可以適當借助一些工具,如影像資料、相關物件等。(2)活動要求:同學們要提前進行演練,每個同學需要將分享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以下為學生分享預設。生1: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拍攝于我初中開學的時候,那天爸爸媽媽陪我一起參觀了新校園,我們在校門口合影留念,慶祝我邁入人生的新階段。生2: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遇到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很久都不會做,媽媽耐心 地給我講題,還安慰我不要因此而氣餒,鼓勵我有問題要主動請教別人。生3:爸爸工作很忙,為了讓我們一家人生活得更好,他總是在各個地方出差。但是他每一次答應了我的事都一定會做到,他跟我說做人一定要信守諾言。……師:聽完同學們的分享,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呵護,也感受到了我們對家的依戀和牽掛。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家,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不只是一所房子,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讓我們的心靈有所依托。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靈的港灣過渡:剛剛聽到有同學提到父母對自己的教導,父母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人,潛移默 化地影響著我們,而中國古代有很多典故也印證著這些道理.用課件出示教材“探究與分享”板塊內容。【拓展閱讀】孟母三遷孟予小時候,居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經常看到喪葬之事,于是就玩起了辦理喪事的游戲,“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孟母將家搬到了集市旁。在這里,孟子又模仿起了買賣和屠殺。孟母想:“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孩子居住。”后來,孟母將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在此學到了禮節和知識。孟母說:“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孟母與孟子便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成為一代圣賢。岳母刺字宋元帥宗澤病重,將印信交岳飛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并在岳飛背上刺“盡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畫荻教子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無錢購買紙筆。他的母親就用荻稈當筆在地上畫來教他寫字。漸漸長大后,歐陽修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可是家中無書可讀,歐陽修便到鄰近的讀書人家里去借書讀,有時見到好的詩文,便抄錄下來,邊抄邊背。他讀書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將其視為最重要的事,歐陽修少年時寫的詩賦文章,已經達到了一些成年人的水平。師:閱讀以上典故,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說家庭對個人成長的作用。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家人給我們提供物質支持,讓我們吃飽穿暖,還讓我們上學,發展興趣愛好。生2:傷心的時候,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安慰;生病的時候,會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生3:家人不僅養育我們,還教導我們。他們不僅要操心我們的生活,還要操心我們的學習。生4:我們還可以從家人身上學到他們的優點,如果他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自我反省,提醒自己變得更好。……教師小結: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在父母等家人的言傳身教中學習為人處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三)傳承·優良家風過渡:良好的家庭環境及和諧的家庭關系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家庭在代際更替中得以延續, 家庭中的那些美好品質也在這種延續中得到傳承。用課件出示教材“探究與分享”板塊內容。師:你還知道哪些優良家風 與同學們分享。活動:中華好家風之故事分享會(前置任務)(1)活動任務:借助書籍、互聯網等工具,檢索瀏覽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家風故事,選擇一個自己印象深刻的家風故事進行分享。(2)活動要求:①制作課件,要求圖文并茂;②故事分享完畢后簡要談談自己的感悟。學生分享、交流。巷代代代:家小師小結師顱教師小結;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在薪火相傳中,我們不僅接延續著祖先的生命,而且傳承著家風。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融入家庭成員的血脈中,潛 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等。優良家風引 導我們向上向善,促進家庭幸福和諧。師:梁啟超的家風不僅感染和影響著他的子女后代,還為我們帶來了精神的滋養,也 為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提供了精神指引。可見,即使是看似微小的家庭,也能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發展添磚加瓦。(四)共振·家國情懷過渡:中華民族得以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原因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凝心聚力、接續奮斗。翻開厚重的歷史,我們總能找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個決絕的身影,背上行囊,揮別家中的父母、愛人和子女,毅然奔赴戰場、奔赴邊疆、奔赴祖國需要的每一個地方。師:這樣的場景讓你想到了誰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抗日英雄趙一曼。生2: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生3:去山區支教的老師,守衛邊疆的軍人。生4: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那些隱姓埋名、深入戈壁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生5:疫情防控期間,“逆行”援馳疫區的醫護人員。……師:如果你是他們的家人,你會支持他們的選擇嗎 以下為學生回答預設。生1:他們不僅是我的家人,也是祖國的一分子。當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我會理解他們、支持他們,為他們打消后顧之憂。生2:國家發展好了,我們的家才會好,他們的暫時離開是為了更好的未來。如果他們是珀家人,我會理解他們,并照顧好家人,等他們回家。生3:媽媽是一名醫生。疫情防控期間,她一直在前線奮戰,很久都不能回家。爸爸雖然也像我一樣擔心她,但他還是告訴我媽媽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讓我不要責怪媽媽。所以我經常給媽媽留言,給她加油打氣。我愛我的媽媽,我為我的媽媽驕傲……教師小結: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小家”在建設“大家”的過程中凝聚得更為緊密,“大家”也因為“小家”的奉獻而更加強大。教師呈現“閱讀感悟”內容。過渡:祖國為我,我為祖國。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么 讓我們一起思考這個問題寫下自己的回答。活動·我的家 我的國(1)活動任務:結合自己和家庭成員的職業、未來計劃、個人意愿,思考自己的家庭能夠為社會和國家貢獻哪些力量。(2)活動要求:將自己的思考用文字或圖畫等形式記錄下來,并在課后和家人進行交流,傾聽家人的想法和建議,完善自己的想法。學生交流、思考、落實。三、本課總結師:我們是自己小家庭中的一員,同時也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我們從現在開始,與家庭雙向奔赴,與祖國同頻共振,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用愛和擔當來滋潤這兩棵大樹,讓它們枝繁葉茂、茁壯成長 四、課后作業(1)在家里布置一個家庭回憶角,記錄家庭成員心中的溫暖回憶,可以展示照片、寄語、有特殊意義的物件等。(2)將自己課堂上關于“我的家我的國”活動成果與家人分享,并繼續完善。板書設計家的意味全面理解“家”的內涵:1、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2、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靈的港灣。3、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我們的修身之所。4、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家庭與社會的關系: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1、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2、家庭幸福則社會樣和。3、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教學探討與反思(1)把握本課話題的敏感性.尊重學生意愿,保護學生隱私。初中生逐漸進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變化、心理特點及學業上生活上的壓力,他們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護、關注愛,又易與父母產生矛盾,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家庭矛盾和親子關系緊張已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從現實來看,不少初中生正在面臨這些難題,因此可能羞于提起此類話題,或者拒絕分享自己的家庭狀況和內心想法、本課作為聚焦家庭關系、直面家庭關系的一課,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有充分的調查和研判,精心確定教學設計,避免違背學生意愿或過分談論學生的隱私,呵護學生心理健康。(2)教學活動設計要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教材有針對性地提供了很多活動案例,教師可以結合班情和學情有選擇地使用教材資源。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秉持貼近學生、貼近現實的教學理念,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本課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和體驗活動為主。教師要為學生開展這些活動提供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還要對重點內容進行點撥,幫助學生走出誤區、掃除盲點。開展課后活動是為了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內容運用到與父母交往的實踐當中,從而提高親子交往的質量。- 1 -- 4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