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第2章《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2025高考一輪復習基礎全覆蓋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1.自然條件影響區域發展(1)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離不開________條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對區域發展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________。(2)自然條件只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________條件。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很優越,區域發展水平卻不高。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依然能夠發展得很好。2.區域發展影響自然條件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________自然。改造自然,必須遵循________規律,謀求人地和諧。如果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雖然在短期內能夠獲得經濟效益,終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思維拓展: 1.說明四大古代文明發祥地共同的區位優勢。提示:都位于北半球溫帶,地處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區,這些地區地勢平坦,熱量、水源充足,土層深厚、肥沃,便于農耕。2.自然條件并不是區域發展的唯一條件,試舉例說明。提示:①南亞的孟加拉國,位于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勢低平,水熱充足,人口稠密,但卻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②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國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條件相對較差,但其依靠社會資源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3.分析美國大平原地區20世紀30年代出現“黑風暴”的原因。提示:大面積開墾中部大平原,破壞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極易遭受風蝕。知識點二 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1.基本觀點(1)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________基礎。(2)在不同發展階段,影響區域發展的自然資源________不同。在農業社會,________資源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工業社會,________資源對區域發展影響較大。(3)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自然資源________程度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4)一種重要能源或關鍵性礦產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會使區域經濟發生________改變。(5)自然資源的種類和儲量區域分布與組合極不平衡,有的區域不僅自然資源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________作用。有的區域礦產資源貧乏,成為________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國家礦產資源貧乏,卻并未阻礙其經濟發展。(6)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更是區域發展的________。(7)有的區域盡管礦產資源豐富,但________依賴礦產資源,也會________區域經濟的發展。2.典例(1)沙特阿拉伯因盛產________,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富裕國家之一。(2)圖瓦盧等眾多小島國,________資源極度缺乏,經濟發展水平低,大部分處于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3)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煤炭、鐵礦和鋁土等礦產資源,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在世界銀行對人均財富的計算中,澳大利亞因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財富量。(4)20世紀50年代,隨著北海油田的開發,已是工業化國家的荷蘭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忽視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導致社會經濟一段時期增長乏力。(5)瑞士利用技術、金融等優勢,發展成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思維拓展:分析區域發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思路①橫向即是區域間不同的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水平、方向的影響,主要是從靜態的角度進行分析。②縱向即是在一個區域內,沿著歷史發展的過程,看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主要是從動態的角度進行分析。【知能提升】一、應用1:下圖為“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圖”。讀圖完成1~2題。1.圖示虛線方框展現了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表現主要是( )A.資源的破壞與短缺 B.促進經濟迅速發展C.新材料應運而生 D.資源利用范圍越來越廣2.人類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開發利用主要是因為( )A.自然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B.人類可以無限開發利用自然資源C.人口劇增及錯誤的觀念和認識D.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種類不斷增多【鞏固專練】1. 若圖中三個圓圈表示有關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概念,根據圖形所示的相互關系,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概念是( )A.土地資源、自然資源、自然環境B.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自然環境C.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自然環境D.水資源、自然環境、自然資源2.表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規模、方式和效率產生了變化,其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數量的增大B.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C.資源的不斷變化D.人民思想觀念的變化3.關于農業文明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農業文明階段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最強B.土地數量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C.在采獵文明階段,人地矛盾最突出D.人類通過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使土地質量不斷提高北極圈里的愛斯基摩人看著不斷融化的冰川,高興得手舞足蹈;而遠隔數萬千米的圖瓦盧人,卻越來越日夜難眠,北極不斷融化的冰川就像一個巨型炸彈,隨時都會將他們轟入海底永遠再難見藍天。結合所學知識,據此完成4~5題。4.愛斯基摩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冰川下沉睡了數千萬年的石油等礦產將會帶給他們更加富裕的明天B.氣溫變暖,生活更舒適C.可以擁有更多的淡水資源D.漁業資源增加5.圖瓦盧人“日夜難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氣候炎熱難耐B.家園將被淹沒C.風暴潮加劇D.赤潮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澳大利亞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近年來,由于礦產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污染嚴重,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受阻。目前中澳兩國進行創新戰略對接,為當地鐵礦石礦山提供出口服務,此外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在北部地區租賃或收購大片農田、牧場,用以種植甘蔗和養牛,產品銷往中國,以滿足中國對高品質農牧產品的需求。下圖示意澳大利亞主要城市、礦產及工業分布。(1)說出澳大利亞城市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2)說明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投資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3)近年來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受阻,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其阻力來源。第二節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生態脆弱區1.概念(1)生態脆弱區:是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________、易于退化且難于________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干濕________、農牧交錯、水陸________、森林邊緣、沙漠________等地區。(2)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土地出現質量下降、生產力降低的過程,表現為土地________、石漠化、土壤侵蝕、土壤________化、土壤肥力下降等。2.特點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一旦其穩定性被打破,________易退化。我國生態脆弱區面積________,類型________,分布廣。思維拓展: 分析南方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產生的原因。我國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區,多陡坡,土層薄;石灰巖抗風化能力較強,成土過程緩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護,遇到暴雨,石灰巖上的土層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出現石漠化。喀斯特地區一旦出現石漠化,靠自然恢復非常困難。而人類的過度開墾使得石灰巖上的土層遇暴雨激發,更易產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進程。知識點二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指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也是________地區與________地區的過渡地帶。北方農牧交錯帶呈____狀分布,其東段較____,最寬超過300千米;西段較____,寬為100~150千米。1.自然原因北方農牧交錯帶對降水________極為敏感,土地極易受風蝕和沙化,這是該帶土地退化的________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大本帶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間,降水變率大,且多以________形式出現在夏季。暴雨集中,不僅降低了水分________,還造成強烈的土壤________;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比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現________災,加劇土地退化。(2)多大風 本帶多大風,且集中于________季節。本帶春季氣溫回升,地表解凍,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層裸露、疏松,極易遭受________侵蝕。2.人為原因本帶是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在人口增長的壓力下,人類對土地資源________的開發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1)過度開墾在降水較________的年份,適宜農耕的條件良好,農區向牧區________。在降水較________的年份,農作物就會減產,甚至絕收。同時由于農作物長勢較差,對土壤保護作用________,一旦遇到大風、暴雨,則加重對土壤的________。為了維持生計,人們進一步________耕地面積,祈求來年豐沛的降水帶來好收成。這樣,年復一年,墾殖區面積越來越大,并向________、向________擴展。這些地區本身生態脆弱,開墾后土壤________逐年下降,作物________逐漸降低。(2)過度放牧牧民為求得當前的經濟利益而盲目________載畜量,但過度放牧的后果則是草場________,反而使牲畜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下降。(3)其他________的開礦、樵采、道路建設等,也會造成土地退化。知識點三 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對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治理,首先應樹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第一要務的觀念;其次應綜合運用生物、工程、經濟、社會等措施解決問題,實現人地________發展。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從土地適宜性出發,宜農則農,宜牧則牧。2.構筑防護體系在____________地區,利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采用________相結合的方式,適當人工補種植物,固沙防沙;在黃土高原水蝕、風蝕嚴重地區,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________綜合治理。3.以地養地,自然恢復選擇部分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人工種植高產牧草,解決牲畜食草問題,從而使退化的草場通過休牧得以自然恢復。4.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在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退化草場,使牲畜數量控制在__________范圍內;調整牲畜結構,減少山羊等對草場破壞嚴重的畜種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5.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在北方農牧交錯帶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促進______________協調發展。規律方法:“圖解法”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荒漠化治理措施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產狀況,形成不同的荒漠化問題,具體的分布特點、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針對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分析要點如下圖所示:【知能提升】一、(2)水土流失的人為因素人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導因素。重點分析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土質疏松的人類活動。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②山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毀林開荒、耕作方式不當、管理粗放。③開礦、開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開發建設不當。3.成功的治理經驗——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通過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結合,實行“保塬、護坡、固溝”方針,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具體措施如下圖所示:應用1:歷史上,黃河輸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幾十年來,我國重點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在黃河上修建水庫,使下游年均來沙量大幅減少。治理前后黃河下游來沙量的變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據此完成1~2題。1.在黃土高原治理中植樹種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 ②減少徑流 ③沉積泥沙 ④降低風速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修建水庫不僅可以攔截泥沙,還可以放水沖沙,以減少下游河床淤積。沖沙效果最佳的水庫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續放水 B.枯水期持續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二、1.判斷一個地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為荒漠化的方法一看位置,經緯度位置在四個沙漠帶中。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區易發生荒漠化。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類型,土地覆被類型以沙地為主的地區,土地利用中草地減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四看地形,地形崎嶇,若植被破壞,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應用2:綠洲與荒漠的交錯帶生態環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綠洲區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交錯帶生態環境退化,形成“生態裂谷”。下圖為“生態裂谷”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生態裂谷”形成過程中,附近的交錯帶( )A.自然植被改善B.風力侵蝕減弱C.地下水流向綠洲區D.流動沙丘轉為固定沙丘2.“生態裂谷”出現后,為了綠洲區的可持續發展,應該( )A.在荒漠區植樹造林B.在交錯帶發展灌溉農業C.在綠洲區禁止開采地下水D.在流域內合理分配水資源【鞏固專練】1.“筑起一條壩,活了一條溝”指的是“小流域綜合治理”,圖中a、b、c、d四地適合建壩進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A.a地 B.b地C.c地 D.d地2.下列治理圖示地區的基本措施中,不恰當的是( )A.擴大農業用地,建成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B.擴大林草種植面積C.改善天然草場植被,合理放牧,保護草場D.礦區存好表土,大力復墾3.近年來,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可能引發圖示地區的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①處修建水平梯田發展糧食生產B.②處開墾草地發展種植業C.③處開墾草地發展林果業D.④處修建梯田發展種植業讀某區域地理要素變化統計圖,回答4~5題。4.在此期間,該區域( )A.荒漠化面積擴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積增大C.載畜量和荒漠化面積增加幅度相當D.人口總量大致翻了一番5.導致該區域荒漠化形勢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環境的變遷 B.耕地面積的變化C.放牧強度的變化 D.人口數量的變化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科爾沁草原位于內蒙古東部,松遼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材料二 1991~1996年,我國某研究機構在科爾沁沙地進行了放牧試驗,試驗分為3個放牧強度進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頃)、中牧(MG)(4只羊/公頃)、輕牧(LG)(2只羊/公頃),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強度對草原植被的影響;圖1、圖2為根據實驗結果繪制的有關示意圖。(1)在放牧試驗的最初2年,各放牧強度的物種豐富度均呈現___________趨勢,不同放牧強度對物種豐富度的影響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但從第3年開始,_______區的物種豐富度明顯下降。(2)三種放牧強度中,________________使草層高度明顯下降;________________使草層高度有所增加。(3)分析科爾沁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第三節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資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轉型1.概念資源型城市:通常把因________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并以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業為________產業的城市,稱為資源型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城市所依托的資源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開采殆盡,或市場對這種資源的需求大幅度減少,城市經濟發展趨于緩慢,資源型城市就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2.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興起期:隨著自然資源的開發,相關產業和人員________,城市快速成長。繁榮期:城市主導產業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產業規模和城市規模漸趨________。衰退期:自然資源漸趨________,或市場明顯轉移,產業規模________,城市可能陷入蕭條。但如果創新路徑合適,城市可實現持續發展。3.轉型發展措施(1)延長產業鏈,提升________資源的利用價值有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實施資源深度開發,延長資源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2)開發新的資源,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有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拓展開發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類型,甚至延伸至人文資源范疇,培育新的主導產業。思維拓展: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難的具體體現:(1)資源型產業生產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致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由于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產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產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2)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產業結構呈現剛性。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設備、鉆井、洞室等資產約占固定資產總量的35%,從而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3)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間關聯度較低。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產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二產業比重過分偏大。而且資源產業都屬于中間投入型產業,產業關聯的特點是后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難以帶動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產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知識點二 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1)19世紀末,焦作大規模開采煤礦,修建鐵路,聚落因________而興。(2)從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________工業為基礎,煤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________。(3)20世紀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________為基礎的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較為完整的________。(4)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焦作市多數國有________先后宣告無煤可采而封井,全市經濟連年下降,還面臨城市基礎設施落后、采煤遺留的各類環境破壞等問題。知識點三 焦作市的轉型之路①推動工業________發展 ②大力發展________ ③加快農業________步伐通過轉型發展,焦作市的國民經濟從低速徘徊走上快速發展軌道,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思維拓展: 煤炭、石油的開發和利用對環境的影響【知能提升】一、區域發展優勢分析的基本角度(1)自然優勢。自然優勢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2)人文優勢。區域人文資源的優勢與劣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①人口資源,包括人口的數量、素質和分布。人口數量多少決定一個地區的勞動力供應能力和消費市場容量。就我國而言,由于大部分省區人口密集,因而人口資源的優劣勢主要取決于人口素質。②歷史基礎與文化傳統。(3)經濟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資金優勢。②產業優勢。③產品優勢。④規模優勢。⑤基礎設施優勢。⑥市場優勢。⑦企業組織結構優勢。⑧經濟效益優勢。(4)技術優勢。(5)政策優勢。應用1:下圖為舟山市打造“資源型城市”的規劃示意圖。讀下圖,完成1~2題。1.舟山打造“資源型城市”的主導區位因素是( )A.交通 B.勞動力C.自然資源 D.市場2.圖示產業結構的優勢在于( )A.實現了污染物的零排放B.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C.對區域內外資源的充分利用D.加劇了海洋生態的風險二、應用2: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業穩步成長,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車公司建立,此后迅速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汽車城”。20世紀70年代受到石油危機重創,加上日本、德國等國汽車生產的沖擊,開始走向衰落。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了賭場等第三產業,但未能扭轉經濟衰退趨勢。2007年房地產市場崩潰,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經陷入財政危機。(1)18世紀五大湖區許多工業城市迅速發展的主要條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長時期的主導產業是________,該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世紀中期以來,底特律日趨衰落,直至陷入財政危機的具體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簡述底特律的興衰給我國城市經濟活動的啟示。三、資源型城市(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分析(1)分析區域特征區位條件、能源資源或礦產資源的結構、地理環境狀況。(2)分析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多數資源型地區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生產結構單一;能源或資源面臨枯竭;環境污染嚴重;用地緊張、地價高。(3)“對癥下藥”,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主要措施①發展科技。這類地區一般隨資源開發而興起,隨資源枯竭而衰落,應注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②發展第三產業。例如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例如從資源主導到科技主導、從開發礦產到開發旅游,使經濟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④綠化、美化環境,治理環境污染。應用3: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問題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突出問題,例如德國魯爾礦區和法國洛林礦區。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由國務院進行發布,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單位評定。2008年、2016年、2024年,中國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簡述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對策。【鞏固專練】1959年在現大慶境內發現了世界級特大油田。1963年全國人大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讀大慶市地圖(下圖),回答1~3題。1.大慶市轄區城區的分布特點是( )①分散分布 ②帶狀分布 ③居采油區 ④靠近鐵路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2.大慶建設成為大型石油工業基地的首要社會經濟條件是( )A.石油儲量豐富 B.鐵路交通便利C.國內市場龐大 D.科技力量雄厚3.面臨石油枯竭的形勢,大慶城市發展應當( )①向我國西部油氣資源豐富的地區搬遷 ②利用技術積累發展石油裝備等制造業 ③組織城市人口向農村疏散,發展農業 ④利用區縣優勢,建設特色化中小城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我國資源型城市中,20%處于成長期,68%處于成熟期,12%處于衰落期。內蒙古包頭白云鄂博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下圖為該區域相關資料圖,讀圖,回答4~5題。4.下列關于包頭建設國家稀土新材料產業基地的分析,正確的是( )A.靠近黃河、鐵路,水陸交通便利B.擴大稀土產能,增加出口量C.黃河含沙量大,工業水源水質差D.科技實力不強,需要引進人才和技術5.下列有關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措施,不可行的是( )A.對廢礦區復墾,有針對性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旅游業等B.完善基礎設施,關閉整合虧損嚴重且又存在安全隱患的中小企業C.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都面臨成長—成熟—衰落的過程,發展第三產業是唯一出路D.延長產業鏈,加強產業技術改造和產品的升級6.萍鄉工業興起以1898年安源煤礦的開辦為標志,屬我國最老的工礦城市之一。讀下圖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萍鄉附近地區地圖材料二 被譽為“江南煤都”的萍鄉,已探明煤炭資源可開采量為4.01億噸,經過100多年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后,現已累計開采原煤2.8億噸,剩余可開采儲量中近四成為劣質煤,且基本處于地層深部。材料三 多年來,萍鄉主要工業產品都是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起來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鋼鐵等。材料四 資源型城市發展機制和發展軌跡示意圖(1)該市早期發展煤炭工業的最主要區位優勢是什么?(2)請列舉該市在發展煤炭工業中會出現哪些環境問題?參考答案:第1節【基礎知識梳理】一、1.(1)自然 古代(2)唯一2.改造 自然二、2.(1)石油(2)礦產【知能提升】應用1:1-2AC【鞏固專練】1.A2-3BB4-5AB6.(1)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處亞熱帶和溫帶,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氣候溫暖濕潤,水熱條件優越;沿海平原地形平坦;有眾多優良港口,對外交通便利;開發歷史較早,工農業生產發達。(2)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為熱帶草原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適合甘蔗種植;草場資源豐富,利于牧業發展;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農牧業規模經營;國家政策支持。(3)產業結構單一,部分礦產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人才缺乏,創新不足,產業轉型困難等。第2節【基礎知識梳理】一、2.土地 大 多二、(2)冬春 大風三、【知能提升】應用1:1-2AD應用2:1-2CD【鞏固專練】1-3AAD4-5CD6.(1)增加(或上升) 中牧區>重牧區>輕牧區 重牧(2)重牧 輕牧(3)自然原因:氣候較干旱,降水少。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樵采、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第3節【基礎知識梳理】一、1.大規模 主導3.(1)原有二、三、【知能提升】應用1:1-2AC應用2:(1)豐富的煤鐵資源;水運便利;市場需求量大。(2)汽車工業 先進的科學技術;新興的市場需求;豐富的原材料。(任答2點)(3)石油危機;日本、德國等國家汽車工業的沖擊;房地產崩潰;產業結構單一;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任答3點).(4)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發展科技,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應用3:困境: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低下,職工失業人數增多。對策:加大力度支持城市轉型;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加強環境保護力度,治理污染,美化環境;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區內外經濟聯絡;加大勞動力導向型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人口就業。【鞏固專練】1-3ACC4-5DC6.(1)①煤炭資源儲量豐富且質量優質②鐵路、公路經過,交通便利③河流流經,水源充足④大量廉價勞動力⑤政策扶持(2)①煤矸石、粉塵等固體廢棄物污染②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后形成酸雨③地下水位下降④地面沉降⑤水土流失⑥誘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⑦導致紅色荒漠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