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2第1章《區域與區域發展》-2025高考一輪復習基礎全覆蓋第一節 多種多樣的區域【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不同類型的區域1.區域概念(1)區域是人們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標準劃定的________單元。(2)區域是人們基于對世界的認識和實踐的需要,在________的基礎上劃定的。(3)區域具有一定的范圍、________和邊界。行政區或流域,邊界是________的;自然帶或語言區,邊界具有________性質。(4)區域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________,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思維拓展: 比較區域和地域的異同。提示:它們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圍內的地理空間。但“區域”是泛指,其范圍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圍較大,且更強調地方性、景觀性,如農業地域、工業地域。2.主要類型(劃分指標和方法不同)(1)按照________特征劃分的區域:如中國東部季風區或黃土高原區。(2)按照________特征劃分的區域:如漢語北方方言區或長江三角洲城市群。(3)按照綜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劃分的區域:如中國主體功能區。3.區域劃分及研究的意義(1)劃定行政區、經濟特區、保稅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可以發揮地區________,促進社會經濟發展。(2)劃定對口支援地區、國家扶貧地區,有助于消除________,體現社會公平。(3)劃定禁止開發區、生態保護區,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________發展。(4)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既促進________發展,又保護________文化,增強文化創新力。(5)中國科學家找出了中國野生稻分布區,為水稻育種專家尋找雜交育種的________稻提供了幫助。(6)科學家發現低硒地區,為有效預防________病提供了依據。思維拓展: 區域特征與地表環境特征的描述角度①區域特征: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自然環境特征(地形、氣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帶)、社會經濟特征(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人口、城市、旅游業等)。②地表環境特征:氣候(濕熱冷干)、植被情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知識點二 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1.空間尺度的大小區域的空間尺度可體現為區域的________高低。較高層級的區域往往與________尺度對應,較大尺度的區域可包含若干________尺度的區域。2.不同尺度區域的發展不同尺度的區域發展可以相互________。3.同一尺度區域的發展同一尺度的區域,也會因面積大小和________的差異,具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不同的________。特別強調 ①區域的空間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區域、中等尺度的區域和更小尺度的區域。②一般來說,區域的空間尺度越大,描述的區域特點就越宏觀;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體,越詳細。③區域內部特征具有明顯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說內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區域內部也存在差異。如我國南方水田區中也存在旱地。這說明區域內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異。一般而言,區域的空間尺度越小,區域內部的差異越小。【知能提升】一、應用1:19世紀50年代,淮河自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下圖)。據此完成1~3題。1.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 )A.無劃分指標依據B.與自然河道一致C.無對應的自然標志D.兩側地理差異顯著2.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 )A.自然地理分異的影響B.人文地理分異的影響C.相互聯系的促進作用D.相互聯系的阻隔作用3.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 )A.市場 B.技術C.資金 D.交通二、 按空間尺度劃分的區域類型從地域的空間尺度來說,區域的劃分根據需要可大可小。(1)大尺度的區域,可包括全球的陸地和海洋、一個洲或幾個洲、一個洲或幾個洲的某些區域,如亞歐大陸、西歐、中東地區、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區等。若把我國看作一個空間大單元,大尺度的區域可包括幾個甚至十幾個省區,如長江沿岸經濟地帶、東部沿海經濟地帶。(2)中等尺度的區域,可包括若干個省區及相鄰省區的部分,如京津唐工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地區等。(3)更小尺度的區域,可以是一個省區的部分地區,如遼中南工業區、珠江三角洲工業區等,也可以是一個城市內部的某一個區域,如上海浦東經濟開發區等。應用2:隨著區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現行的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案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有學者提出中國宏觀區域經濟的“新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案,分為東北及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及近西部地帶、遠西部地帶,據此完成1~3題。1.區域劃分依據一定的指標,以下是“新三大地帶”劃分指標的是( )A.氣候 B.地形C.經濟 D.植被2.制約我國遠西部地帶發展的最重要的經濟因素是( )A.資金、技術、人才匱乏B.農業基礎薄弱C.水土流失嚴重D.自然資源不足3.有關區域空間尺度的說法,錯誤的是( )A.區域的空間尺度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或大或小B.大尺度的區域,可包括全球陸地、全球海洋等C.若把我國看作一個空間單元,大尺度的區域,可包括幾個甚至十幾個省區D.一般來說,區域的空間尺度越大,描述的區域特點就越具體、越詳細【鞏固專練】1.下列有關區域的說法,正確的是( )A.區域的邊界都具有過渡性質B.區域之間都存在明顯差異,區域內部特征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C.區域的劃分依據比較穩固,其類型也相對固定D.區域的劃分指標,既可以是單一指標,也可以是綜合指標2.下列區域的劃分以單一指標為依據的是( )①熱量帶 ②干濕區 ③我國三大自然區 ④文化區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讀下面兩幅大氣運動示意圖,其中左圖為我國東部沿海某區域等壓面示意圖,據圖回答3~4題。3.關于左圖圖示的判斷,正確的是( )A.圖中氣壓:丙地>丁地>甲地>乙地B.甲地氣溫高于乙地C.風從甲吹向乙D.乙地盛行下沉氣流4.兩圖分別表示兩種不同的空氣環流運動,其主要差異是 ( )①時間尺度不同 ②空間尺度不同③形成原因不同 ④大氣環流不同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5.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澳大利亞是一個神奇的國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面積769萬平方公里,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地形分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三部分。東部的大分水嶺是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如圖示意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1)請說出澳大利亞西南端氣候的類型和主要成因。(2)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而澳大利亞東北部有一片狹長的熱帶雨林氣候區。請解釋其成因。(3)分析澳大利亞中部熱帶沙漠氣候分布面積廣大的主要原因。(4)說出澳大利亞西北部一月的盛行風向,并簡要說明該盛行風的形成過程。(5)說出大分水嶺東西兩側的降水差異及原因。第二節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區域整體性1.區域要素(1)自然要素包括地質、地貌、________、水文、________、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________、文化、經濟等。2.區域要素間的關聯區域內各類要素是________的,有些是直接影響,有些是間接影響。3.區域整體性區域內各類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使得區域具有________性,進而影響區域的發展。4.典型案例(1)稻魚共生系統:浙江省青田縣在________里養魚,魚食昆蟲、雜草,魚糞________;水稻為魚類提供氧氣、有機物質等,形成良性循環的稻魚共生系統。(2)干旱地區的人水協調:在干旱地區,人們通過修建水渠、發展________技術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并制定了嚴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________得以發展。同時,這些地區的人們在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意識到水資源是區域發展的________條件,要保持人水協調,以免給環境造成過大壓力。知識點二 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1.區域差異的普遍性區域差異是________存在的。不同的區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如________差異、自然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文化習俗差異等。2.區域關聯的實現途徑區域關聯主要是通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區域間________實現的。河水從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動物的季節性遷徙,屬于________要素的區域間流動。人口遷移、產業轉移、區際貿易、文化交流等,屬于________要素的區域間流動。3.區域關聯的影響區域之間流動的要素種類及其方向、強度的變化,可以改變區域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區域的________。知識點三 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區域發展的人地協調觀(1)區域的發展,既要根據自身的________條件,合理安排________活動,又要充分考慮自身地理條件和________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人類的活動方式,從而做到________。(2)比較不同區域的發展,既需要研究各區域地理環境的________性,也要分析各區域與區外的________性。(3)無論是區域各要素的綜合作用,還是區域的對外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都不是________的,而是隨著技術、經濟、社會以及自然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3)要素變化及其影響①隨著農業________的改進和氣候變暖,松嫩平原水稻種植面積不斷____。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持續____,土地利用結構不斷調整,耕地面積大幅____,逐漸由全國的糧食輸出區變為糧食輸入區。【知能提升】一、在分析各區域的地理特征時,應從區位入手,從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兩方面說明區域的特征。1.區域特征分析的角度(1)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所處的半球、溫度帶,在大洲、國家中的位置,經濟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說明地理位置。(2)從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氣候、河湖、土壤、生物、資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等)兩方面說明區域的特征,并著重進行對區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國西北地區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區域發展優勢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國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水資源)的分析。2.綜合分析區域的地理特征3.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內部特征及成因(1)東部季風區(2)青藏高寒區(3)西北干旱半干旱區應用1:中亞是我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亞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有助于認識我國與該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性。讀圖回答問題。分析中亞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及其對該地區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二、三、2.因地制宜的思想在高考中的體現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因地制宜思想是地理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的應用價值很強,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較大。尤其現今階段,出現許多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如果在開發利用自然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尊重客觀規律,人與自然就可以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和滲透,會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的地理素養,學生通過對因地制宜觀點的學習,能夠感受到尊重自然規律給人類帶來的諸多益處。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觀點。因地制宜的思想是地理學的基本思想,是學生學習地理主要應具備的思想,近年來高考試題也有直接涉及與因地制宜有關的試題。應用3:太湖流域Z鎮植桑養蠶、絲綢紡織的歷史悠久。近年來,Z鎮積極發展桑蠶及相關產業,形成了特色小鎮。讀圖文材料,回答1~2題。1.據圖中信息判斷,對該鎮特色產業發展方式最準確的概括是( )A.擴大絲綢服裝制造業,形成規模優勢B.新增蠶絲被制造業,培育新的產業鏈C.基于植桑養蠶,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D.傳播桑蠶文化,發展絲綢專題旅游業2.該特色小鎮實現了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特色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互動并進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來人口C.通過延長桑蠶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D.在城鎮化過程中保護了環境【鞏固專練】讀我國兩幅農業景觀圖,回答1~2題。1.可以作為甲、乙兩圖所反映的農業景觀界線的是( )A.200 mm年等降水量線 B.1月份0 ℃等溫線C.太行山脈 D.大興安嶺2.造成甲、乙兩地農業景觀差異最主要的區位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C.土壤 D.市場讀我國西部地區部分省區圖,回答3~5題。3.湖泊b的水位近年來持續下降,著名的“鳥島”已與湖岸相連為半島。其主要原因是( )A.利用湖水進行灌溉較多 B.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C.其流域的農業用水增多 D.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大4.該區域畜牧業以耐寒畜種為主,這反映的區域特征是( )A.整體性 B.差異性C.開放性 D.聯系性5.據報道,20世紀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a時,有人有意在高原上鏟過一鍬土,到現在,這一鏟土的痕跡仍然保留著。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 )A.生態系統非常穩定B.內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C.生態系統不易破壞D.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極差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兩島國部分地區圖。材料二 M、N兩地降水資料(單位:mm)。地點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M 219.3 117.2 92.1 133.9 1 778N 69.0 51.9 65.1 77.0 810(1)說明M、N兩地降水季節分配的差異,簡要分析其形成原因。(2)與甲國相比,乙國農業地域類型的突出特點有哪些?(3)乙國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甲國傳統工業也很發達。試分析兩地工業化過程中發展條件的明顯差異。參考答案:第1節【基礎知識梳理】一、2.(1)自然(2)人文3.(1)優勢(2)貧困(3)可持續(4)經濟 傳統(5)野生(6)克山二、【知能提升】應用1:1-3CDD應用2:1-3CAD【鞏固專練】1.D2.A3-4CA(1)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風控制。(2)東南信風從海洋吹來;位于高大山脈的迎風坡;沿岸暖流增溫增濕。(3)南回歸線橫穿,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干旱少雨;東部大分水嶺緊鄰太平洋沿岸,削弱了東南信風帶來的海洋水汽的影響;中部面積廣大,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的范圍廣;西岸寒流降溫減濕。(任答兩點)(4)西北風。一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逐漸向左偏轉為西北風。(5)差異:東側降水多,西側少。原因:東側是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多;西側是東南信風的背風坡,降水少。第2節【基礎知識梳理】一、3.整體二、3.發展方向三、【知能提升】應用1: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總體上,該區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主要為高原、山地,東北部以丘陵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為主。該區河流多發源于東南部山區及東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積雪和冰川融水補給,多為內流河,注入內陸湖泊。由于該區深居內地,遠離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數地區年降水量在300 mm以下,北部、東部地區夏季受到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濕潤氣流的影響,在300 mm以上,東南部局部地區為迎風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 mm以上。影響: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農業生產類型也明顯不同。北部降水量較高,平原耕地面積較廣,有利于發展種植業,農業生產以小麥種植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較低,以畜牧業為主,沿河谷地區光熱條件好,晝夜溫差大,河水較為充足,地形較為平坦,有利于發展灌溉農業,以棉花種植為主。中亞地區城市多數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區。這是因為該地區絕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水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應用3:1-2CA【鞏固專練】1-2DB3-5CAD6.(1)差異:M地冬季降水多于夏季,N地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原因:冬季西北季風經日本海增濕,加上地形抬升,在M地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M地位于東南季風的背風坡,夏季降水少;N地終年受來自海洋上的西風控制。(2)以乳畜產品為主,靠近城市布局,商品率高。(3)甲國海岸線曲折,多良港,海運便利;乙國傳統工業區資源豐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