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1第5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2025高考一輪復習基礎全覆蓋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1.地理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________、巖石及地貌等。2.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途徑:水循環、________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3.意義:各要素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________和相互________的整體;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________。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1.概況:自然環境的功能既包括________的功能,也包括整體功能。自然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在各自然環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如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等。2.生產功能(1)概念:自然環境具有合成________的生產功能。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________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__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________及營養鹽。(2)差異性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及地貌的不同組合,生產功能的強弱有明顯________。相鄰的坡地與平地,不僅________不同,其接受的太陽輻射、水分條件、土壤肥力、風化物粗細等也不同,共同影響著土地的生產功能,即使生長同種植物,________也有較大差別。3.穩定功能(1)概念: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功能。(2)碳穩定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氣本身不具有消減二氧化碳的功能,自然環境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來削減。其一,________與大氣的碳交換,把碳保存在植物體及土壤中。其二,通過________相互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鈣相結合,形成沉淀,這是消減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徑。這樣,通過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碳交換,部分實現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________穩定。思維拓展:讀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關系示意圖,思考:圖中A、B、C、D箭頭中,表示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過程的是C,表示不同溫度帶生長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綠地對城市空氣起凈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壞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知識點三 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1.基本理念(1)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________;(2)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________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________的;(3)自然環境的演化,是要素間________交換的結果;(4)自然環境具有________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________,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2.地貌的侵蝕變化:在流水侵蝕下,高原的峽谷不斷拓寬,高原面萎縮,逐步演化為________;山地逐步侵蝕為________,進而演化成________——正是水與________的物質交換導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3.山地演化中的物質交換:山地演化為丘陵的過程中,坡面變________,地表徑流___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在成土過程作用下土壤逐漸變________,植被也更為發育,大氣濕度也有所________。4.黃山“四絕”組合演化:花崗巖巖體沿節理________,造就“怪石”;山體高大陡峭,氣流________強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巖縫間,發育________的黃山松成為“奇松”;巖漿上涌________地下水,形成“溫泉”。知識點四 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1.牽一發而動全身:某一自然環境要素受到________干擾發生變化,進而________了該要素與其他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使得其他要素發生________變化,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2.干擾與演化的區別:與自然環境普遍存在著的演化相比,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________的,各要素變化也________。陡峭山地逐步侵蝕為渾圓________的演化過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為________,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上千萬年;而遭受火災干擾后,損毀植被由灌草演化為森林可能只需幾十年。3.人為干擾及其影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通過自然環境要素________變化,不但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越來越________。環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________。【知能提升】一、應用1:如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完成1~2題。1.下列描述對應正確的是( )A.①導致了淮河與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東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圖地貌的箭頭是( )A.⑧ B.⑦ C.⑥ D.⑤二、1.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案例(1):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受深居內陸的海陸位置的影響,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而由于氣候干旱,使得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環境要素無不呈現出溫帶荒漠帶的突出特征,形成溫帶荒漠景觀。案例(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響2.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案例(1):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對地理環境各要素以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下圖所示:案例(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可以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如下圖所示:3.一個區域自然環境的變化可能影響到其他地區案例(1):在河流上、中游地區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會對下游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案例(2):青藏高原隆起對東亞、南亞、中亞、西亞的自然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應用2:讀吉林省部分地區示意圖,回答下題。圖中所示地區生產的礦泉水遠近聞名,銷量較大。礦泉水生產企業若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可能對當地自然環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鞏固專練】花色素是影響秋季楓葉變紅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楓葉顏色越濃艷。糖分含量與花色素含量呈正相關。日溫差較大時,楓葉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消耗量減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入秋降水過少時,紅葉顏色較淡,持續時間短且干癟落葉早。據此完成1~2題。1.入秋后,與楓葉變紅程度呈正相關的是( )A.風力 B.光照C.地形 D.日均溫2.一般情況下,遼寧東部山區的楓葉變紅現象最有可能是( )A.西北坡變紅較早,但持續時間更長B.東北坡顏色更加鮮艷C.東南坡變紅較早,但持續時間更長D.西南坡楓葉最晚干癟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為減緩全球變暖,發展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科學家們考察了美國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狀況(下圖)及產生的影響。讀圖文材料,回答3~4題。3.對上圖所示地區1936~2023年期間地表環境變化的表述,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A.年蒸發量始終不變B.河湖水量持續穩定增加C.生物種類保持不變D.地表淡水資源總量減少4.科學家們在推斷海平面上升所淹沒的陸地范圍時,不作為主要依據的是( )A.沿海地區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熱膨脹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總量 D.潮汐規模和洋流方向(1)黃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該問題產生的核心自然環境要素是什么?(2)說明圖示中自然環境的變化過程。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基礎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地域差異1.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條件與內部物質、能量運動的結果。地域外部條件包括________量、________遠近等,常常影響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能量交換,導致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2.表現(1)自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差異:在沿海地區,太陽輻射較多地用于蒸發,水循環強烈;在大陸內部,太陽輻射更多地轉化為風能。因此,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交換存在差異,自然環境演化過程也不相同,從而形成濕潤區和干旱區不同的景觀。(2)高、低緯地區間的地域差異:低緯地區與高緯地區吸收的太陽輻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環、生物循環等物質遷移的數量存在差異,從而形成熱帶與寒帶不同的景觀。(3)空間尺度上的地域差異:________分異和________分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差異,熱帶雨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等之間的差異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異、山體陰坡和陽坡的差異則屬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異。知識點二 陸地地域分異規律1.從低緯度向高緯度的地域分異(1)分布:低緯度、高緯度地區以及中緯度地區的一定范圍內。(2)實例:橫穿整個大陸的自然帶有苔原帶、____________帶、________帶。在中緯度地區,大陸東岸分布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與針闊葉混交林帶;大陸西岸分布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2.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的地域分異: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大陸內部,呈現________帶、草原帶、________帶的有規律變化。特別提醒:自然帶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確的界線。由于不同自然區域間的水熱條件具有過渡性特征,自然帶之間也相應地具有過渡性的特征。知識點三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1.成因:高大的山體隨著海拔的變化,________狀況不同,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能量交換差異很大,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________變化。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不同的景觀帶,構成垂直帶譜。2.規律(1)山麓與________自然地帶一致;(2)垂直帶變化與其所在緯度向________緯度方向上的陸地自然地帶變化相似。知識點四 地方性分異規律1.成因:受________、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________的地域分異。2.典例:在溫帶濕潤區________的山坡,降水較多地轉化成坡面徑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長的水分較少,山坡上只能生長較耐旱的針葉樹、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邊匯水豐富,生長著________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適中的地域才能生長____________。于是,隨地形從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針葉林(或灌叢)帶、落葉闊葉林帶和草甸帶的分布規律。【知能提升】一、應用1:讀圖,回答1~2題。1.圖中A處的典型自然帶為( )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熱帶雨林帶2.關于圖中自然帶的描述,正確的是( )A.自然帶B→C→D的更替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自然帶B→C→D的更替主要體現了水分條件的差異C.自然帶A→B的更替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D.自然帶A→B的更替主要體現了水分條件的差異二、應用2:長白山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異顯著。有位詩人寫道:“也許是過于執拗了(身軀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長得高大;但,卻默默地結成一帶長城/逶迤數百里,綿延到天涯。”讀長白山垂直帶譜示意圖,回答1~3題。1.長白山的基帶植被主要為( )A.常綠硬葉林 B.落葉闊葉林C.常綠闊葉林 D.針葉林2.詩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3.丙處植被分布的上界陽坡遠高于陰坡,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 B.人類活動C.降雪量 D.地形坡度三、非地帶性地域分異現象的判斷方法依據某現象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海拔,按地帶性規律判斷應該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環境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現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現象。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缺失”“改變”“約束”“塊狀”等幾個方面。(1)“缺失”:如由于海陸分布差異,南半球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2)“改變”:如由于地形的影響,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南段東側是溫帶荒漠帶。(3)“約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自然帶分布范圍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長。(4)“塊狀”:如我國新疆溫帶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侖山山麓的綠洲。應用3:1.與甲地的自然帶相同的地區是( )A.青藏高原 B.東非高原C.美國中央大平原 D.剛果盆地2.乙地自然景觀的分布體現了(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分異規律【鞏固專練】下圖為垂直地域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關系圖。讀圖回答1~2題。1.據圖分析①自然帶的名稱是(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溫帶落葉闊葉林帶C.亞寒帶針葉林帶 D.高山草原(草甸)帶2.自然帶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礎是( )A.熱量 B.水分C.地形 D.大氣環流“萬里茶路”開創了晉商在貿易領域的全盛時期,下圖為“萬里茶路”路線圖。據此回答3~4題。3.該茶路由南向北的自然植被依次是( )A.常綠闊葉林、溫帶闊葉林、溫帶草原、針葉林B.溫帶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溫帶草原C.常綠闊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針葉林D.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溫帶荒漠、溫帶草原4.晉商在該茶路上遇到了黃河干流洪水泛濫,最可能的月份是( )A.3、4月份 B.5、6月份C.7、8月份 D.11、12月份5.達爾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間,在①地看到熱帶雨林景觀,在②地觀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變化現象。在達爾文看到的①地景觀和②地現象中,任選其一說明成因。參考答案:第1節【基礎知識梳理】一、二、三、四、【知能提升】應用1:1-2AD應用2:礦泉水資源遭破壞;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徑流減少;濕地面積減少;植被遭破壞。【鞏固專練】1-2BC3-4DD5.(1)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水土流失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的最關鍵原因是植被破壞。(2)隨著地表植被的不斷減少,降水的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大,對地表的侵蝕作用不斷增強,流水侵蝕地貌不斷發育,土壤肥力不斷流失,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3)黃土高原的土質疏松、降水季節變化大、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統一演化的過程,黃土高原景觀正是在這種統一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具體演化過程如下:第2節【基礎知識梳理】一、1.太陽輻射 距海2.(3)溫度帶 海陸二、三、四、【知能提升】應用1:1-2CB應用2:1-3BDA應用3:1-2BD【鞏固專練】1-2CA3-4AC5.①地:地處低緯,氣溫高,位于東南信風迎風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豐沛,形成熱帶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從山麓到山頂,隨海拔升高,氣溫降低,降水變化,形成垂直氣候帶,從而形成植被的垂直變化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