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編號:5 審核:高二歷史組 時間:2024.11.20【目標導航】【知識梳理】一機器大生產與共產制度 分析教材,總結以下問題:1 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化表現。2 工廠制度的特點及影響。3 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的表現。【知識拓展】工廠制度的影響積極①經濟:工廠制度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②政治:促進家庭領域與社會生產領域分化,婦女走出家庭加入社會生產,逐漸提高其社會地位;③社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人類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消極①資本家剝削工人,帶來了工人勞動強度過高、貧富差距加大、階級對立明顯;②早期工廠大量雇傭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礙近代基礎教育發展。【對點練習】1. 19世紀英國曾存在一種職業——“叫醒工”,他們專職叫人起床上班。“叫醒工”會在早晨按約定好的時間挨家挨戶拜訪顧客,用短棍敲門或長桿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戶叫醒為止。“叫醒工”的出現反映了英國( )A 工廠制度開始興起 B工廠制有嚴格的規章制度C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D市民的生活缺乏時間觀念2.18世紀后期,英國雇主在制定工廠紀律的時候,都會采取一些相似的方法,常見的有嚴格規定工作時間,禁止酗酒、打架,進行罰款、解雇、體罰和經濟獎勵等。這些做法旨在( )A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B建立和完善工廠制度C保障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D預防社會犯罪的發生3.晚清洋務派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生產,在這些企業中的工人按照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勞作。洋務派的這一做法( )A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B有效阻止了外敵侵略C進一步激化階級矛盾D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二 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閱讀教材,總結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積極、消極)【對點練習】4 據學者統計,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徹斯特在18世紀早期只有9 000人,而到了1831年則增加到14萬人;蘇格蘭工業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 300人,到1831年則有202 000人。這一現象反映了( )A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發展 B城市人口開始超過農村人口C城鄉貧富差距逐漸拉大 D議會改革影響城鄉人口結構5 從前習慣于做農活的人們很快明白季節、日出日落和氣候波動不再決定勞動日程了,相反,鐘表、車間和機器創造了新的勞動節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時,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機器單調的運轉,打個盹或是和同伴說句話都不行。這一變化 ( )A有利于優化手工工場的管理 B反映人類勞作方式的重大變革C表明傳統的農業已不復存在 D導致人們逐漸擺脫了體力勞動6.19世紀初,英國女子教育的內容極其貧乏,主要是禮節、跳舞、唱歌等;19世紀中期以后,許多學校增加了技能教育,女子逐漸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教育權利。這一變化( )A.使古典主義教學方式開始喪失市場B.適應了工業革命后經濟發展的需要C.推動了英國近代實驗科學的產生 D.得益于啟蒙運動思想解放的推動【鞏固練習】1.英國某學者指出,工廠制度是機械化的必然結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組成的、帶有一個總動力的設備,只能安設在一個地方,而它的運轉是由一批受過訓練的人員操縱的。由此可知,近代資本主義生產組織形式由工場制發展到工廠制,后發展到大企業制,其根本原因是A.大機器生產出現的需要 B.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C.生產關系的不斷調整 D.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2.1902年,美國已有發電廠3621座,裝機容量為121.2萬千瓦。1907年,德國23.3萬多家機器動力企業中,使用電動機的企業有7.1萬家,總馬力達到190萬匹以上,占各種動力總數的30.6%。這反映出( )A.美、德趕超英、法的經濟發展水平 B.工業革命推動生產方式變革C.美、德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心 D.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的面貌3.(原創·情境創新+視角創新)依據下表中的信息,能夠確定的最恰當的主題是( )。時間 事件1771年 英國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織廠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1872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A.工業革命改變社會生活方式 B.工業文明推動了近代化進程C.工業革命促使資產階級改革 D.工業文明推動近代企業誕生4.《北極星報》是英國憲章派的機關報,該報每份售價4.5便士,對于工人讀者來說價格并不便宜,但是它出版后很快發展成為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工人報紙。這反映出當時英國A.憲章運動受到各階層廣泛擁護B.無產階級對自身權益的關注C.工業革命極大提升了教育水平D.憲章運動有了科學理論指導.19世紀的歐洲,松散隨意、忙閑交替的工作方式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社會問題。富裕者5 認為:窮人之所以貧困是因為他們不夠自律,沒有時間觀念。這也加強了一個社會共識,即當工人“進入上班時間”,他們的時間就屬于“買下”其上班時間的老板。這一觀念的出現是因為( )。A.資產階級延長工人工時B.工業革命促進社會觀念變遷C.技術革命擴大貧富差距D.中產階層社會影響日益擴大6. 在工業化時期,尤其是工廠制興起后,作坊中的幫工與學徒絕大多數進入工廠,成為工廠工人;而作坊中的師傅,有的苦苦支撐著家庭作坊,有的淪為工廠工人,另有極少數資金及實力雄厚者演變為早期的工廠主。這說明工廠制( )A促進了城市人口的遷移 B推動了工業技術的傳承C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加劇 D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化18世紀晚期,英國資本家采用計時系統來管理工人,雇傭專門的監工,以打鈴的方式召集工人進入各種工序車間上班,獎勵準時的工人,處罰遲到的工人。這一制度的建立和實踐A促進了“中間階層”的崛起 B引發了生產組織的變革C滿足了壟斷資本家的需要 D適應了大工廠時代要求19世紀前期,英國頒布一系列工廠法,這些法令不僅為保護工人的勞動條件提供了法律基礎,而且為保障工人的生活條件提供了法律手段。這些法令的頒布 ( )A體現國家干預經濟 B助力工業革命發展 C適應殖民擴張需要 D保障工人政治權利9.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和愛爾蘭,需要早起上班的人,會雇用“敲窗人”來叫醒自己,每周只需付約6便士。從事這份工作的人會按約定好的時間,在早上拿著長竹竿、軟錘等工具敲打客戶的窗戶。這反映出( )A.工作時間過長使矛盾激化 B.人們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C.鐘表發明增強了時間觀念 D.工廠制有嚴格的規章紀律10.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于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輕人都關心的是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數和消耗的燃料量。這說明( )A.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 B.工業革命加速農業生產衰落C.農民受到工廠制度的嚴格限制 D.農民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增強11.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18世紀末,飲茶已經非常普及,上層貴族優雅地啜吸著盛在弓形陶瓷茶杯里的上等春茶,而下層普通民眾喝著盛在有缺口的陶土杯子里的劣質紅茶。盡管茶葉有貴賤之別,但在社會上同樣大受歡迎。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階級差別的日益淡化 B.中國茶葉完全占有英國市場C.社會貧富差距的逐漸縮小 D.工業革命及世界市場的擴大12.下圖是英國社會的暴力犯罪數量的變化情況。據此可知,當時( )A.犯罪數量減少得益于工業革命 B.英國總犯罪人數呈下降趨勢C.社會治安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D.經濟發展推動英國社會治理13.如圖所示的是1858年英國雜志刊發的一幅漫畫,作品中骯臟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將他的三個“子女”(“白喉”“淋巴結核”“霍亂”)獻給倫敦美女城。這反映出當時倫敦( )A. 化學工業污染嚴重 B.貧富差距不斷加大C.公共衛生條件惡劣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4.1862年,中國人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臺實用蒸汽機在安慶內軍械所問世。1866年,方舉贊等人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并在三年后模仿洋商企業用車床生產,由一個手工鍛鐵作坊轉變為近代企業。材料表明( )A.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出現工業化趨勢 B.機器工業完全取代了手工作坊C.小農經濟已不再是社會經濟的主體 D.“實業救國”熱潮已蓬勃興起15.珍妮紡紗機問世之后,開創了棉花貿易的新紀元,傳統毛紡業的優勢地位遭到沖擊。18世紀的最后20年中英國原棉進口量增長近10倍,1835年英國消耗的棉花數量占全世界的63%。據此可見,當時英國( )A.在國際貿易中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B.推行自由主義的貿易政策C.發明創造助推部分行業快速發展 D.產業結構呈現出畸形特征16.材料 工業革命還引起世界社會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以往城市的規模取決于周圍地區所能生產的糧食的數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區和澇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廠體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為能從世界各地獲得糧食而得到供養。技術和醫學上的進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變得較可忍受、較合意。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達4.15億,占人類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后英國城市化加速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答案:原因:工業革命使得人口集中,形成新的工業中心,推動了城市發展和擴大;工廠收入相對更高,吸引了大批農村人口遷到城市;城市的醫療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城市居住舒適度提升。(6分)影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經濟發展;有利于城市規劃和建設水平的提高;推動了醫療水平和教育的發展等。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以及犯罪等消極影響。(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