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寫作素材整理指導:高考閱卷者青睞的作文素材閱卷者最喜歡的素材作文素材千千萬,哪些能得閱卷老師喜歡?閱卷老師在評判作文時,通常會關注作文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創新度。那么,素材作為作文內容的擔當,應該具備的特點有:真實性,有文化底蘊,飽含正氣與正能量,有深度,有創新性,能夠體現考生的觀點和思考等。簡要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正、新、雅、思。這四個字,可以在以下幾種素材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考生可以在平時的閱讀和積累中,多注意以下幾種類型的素材,不斷豐富自己的素材庫,以便在考試時能夠靈活運用,確保素材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題。一、課本內容素材我們的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多彩,涵蓋天文地理、人文自然、古今中外、文史哲科,如果我們僅僅把他當成學習課文和背誦詩文的工具,該是多么可悲可嘆!除了依靠它學習課文、涵養性情、提升素養外,還有一個實用之處——用做作文素材寫入作文。課本素材包括課文的詞句段、課文中的人和事、作者和背景材料等;課本素材的運用,有以下幾種類型和方式:一是運用課文中人物和作者素材,用做事實論據。這類素材可以用作正面也可以反面;二是直接引用課文句子,做道理論證,或者用其做事實論據的修飾和限定;三是拆分或者化用課文中的句子,靈活運用,潤飾語言,提升格調。【運用示例1】:須知,答案不在于他人給的,而在于自身的甄別與選擇。回望當年,大唐才子,濟濟可觀。可是唐玄宗依然沉迷于“野無遺賢”的虛幻答案里,“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從此君王不早朝,終落得個馬嵬坡下淚灑巾的凄慘結局。是他身邊沒有治國安民的賢臣嗎?是大唐沒有治國理政的答案嗎?當然不是!可是他只沉浸在李林甫的答案里,主動忽視了如杜甫那樣憂國憂民的答案。光陰流轉,時光向前,在這個人工智能井噴式發展的時代,一問百解,一呼百應,答案看起來豐富多彩,數不勝數。可是別忘了,這泥沙俱下的答案,需要我們仔細甄別與篩選。否則,答案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帶來新的、更大的問題。他人給的不一定是答案,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答案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2024高考新課標Ⅰ卷作文《尋答案,追問題,無止境》)【運用分析】:論證段一,運用課本中的反面人物素材。用唐玄宗沉迷于李林甫等人給的“答案”中,而不是主動去甄別選擇答案,忽視杜甫等人憂國憂民之策,最終淚灑沾巾的事實論據,通過對不同答案的態度和結果的對比,突出了正確甄別答案的重要性,論證了問題的答案自古至今都不是別人給的,用自己的價值觀定位、眼光和頭腦,甄別挑選出的才是真正的答案。該論據素材來源于課本必修課本中杜甫詩歌時的“知人論世”部分知識補充,以及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在運用中,既回顧了古代唐玄宗的事例,又聯系到當下人工智能時代答案眾多需甄別的現實情況,使文章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運用示例2】:革命低潮,許多曾經的革命人士,消極悲觀,馬克思在《人民報》創刊周年紀念會上,高屋建瓴,真誠交流,鼓勵了無數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尤其是工人階級,激發了他們新的斗志。革命前夕,林覺民忍痛割愛,在巾紙上寫下了“紙短情長”的滴血之語,觸動了妻子,也跨過時空,觸動了無數青年的心靈,激發了他們埋藏靈魂深處的愛國熱情。由此可見,真誠交流,就好比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最終會使云與云融合,樹與樹成林。(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心之交流,真誠為橋》)【運用分析】:論證段二,運用課本中的正面人物素材,分別為馬克思講話的坦誠交流和林覺民書信中的坦誠交流,二者分別代表了革命思想的傳播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其中馬克思素材來源于課本必修下《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林覺民素材來源于課本必修下《與妻書》。作者用此兩個人物素材來證明真誠交流的重要性——不僅僅打動了同時空的人,也觸動激發了無數后來者,論證了坦誠交流的偉大意義。作者對課本素材的選擇和運用,沒有僅僅停留于表面,而是挖掘了其背后的思想內涵,體現了對歷史素材的敏感度和對不同類型素材的駕馭能力,展示了素材的深度,也體現了作者對素材內涵的理解和挖掘。【運用示例3】:從心所欲不逾矩,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菜根譚》有言:“一念清凈,烈焰成池;一念警覺,航登彼岸。”剎那百轉,皆在一念之間。當楚懷王一心變法強國,卻忘了“親賢臣,遠小人”的帝王之道,當秦始皇夢想著“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卻忘了“勤儉興邦,奢侈亡國”之理,他們終期于盡,豈不痛哉!而唐太宗時刻不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心約束,終成“貞觀之治”;建國74年來,我黨時刻保持清醒警惕,約束自身,以法約民,讓這九州山河,鳶飛于天,魚躍于淵,國泰民安。(2023鄭州二次質檢《乘騏驥以馳騁兮,約束以達先路》)【運用分析】:論證段三,開頭的觀點句即化用改寫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中的句子。在論證中,引用了《菜根譚》的名言詮釋觀點,為文章增添了哲理深度;又引用了兩組對比的人物事實論據,通過對比他們的成敗得失,生動地闡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性。第一組為楚懷王和秦始皇,分別來自課文《屈原列傳》和《過秦論》,第二組為唐太宗李世民和共產黨的例子,其中唐太宗的事例來自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作者的素材運用從名言開始,逐步過渡到歷史人物,再到現代社會實例,每一個素材都為下一個素材的引入做了鋪墊,使得整篇文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另外,本論證段在敘述素材,又引用了課文中的句子做修飾,如《出師表》中的“親賢臣,遠小人”,《過秦論》中的“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以及“鳶飛于天,魚躍于淵,國泰民安”等課堂中常見的詞句,增加文采的同時,又增強了說服力,成功論證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性及其在現實社會中的意義。二、中國脊梁素材青年有為,大有可為。高考是選拔型的考試,身為未來接班人的我們,當學著先輩的樣子,不忘初心,肩負責任,共赴前程。這先輩,是歷史上的智者先賢、仁人志士,是我們的感動中國人物、大國工匠、時代先鋒,以及各行各業的模范典型……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些真實的人物事跡,不僅能夠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還能發揚民族氣節和精神,讓作文充滿正氣與力量;當然,也能夠為作文提供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我們,當接過他們的接力棒,學著他們的樣子,心懷家國,奮勇向前。使用這類素材要注意的是,切忌敘述過多,以敘代論,沖淡議論說理;而要夾敘夾議,或者簡要敘述后加上分析論證才行。如能在敘述事例時加入具體情境和細節,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敬仰之情。【運用示例1】對未知之境的探索,使我們“站得”更高。如果說我們視線不能到達的地方是生理意義的盲區的話,未知之境就是我們認知上的盲區。對未知之境的探索,擴大了我們認知的版圖。柳宗元“沿小丘西行”,“伐竹取道”,發現了清幽清澈的小石潭;蘇軾于月明之暮夜,“至絕壁下”,破除了石鐘山得名的陋識短見;“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完成,使我們看到了月球的背地面。每一次探索之后的抵達,都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增加了我們的見識,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又增加了一分。事莫定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對未知之境的探索,是我們科學認識世界的必由之路。(2024新課標Ⅱ卷《探索無止境,我們在路上》)【運用分析】:作文段選取了柳宗元發現小石潭、蘇軾探索石鐘山以及“嫦娥四號”探月任務三個素材。前兩個素材分別來源于初中語文課文《小石潭記》和高中語文課文《石鐘山記》,后一個素材來源于學校愛國教育素材。每個素材中的人物都是我們民族天空中一顆閃亮的星,都是我們仰望并追尋的偶像。并且,這些人物素材都緊密圍繞“對未知之境的探索”這一主題展開,涵蓋了從古代文人到現代科技探索的廣泛領域,展現了探索未知之境的多樣性和深遠意義。作者在運用素材時,不僅簡要概述了事件,還深入分析了這些探索如何“擴大了我們認知的版圖”,如何“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增加了我們的見識”。這種深入的分析使得素材的運用更加有力,主題的表達更加鮮明。【運用示例2】大德是對祖國的忠心,心懷家國,奉獻自我,修養大德。“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縱覽華夏文化,不乏有為請國命之人,充當國家脊柱之人。看往昔,于謙“粉骨兩碎身渾不怕”,一生浮沉,卻未敢忘憂國;辛棄疾半生坎坷,卻不忘收復中原之任。望今朝,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以以筆為劍,剔除國民精神上腫瘤;已逾七十載,抗美援朝烈士遺骸重回祖國,“青山埋葬忠貞骨”,是自我的奉獻,是對家國的擔當,讓先輩之大德照徹大千。試問,吾輩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向先輩學習?當打磨自我,涵養家國情懷,修身立德,報效國家。(《小節行穩,大德致遠》)【運用分析】:本論證段文章從提出“大德”的概念開始,選取了于謙、辛棄疾、魯迅以及抗美援朝烈士等古今人物和事件進行論證。這些素材,不僅均與主題“大德”緊密相關,還全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展現了大德在不同時代的體現,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將古今聯系起來,不僅列舉了素材,還對素材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是自我的奉獻,是對家國的擔當”,展現了大德在當代社會的意義,體現了較高的思想深度,也為我們的前行路點亮了指路的燈火。【運用示例3】不獨亮,促和諧,真情一家,讓每一粒燈花盛開。一個好的時代,個人的光鮮絕不以別人的襤褸為背景,個人的快樂絕不以別人的憂傷為膏野,個人的幸福也絕不是凌駕于別人的痛苦之上。我們民族總有那么一群人,用真情促和諧,用畢生心血讓標注著民族精神的燈花盛開。錢七虎為國家和人民安全,默默把胸膛擋在前面;“銀發知播”群體用日復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識的種子;醫院院長郭小平創建紅絲帶學校;楊寧扎根江西,下定決心當“脫貧領頭人”……他們感動你我,感動中國,他們深知“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他們的堅守與奮斗,讓一粒粒燈花盛開成萬家燈火,回應著這個時代的精神渴求。(2023年全國高考乙卷《執手同行,穿越荊棘》)【運用分析】:本論證段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民族脊梁素材來具體闡述論證觀點——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每個人的真情付出和共同努力。錢七虎為國家安全默默奉獻、“銀發知播”群體耐心播撒知識種子、醫院院長郭小平創建紅絲帶學校以及楊寧在江西脫貧工作中的堅守與奮斗,這些人物事件涵蓋了不同的領域和層面,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共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素材運用時,作者注重細節刻畫和情感渲染,如錢七虎“默默把胸膛擋在前面”,這讓素材更加生動具體,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和時代精神。三、日常生活素材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中往往藏著動人細節、凡間煙火,也隱含著人生百態、歷史人文,更蘊含著信仰價值、家國天下。見微知著,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片段,往往最能打動閱卷者的芳心。此類素材使用時要注意兩點。一是不可過分瑣碎,沖淡了議論說理;二是若能把日常小素材和宏大素材相鏈接,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如果國寶會說話》:捧著陶鷹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了一抔中華文明起源的泉水。《航拍中國》:在哈爾濱腳下,是一條生機勃勃的東北亞經濟走廊,這座城市涌動著奮進的渴望,也寄托著一個國家對合作共贏的向往。《舌尖上的中國》: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運用示例1】這世間,唯有變化才是永恒。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千萬不要以刻舟求劍的固化思維以為問題的解決可以一勞永逸。鍵盤讓我們的書寫變得更為容易,但書法傳承的危機日漸顯現;智能家居日益普及,但遭遇突發狀況的習得性無助讓我們抓狂;新能源電車為解決原油危機而蓬勃發展,但電池的回收問題相伴而生……網絡時代,萬物互聯,一點點變化可能勾連一串問題產生,振顫至遠方無止境。其實,產生新問題不是問題,如果有朝一日沒有新問題產生了,那我們可能就離滅亡不遠了。(2024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珍視自我價值,不役于網絡答案》)【運用分析】: 本論證段的素材選擇非常貼近生活現實,選取了鍵盤與書法傳承、智能家居與習得性無助、新能源電車與電池回收等發生在自己身邊甚至身上的緊跟時代的素材,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變化所帶來的新問題就在身邊,增強了論述的現實感和說服力。素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讓讀者感到親切的同時,不由自主隨著作者深入思考,逐步推進,清晰地論證了“變化產生新問題”這一觀點。 【運用示例2】繁星如月,你看,那是誰?那是平凡而又不凡的我們。宇宙浩渺,偌大無垠,耀眼的星只是極少數,我們,只是點點星塵。然而,微光亦可照亮黑夜,塵埃亦可造就恢弘。那些甘愿在平凡點滴中傾注力量的人,也能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惠澤社會。暴風雨后的夜,我看見志愿者們的紅馬甲映著一地的水光,我看見穿著工作服的警察在指揮交通,我看到小區的保安還在清理著門口的積水,我看到便利店的人,拿著手機在向遠方的親人報平安……熱浪如潮,行人匆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路上,走著,努力著,心懷真誠與明媚,付出溫暖與熱愛。盡管平凡,盡管渺小,我們一樣可以點亮自己,照亮一方夜空。正如《光明日報》中所說:“一個個出彩的中國人,耕耘于平凡,鑄就著一個個不平凡。”(《躬耕平凡,鑄就不凡》)【運用分析】:本論證段通過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指揮交通的警察、清理積水的保安以及便利店的工作人員等豐富而又典型的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素材,來證明主題“平凡中鑄就不凡”。素材非常具有代表性,如紅馬甲的志愿者和指揮交通的警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獻的普通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帶來了溫暖和秩序,不僅能夠很好地體現主題,而且貼近現實生活,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在描述素材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和具體的細節,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現場的氛圍和人物的情感,使文章更加具有畫面感和感染力。同時,各個素材之間緊密關聯,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素材背后的含義,展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處——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堅韌、勇氣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共同建構一個完整的主題,使文章不僅具有觀賞性,還具有深刻性、啟發性和教育性。四、哲學思辨素材哲學思辨類作文素材,是指那些具有深刻思考價值、能啟發思考、提升思維水平、展現對事物深層次理解和分析、探討人生意義和世界本質的素材。此類素材一般具有深度性、多元性、抽象性、啟發性等特征;通常包括名言、寓言故事、概念觀點、社會現象等,通過引用、論述或分析,使作文內容更具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觀點更加鮮明。使用此類作文素材時要注意,要根據文章的觀點合理運用,將素材融入文章,避免空洞無物、泛泛而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直接引用哲理名言時,要確保準確性和權威性,對引用的素材盡量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揭示其深層含義和價值。【運用示例1】人類發展的腳步不息,問題的出現也不會停止,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問題的接踵而至引領和拖曳著人類探索的腳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人類一次次越過山丘,走向未知的遠方。發展是永恒的,問題的出現也是無窮的。正如網絡社會背景下,科技發展讓我們天涯變咫尺,但人與人面對面咫尺變天涯的交流隔膜又成為新的時代弊病;小小屏幕,為我們打開見識繁華世界的大門,但算法推薦又讓我們跌入信息繭房的逼仄中;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但引發的大量人員失業和科技倫理危機卻讓人類日益心憂……“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唯變化不止,唯問題無窮。(2024年全國新課標Ⅰ卷《文明不息,問題無窮》)【運用分析】:本論證段中,作者通過對科技發展帶來的利弊進行對比分析,注重思辨色彩的同時,明確表達了問題與進步并存的觀點。文中的社會現象類素材的運用非常具有思辨色彩,作者不僅列舉了科技發展帶來諸如“天涯變咫尺”“打開見識繁華世界的大門”的便利,還彰顯了科技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又提出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如“信息繭房”、“科技倫理危機”等。作者從多個角度思考、分析問題,顯示了作者的深度思考,展現了較高的思辨能力。【運用示例2】:磐石雖巖巖,水滴石可穿。不固執,知變通,堅韌行。琉璃易碎,過剛易折。若不知變通,太固執,輕則步入泥潭,重則香消玉殞。站在大風揚積雪撲面的泰山之巔,姚鼐悟得圣人之道,從此不再固執于廟堂上的無謂爭執,轉身把一身學問帶入民間,澤被桐城學子,把崎嶇走成通途。面對惡意與不公,沈從文默認“人生是一種沉默的斗爭”,放下文學之筆,翻閱史料無數,成為中國近代服飾美學奠基人。若他們不知變通,一味硬剛,哪還有“桐城派”的紅光?哪還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芳華?剛直為骨,但過剛易折;巧變通,堅韌行,方可致遠。(2024鄭州一次質檢《過剛易折,柔以致遠》)【運用分析】:本論證段運用引用、對比、具體事例和深入分析來論證觀點。首先觀點“不固執,知變通,堅韌行”即具有辯證關系。其次“磐石雖巖巖,水滴石可穿”的自然現象,“剛直為骨”“過剛易折”兩種態度的對比,清晰地闡述了固執與變通的辯證關系。再次,作者又選擇了姚鼐和沈從文兩位人物素材進一步闡釋論證了辯證關系,姚鼐的轉變和沈從文的適應都體現了在面對困境時,不固執、變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做到靈活變通。結尾處“剛直為骨,但過剛易折;巧變通,堅韌行,方可致遠”這句話,更是具有強烈的寓言性質,既總結了前文,也為文章增添了深度和廣度,又為讀者提供了行動指南,使文章更具有思想性和啟發性。【運用示例3】: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逆境,而滿懷希望的人,總能穿越重重黑暗與困難,看見光明,擁抱陽光。貝多芬失去聽覺,卻創作出了許多振奮人心的作品,讓生命之火永遠燃燒;梵高的一生歷經世態炎涼,卻始終向陽而生,留下了許多熱烈而動人的佳作,令后人感嘆不已。加繆說:“在隆冬,我終于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盡管身處逆境、受盡悲傷苦痛,但有的人總能以如同夏天般熾熱的心,在逆境中尋找光亮,堅強地成長,永不停止對生活熱切的渴望和對夢想執著的向往。(《心懷希望,逆旅尋光》)【運用分析】:本論證段首先選取具有型性和啟發性的事例素材,林徽因在戰亂與疾病中堅守對古建筑的熱愛,保存珍貴文物,展現了在困境中堅守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不僅是個人的堅韌,更引發我們思考個體在動蕩時代中的價值與擔當;史鐵生雙腿殘疾,卻能在地壇中感悟人生并創作出動人作品,這啟示我們即便身體受限,精神世界仍可無限拓展,體現了逆境對靈魂升華的催化作用。其次,引用加繆的名言,呼應前面的事例,強調無論外部環境多么艱難,內心的希望與力量都能如夏日般熾熱,戰勝寒冬。二者結合,將抽象的哲理通過具體人物經歷和名言相結合的方式,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觀點,引發對逆境、希望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五、文化傳承素材深厚的文學涵養,永遠是一個人的底氣;豐富多彩的文化,永遠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瑰寶,它蘊含著民族的智慧、歷史與傳統。將文化傳統、習俗、藝術、語言等方面進行延續和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這其中所蘊含承載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更是需要我輩的繼承與弘揚。文化傳承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和發展。身為新時代接班人的我們,在作文中常引用或探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方式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不僅能為作文提供有力支撐,提升作文的文學性和思想深度,還能加深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增強社會凝聚力、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智慧和經驗,對于解決現代社會中的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運用示例】方寸之間,吐納百代,鐫刻河山。詩意是科學的歸宿,讓天地人世間愈來愈美好溫暖。一如許敏所言:“你們的想象,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中國航天人的努力,正是中華民族對于太空星辰的向往。“嫦娥奔月”的詩意,敦促著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的發展,“嫦娥三號”探測器帶著“玉兔”月球車著陸,“嫦娥五號”帶回來自月球的禮物。詩意,讓浩淼的太空有了追尋的方向,也讓生活愈來愈溫暖光亮。從“古道西風瘦馬”的咫尺也天涯,到“天塹變通途”的飛馳電掣;從“天大寒,硯冰堅”的艱難抄書,到印刷技術和電子閱讀的與時俱進: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詩意,已成為今人的時尚。詩意的美,溫暖了科學,也決定著科學的方向和目的——讓生活更美好。(2024鄭州市期末《科學問詩意,寧可共載否》)【運用分析】:本作文段素材,既有古代的神話傳說“嫦娥奔月”,又有現代航天工程的實例“嫦娥號”;既有古代的交通狀況“古道西風瘦馬”,又有現代的交通進步“天塹變通途”;既有古代的艱難抄書,又有今天的印刷技術和電子閱讀。這些素材不僅涵蓋了從古代到現代的時間跨度,也包含了從神話傳說到現實科技的內容廣度,都體現了人類對詩意和科學的追求。這些素材兩兩對比,第一組對比展示了古人對太空星辰的向往如何轉化為現代航天人的努力,第二組對比展示了科技進步如何使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美好,第三組對比,展示了現代科技讓古人夢想成真。這種延續和傳承,傳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使作文富有情感色彩,使得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六、時代風尚素材時代風尚素材,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意義,能夠緊密結合當下社會熱點話題、時事新聞,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問題,也能展現考生對社會的關注和思考。時代風尚素材,包含諸如科技發展、環境保護、文化自信等的當下熱點話題、經典事例,以及領導人講話中的素材等。【運用示例】乘著智能的東風,人類生活賦新能。智能時代,很多問題有了很炫很酷的答案。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在天南,我在海北;而是我在網絡這一頭,你卻不在那一頭。互聯網普及,天涯即咫尺。且不說在中國可以購嘗到俄羅斯美味的大列巴,可以買品到英國莊園地道的葡萄酒。單說網絡支付這項就無疑帶來了支付方式的巨大變革,更不用說搜索引擎能讓我們分秒間獲取海量知識和答案。同時AI科技也讓很多不可能動輒迎刃而解,曾記否2023年央視網推出的“開學第一課”《跨越時空與李白、魯迅、錢鐘書聊“開學”》嗎?用AI教科書級演繹“開學”,聊開學軼事、解作業迷思、談教育閉環,愛了,愛了!還記得騰訊用AI科技助力敦煌壁畫嗎?從到為“生病”的壁畫線上治病,到打造一座“數字藏經洞”,讓敦煌文化從保護在洞窟里,到保護在云端。贊了,贊了!也還曾記得采用生成式AI技術幫助烈士恢復容貌,幫助中年父親還原已逝的女兒,幫助年邁的母親復原去世的兒子?嘆了,嘆了!(2024年全國新課標Ⅰ卷《乘著“智能”之磅礴偉力,探求“問題”的大江大河》)【運用分析】:本論證段的素材選擇和運用,非常具有時代氣息。眾多與智能時代相關的具體事例,如網絡支付、搜索引擎、AI演繹“開學第一課”、騰訊助力敦煌壁畫、利用生成式AI技術復原人物容貌等,涵蓋了當下社會新風尚的多個領域,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最新發展和動態,展現了對智能時代影響的廣泛關注,使文章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也符合高考作文對素材新穎性的要求。同時,作者能夠將素材與主題緊密結合,通過舉例說明智能科技如何改變生活,使素材服務于主題好。另外,作者的語言非常具有時代氣息,如“炫很酷的答案”、“愛了,愛了!”、“贊了,贊了!”等,既體現了時代特色,也贊美了科技進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