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1第6章《自然災害》-2025高考一輪復習基礎全覆蓋第一節 氣象災害課時1 洪澇與干旱【基礎知識梳理】一、洪澇災害1.形成2.分布影響因素(1)氣候因素:主要分布于________季風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________氣候區、溫帶________氣候區。(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勢低洼地區常受洪澇威脅。3.主要危害(1)淹沒農田、聚落等,破壞________,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用水困難等。(2)引發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態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3)威脅人類身體健康。4.危害特點:人口越________,經濟發展水平________的地區,洪澇造成的損失越大。5.我國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___________,廣大山區也常受到洪水侵襲。判斷:1.長江流域發生洪水與人類活動無關。( )2.我國易發生水旱災害的主要原因受季風影響大。( )二、干旱災害1.形成2.危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________、亞洲和________的內陸地區。(2)我國分布:東部季風區判斷:1.旱災是危害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2.我國西北地區降水少,旱災最為嚴重。( )3.我國北方地區干旱成災率高于南方地區。( )4.華北春旱和長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知能提升】一、[技法點撥]分析洪水災害的形成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1)地形地勢。一般來說,地勢越低洼,排水越不暢,越容易發生洪澇災害。(2)降水的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強度越大,越容易引發洪澇災害。(3)地區人口密度與經濟狀況。地區人口密度越大,經濟越發達,則同樣強度的洪水造成的損失越大。(4)抗災能力。抗災能力越強,造成的損失越小。應用1:1.下面為一組剖面示意圖,該組圖反映了我國華北某地區土地利用狀況由t1至t4時期的歷史變化過程(t1至t4時期氣候變化甚微,可忽略不計,圖中河流斷面位于中游處)。據圖,回答(1)~(2)題。(1)圖示t4時期河流斷面處的河水年徑流量變化情況與t1時期相比,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豐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減小B.年徑流量季節變化不大C.洪峰流量減小,且出現頻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減小(2)造成該河流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人為原因是( )①過度放牧致使草場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功能減弱 ②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調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過度砍伐、開墾山地,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 ④城市面積擴大,加大了地表徑流量,加快了徑流匯集的速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近年來,沿海地區城市遭受嚴重澇災的現象時有發生。讀上圖,分析M市易出現重度澇災的自然原因。二、(2)異常年份若夏季副高發展強大,西伸至我國大陸,位置持續偏南時,雨帶則長時間滯留在江淮地區,易造成江淮地區洪澇災害,北方干旱;當副高季節性北移時間提前、位置較常年偏北時,我國北方地區就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南方則干旱。應用2:3.統計數據顯示,自2024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21日,濰坊市平均降水量僅為561.1毫米,為1952年山東省濰坊市有水文資料記載以來同期降水量最低值。濰坊市26座大中型水庫蓄水量銳減,抗旱形勢嚴峻。據此回答(1)~(2)題。(1)造成這次干旱災害發生的直接原因是( )A.正常的干季 B.氣候復雜多樣的表現C.氣候異常導致降水持續偏少D.有多種多樣的干濕地區(2)我國東部地區旱災多發的原因是( )A.受季風氣候影響 B.春季播種的農作物面積大C.平原地形降水少 D.夏季炎熱蒸發量大【鞏固專練】讀“華北地區海河某支流流域圖”,完成1~2題。1.下列不屬于該河中下游地區多洪澇災害的原因是( )A.降水集中 B.地勢低平C.水庫較多 D.支流眾多2.若圖示區域雨季正常時間出現,則下列有關該區域洪澇災害危害的敘述,錯誤的是( )A.淹沒村莊,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B.淹沒耕地,造成冬小麥減產或絕收C.沖毀公路、鐵路,導致交通中斷D.沖毀供水、供電設施,導致停水停電讀“我國某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分布圖”,回答3~4題。3.由圖中分析得知該自然災害是( )A.寒潮 B.干旱C.泥石流 D.臺風4.為了減輕上題中所述災害的損失,以下措施中收效較快的是( )A.建立自然保護區工程 B.建設水利工程C.營造海防林 D.建設河流污水治理工程5.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我國氣象部門規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稱為暴雨,100~200 mm稱為大暴雨,大于200 mm稱為特大暴雨。下圖為我國部分地區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圖。(1)說出圖示地區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并分析原因。(2)分析我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為洪水重災區的原因。課時2 臺風與寒潮【基礎知識梳理】一、臺風災害1.臺風2.災害危害3.我國的分布: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海地區,多發于________季節。判斷:1.臺風的危害是由大風造成的。( )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都受臺風的影響。( )二、寒潮災害1.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________等現象的天氣過程。2.活動特點:北半球________地區的深秋到________時節。3.危害:4.對我國影響:________主要的氣象災害;主要發源于蒙古、________地區。判斷:1.寒潮多發生于冬季。( )2.我國東南沿海受臺風侵襲的季節是夏秋季。( )【知能提升】一、應用1:1.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遭受臺風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據此完成(1)~(2)題。(1)臺風侵襲我國的時間主要發生在( )A.冬春之交 B.夏季 C.春季 D.冬季(2)我國沿海省區采取緊急預警措施,主要是防范臺風帶來的( )①強風 ②風暴潮 ③暴雨洪澇 ④嚴重干旱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二、2.防避措施(1)發布準確的信息和警報。(2)對農作物和牧區的牲畜采取措施,做好防寒準備。(3)海上船只及時回港。應用2:2.讀我國年寒潮路徑及等次數線分布圖(圖甲)和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放大圖(圖乙),回答問題。(1)描述寒潮出現次數的空間分布特點。(2)分析圖中P區域冷凍災害高發的原因。【鞏固專練】超強臺風“瑪莉亞”曾在臺灣島東部沿海登陸。下圖為該臺風的移動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臺風眼大致位于圖中( )A.甲處 B.乙處C.丙處 D.丁處2.該臺風的移動方向是( )A.向東南方向移動 B.向東北方向移動C.向西南方向移動 D.向西北方向移動讀“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圖”,回答3~4題。3.圖中P區域冷凍災害高發,主要是因為( )A.緯度較高,冷氣團勢力較強大B.地勢較高,暖濕氣流難以到達C.冷空氣南下時受地形阻擋并在此堆積D.其西側高大山地對冷空氣有明顯阻擋4.我國受冷凍災害影響較嚴重的季節是( )A.初春 B.夏末C.初秋 D.隆冬2023年1月12日上海氣象中心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信號。預計北方強冷空氣將造成該市7~9℃的降溫,以及出現6~7級偏北風。據此完成5~6題。5.圖中表示寒潮路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6.臺風和寒潮共同的天氣特征是( )A.沙塵暴 B.大風 C.干旱 D.強烈降溫第二節 地質災害【基礎知識梳理】一、地震1.發生機制2.衡量指標(1)震級: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2)烈度①含義:表示地震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________。②特點:烈度越大,破壞越嚴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③影響因素:震級、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2)導致________和財產損失。(3)誘發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延等災害。(4)破壞當地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________。4.分布(1)世界(2)中國①特點:范圍廣、________、強度大、災情嚴重。②頻發地區: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判斷:1.我國東部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密集區。( )2.地震死亡人數與震級大小呈正比例關系。(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發生機制(2)分布特點:________較破碎,地勢________較大,________較差的山地________區及工程建設頻繁地區。2.泥石流(1)含義: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2)發生條件3.滑坡與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壞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2)泥石流摧毀________,破壞________、農田、道路,淤塞江河。(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4.我國分布:山區面積廣大,分布廣泛,發生頻繁,尤以________地區最為多發。判斷:1.川滇山地多發生冰川泥石流。( )2.滑坡、泥石流的發生都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3.云南省常遭泥石流災害侵襲。( )【知能提升】一、(2)地震災情的變化:①人員傷亡有所減少。原因是科技進步,防震、抗震設施逐步趨于完善。②經濟損失呈加重趨勢。原因是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應用1:1.下圖為中國地震災害災情年際變化圖,據此回答(1)~(2)題。(1)從上、下兩幅圖對比分析可以得出( )A.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成正比B.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成反比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數減少與抗震能力提高有關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數減少與地震發生次數減少有關(2)下列省區中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的是( )A.廣東省 B.臺灣省C.湖南省 D.云南省2.讀等震線圖,回答(1)~(2)題。(1)關于甲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為震源 B.是震中C.烈度最小 D.震級最大(2)若甲地為震中( )A.震級a>b>cB.②處受到的破壞程度一定比①、③大C.在②處比①處先感覺到地震D.甲為地震烈度最高區二、2.誘發泥石流的人類活動(1)修建鐵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開挖。(2)棄土、棄渣的堆放。(3)亂砍濫伐,山坡失去植被保護,加重水土流失。應用2:3.下面為2023年9月某地區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等值線分布圖。讀圖回答(1)~(2)題。(1)圖中反映的主要地質災害是( )A.滑坡和泥石流B.地震和火山C.地震和滑坡D.火山和泥石流(2)在地質災害氣象等級中,甲、乙、丙三地高于周圍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眾多,河道彎曲,排水不暢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C.山地丘陵,坡度陡,地勢起伏大D.地質構造活躍,地形破碎4.讀地震、滑坡兩種地質災害示意圖,回答(1)~(2)題。(1)關于兩種地質災害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兩種地質災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內能釋放的結果B.兩種地質災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體表現形式C.兩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與氣象災害存在著關聯性D.兩種地質災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2)關于兩種地質災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區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響B.都是危害和影響最大的地質災害C.地震災害可以通過監測和預報避免災害的發生D.恢復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發生頻率【鞏固專練】下圖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發生時地面所受的破壞程度)分布圖,結合下表回答1~2題。1.圖中①②③④四處等震距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可能位于震中附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我國是多災害的國家,下列地區中泥石流和滑坡災害頻發的是( )A.內蒙古高原 B.云貴高原C.山東丘陵 D.華北平原4.泥石流和滑坡發生的不同條件是( )A.地勢起伏大 B.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C.植被覆蓋差 D.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5.讀我國某區域圖,回答問題。(1)對比甲、乙兩地,指出泥石流災害發生概率較大的地點,并說明理由。(2)若丙地發生泥石流,據圖說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第三節 防災減災【基礎知識梳理】一、防災減災手段1.指導方針:“以________為主,________相結合”。2.主要手段(1)災害監測建立自然災害________系統,對災害進行________監測。(2)災害防御(3)災害救援與救助(4)災后恢復①恢復災區群眾的______________。②促進災區________和________的恢復和發展。③幫助重建區增強________。判斷:1.建立自然災害監測系統能避免發生自然災害。( )2.確定救災物資儲備基地是災前準備的核心任務。( )二、自救與互救1.概念2.災前準備(1)對可以較準確預測的災害,對________生命和財產安全至關重要。(2)對于突發的較難準確預測的災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3.災中救助(1)災害發生:按預先設計好的________進行撤離(2)如不能逃脫或被掩埋,盡可能進行自我保護,進行________或向他人求救。4.災后自我保護:災害過后,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判斷:1.泥石流多發區應儲備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 )2.對災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是政府無償救助。( )3.建設地質環境監測站,可有效防御滑坡。( )【知能提升】一、應用1:1.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是由國家、區域及地方等各級組織,通過不同平臺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絡系統。據此完成(1)~(2)題。(1)自然災害監測的主體包括( )①世界級監測機構 ②國家級監測機構 ③地區級和基層社區機構 ④多種自然災害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② D.④(2)下列屬于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的監測對象的是( )①氣象災害 ②地質災害 ③水文災害 ④生物災害 ⑤氣象雷達 ⑥基層社區A.①②③④ B.⑤⑥C.①③ D.①②③④⑤⑥2.讀某區域自然災害分布圖,回答問題。依據圖示信息,推斷圖例甲、乙分別表示的地形類型,并說明甲、乙兩類地區分別應采取的防災減災措施。二、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1)發現跡象馬上轉移疏散。(2)設法同外界聯系,求得救助。(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時,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的方向跑,切忌順著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4)扎營時,不要選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彎曲、匯合處。應用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月6日3時57分,臺灣高雄市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5 km,截至2月18日,死亡人數已升至117人,500多人受傷,財產損失嚴重。(1)臺灣位于________板塊和________板塊的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區域,每年有記錄的地震達1.4萬次之多。(2)震后,受災者90%都是在最初的24小時內得救的,故有“黃金24小時”之稱。為了爭取搶救時間,震后互救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多選)( )A.先救遠,后救近B.先易后難C.先救“生”,后救“人”D.要有生存的勇氣和頑強的毅力,保存體力,等待救援E.注意仔細傾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擊聲,不要盲目亂挖、亂刨三、應用3:4.地球上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災難。在災難事故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大部分的死亡者屬于“喪失生命機會的人”。據此回答(1)~(2)題。(1)生活中一旦災害突然發生,不應該做的事情是( )A.擇機逃離現場B.保持清醒的頭腦C.立即乘電梯逃生D.切斷電、火、煤氣等災源(2)汛期郊游時,避開山洪的正確做法是( )A.迎著山洪流動方向前行B.選擇山谷、植被好的地方宿營C.遇雷雨天氣務必帶好雨具D.選擇地勢高、較平坦的地方宿營【鞏固專練】6月14日,5位旅游愛好者在廣東韶關天池山登山時,突遇山洪暴發,4人不幸遇難。據此完成1~2題。1.造成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準備不充分,具體表現為( )A.沒有關注天氣預報,不該在雨季去山區探險B.沒有事先進行登高、快跑能力訓練C.沒有準備好急救藥品D.沒有學會并具備游泳、劃船等逃生技能2.突遇山洪暴發時,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順著山溝向低處跑B.迅速朝山洪來向的山溝高處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溝的高處跑D.迅速找到樹枝漂浮不下沉讀“某地區大地震后救災工作程序示意圖”,回答3~4題。3.圖中所示救災工作程序還可能適用于( )A.沙塵暴 B.洪澇C.旱災 D.寒潮4.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災活動強度,應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調整產業結構 ②人口外遷 ③房屋加固 ④組建志愿者隊伍 ⑤開展避災自救技能培訓A.②③④ B.②③⑤C.①②⑤ D.③④⑤5.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6月29日至7月3日,四川盆地連續出現兩場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兩場區域性暴雨高度重疊,強度大,范圍廣,暴雨致多地出現大規模的地質災害。(1)該天氣過程在四川盆地邊緣可能引發哪些地質災害?(2)若野營遇此情況,應如何防范和自救?第四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基礎知識梳理】一、遙感技術1.概念:遙感技術是利用裝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對地表物體進行__________的地理信息技術。2.特點:探測________、獲取信息________、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條件________。3.應用(1)實時監測洪澇、臺風等災害的____________,進行準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快速識別地震等突發性災害的________,為災情統計、災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________。判斷:1.遙感能發現突發性自然災害。( )2.遙感對自然災害能進行動態監測。( )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1.含義: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時______________的地理信息技術。2.系統組成3.特點:________性、全天候、連續性和________性。4.應用通過信號接收設備,進行精確________,幫助用戶發出________,及時報告________和受災情況,有效________救援搜尋時間。判斷:1.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能夠為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2.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短信報文功能。( )三、地理信息系統1.概念:對地理數據進行________、處理、存儲、________、查詢、分析、________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2.功能:3.應用:動態監測、預報預警,快速確定________及受災情況,為制定________預案,________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________等提供依據。判斷:1.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源主要是遙感圖像。( )2.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是在災后對災害做出評價,指導救災。( )3.地震發生后,能準確找到地震源地的地理信息技術是全球定位技術。( )【知能提升】一、1.遙感技術的工作特點遙感具有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快、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量大等特點,因此遙感的優勢明顯,用途十分廣泛。應用1:1.在遙感技術中,可以根據植物的反射波譜特征判斷植物的生長狀況,讀圖,回答(1)~(3)題。(1)上圖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①紅外線 ②X光 ③可見光 ④紫外線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根據圖中的原理,可用遙感技術直接( )①劃分植物類型 ②判讀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 ③監測樹木的生長狀況 ④估計糧食作物的產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狀況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據這個原理,可以利用遙感的工作有( )①判斷水體污染 ②判斷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氣污染 ④估算工業生產總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地理信息技術手段的選取技巧對于地理信息技術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地理信息技術作用和應用領域的不同。因此,只要大體上抓住地理信息技術的區別,就能對地理信息技術的選取做出正確的判斷。可以重點記住三種技術的主要區別:[技巧點撥] 另外,注意在“用詞”方面的差異,也是正確選取地理信息技術的方法之一,具體方法如下:(1)若有“獲取”“監測”“估測”“調查”等詞語的一般選取遙感技術。(2)若有“定位”“導航”“測量”等詞語的則選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3)若有“分析”“評估”“預測”“預報”“處理”“管理”“決策”“規劃”“選址”等詞語的則多是選取地理信息系統。應用2:2.我國空間技術逼近深空,資源衛星已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地質、水利、地礦、環保以及國土資源調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眾多領域,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發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據此回答(1)~(3)題。(1)關于自然災害監測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是由國家、區域及地方等各級組織來監測的B.只起到災前預警、災中跟蹤和災后評估的作用C.可以對大氣圈中的熱帶氣旋、干旱、寒潮進行監測D.監測平臺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2)兩顆衛星同時運行,每隔9天可以覆蓋地球一遍,說明遙感技術( )A.受地面條件限制少B.測量范圍大C.手段多,獲得信息量大D.獲得資料速度快,周期短(3)遙感技術和GIS二者優勢的結合,可以實現( )①災前圈定危險區,指導防災 ②災中做出損失評價,指導救災 ③災后能對災害損失做出快速評價 ④二者結合可實現動態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達到預報預警、動態監測等功效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鞏固專練】7月22日07時45分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交界(北緯34.5度,東經104.2度)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政府相關部門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動。據此回答1~3題。1.人們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整個地震災區建筑破壞情況,所利用的技術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統 B.全球衛星導航系統C.遙感 D.“數字地球”2.上題中地理信息技術的關鍵裝置是( )A.傳感器 B.衛星系統C.地面裝置 D.信號發射設備3.在對震區被困災民開展營救行動的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術主要是( )①地理信息系統 ②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③遙感技術 ④“數字地球”技術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讀“某日四川氣象干旱監測圖”,回答4~5題。4.要持續監測該地區的旱情,需要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為( )A.全球衛星導航系統B.地理信息系統C.遙感技術D.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5.該幅干旱監測圖的繪制主要是依賴( )A.全球衛星導航系統B.地理信息系統C.遙感技術D.通用分組無線服務技術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2019年11月23日06時,中央氣象臺發布臺風藍色預警,2019年第29號臺風“天兔”的中心位于我國南沙永暑礁偏北方約120 km的南海海面上,即(10.7°N,112.9°E),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18 m/s),中心最低氣壓1 002百帕,七級風圈半徑60~180 km。(1)要監測臺風“天兔”的位置,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為( )A.遙感技術B.全球衛星導航系統C.地理信息系統D.數字地球(2)臺灣一艘正行駛在南海上的漁船發出求救信號,臺灣海事局調度船只進行營救時需要運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_____________。(3)要完成臺風“天兔”未來60小時路徑概率預報圖的整個繪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試舉出上題所用兩項地理信息技術綜合應用的其他實例。參考答案:第1節(1)【基礎知識梳理】一、判斷:×√二、判斷:××√×【知能提升】應用1:1.AD2.地處平原,地勢低平,受南部山區洪水和河流上游匯水的共同影響;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頂托,排水不暢;處于臺風過境或登陸區,臺風常帶來強降雨。應用2:3.CA【鞏固專練】1-2CB3-4BB5.(1)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原因: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夏季風的影響越來越弱;東南沿海夏秋多臺風。(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勢低平,排水不暢;③不合理的圍湖造田、建垸;④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河、湖、水庫淤塞;⑤在下游低洼地過度開發;⑥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大等。第1節(2)【基礎知識梳理】一、1.熱帶 副熱帶 西北太平洋判斷:××二、判斷:×√【知能提升】應用1:1.BC應用2:2.(1)從西北向東南遞減,自烏蘭巴托至南昌一線向左右(東北與西南)兩側遞減。(2)原因:寒潮南下受地形影響,使山體北側冷空氣堆積;地勢較高,氣溫低。【鞏固專練】1-2BD3-4CA5-6AB第2節【基礎知識梳理】一、1.地應力判斷:××二、判斷:××√【知能提升】應用1:1.CB2.BD應用2:3.AC4.DD【鞏固專練】1-2AD3.B4.D5.(1)甲地。地形坡度較大;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2)沖毀鐵路;阻塞河道。第3節【基礎知識梳理】一、1.防 防抗救判斷:××二、判斷:×××【知能提升】應用1:1.AA2.甲為平原,乙為山地。甲地區:修建排水、蓄水、堤壩等水利工程,疏浚湖泊,加強災害預警預報等。乙地區:植樹造林、修建水庫、修建護坡工程,加強災害預警預報等。應用2:3.(1)太平洋 亞歐 (2)BCE應用3:4.CD【鞏固專練】1-2AC3-4BD5.(1)滑坡、泥石流等。(2)扎營時,避開谷底排洪通道,河流彎曲和匯合處,以及懸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時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的高處跑,切忌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護頭部。第4節【基礎知識梳理】一、判斷:√√二、判斷:√√三、判斷:××√【知能提升】應用1:1.BDB應用2:2.BDC【鞏固專練】1-3CAB4-5CB6.(1)A(2)全球衛星導航系統(3)遙感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4)水災:利用遙感技術獲取水災淹沒區的動態信息,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水災損失,并為防災救災提供決策支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