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導寫及范文:在今天的語境下,將杰出女性稱為“先生”是否合適?文題如今,“先生”的內涵存在很大爭議。一方面,大眾將“先生”視作男性專有稱謂;另一方面,在一些正式場合,“先生”成為對部分杰出女性的尊稱。只有優秀的女性才能被稱為“先生”,這被很多人認為是性別不平等的表現。你覺得在今天的語境下,將杰出女性稱為“先生”是否合適?請結合材料與現實,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寫作訓練理由本命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它以現實中將杰出女性稱為“先生”這一有爭議性的事件發端,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對現實中有爭議的事件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見解,進而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思辨意識。在當今網絡社會中,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從而對有爭議的事件形成自己的獨立看法,這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應具備的重要能力。對于一些有爭議的事件,重要的不是要投入某一陣營,而是要探究問題之下的冰山,深入全面地探究爭議產生的成因、意義、解決辦法等。這種探究精神對于學生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見,本命題與如今高考命題中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是高度一致的。同類考題近年來,不少考題具有開放性、深刻性、豐富性與思辨性,給考生寫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它們大多從日常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關注時代發展并注重考查學生思辨意識。2024年新課標Ⅰ卷的“網絡時代的問題與答案”聚焦科技應用背景下“遇事不決問搜索”這一現象,引導學生思考互聯網普及與人工智能發展背景下人類所面臨問題的多與少、淺與深等方面,思索人類未來;2024年天津卷“自定義與被定義”引導考生既要直面被定義,又要勇于與善于追求自定義,走出自己獨特的成長之路;2024年上海卷“認可度”針對生活中“人們常用認可度判別事物,區分高下”這一現象,引導考生思考影響認可度的種種因素,區分認可度與對事實本質認識程度的區別。2023年全國甲卷“人·技術·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在科技發展背景下,人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時間。這些命題都是引導學生在思辨中形成科學的價值判斷,這都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體現。破題指津這個作文題目與今年新課標Ⅰ卷的作文題目有相似之處,具有開放性,重在考察考生的思維能力,能清晰闡明自己的看法即可,可寫的內容是比較多的。首先,我們來審材料段。材料段首先明確指出“先生”這一稱謂目前存在爭議。“先生”在很多正式場合,是對做出杰出成就的女性的稱謂,是一個尊稱;但在日常生活中,它又是對所有男性的專有稱謂,是一個泛稱。從材料中我們可知,對“先生”的爭議點在于用對男性的泛稱來稱杰出女性,暗示了女性的天花板似乎才能達到與普通男性并肩的地位,有人認為這一稱呼含有男女不平等甚至歧視女性的意味。其次,我們來審任務段。任務段要求考生思考并明確“在今天的語境下,將杰出女性稱為“先生”是否合適?”考生可以認為合適或不合適,也可以主張不要“一刀切”,可從使用群體和使用情境等角度來談是否合適。 不管持何種態度,盲目“站隊”都是不可取的,都應該細究背后的成因、使用情境、交際語境及男女的平等意識究竟該如何體現等。究其本源,“先生”這一詞在傳統文化中由來已久,本意為先出生的人,在《詩經》《孟子》《國策》中都曾出現過,大都稱呼父兄、長輩或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也用來稱呼從事老師、郎中等職業的人,無性別之分。但后來先生成為英文Mister的中文譯詞,成為男性的泛稱,并流傳開來。考生在寫作時應關注寫作背景,并考慮如今的使用語境及交際習慣,得出自己的看法。總體來說,不偏執,不絕對,有深入思考的意識,能辯證地來看待爭議,才能獲得更理性、更科學的答案,寫出更出色的文章。立意一:看似尊稱,實為矮化,稱杰出女性為“先生”可以休矣。“先生”一詞在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性別之分,是對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的敬稱,但語言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如今“先生”一詞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已成為男性的泛稱。從這個角度出發,學生可以談這一詞在現實交際中的男性泛稱與女性尊稱的沖突點,指出其含有對女性不尊重的意味,且也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片段導寫語言學家周有光曾明確反對稱女性為“先生”,認為這樣混淆性別、重男輕女且用詞混亂。的確,杰出的女性才能被稱為“先生”,而男性在任何場合下都可被稱為“先生”,這本身就含有“女性只有做出了杰出成就,才能與男性相提并論”的意味,有性別歧視的色彩。另外,將女士稱為“先生”違背了大多人的認知,會混淆性別,引起誤會。文字是社會的產物,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面對傳統文化,應在傳承的同時進行創新,正所謂“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例如“她”字便是近代社會為了提倡男女平等而創造的,以區別于“他”。反觀用“先生”一詞稱呼杰出女性,其實是只關注字詞的古義而忽略現實意義與交際語境,這不是對文化的傳承,而是讓傳統成了創新的束縛。立意二:“先生”在傳統文化中是不分性別的敬稱,稱杰出女性自然合適。“先生”一詞在傳統文化中由來已久,不少偉大的女性都曾被稱為先生。如今把杰出的具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人,不分性別都可稱為先生,正是體現了對女性的尊重。在現實中,個別女權主義者盲目“出拳”,對這一稱呼大加抨擊,其實是不懂得究其本源。從這個角度出發,考生可以談“先生”一詞的文化意味,稱“先生”是尊重女性,也是對傳統文化中精華之處的保留與發揚。片段導寫“先生”一詞由來已久,有其歷史淵源。只因現在可泛稱男性,有的人就認為用它來稱呼杰出女性是不合適的,這顯然是一種狹隘的看法。“先生”在古典文化中是對所有的學問有德行的人的尊稱,這種稱呼一直流傳至今,建國后在一些正式場合也經常使用,毛澤東主席在給宋慶齡的信中就尊稱對方為先生。如對于林徽因、楊絳、冰心、何香凝、屠呦呦這種對民族和時代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我們稱其為“先生”正是表達了我們的深切敬意。在日益喧囂的現代社會,這一有歷史淵源的稱呼用來更覺古樸文雅。保留“先生”的古意用法,是堅守,也是致敬,致敬杰出女性,堅守傳統文化的精華。立意三:盲目支持與反對皆不可取,“先生”一詞要分清使用對象與情境。“先生”一詞雖然有尊稱也有泛稱,但使用對象與情境差別很大。尊稱杰出女性多出現在書面文體和非常正式的場合,泛稱男性多出現在口語化場景和非正式的場合中。二者有明確的區分。不濫用這個稱呼,需使用時可使用,不喜歡用的人也不必大加反駁。從這個角度出發,考生可談論人們的使用習慣問題,彼此的尊重問題,語言發展的規律問題等。片段導寫 你有你的姹紫嫣紅,我有我的鵝黃素雅。這世間,答案應是豐富多彩的,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就如這“先生”一詞,它的使用自有其歷史背景,它作為無性別差的尊稱由來已久,有其特定的使用語境與使用對象。所以不贊同使用該詞稱呼女性的人應該對這種使用方式給予理解。同樣,“先生”一詞在大眾眼中儼然已成為對所有男性的泛稱,有些人認為再尊稱“女性”有矮化女性之嫌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學會換位思考,明確使用情境,尊重彼此的使用習慣。其實時間才是最好的裁判,不符合歷史潮流的語言自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所以在爭議面前,不必強求非要同化對方,讓其進入自己的陣營。理解、尊重對方的使用習慣,即使不理解也不強求對方。這才是文明在現代社會的昭示之義。備用素材楊絳先生:百年風塵凝風骨,不與人爭自幽香2015年5月25日,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楊絳先生走完了她的世紀人生,享年105歲。她生前將家中所藏存珍貴文物字畫全部無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人們提起她,總要尊稱一聲“楊絳先生”,她獨特的才華和深邃的思想,令后人高山仰止。眾所周知,她是錢鐘書先生“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我們心中,她的一生,是才情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是文學與生活的交融。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女性,更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先生”。她年輕時代即發表《收腳印》《璐璐,不用愁!》等作品,并創作《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劇本。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96歲時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時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4年,楊絳出版《洗澡之后》。她一生筆耕不輟,以生活為舞臺,以世界為書房,用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感受,構建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文革期間,她被剪了陰陽頭,掛著牌子游街示眾,又被下放到農村掃廁所。但她從容面對人生的風雨,干臟活時,她把廁所掃得一塵不染,認為“正好可以享受自由,看書和學習”。2001年,她把她和丈夫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來幫助家境清寒的優秀學子。她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她的一生,堅守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默守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她是我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先生。 “她”字的誕生:女性意識覺醒與文字進步如今,一提到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稱代詞,我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她”字。但這個字并非古而有之,它誕生于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五四時期,其間還頗經歷了一番波折。在古文里,作賓語的第三人稱大多用“之”字表示。后來白話文興起,便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這在一定程度上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近代,中國開始與西方語言尤其是與英語接觸。英語中有 he、she、it 分別代指男、女、物,而我們中文中并沒有與后兩者一一對應的漢字。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漸傳播開來,同時,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促使人們對語言進行改革和創新。1917年,劉半農提出創造一個“她”字來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但當時不少文人更傾向用相對古雅的“伊”字。1919年,青年白話詩人康白情發表了一些探討女性解放話題的文章,并在文章中有意使用“她”,“她”的使用自此成為當時倡導男女平等的象征性符號。同時,劉半農發表文章分析了“她”字的必要和實用的可能性,還順勢提出了另一個新想法:除了“她”之外,還應該再造一個“它”字,以代無生物。隨后,劉半農創作了膾炙人口的詩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詩推廣了“她”字的應用,漸漸地,“她”字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的地位得到了確立。佳作呈現 喚之“先生”,予以敬意葉嘉瑩先生被世人稱為“風雅的先生”,“風雅”是贊其文人清骨,而“先生”則是對她投身詩詞文學研究,傳承文學之美的至高贊譽。“先生”一詞,在我看來,與性別無關,它表達了我們對光風霽月的杰出人物的至高贊譽與追隨,彰顯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我們以“先生”稱之,這稱呼中飽含著我們無限的喜愛與敬意。先生,顧名思義,早出生之人,從《論語》開始,它是對長輩的敬稱,后來多用來稱呼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現代社會中,能被稱為“先生”的女性可謂鳳毛麟角。如林徽因先生,她因對中國建筑學和文學的雙重貢獻,讓我們想起便有高山仰止之意,故尊稱其為“先生”。葉嘉瑩先生亦是如此。她曾言:“我只希望在傳承的長流中,盡到我自己應盡的一份力量。”她傾注一生履踐這個諾言,以奉獻自我的精神、豁達堅韌的風骨和在詩詞傳承方面的杰出貢獻樹立了不朽的豐碑,讓我們禁不住尊稱她為“先生”。一聲“先生”既蘊藏著我們的愛與敬,也彰顯著我們對其品行的推崇與追隨。“先生”一詞不應被新時代的潮流裹挾且向如今流行的世人言語妥協。如今,我們正處于“十四五”規劃的拓展之年,不計其數的熱詞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底色與面貌,女權主義也日益凸顯其影響。以“先生”稱呼杰出女性引發了激進的女權主義者的強烈抨擊,同時也引起了社會群體對性別秩序等有關問題的熱烈討論。但溯其本源,我們應明白“先生”由來已久,在傳統文化中,它絕不單是片面的男性稱謂,它是對所有德才兼備并擁有杰出貢獻的人物的敬稱。“先生”背后流淌的如明月般的熠熠生輝的意味與內涵不應湮沒在現代社會的大潮中,單薄的性別學說也難以將其與特定的文化內涵剝離。如果有一天我們用“先生”稱呼女性不再引發社會關于性別歧視的討論,那恰恰表明我們可以慶幸社會群體對于性別的偏見趨于消失,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正在被營造。對于杰出女性被稱作先生是否妥當這一論題,女權主義的執辭實則體現了當代女權主義另類的自卑。女性的力量不應該是通過所謂的稱謂平等來體現,這更像是虛妄無力的呼喚。女權主義者或許更需要注重內部秩序的穩定,明確時代訴求與目的,爭取在各類社會活動中聽到屬于女性的聲音。女權主義者褪去時時警惕的敏感,換上鈍感的外衣,女性的力量才會更加堅韌有力。而當平等不再是飄浮空中的口號,人們對于事物的價值判斷更為理智,那就意味著這個社會的彈性不斷增強,包容性得到全方位的拓展,那樣的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大同社會亦不遠矣。“先生”蘊藏著我們崇高的敬意與無限的贊嘆,而無關性別。愿諸位摒棄偏見,勿用片面的目光聚焦“先生”一詞,對于清風明月般的人物以先生喚之,獻上你我最崇高的贊美與敬意。點評:文章開門見山,亮明自己的態度:“先生”一詞無關性別,是致敬之詞,能彰顯傳統文化的積淀。接著,作者層層深入,先從“先生”的歷史淵源說起,指出以此稱女性,是對鳳毛麟角的偉大女性致敬,并用葉嘉瑩與林徽因的事例來佐證觀點。接著,作者駁斥了有人認為這體現了性別不平等意識的看法,既駁斥了其單薄性別說的狹隘思維,又指出提高女性地位的正確做法。從為什么到怎么辦,層層剖析,思維深刻,語言富有表現力,堪稱佳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