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1902年 1923年 1935年 1939年1945年1956年1981年1983年1986年1959年1964年1976年1958年1982年1984年1950年1920年1926年1938年1943年1963年1965年1979年在這段時間軸上涌現出了眾多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情感訴求。1902年 1920年 1923年 1926年 1935年 1938年 1939年 1943年1979年 197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1959年1945年1956年1958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6年學堂樂歌《男兒第一志氣高》(沈心工詞)赤潮曲(瞿秋白詞曲)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聶耳曲)大江東去(【宋】蘇軾詞青主曲)叫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詞,趙元任曲)《在希望的的田野上》(陳曉光詞,施光南曲)《鄉戀》(馬靖華詞,張丕基曲)《長城隨想》(劉金文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陳鋼曲)《紅旗頌》(呂其明曲)《祝酒歌》(韓偉詞,施光南曲)《我的中國心》(黃湛詞,王福齡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冼星海曲)《唱支山歌給黨聽》(焦萍詞,朱踐耳曲)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集體創作歌劇《白毛女》集體創作《風·雅·頌》(譚盾曲)《讓世界充滿愛》(陳哲等詞,郭峰曲)《故鄉的云》(小軒詞,譚健常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吳祖強等人曲)《我為祖國獻石油》(薛柱國詞,秦詠誠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何占豪詞,陳鋼曲)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集體創作《歌唱祖國》王莘詞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曹火星詞曲)1950年《我的祖國》喬羽詞,劉熾曲黃河:象征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表達自然壯麗,歷史底蘊與民族精神竹馬:歌詞簡潔明了,語言生動活潑。它描述了一群小孩子騎著竹馬玩耍的場景,表達了他們天真無邪、快樂自在的童年生活。聽一聽,說說它們分別表現了什么內容?夕歌:體現學生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及教育意義中國男兒:唱出了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表現了中國男兒奮起從戎、保衛祖國的英勇精神。學堂樂歌是 ,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課(當時稱唱歌或樂歌)或為學堂唱歌而編創的歌曲。這些歌曲起初多是歸國的留學生用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詞,后來也采用民間小曲或新創曲調,歌曲整體 ,旋律 ,歌詞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有 、李叔同,而它的誕生,標志著 。小結:短小精悍簡潔明快積極向上沈心工中國新音樂教育的開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聶耳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冼星海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曹火星詞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1943年曹火星在北平(北京)房山區霞云嶺鄉堂上村創作的歌曲,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 導中國革命和 建設中的核心 地位。1935年,田漢、聶耳 完成電影《風云兒 女》主題曲《義勇軍 進行曲》的作詞、譜曲。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號角,對激勵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游擊隊歌》創作于1938年,是賀綠汀作詞作曲的歌曲,該曲是電影《鐵道游擊隊》的主題曲,生動地描繪了游擊隊員們在艱 苦環境中的戰斗 生活。它的旋律 輕快活潑,充滿 樂觀主義精神。《黃河大合唱》 由光未然作詞 冼星海作曲,創作于 1939 年,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 爭精神。聶耳田漢曹火星賀綠汀冼星海光未然中國近現代——抗戰時期音樂作品片段賞析中國近現代——新中國成立后音樂作品片段賞析歌唱祖國(王莘詞曲)《我的祖國》(喬羽作詞,劉熾作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創作于1963年,經藏族歌手才旦卓瑪演唱后廣泛流傳。這首歌曲表達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我的祖國》 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原唱的一首經典歌曲。 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首次發行于1959年。《我的祖國》歌詞真摯樸實,表達了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思念。《歌唱祖國》是由王莘作詞、作曲的一首愛國歌曲,創作于 1950 年。旋律激昂,歌詞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唱支山歌給黨聽》姚筱舟詞,朱踐耳譜曲白駒過隙,轉眼到了1949年,陽光刺破烏云,云散了,天亮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我們來聽聽這個時間段的音樂想要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中國近現代——新中國成立后音樂作品片段賞析《東方紅》歌曲欣賞中國近現代——改革開放時期音樂作品片段賞析《我的中國心》是由黃霑作詞、王福齡作曲、張明敏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創作于1982 年,唱出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鄉戀》創作于 1979 年,由馬靖華填詞,張丕基譜曲、編曲,李谷一演唱,是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音樂的束縛,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故鄉的云》創作于 1984 年,由小軒作詞,譚健常作曲,以深情的旋律喚起了海外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中國近現代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有著什么樣的時代特征?學堂樂歌的興起體現了人們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音樂作品充滿了戰斗精神和愛國情懷,成為了抗日救亡的重要武器。音樂作品以歌頌祖國、贊美勞動人民為主題,展現了新中國的新氣象。音樂作品更加多元化,流行音樂、搖滾樂等各種風格的音樂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20世紀初抗日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以來總結課堂中國近現代音樂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中國近現代音樂,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感受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