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遼闊的草原》——2024年人音版七年級一、教材分析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草原牧歌》第3課《遼闊的草原》《遼闊的草原》是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草原牧歌》第3課欣賞課,《遼闊的草原》是-首蒙古族長調,一段體結構。歌曲節奏自由旋律起伏悠長,音域寬廣,運用蒙古族特有的“諾古拉”演唱技巧,體現了濃郁的草原風格。歌詞采用比興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達了青年牧民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本課旨在通過《遼闊的草原》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領略中國多元音樂文化,特別是蒙古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與熱愛。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理念,本課注重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養的培養,強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鼓勵通過多樣化的互動體驗,深化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與表達。二、教學目標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聆聽并識別蒙古族音樂的典型特征,如長調、短調及其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藝術表現:通過模仿和創作簡單的蒙古族舞蹈動作或旋律片段,學生能夠初步展現對蒙古族音樂風格的理解。創意實踐:小組合作,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簡易樂器,嘗試為《遼闊的草原》主題音樂伴奏,培養創新思維與團隊合作能力。文化理解: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與音樂文化的關系,增進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認同。三、教學流程與互動環節導入新課(5分鐘)活動:播放一段蒙古族風光的視頻,配以悠揚的蒙古族長調音樂,引導學生閉眼聆聽,想象自己置身于遼闊的草原之中。板書:《遼闊的草原》——走進蒙古族的音樂世界知識講解(10分鐘)介紹蒙古族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及音樂特色,特別是長調與短調的區別。板書:蒙古族音樂特色:長調(悠揚、自由)、短調(歡快、緊湊)音樂聆聽與分析(15分鐘)播放《遼闊的草原》歌曲,引導學生討論歌曲中表達的情感、場景及使用的音樂元素。互動:分組討論,每組選擇一句歌詞,分析它所描繪的畫面及對應的音樂特征。藝術表現與創作(20分鐘)舞蹈模仿:教師示范幾個簡單的蒙古族舞蹈動作,學生跟隨學習,感受音樂的節奏與韻律。旋律創作:鼓勵學生嘗試用簡單的音符創作一小段體現草原風情的旋律,并分享給全班。自制樂器伴奏:分組利用紙張、塑料瓶等材料制作簡易樂器,如沙錘、竹笛等,為《遼闊的草原》伴奏。文化拓展(10分鐘)分享蒙古族的其他藝術形式,如馬頭琴演奏、那達慕大會等,加深對蒙古族文化的全面理解。板書:蒙古族文化多樣性:馬頭琴、那達慕大會總結與反思(5分鐘)學生分享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教師總結蒙古族音樂的魅力與課程重點。板書設計《遼闊的草原》 走進蒙古族的音樂世界蒙古族音樂特色:長調:悠揚、自由短調:歡快、緊湊蒙古族文化多樣性:馬頭琴 那達慕大會五、教學反思教學過程評價:本節課通過視頻導入、音樂聆聽、舞蹈模仿、旋律創作及自制樂器等多個環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自制樂器環節,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創造力。學生在分組討論和分享中展現了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但部分學生在旋律創作時表現出一定的畏難情緒,需要更多引導和鼓勵。文化拓展部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但時間分配上略顯緊張,未來可考慮適當調整各環節時長。未來教學建議:加強對旋律創作技巧的提前鋪墊,如提供簡單的旋律創作模板或引導性問題,降低創作難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引入更多蒙古族音樂的現場表演視頻或邀請民間藝術家進行示范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魅力。強化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可以通過設計小型研究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蒙古族文化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在課堂上展示,促進深度學習。通過上述教學反思與調整,期望在未來的教學中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實現藝術課程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