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們小聲點》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準確識別并舉例說明至少三種不同場合(如教室、醫院、圖書館、電影院、餐廳等)所需的音量標準,明確在這些場合中大聲喧嘩和保持安靜的界限。深入理解噪音的概念及其對人體生理(如聽力受損、睡眠障礙等)和心理(如煩躁不安、焦慮等)方面的具體危害,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詳細闡述。熟練掌握并實際運用至少五種在公共場合降低音量、保持安靜的有效方法,如控制說話語速和語調、使用手勢輔助交流、合理選擇交流時間和地點等。(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仔細觀察教材中的情景圖片、深入分析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以及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顯著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音量控制的重要性。在模擬場景體驗活動、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探究中,切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靈活應對不同場合音量要求的能力,使其能夠根據具體情境迅速調整自身行為。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聲音提示標志,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藝術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視覺形象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深刻增強學生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尊重他人權利和感受的強烈意識,將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內化為個人素養,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大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充分認識到個人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環境的積極或消極影響,積極主動地為營造和諧、有序、文明的公共環境貢獻力量。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讓學生全面且深入地認識到在不同場合保持適當音量對于維護良好秩序、保障他人權益和促進有效溝通的關鍵重要性,通過具體事例和親身感受加深理解。熟練掌握并能夠熟練運用在公共場合控制音量、避免噪音產生的多樣化具體方法,包括語言表達技巧、行為舉止規范以及環境適應策略等。(二)教學難點巧妙引導學生將小聲說話的意識成功轉化為自然而然的自覺行為習慣,尤其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容易被忽視或難以控制的復雜場合,如課間休息、集體活動等,實現長期穩定的行為改變。有效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噪音對他人身心健康的潛在危害機制,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認識,而是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避免制造噪音的主動意愿和道德責任感,形成積極的行為驅動力。三、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動情景圖片、精心收集的相關視頻資料以及現場模擬的真實場景,創設豐富多樣、極具感染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親身體驗不同音量環境帶來的截然不同影響,如模擬醫院的安靜病房、圖書館的靜謐閱讀區、電影院的觀影環境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音量控制的理解。討論教學法:精心組織學生圍繞噪音的危害表現、不同場合的音量細致要求、日常生活中的音量控制難題以及如何巧妙做到小聲說話等一系列話題展開熱烈而深入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分享個人經歷、獨特見解和創新想法,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傾聽習慣。實踐教學法:扎實開展模擬場景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環境中反復練習控制音量的技巧;精心安排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在不同角色中感受音量對人際關系和環境氛圍的影響;認真指導學生設計聲音提示標志,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手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創意作品,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音頻,引發思考:播放一段嘈雜混亂的課間教室音頻(包含桌椅挪動聲、同學們大聲喧嘩聲、追逐打鬧聲等)和一段寧靜祥和的圖書館音頻(僅有輕微的翻書聲和筆尖在紙上劃過的沙沙聲),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聆聽。播放結束后,提問:“同學們,剛才聽到的兩段音頻給你們帶來了怎樣不同的感受呢?你們更喜歡在哪種環境中學習、休息或者活動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偏好呢?”引導學生從自身感受出發,思考環境音量對個人的影響。聯系生活,引出課題: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吵鬧或安靜的場景經歷,如在電影院觀看精彩電影時,突然有人大聲接聽電話,破壞了觀影氛圍;在安靜的自習室里,個別同學大聲交談,干擾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思路等。在學生分享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和引導:“同學們,從大家分享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不同場合對音量有著不同的要求。在合適的場合保持恰當的音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文明素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如何在不同場合做到‘我們小聲點’。”(二)探究新知1. 教室噪音大揭秘觀察教材圖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教材中關于教室吵鬧的情景圖片,如有的同學在課間大聲喊叫、有的同學在教室里奔跑嬉戲發出巨大聲響、桌椅被隨意挪動碰撞等。觀察結束后,提出問題:“在這些圖片里,大家都看到了哪些具體的吵鬧行為呢?這些行為給我們的教室環境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呢?對我們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學習、心情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干擾呢?”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組4-5人。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各小組,適時參與討論,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如學習效率、同學關系、課堂秩序等。小組匯報,全班交流: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詳細匯報,匯報內容包括小組討論的主要觀點、達成的共識以及存在的分歧。其他小組可以在代表匯報結束后進行補充發言或提出不同意見,展開全班范圍的深入交流。例如,有的小組可能會說:“教室太吵會讓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新知識,總是被周圍的聲音打斷思路,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有的小組可能會補充:“而且大聲喧嘩還容易引發同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破壞班級的和諧氛圍。”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度引導:“大家說得非常好,教室是我們共同學習和成長的地方,如果噪音過大,不僅會嚴重干擾我們自己的學習進程,還會對其他同學的權益造成侵犯。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有效的措施來減少教室中的噪音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如在課間休息時輕聲慢步、文明游戲;擺放桌椅時輕拿輕放;與同學交流時控制音量等。教師補充,深入講解:教師結合學生提出的解決辦法,進一步補充講解噪音對學習和身心健康的嚴重危害。從生理角度,教師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圖示或案例,向學生介紹噪音如何損害聽力系統,長期暴露在高強度噪音環境中可能導致聽力下降甚至失聰;從心理角度,講解噪音會引發煩躁不安、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態,影響學習效果和心理健康。同時,引用相關科學研究數據或調查結果,增強說服力,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噪音危害的嚴重性。2. 不同場合的音量要求場景展示,判斷音量:利用多媒體設備,依次展示不同場合的高清圖片或生動視頻片段,包括教室上課場景(老師講課、學生回答問題)、醫院就診場景(病人在病房休息、醫生與病人輕聲交流)、圖書館閱讀場景(讀者安靜閱讀、工作人員整理書架)、電影院觀影場景(觀眾觀看電影、電影播放聲音)、公交車乘坐場景(乘客交談、車輛行駛聲音)、餐廳用餐場景(食客交談、餐具碰撞聲音)等。在展示每個場景后,提問學生:“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場景,想一想在這個場合中,人們應該使用什么樣的音量進行交流才是合適的呢?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如果音量不合適,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引導學生根據場景特點和人們的行為規范,準確判斷并闡述不同場合的音量要求及其原因。對比分析,總結規律:在學生對各個場景的音量要求進行判斷和討論后,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組織學生思考:“這些不同場合有哪些共同特點和不同之處呢?為什么它們對音量的要求會有所差異呢?”通過對比醫院和餐廳,讓學生明白醫院需要安靜是為了讓病人更好地休息和康復,而餐廳相對可以有一定的交談聲音,但也不宜過大影響他人用餐;對比教室上課和課間休息,讓學生理解上課發言需要響亮清晰以便傳達知識和參與課堂互動,課間休息則應保持輕聲以免影響其他班級上課等。在學生充分討論和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幫助學生總結出不同場合音量要求的規律: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尊重他人隱私或保持安靜氛圍的場合,如醫院、圖書館、電影院等,應盡量保持輕聲細語甚至無聲;在需要積極交流溝通、表達個人觀點和參與集體活動的場合,如教室上課、小組討論、體育比賽等,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音量,但始終要避免過大聲音造成噪音干擾。角色扮演,體驗感受: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場合(如醫院、圖書館),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安排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如病人、醫生、護士、讀者、圖書管理員等)。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要嚴格按照該場合的音量要求進行對話和行動,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并記錄角色扮演過程中的音量情況。角色扮演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首先采訪扮演角色的學生,詢問他們在扮演過程中的感受,如扮演病人的學生可能會說:“在醫院里,周圍很安靜,我能感受到安靜環境對病人的重要性,所以我會盡量小聲說話,不打擾別人。”然后邀請觀眾學生分享他們的觀察和體會,如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扮演醫生和護士的同學輕聲詢問病人病情時,感覺很溫馨,也很專業。”通過角色扮演和分享感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同場合音量要求的理解和體驗。(三)實踐活動模擬場景體驗:精心布置教室,劃分出不同的模擬區域,分別模擬教室、醫院、圖書館等場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輪流進入不同模擬場景進行深度體驗。在模擬教室場景中,學生模擬上課、課間休息、小組討論等活動;在模擬醫院場景中,學生模擬病人就診、家屬陪護、醫生查房等情節;在模擬圖書館場景中,學生模擬查找書籍、安靜閱讀、辦理借閱手續等過程。在每個場景體驗過程中,教師在旁邊密切觀察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反饋,提醒學生注意輕聲說話、輕拿輕放物品、控制電子設備音量等細節。體驗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分享在不同場景中的真實感受、遇到的困難以及自己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例如,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在模擬圖書館場景中,我一開始很難控制自己的音量,總是不自覺地說話聲音變大,但當我看到旁邊的同學都很安靜時,我就會提醒自己要小聲點,慢慢地就養成了小聲說話的習慣。”通過這樣的分享和交流,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經驗,共同提高在不同場合控制音量的能力。設計聲音提示標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運用簡潔明了的標志來有效提醒人們在不同場合保持安靜或注意音量。向學生介紹標志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素,如簡潔性、醒目性、易懂性等。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之前學習的不同場合音量要求,設計至少兩種不同場合(如教室、圖書館、醫院、電影院等)的聲音提示標志。標志的設計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圖案設計、文字創意、色彩搭配等元素,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設計完成后,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組設計的作品,并詳細介紹設計的思路、寓意以及所運用的設計元素。展示結束后,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投票評選,選出最具創意、最實用、最能準確傳達音量提示信息的優秀標志設計。最后,將評選出的優秀標志設計制作成實物,張貼在教室或學校的相應位置(如教室墻壁、圖書館入口、醫院候診區等),作為長期提醒大家保持小聲的有效警示,同時也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四)課堂總結回顧重點,強化意識:與學生一起系統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噪音的危害表現(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詳細闡述)、不同場合的音量要求(列舉常見場合并說明其特點和音量標準)以及在公共場合保持小聲的具體方法(總結學生提出和教師補充的多種方法)和重要意義(從個人素養、他人權益、社會和諧等角度分析)。通過提問的方式,如“哪位同學能詳細說一說在醫院保持安靜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噪音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會造成哪些具體危害呢?”等,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強化學生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尊重他人的意識,確保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牢固掌握。鼓勵行動,培養習慣:充滿激情地鼓勵學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將本節課所學知識切實運用到實際行動中。教師可以分享一些個人在公共場合保持小聲的經驗和小故事,激勵學生積極效仿。同時,強調養成文明禮貌行為習慣的長期性和重要性,告訴學生:“同學們,每一次在公共場合控制音量的小小舉動,都是我們文明素養的體現。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每一個細節做起,時刻提醒自己要根據場合調整音量,用實際行動為營造一個和諧、安靜、文明的社會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大家一定能夠做到,并且會做得越來越好!”五、板書設計《我們小聲點》一、教室噪音危害1. 學習干擾注意力分散思路打斷學習效率降低2. 人際關系影響引發矛盾沖突破壞班級和諧3. 身心健康損害聽力受損(長期)心理煩躁、焦慮二、不同場合音量要求1. 教室上課:響亮清晰,積極參與課間:輕聲細語,文明活動2. 醫院就診區、病房:安靜無聲,利于康復交流時:輕聲溫和,尊重病人3. 圖書館閱讀區:寂靜無聲,專注閱讀服務臺:輕聲詢問,禮貌交流4. 電影院觀影時:保持安靜,享受影片緊急情況:冷靜低聲處理5. 公交車、餐廳等正常交談:控制音量,不擾他人三、保持小聲的方法1. 語言技巧降低語速平穩語調簡短話語2. 行為舉止輕拿輕放物品減少不必要動作3. 輔助手段使用手勢、表情交流合理選擇交流地點(安靜角落)4. 電子設備管理調小音量靜音模式(必要時)四、聲音提示標志設計1. 優秀設計展示圖案、文字、色彩分析寓意解讀2. 應用場景展示張貼位置示意提醒作用強化六、課后作業回家后,與家人共同開展一次“家庭音量自查”活動,仔細觀察并記錄家庭生活中不同時間段和活動場景(如吃飯時、看電視時、家人休息時、學習時等)的音量情況,分析哪些時候需要小聲點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家庭實際情況,與家人一起制定一份詳細的家庭小聲公約,內容包括具體的音量控制要求、行為規范以及違反公約的相應小懲罰措施等,并將公約工整地寫在一張彩色紙上,裝飾后張貼在家庭顯眼位置。下節課帶到學校,與同學們分享家庭制定公約的過程和內容,互相學習和借鑒家庭音量管理的經驗。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每天認真記錄自己在不同場合(學校、家庭、公共場所等)是否做到了小聲說話,詳細記錄遇到的困難(如在嘈雜環境中難以控制自己的音量、忘記小聲說話等)以及采取的解決辦法(如自我提醒、尋求他人監督等)。同時,記錄自己因為保持小聲而獲得的積極反饋(如他人的贊揚、更好的環境氛圍等)。一周結束后,將記錄整理成一篇簡短的心得體會,下節課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和分享,共同鼓勵和促進彼此養成在公共場合小聲說話的良好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