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程標準1.了解 20世紀 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2.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3.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2.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濟建設成就和外交成就,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知識導航知識點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一)初期:正確探索(1956~1957 年)1、中共八大的召開:(1956 北京)——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一五”計劃即將完成;1956 年毛澤 東《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奠定了理論基礎。(2)內容: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制定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③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3)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2、雙百方針的提出:1956 年毛澤東提出,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家 爭鳴”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3、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1957 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二)中期:探索中失誤(1958~1960 年的“左”的錯誤)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2、“大躍進”:(1958~1961)①工業大躍進:高指標、瞎指揮(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片面強調發展速度,超英趕美)②農業大躍進:浮夸風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1961)①特點: “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②典型表現:共產風③局限性: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作用,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4、評價:反映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5、嚴重后果:1959~1961 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三)后期:調整與恢復(1960~1965 年)1、國民經濟調整: “八字方針”—調整(核心,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搞好綜合平衡) 、鞏固、充實、 提高2、召開七千人大會:1962 年召開,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果。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后召 開的一次規模空前的經驗總結大會對于統一全黨思想,提高認識和糾正工作中發生的“左”的錯誤,起了 積極的作用3、結果:到 1965 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4、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1964 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 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 學技術現代化)知識點 2:文化大革命1、原因: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為此,他強調“ 以階級斗爭為綱” ,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過程: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社會和生產陷入混亂。3、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4、“文化大革命”的啟示:①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加強黨的領導,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③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④制定的方針政策要符合國情。知識點 3:偉大的建設成就1、總體認識: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這段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從總體上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 勝各種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果。2、建設成就領域 主要成就 .工業 從“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期,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和國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 局國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農業 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 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生活水平 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人才培養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 批地成長起來時代精神 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形成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鐵人”王進 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形成了崇尚勞動、敬業守信、 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著名科 學家)外交 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外交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建交高潮,與中國建交 國家的數量從 1965 年的 49 個增加到 1976 年的 111 個。其中,大多數是發展 中國家。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 年, 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3、深遠影響: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4、三線建設:①概念:指的是自 1964 年起我國在中西部地區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②背景: 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③評價:從總體上看,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和改善我國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國家將資源大部分傾斜在三線,間 接導致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緩慢。三線建設集中于軍工業和重工業,無法迅速改善民生匱乏的狀況,并對環 境造成一定破壞。習題鞏固1.(2024浙江麗水期末)這是黨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政治報告,鄧小平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這次大會的歷史性貢獻有A.制定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B.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C.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明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2024華中師大附中期末)1961年,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以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壓縮基本建設規模,縮短重工業戰線,節儉財政支出等。這一方針實施的主要背景是A.中共八大的召開B.三大改造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開展D.經濟困難的現3.(2024河南開封期末)1971年,周恩來在全國公安會議上,批評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以權凌法,破壞公安組織辦案辦法,以及規章制度的做法。他指出:"現在組織沒有了,制度沒有了,辦法也沒有了。"由此可推知,當時()A.法治建設遭到嚴重破壞B."文化大革命"錯誤得到糾正C.司法機關的職能被強化D."撥亂反正"正式開始4.(2024山東日照五蓮月考)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的"一五"計劃開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制造業;20世紀60年代開始試制國產化肥廠的成套設備,"文化大革命"時期也從歐洲、日本進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產在內的成套設備。據統計,至1978年我國農業機械耕作面積、化肥使用量明顯提高。這一現象反映出這一時期國家()A.工作重心在農業并取得明顯成效B.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發展C.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高且成效顯著D.農業合作社適應了農村經濟的發展5.1961年3月,中央工作會議通過的《農業六十條》中,對如何保護指導、幫助社員發展家庭副業,搞好自留地、開荒地、飼料地及社員的個人種植、養殖等,都作了詳細規定,并肯定這些"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克服人民公社化弊端B.土地所有制形式有所改變C.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D,糾正農村中"左"的錯誤6.1969年,中央政府將全國劃分為10個經濟協作區域,并命令每個協作區域建立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1973年,中央政府將經濟協作區域合并為6個,并放緩了建設步伐。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我國()A,已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B,外部環境趨向緩和C.糾正了"文革"極"左"思潮D.政府調整工業布局7.1971年,周恩來在全國公安會議上,批評了"文革"中的以權凌法,破壞公安組織、辦案辦法,以及規章制度的做法。他指出:"現在組織沒有了,制度沒有了,那套辦法也沒有了。"由此可推知,當時()A,法治建設遭到嚴重破壞B"文革"錯誤得到糾正C司法機關的職能被強化D"撥亂反正"正式開始8.1979年鄧小平曾說過:"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步。"下列屬于這"三十年間"取得的成就有()①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②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③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