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學習目標1.從唯物史觀角度,聯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理解北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產生的影響。2.了解宋代與遼、西夏和金的關系,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宋代民族關系的特點。3.結合北宋初期的社會危機,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4.結合"靖康之變"與"紹興和議",認識南宋的偏安。知識導航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背景:①建立:960 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 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②統一 :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方針: 先南后北)③教訓:吸取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 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外重內輕,君弱臣強。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3、措施:(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①行政上(奪其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②經濟財政上(制錢谷)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③軍事上(收其兵)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杯酒釋兵權) 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2)分散機構權力:(中央:二府三司三衙一臺諫,加強君主專制)(特點:分化事權,內外相制)中央 軍事權 ①設樞密院專掌軍政,分割宰相軍權 ②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 權調兵。財政權 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行政權 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地方 ①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 州進行監控和節制。②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削弱 地方權力,強化中央集權。)皇權-相權特點:從漢唐到宋朝,相權逐漸削弱,君權逐漸加強(3)崇文抑武(重文輕武——重視文官抑制武將的基本國策):崇文 重用文官(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文官任知州) ;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官與士人的地 位抑武 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兵權;分散軍權(樞密院與三衙分掌調兵權與統兵權)實行更戍法(禁軍定 期更換駐地)4、影響/評價:①積極:各級機構逐層統轄,全國一盤棋,集權于中央, 有利于防范內部動亂,維護統治穩定。②消極:宋朝制度建設嚴密,對于各種不穩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嚴密,但矯枉過正,嚴重束縛了 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體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統治危機日趨 嚴重。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一)軍事:邊防壓力1、原因:軍事積弱①收精兵,換防(守內虛外)②軍權三分(兵不識將、將不專兵)③崇文抑武(武將位低)表現(1)宋遼關系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②宋太宗時,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③宋真宗時,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澶淵之盟”(1005 年)。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 稱。北宋每年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 。通過協議,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2)宋遼關系①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②宋仁宗時雙方最終達成“慶歷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 為“歲賜”。3、評價:①積極:客觀上減少了相互之間的斗爭,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緩和,有利于南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減少了 相互之間的戰爭,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來。②消極: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加劇了財政危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遼夏對北宋的威脅。(二)財政危機1、原因:①冗兵——①募兵過濫,連吃敗仗;②冗官——官僚隊伍膨脹2、表現: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三)根本原因: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結果(過度集權)三、王安石變法(一)慶歷新政 宋仁宗1、背景:北宋政治風氣因循守舊,行政效率低下2、改革者: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改革目的(宗旨) :整頓官僚機構4、改革結果: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二)王安石變法 (熙寧變法)1069 年 宋神宗1、背景:①必要性:社會危機嚴重加劇——內憂外患 ②可能性: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奠基。2、領域: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3、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4、目的:挽救北宋統治危機,實行富國強兵5、內容:目的 內容 結果富國 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 增加了大筆收入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效果不佳,再敗西夏6、性質:封建地主階級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的一次改革。7、結果:失敗8、評價:①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②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③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④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9、變法局限性:①改革步伐太大,全面改革,觸動的利益集團過多;②操之過急,數項改革幾乎同時推行,缺乏漸進性。除此之外,改革措施的本意與實際效果的背離,變法 措施的開展沒有得到有效監督,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等都不利于變法的開展。10、變法失敗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王安石變法僅是封建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沒有觸及也不可能觸及導致社會危機加深的 根本問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②重要原因:一是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二是變法過程中用人不 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現象;三是改革涉及面過廣,頭緒過多,且推行操之過急,缺乏漸進性。11、教訓: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充滿阻力,這就要求改革者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意志。②改革要用人得當,善于執行具體改革措施。③改革派領導集團要團結一致,協調行動。四、南宋的偏安1、背景:①靖康之變:1127 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北宋滅亡。②南宋建立:1127 年,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來定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2、宋金和戰①岳飛抗金: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②紹興和議:1141 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 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 。岳飛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3、南宋偏安①背景:紹興和議訂立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②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 ,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習題鞏固1,宋朝的軍隊分為三級,最高為禁軍、次為廂兵、再次為鄉兵,上一級隊伍經常吸收下一級的優秀人員而將不合格人員淘汰給下一級。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削弱地方整體實力B,整頓全國軍隊編制C.強化中央集權統治D.提高軍隊的戰斗力2.鑒于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宋朝采取了通過控制地方官員,以控制地方財政、司法和軍事大權的策略。宋朝采取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B.根除地方腐敗C,提高行政效率D,解決唐末弊政3.在宗法觀念盛行的封建社會,姓氏也有貴賤之分。"趙"姓并不是中國最大的姓氏,但在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百家姓》版本中卻排序第一,"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的順序家喻戶曉。由此可推斷出該版本的《百家姓》成書于哪一朝代()A.西周B.秦朝C.北宋D.明朝4.北宋仁宗寶元年間官吏達13445人,宣和年間官吏已達30000余人,而到了慶元年間更達40000人。北宋這一狀況()A.導致財政負擔重B.完善了中央機構C,提高了行政效率D,提升了官員素質5.有學者認為,宋朝在與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一再失利,并且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究其原因是宋朝推行的一項政策使軍隊戰斗力銳減。這項政策是()A.盟約和議B.崇文抑武C.閉關自守D重農抑商6.北宋時期,張載喜歡談論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說:"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另據《沫水記聞》卷七載:"寇(準)為樞密使,曹利用為副使,寇(準)以其武人,輕之。"這反映了()A.科舉制度得到不斷完善B.國家政策影響士人觀念C.崇文抑武之風開始盛行D.士大夫共治意識的提高7.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將宋代視為"看不見篡奪"的時代。他說:"在唐以前的中世,強有力的貴族一旦壓倒皇室,就要發生篡奪,宋以后,便看不見篡奪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穩定。"宮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斷的依據可能是,宋代()A.杯酒釋兵權,皇權達到頂峰B.采用二府三司制,維護君主權威C.設監察御史,完善監察體系D.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強中央集權8."神宗與王安石君臣相得,針對社會經濟與行政體制進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強生產,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舊雙方不但在政治、經濟利益上有所沖突,在學術理念上更成對立之勢。"由此可知,王安石變法()A.激化了君臣之間的矛盾B.加劇了統治集團的分裂C.致使北宋政權最終滅亡D.實現了權力之間的制衡9.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宋真宗下詔:"別置諫官、御史各六員,增其月俸,不兼他職。每月須一員奏事……及三年,黜其不勝任者。"奏事的范圍包括"詔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賞逾制、誅求無節、冤濫未伸"等。由該詔令可推知,宋真宗時期()A.力求限制諫官的監察權B.臺諫合一的局面已形成C.推行崇文抑武治國方略D.分化事權進而強化皇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