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導與范文賞析:“開卷有益”新說【題 目】“開卷有益”新說“開卷有益”意為打開書本閱讀,就會有所得益。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古今中外,談論讀書意義價值的格言警句數不勝數。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的設立也旨在推動“閱讀”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今天這個時代的環境不同以往: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傳播量的爆炸式增長,實用主義心態的盛行……無不給“閱讀”帶來新的挑戰。身處當下這個新時代,你對“開卷有益”的古訓有什么新的思考呢?請自選角度深入思考,以《“開卷有益”新說》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寫作解讀】“開卷有益”的古訓流傳至今,在不同的時代帶給我們不同的啟迪,面對當下信息傳播量的爆炸式增長、實用主義心態的盛行等重重挑戰,我們又該如何在閱讀中收獲益處呢?這篇作文的分享我們進行了一次“翻轉”的嘗試,由教師下水寫作范文,由同學完成批注與點評。一方面是延續“教師下水”的傳統,在“下水”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學生的處境與難處,并給出更容易借鑒的文段與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借助點評為同學們提供“反思”契機,在評點中進一步把握文章內容邏輯的層進、例證的選取與使用,從而遷移運用至自己的文章修改與寫作中。【佳作展示與精點細評】“開卷有益”新說蘇軾說“讀書萬卷始通神”,笛卡爾說“所有的好書,讀起來就像和過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們的談話。”古今中外談論讀書意義價值的格言警句數不勝數,都在向我們訴說“開卷”的益處。在技術不甚成熟、知識未被普及的時代里,那些經過智者挑選、編輯、濃縮的書本不僅跨越了時空為我們提供了向圣賢學習的途徑,也讓我們得以深入理解這些智者——正如孔子談論《詩經》興觀群怨、事奉君父、識于草木的作用,不僅讓我們認識到“開卷”之于增長知識、修身養性、參與社會方面的好處,也讓我們可以借鑒孔子“恕”的與人相處之道。所以只要打開書本閱讀,自然就會有所得益。//再次重申“開卷有益”,緊扣主題。開頭引用蘇軾和笛卡爾的話來引出“開卷有益”的主題,重點談古代時“開卷”之于人的好處,書籍是如何成為向圣賢學習的途徑,以及閱讀如何幫助個人增長知識、修身養性等。隨著書寫技術與互聯網的發展,書籍的電子化更是進一步為人們提供了隨時隨地閱讀的便利,匯聚著人類智慧的數據庫可以在人們的指尖輕松展開,甚至閱讀都不必局限于單一的輸入方式而是借由視頻、音頻給予讀者以沉浸式的多感官閱讀體驗。我們的時代拓展了“卷”的范圍與數量、豐富了“開卷”的方式與方法,將過往“開卷帶來的益處”推向了新的高峰。//從古代過渡到現代“開卷有益”的新內涵,緊緊圍繞“卷”、“益”等核心概念,呼應標題中的“新說”二字。像是屠呦呦在保存完備的《肘后備急方》里得到了青蒿素的靈感,聯合國在東方經典《論語》中尋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相處原則,還有最明顯的便是對普通人而言的知識普及:我們也可以閱讀已解讀的帛書版的《老子》、可以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英文原版中體會恩格斯真摯的情感、可以在故宮博物院里通過VR親身感受《千里江山圖》之美……描述了隨著書寫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能夠隨時隨地閱讀,從而有了更多樣化的閱讀體驗。通過具體的例子(如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聯合國引用《論語》)展示了現代技術如何擴展了“開卷”的范圍與益處。本段中重點談在新時代“開卷”帶來的“益”。但信息傳播量的爆炸式增長、知識傳播途徑的多元化也會帶來相應的問題,當毫無邏輯為反轉而反轉的小說占據榜首、流水線式的解讀文稿頻繁被推薦、要點歸納式的成功學雞湯充斥版面,“開”這樣的“卷”,恐怕只會讓我們的思維扁平化、碎片化,在信息繭房的加持下,甚至會加劇功利化心態,在手段逐漸異化為目標的過程中,伴隨著讀書數量的增加只留下空空如也的頭腦。不要說帶來“益處”,甚至會“越開卷,越無益”。本段開頭“但”字作為轉折詞使得話鋒一轉,轉向討論當代“開卷”面臨的新挑戰,包括低質量內容泛濫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思維扁平化、碎片化及功利心態加劇等,使文章具有現實針對性,展現出清晰的邏輯。這是當下社會的閱讀現狀,卻不一定是當下閱讀的必然結果。本段作為承接段,總結前文談及的閱讀現狀,引出下文對如何才能“開卷有益”的討論,體現出作者的辯證思維。“青青子衿”詩句在鄭國人口中是對情人的思念,在曹操那里成為了對賢才的渴望;《四書》曾是宋明理學發展的陣地,也成為過魯四老爺禮教壓迫他人的手段;《哈姆萊特》可以突顯人文精神推動文藝復興,也可以被馬克思讀出“革命的動力來源于歷史本身”的意味……“益處”從不來自于被開之“卷”,而來自于“開卷”之人——見好書則學習、見壞書則自省——是人們在閱讀時的自覺的思考與內化才決定了閱讀的價值,這樣才是 “開卷有益”。通過對比古今中外人們對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讀,靈活運用教材中的課文作為素材深入挖掘了“開卷有益”的本質,將“開卷有益”的關鍵立足于人的思考與內化上。時代賦予閱讀以巨大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同等的契機,而這轉換的關鍵就掌握在人的手里。只有經由“我注六經”走向“六經注我”,//巧妙地通過主賓轉換深化了主題才能在自我獨立又獨特的思考里使“開卷”發揮出真正的“益處”。總結全文,重申只有當人們主動思考并內化所讀內容時,“開卷”才能真正帶來益處。呼吁大家積極面對時代的挑戰,通過獨立思考實現真正的“開卷有益”。從“我注六經”走向“六經注我”,將“開卷有益”的話題上升至人的獨特思考,可謂是獨具匠心,洞見深邃。最后我們給出一個整體分析,根據上海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對這篇《“開卷有益”新說》進行評估。從內容與立意上來看:(1)立意深刻:文章立意新穎,不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對“開卷有益”的解釋,而是結合現代社會背景,提出了新的見解,最后將落腳點放在人自身的思考上;(2)內容充實:文章內容豐富,既有理論支持又有實際例子,充分展示了作者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從結構與邏輯上來看:(1)結構嚴謹:文章結構合理,從引入話題到展開論述,再到總結觀點,條理非常清晰。(2)邏輯清晰:每段之間的過渡自然,邏輯連貫,沒有明顯的跳躍或斷裂。從語言與文采上來看:(1)語言流暢:文章語言流暢,表達清晰。(2)有文采:使用了一些生動的詞匯和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文學性和可讀性。引經據典,舉例豐富,巧妙化用。基于上述分析,這篇文章符合一類卷的標準,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相當出色,因此可評分為65分甚至更高的分數。【學生點評1】本文基于題目所給材料展開論證,充分運用材料信息,且思路清晰、思考深入。正因材料中寫到“‘開卷有益’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古今中外談論此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所以開篇第一段,作者以蘇軾、笛卡爾、孔子的名言引出了過去開卷的益處。緊接著,作者聯系當下新時代的特點,緊扣標題中的“新說”,聯系材料中提供的時代背景進一步論述新的開卷益處。第三段通過轉折句承上啟下,展開第一重思辨:身處新時代,開卷不一定有益。順著這個問題,作者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這是當下的閱讀現狀,卻不一定是當下閱讀的必然結果”。接著,第五段圍繞這一點,列舉古今中外的論據,展開第二重思辨,即開卷有益與否取決于閱讀的主體,做到內化與自省的開卷才是真正的“開卷有益”。最后,作者總結全文并提出倡導:我們要讓開卷真正有益,在閱讀中提升自我,達到“六經注我”的境界。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是緊扣題目與材料,深入理解并充分運用材料,在論證過程中層層深入地剖析使開卷真正有益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二是辨證地看待問題,不能僅僅停留于羅列“卷”的內容、載體或形式對“益”的影響,而應該深刻認識到主體的決定性作用,進而思考新時代下的我們該如何落實“開卷有益”。【學生點評2】這篇文章最大的亮點在于清晰的論證思路和優秀的舉例論證應用。從“什么是‘開卷有益’?”的觀點闡述入手,在“為什么在古代以及當代開卷一定有益?”“為什么當代開卷不一定有益?”的思辨中深入推進看到“開卷有益”之所以成立的前提在于“開卷之人的內化與思考”,流暢過渡到“當下我們該怎么做?”層層深入,完成了切題的論述。同時輔以廣泛積累的舉例論證,遍及古今中外、課內課外,為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不僅素材本身可供我們學習,素材的積累方式也值得我們參考,另外,如何使用精煉地語言呈現論據也是本文中我認為可以著重學習的一個方向。當然,文章仍然有一些細節可以改進。例如在第三段的論述中得出了當下的開卷會使人“思維片平化、碎片化”的結論,但其中的論證過程比較簡略,是否可以進行這樣的調整,將無益開卷對人思維影響過程補充完整:毫無邏輯為反轉而反轉的小說占據榜首,讀者看到的本就是沒有實質內涵、味同嚼蠟的文字,自然無法深入展開思考,長此以往內化過程的缺失會讓我們再難建立起立體性思維,讓思維走向扁平化……再例如第五段中論證“內化與思考才使得開卷有益處”這一分論點時使用的論據分別為鄭人與曹操對《短歌行》的不同闡述、宋代哲人與魯四老爺對《四書》的不同理解、西方哲人與馬克思對《哈姆萊特》的不同解讀涉及古代近代與中國外國,但是沒有能特別適配的現代事例出現,略有可惜。以上不過吹毛求疵,總體來說,這篇優秀范文的切題精準程度與論證材料的精煉闡述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學生點評3】文章開頭通過蘇軾與笛卡爾的名言快速切入文章主題,并借由孔子《詩經》作為例證界定了“益”的范圍,即“開卷”在技術不甚成熟的時代里能起到增長知識、修身養性等作用。接下來,作者將落腳點置于“新”字上,通過古今中外的例證闡述新時代科技的發展將“開卷”的益處推向了高峰。進而,作者轉而指出信息傳播量的爆炸式增長、知識傳播途徑的多元化會導致人們思維扁平化、碎片化,甚至加劇功利化心態,從而通過思辨得出結論:只有人們在閱讀時自覺地進行思考與內化,才能做到“開卷有益”。本文的一大亮點在于對例證的運用:文中第二段屠呦呦、聯合國、《老子》、《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故宮博物館等例證涵蓋了古今中外各個方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文中第五段尤為精彩,作者用不同人分別閱讀“青青子衿”、《四書》、哈姆雷特得到不同的收獲、結果作為例證,充分說明了閱讀時自覺思考的重要性,美中不足的是這三個例證無法涵蓋“今”的范圍,且如果這三個舉例中不同人閱讀的結果都能形成對比(如第二個材料),其說服力就能更強;除此之外,本文對同一材料多角度地挖掘,及其對課內素材的熟練越用也值得稱贊。但是,本文的問題在于將過多的筆墨用在第一第二段對“開卷”益處的闡述,而對于第三段的思辨論述的不夠充分,沒有分別從“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傳播量的爆炸式增長”,“實用主義心態的盛行”這四個角度論述開卷一定有益,而將其混為一談,分析不夠細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