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時 欣賞《c小調練習曲》教學目標:1、沿著西方古代音樂發展的軌跡,聆聽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感受大師的情懷。2、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創作成就,欣賞《C小調革命練習曲》并分析作品。3、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對祖國的熱愛。教學重點:欣賞世界著名鋼琴大師肖邦的代表作品, 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后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教學難點:1、感受從浪漫樂派的音樂特點。2、學習偉大鋼琴大師的愛國情操,感受曲中渲 染 的 愛 國 主 義 情 懷在浩瀚的音樂曲庫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音樂題材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位卑不敢忘憂國”,這些名言警句,一直告訴我們每個人:要同祖國的命運共呼吸,共患難,要為祖國而奮斗,為祖國而謳歌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課 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首先展示圖片(肖邦的照片)——出示課件1、提問:同學們,圖中的人物是誰?有什么代表作品?曲名是?2、師:對,這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時期的偉大作曲家肖邦,偉大的鋼琴詩人。今天讓我們隨著肖邦革命練習曲的旋律插上想象的翅膀飛躍時空,感受歐洲音樂的魅力,聆聽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感受肖邦的愛國情操和偉大的音樂是思想。導入主題:介紹肖邦生平(出示課件)(二)學習新課欣賞《C小調練習曲》:(出示課件)1、介紹肖邦:肖邦(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的肖邦,七歲時就寫了《 波蘭舞曲》。 1829年離校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蘭亡國,肖邦流亡國外,后定居巴黎,潛心創作。1849年肖邦因病死于異邦。臨終時囑咐親人把自己心臟運回祖國。肖邦一生處于民族危亡時期,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成為他創作的主旋律。而為表達自己思念祖國、懷念故土之情,他的作品又深深植根于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沃壤之中。像一首首美麗的詩篇,因此被人們稱為“鋼琴詩人”。肖邦創作的主體是鋼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敘事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革命練習曲》、《 降b小調奏鳴曲》、《瑪祖卡》等,以及寫于早年的兩部鋼琴協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猶如他自己說的,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的”心聲;他的作品的戰斗氣質,就象舒曼高度評價的那樣,是“埋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2、作品創作背景: 1831年秋天,肖邦帶著自己祖國的熱土離開了故鄉,來到了當時歐洲文化藝術中心維也納和巴黎。旅途中,他聽到了華沙革命失敗的消息,沙皇俄國軍隊侵入了波蘭的首都,愛國的作曲家悲憤震驚,夜不成寐,在他的腦海,激昂的音符此起彼伏,匯成洶涌的音響洪流,創作了《 C小調練習曲》又叫《革命練習曲》 。 3、欣賞音樂:提問:下面我們來聆聽作曲家是怎樣用鋼琴來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的:a、樂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憤怒,痛苦,悲壯)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愛國主義)C、欣賞樂曲有何聯想?師:肖邦的這首《革命練習曲》實質上是一部反映波蘭民族魂魄的大型交響巨作。鋼琴鍵盤的有限天地包容了作曲家和他的同胞驚天動地的革命心聲。其音響之豐富,激情之充沛,使人們想到肖邦有一段動人心腑的話:“我愿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能作為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蕩漾在多瑙河兩岸。”4、分析作品:(通過展示原譜)a、情緒體會:請同學們用神態和肢體做情緒體會:憤怒、憂傷、震驚、焦慮、沖擊力。b、左手:奔騰激蕩的旋律和悲壯的情緒,是作者痛苦心情的宣泄。C、右手:和弦反映了果敢、堅定的音樂形象,體現出作者的憤怒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因而稱為《C小調革命練習曲》體現了它的標題性。5、藝術價值:音樂史大都將肖邦稱為浪漫主義音樂家,但他所創作的許多充滿波蘭鄉土氣息的作品,又不得不使人承認,他是波蘭民族音樂的創始者。他所表現出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不僅是波蘭人民的驕傲,也深得世界人民的喜愛。6、肖邦誕辰200年的相關新聞2、介紹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出示課件)A、音樂特點: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在藝術上強調主觀性,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偏重個性化的心理刻畫,往往不同現實的本來面目,感情熱烈而奔放,形式上不拘泥,各民族音樂家的作品充滿鮮明的民族風格。特點歸納:崇尚激情、感情奔放、結構自由、追求個性、民族風格。(三)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做小結)1、音樂風格:浪漫主義音樂 崇尚激情、感情奔放、結構自由、追求個性、民族風格。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同祖國的命運共呼吸,共患難,要為祖國而奮斗,為祖國而謳歌3、同學可以繼續在課后探究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欣賞這一時期的音樂。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