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悠遠古風第一課時 學唱《陽關三疊》教材分析 這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琴歌,編入教材第三單元—悠遠古風。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后又被譜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這首歌抒發了詩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時的離愁別緒,長久被人們傳唱。原曲是無聲調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現了商、羽調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節奏的使用表現了激昂難平的情緒。古樸深沉,略帶傷感的旋律,將友人離別時難舍難分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唱本曲時應注意速度、對符點音符、八大跳音程、節奏切分等處以及十六分音符時值的掌握注意引導提示,這對準確的表達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教學目標1、了解琴歌《陽關三疊》的古樸風格,有感情地演唱該作品,感受古人的情懷。2、能夠準確地斷句、演唱附點音符和切分節奏,感受切分節奏和八度大跳在渲染音樂情緒中的作用。學情分析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來看,八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歷史的認識仍處在感性認識階段。對于這個年級的孩子來說古代音樂文化離他們比較遙遠。因此,要通過各種情境資料和導學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要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活躍思維,提高他們認識并分析古代音樂的能力。重點難點學唱歌曲《陽關三疊》,初步感受中國古代琴歌的古樸風格。歌曲中附點音符、八度大跳音程、切分節奏的演唱教學過程一、欣賞二胡獨奏《陽關三疊》1、聽賞一首古琴獨奏曲,有何感受?仿佛把我們帶入了很古老的時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遠古,感受一下古曲的韻味。2、配樂朗誦與體會學生朗誦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渭城曲》,體會詩歌的依依惜別之情。3、簡介王維與《陽關三疊》《陽關三疊》是一首傳統的琴歌,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 —759)的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后又被譜為古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較好地保留了唐宋詩詞入樂為歌的特點,發展成為歌曲有著鮮明的歷史印記,可謂古詩與音樂巧妙融合的典范。抒發了詩人送友人去塞外服役時的離愁別緒,長久被人們傳唱。二、學唱歌曲《陽關三疊》1、復習幾種節奏型:x·x x xx·x x xxx x·x x xxxx2、聽范唱《陽關三疊》,觀察兩個聲部的旋律走向。3、簡單介紹五聲調式。五聲調式就是由五個音(而不是七個)構成的調式。五聲調式廣泛存在于中國古代和民間音樂中,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中國民族調式的種種變化和完整的音樂理論體系,因此,盡管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傳統音樂中都可見到五聲調式,它還是常被稱為“中國調式”或“民族調式”。五聲調式是以純五度的音程關系來排列的,是由五個音所構成的調式的。由于這種調式是我國特有的,也可以稱為民族調式。這五個音的名稱分別是:宮、商、角、徴、羽。4、學生視唱《陽關三疊》一聲部的旋律,感受歌曲的情感及音樂表達上的特點。要求:唱準附點音符、八度大跳音程、切分節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時值。5、視唱第二聲部旋律。6、合唱兩聲部樂譜,注意第三小節兩聲部的節奏交錯。7、合唱歌詞,思考:歌詞在王維原詩的基礎上進行了怎樣的延伸?歌曲中的這種延伸在音樂情緒上引起了怎樣的變化?歌曲前半部是原詩,節奏平穩、速度徐緩,旋律委婉質樸、柔美抒情。后半部是后人加的長短句歌詞,八度大跳音程、切分節奏的使用,使音樂跌宕起伏、富于變化,表現了激昂難平的情緒,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8、完整演唱歌曲,準確的表達歌曲的情感。(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古樸深沉,略帶傷感的旋律,將友人離別時難舍難分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注意:速度的控制,對附點音符、八度大跳音程、切分節奏等處以及十六分音符時值的掌握注意引導提示,這對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6、欣賞多種形式的《陽關三疊》片段。學生探討交流你最喜愛哪一種表現形式,為什么?你覺得哪種更能表現依依惜別之情呢?(1)改編后的合唱《陽關三疊》(2)塤獨奏 《陽關三疊》(3)古琴獨奏《陽關三疊》(4)觀賞唐曲《陽關別唱》這首被傳唱了千百年的名曲《陽關別唱》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意境。7、有感情的演唱《陽關三疊》8、同學們通過演唱、欣賞《陽關三疊》這首歌曲,了解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用我們的歌聲將作者的情感更好的表達出來。三、“K歌大舞臺”請四位同學進行演唱PK,選出一位“今日小歌星”,學期結束時,可以將“今日小歌星”進行PK,選出一位“班級歌唱明星”。四、課堂反饋1.琴歌是__________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2.《陽關三疊》是根據唐朝詩人_________的詩《______________》譜寫的琴歌,抒發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3.五聲調式是有五個音構成的,這五個音分別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