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村寨踏歌 第二課時:趕圩歸來啊哩哩教學目標:1、能夠用和諧的聲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聲部合唱《趕圩歸來啊哩哩》。2、通過欣賞,使學生多角度地感受絢麗多姿的西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培養學生對西南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教學重點:歌曲的二聲部合唱以及引導學生對歌曲做出不同的藝術處理。教學難點:感受和體驗西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教學過程:一、課題導入(一)欣賞舞蹈《雀之靈》錄像片段(二)提問:你認識錄像中的舞蹈家嗎?她是哪個民族的?舞蹈的舞名是什么?哪個民族的?白族和傣族都位于咱們國家哪個方位?(三)導入課題《西南風情》二、欣賞:(一)簡介侗族大歌。(略)(二)欣賞侗族大歌《五月蟬蟲唱得好》(三)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音響特點,探討歌曲表現的內容。侗族的歌手們的聲音高昂明亮,自然樸素;聲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熱鬧的景象(歌曲表達了夏日來臨、蟬聲爭鳴的歡躍氣氛。)三、歌曲教學《趕圩歸來啊哩哩》(一)欣賞湯燦演唱的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片段思考:1、歌詞有何特點?(襯詞啊哩哩,大量使用彝族特有的襯詞“啊哩哩”,使得歌曲的民族特色更為鮮明而富有情趣。)2、歌曲的節奏和旋律有什么樣的特點造成了怎樣的效果?歌曲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場景?(十六分音符的多次運用使得歌曲節奏密集,富有彈性;旋律高低起伏形成對比,兩者使得歌曲更為生動,活潑;生動地描繪了彝族人民趕圩歸來時歡樂,幸福的心情。也體現了彝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歌唱的天性。)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會使欣賞的過程變被動為主動,更好更多地感受音樂傳遞的各種信息。(二)發聲練習:1、同學們你們說一說這首歌的哪一句最好聽,而且最好唱?2、生:啊哩哩。。。。。。3、師: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先把這一句好好練練吧。。。。。。歌曲的后兩句:啊哩哩 啊哩哩 趕圩歸來啊哩哩啊哩哩 啊哩哩 趕圩歸來啊哩哩4、教師分別給男女生做示范,并提出要求:唱歌要有哈欠,多運用假聲,聲音位置要唱在上腭的上方,不能讓聲音掉下來意圖:發聲練習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如果單獨找一條發聲練習來練的話,學生可能會提不起興趣,在音樂課堂中,應盡量把發聲練習悄悄地編織到歌曲的某一句的教學中去,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完成枯燥的發聲訓練,同時又練熟了這個樂句,這樣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音樂課中技能與審美相矛盾的問題。(三)、歌曲兩個聲部的教學1、帶領學生演唱第一第二句,完成一聲部教學。加強2 6 5 6 54 2 2處的訓練。2、、二聲部教學:A、唱熟第二聲部的樂譜及歌詞 (橫向)1232 3 1232 3 |2 4 3 6 12 2 2 |,強調2 4 3 6 12 2 2|這一小節的訓練B、兩聲部輪唱對比:一聲部 3565 6 3565 6 | 0 0 0 0 |二聲部 0 0 0 0 |1232 3 1232 3 |一聲部 2 6 5 6 54 2 2 | 0 0 0 0 |二聲部 0 0 0 0 | 2 4 3 6 12 2 2 |C、兩聲部合唱意圖:A練習為第二聲部的橫向練習,易于掌握偏音“4”的音準。B練習為加強兩聲部在合唱時音準的穩定所作的縱向對比練習。如在最后合成時還是不夠順利的話,可以再進行A、B練習反復的訓練。另依照各個學校學生的音樂素質的差異,也可以讓教師代唱二聲部,重點集中在讓學生感受二聲部的效果。7、思考:談一談二聲部加入以后歌曲的音響效果有了怎樣的變化?(四)、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1、第一第二句的處理:第一句2161 66 33 3·5 | 2161 66 33 3 |的第一拍為強拍,第四拍強調“3”音。第二句按強弱規律演唱2、第三 第四句對比:歌曲高潮處的每個“啊哩哩”處漸強, 并強調第三個字“哩”。“趕圩歸來啊哩哩”處作弱處理,最后在上揚的“6”音的“哩”做突強處理。連音與斷音:啊哩哩啊哩哩(連音)趕圩歸來啊哩哩 (斷音),要求咬字清晰 富有顆粒性3、速度的變化:第四段的第一二樂句作稍慢處理,后兩句回原速。4、完整演唱歌曲。意圖:這首歌唱同樣的曲調要反復四次,不免顯得單調,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力求表現得更為動聽,這樣既訓練了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和也增加了學生對歌唱的興趣。四、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接觸了祖國西南少數民族的一些音樂作品,但相對于浩瀚的西南音樂文化來說這還只是杯水車薪,希望同學們有機會能更深入地通過音樂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風情!(播放樂曲《漁歌》結束本課,使學生在離開教室的時候還能感受濃郁的西南音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