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作文:單元研習任務——材料的積累與運用(論據的選擇與使用)|“少言”話題作文片段的分析與修改最近月考考了這個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泰勒斯說:"多言不表明有才智。”喀隆說:“不要讓你的舌頭超出你的思想。”孔子說:“敏于事而慎于言。”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我打算利用學生熟知又經歷過的這次作文題目來講解選必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研習任務——材料的積累與運用即“論據的選擇與使用”,論據作文訓練是。我翻閱了學生作文之后,我對學生的作文片段做了一定的改編,請學生交流討論以下作文片段在論據方面的優缺點,(同時閱讀課本第41頁的資料卡片“材料的積累與運用”)少言可藏睿智,多言未必有才。泰勒斯說:“多言不表明有才智。”真正有才學的人會該說則說,言簡意賅,此猶如利刃斫去人生之樹上的旁枝錯節,處世更顯有度,更受青睞。李廣,隴西成紀人,被敵人稱為“飛將軍”,他是一個少言的人,他專注于作戰訓練,用心對待士兵,司馬遷所說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對他的極高評價。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危急關頭,趙國不得不求救于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是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溺愛孩子、缺乏政治遠見的趙太后不肯答應這個條件,于是大臣竭力勸阻,惹的太后暴怒。觸龍并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而是察言觀色,相機行事,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談王位繼承問題,讓太后明白,如果太子不經受磨煉,將來繼位的時候會面臨更糟糕的局面,最終太后怒氣全消,幡然悔悟,答應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居里夫人也正是由于少言而專注于學術,才有了突出成就。而近日,一名冒充道學教授一味求名,不顧自身學識淺薄,夸夸其談,說得越多就錯的越多,惹出笑話,這無疑是自取其辱。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少言并不是不懂裝懂,而是專注于實事,或以高超的說話藝術巧妙切中利害。由此觀之,少言何妨不是一種才智。優點:1.論據中有正反對比,而且正面論據在前,反面論據在后:李廣、觸龍為正事例,居里夫人與道學教授為反事例。2.論據中有道理論據同時也引用了材料:泰勒斯說:“多言不表明有才智。”3.論據中有比喻:“猶如利刃斫去人生之樹上的旁枝錯節”“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4.論據中有詳有略,論據豐富,而且沒有過多講“雄雞”的故事。(平時寫作有的學生處理不好詳略的問題,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花大量筆墨去寫。)缺點:1.論據不符:“觸龍說趙太后”的論據不符合少言的觀點,因為觸龍在說正事前有大量的鋪墊話語,“最后大談王位繼承問題”也無以論證“少言”這個分論點,這個論據論證作文題干中的第三個“慎言”會更合適。除此之外,論據中的一些語言與觀點的聯系性不強,“隴西成紀人,被敵人稱為“飛將軍””這和“少言”沒多大關系,應舍棄。(平時作文有的學生會寫某某人物出生于某某時間,這個一般情況下也是多余的。)2.論據陳舊:居里夫人的事例出自"公用素材庫”,很難展現個人獨特的思維品質。3.論據存疑:“一名冒充道學教授”到底是誰?有沒有這樣一個人?這是會讓讀者產生懷疑的論據,沒有把握的論據不宜使用。4.論據冗余:作文片段中使用的論據過多,一般使用1-3個,而且如果觸龍論據合適,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宜篇幅過長。5.論據順序不當:如果觸龍論據合適,觸龍事例是發生在秦國趙國,而李廣是西漢名將,觸龍應是先于李廣。論據的排序要遵循時間地域:先古后今,先中后外。修改參考提示:替換論據:一個真正層次高的人,往往是少言少語的。五柳先生閑靜少言,讀書飲酒而自得其樂,精神自由灑脫。當今社會許多人夸夸其談,沒有真才實學,只會紙上談兵地吹噓或者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只會用鍵盤搬弄是非、誤導輿論。(補充說明:論據不僅可以是單個人物事跡,也可以是群體事跡或社會現象。)請學生對上面的作文片段論據進行修改。論據不限于老師提供的論據,可自行選擇,但注意使用得當。我將學生作文收上來翻閱之后,發現很多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現將部分優秀習作展示如下:少言可藏睿智,多言未必有才。泰勒斯說:“多言不表明有才智。”真正有才學的人言簡意賅,處世更是有度。袁隆平寡言而專注于學術研究與親身實踐,才有了突出成就。王安石在面對司馬光的長篇控拆變法之錯時,以一篇幾百字的《答司馬諫議書》進行反駁,堅決實施變法,讓變法繼續推行。當今社會許多人夸夸其談,沒有真才實學,只會紙上談兵地吹噓或對以他人道德綁架,只會用鍵盤搬弄是非,誤導輿論。少言是不說廢話,話語貴在精而不在多,切中肯綮,條條是道,方為少言的精髓。少言可藏睿智,多言未必有才。正如泰勒斯所說:“多言不代表有智。”人會說再多話,也不代表他就有一身才華,反而多是把握時機,最后“一鳴驚人”。看那寄情山水的陶淵明,也許素日里他寡言少語,但在暢飲之后又能做出無數令人贊不絕口的詩篇,這便是陶淵明的“一語驚人”。反觀那曹營里的楊修,平日依仗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喜歡以自己所想來解釋曹操的話中深意,結果被曹操親自斬首,落下個笑說。即使是如今也不乏這種不善辯而能言之人,看那互聯網上的眾多營銷號,尤其是在科普上,不少視頻內容雖能高談闊論,卻不能一針見血,猶如那裹腳布又臭又長,由此可見,多言未必有多言之能,但少言卻能涵養才能,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該說則說,微言大義,力爭做要好的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