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家庭的記憶 》 備課人【學習目標】 讓學生熟練掌握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及不同地區對家庭成員的稱呼方式,提高學生對家庭結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家庭歷史信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引導學生了解與家庭相關的傳統節日、習俗、語言文字(成語、諺語、詩歌等),增強學生對家庭文化知識的積累。【學習重點】 幫助學生清晰準確地理解和記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及稱呼,能夠正確運用。 指導學生完成 “家史” 小調查,包括家庭大事記、父母與自己童年對比等內容,引導學生發現家庭變化和傳承的美德。 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中的家庭文化內涵,如年夜飯、春節等,理解家庭團聚的重要意義。【學習難點】 讓學生理解家庭規模變化背后的社會原因,以及這種變化對家庭關系和家庭文化的影響。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家庭文化在傳統節日、語言文字中的體現,理解家庭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 激發學生對家庭文化傳承的責任感,鼓勵學生將對家庭的熱愛轉化為實際行動,如積極參與家庭活動、傳承家庭美德等。【學習準備】 制作包含各種家庭關系和稱呼的幻燈片、搶答競賽題目幻燈片、傳統節日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的多媒體課件。 準備 “家庭關系示意圖” 的大幅紙質版或可在黑板上繪制示意圖的工具。 為每個學生準備一份 “家史” 小調查表格,包括家庭大事記、父母與自己童年對比等項目。 收集一些與家庭相關的成語、諺語、格言的卡片。任務學習設計 【過程設計】 授課教師"二次備課"(一)導入新課 展示家庭照片,引發興趣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一組不同類型家庭的照片,照片內容包括大家庭聚會、核心家庭日常生活、三代同堂的溫馨畫面等。同時播放一段輕松愉快的背景音樂,如《相親相愛一家人》。 展示結束后,教師微笑著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看到這些照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照片里的人都是什么關系呢?家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家庭的奧秘,走進我們的《家庭的記憶》。” (二)家庭稱呼搶答賽 介紹比賽規則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 “家庭關系示意圖”(可以是教材中的圖或更詳細的自制圖),并向學生介紹搶答賽規則:“同學們,我們現在要進行一場家庭稱呼搶答賽。我會提出關于圖中家庭成員關系的問題,比如‘你知道媽媽和外婆是什么關系嗎?圖中還有哪些人是這種關系?’大家要快速舉手搶答哦。回答正確的同學可以為自己的小組加分,最后我們看看哪個小組得分最高。”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負責搶答。 開始搶答賽 教師開始提問,從簡單的直系親屬關系問題逐漸過渡到較復雜的旁系親屬關系問題,如 “爸爸的哥哥的妻子,我稱呼她什么?”“媽媽的姐妹的丈夫,我稱呼他什么?” 等。 在學生搶答過程中,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加分,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引導其他小組同學進行糾正,并簡單解釋正確答案。例如,當學生回答錯誤 “爸爸的爸爸,我稱呼他爺爺” 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說:“這個問題有點小失誤呢,爸爸的爸爸我們應該稱呼為爺爺,這是我們家庭中很重要的長輩哦。其他同學要加油呀!” 搶答賽結束后,對獲勝小組進行獎勵,如頒發小獎品或給予表揚。 (三)搶答競賽:家庭稱呼大挑戰 進一步拓展問題 教師繼續在多媒體上展示新的搶答競賽題目:“爸爸的爸爸,我稱呼他( );媽媽的媽媽,我稱呼她( );媽媽的兄弟,我稱呼他( );爸爸的姐妹,我稱呼她( );爸爸的弟弟,我稱呼他( );爸爸的哥哥,我稱呼他( );…… 我是爺爺奶奶的( );我是姨媽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爸爸的姐妹的孩子是我的( );媽媽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 同樣,學生進行搶答,教師及時反饋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拓展一些相關知識,比如不同地區對同一親屬的不同稱呼方式:“同學們,在有的地方,爸爸的哥哥也被稱為‘伯伯’,還有一些特殊的方言稱呼,大家可以回家問問長輩哦。” 學生自主提問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現在輪到你們來考考大家啦!每個同學都可以提出一個關于家庭稱呼的問題,讓其他同學搶答。” 學生開始提問,這個環節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家庭稱呼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教師在旁邊引導和協助,確保問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家庭規模與結構變化 知識講解 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講解:“同學們,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我們的家庭規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大多數的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這種家庭我們稱之為‘核心家庭’。而以前那種和爺爺、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逐漸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就更為少見了。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變化呢?” 引導學生從社會發展、經濟因素、生活觀念變化等方面思考家庭規模變化的原因,如城市發展導致人口流動、年輕人追求獨立生活等。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以前,很多家庭需要一起務農,大家住在一起方便勞作和相互照顧。但現在,人們的工作更多樣化,生活方式也更加自由,所以家庭結構就發生了改變。” 小組討論 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家庭規模變化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包括親情關系、生活習慣、家庭文化傳承等方面。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例如,有的小組可能會提到:“在大家庭里,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兄弟姐妹一起玩耍,親情更濃厚,但可能會比較吵鬧;而在核心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但也可能會比較孤單。” 教師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導學生認識到家庭規模變化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一些挑戰,重要的是要保持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傳遞。 (五)“家史” 小調查 布置調查任務 教師給每個學生發放 “家史” 小調查表格,并詳細講解每個項目:“同學們,家庭就像一部史書,記錄著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現在我們要進行一次‘家史’小調查。大家可以通過采訪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來完成這個表格。表格里有家庭大事記,比如‘哪一年爸爸和媽媽結婚了?’‘你是在哪一年、在哪里出生的?’‘家里什么時候住進新房了?’還有比較父母和自己童年的部分,像小時候喜歡讀的書、常玩的游戲、會做的家務等。大家要認真完成哦,這是一次很有趣的家庭探索之旅。”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完成調查,鼓勵學生在調查過程中與家人深入交流,了解更多家庭背后的故事。 分享與交流 學生完成調查后,組織課堂分享活動。邀請幾位學生上臺分享他們的 “家史” 調查結果,包括家庭中的重要事件、有趣的故事以及父母和自己童年的對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可以提問或發表自己的感受。 教師在學生分享過程中進行引導和追問,幫助學生挖掘家庭故事中的情感價值和文化內涵。例如,當學生分享家庭搬進新房的經歷時,教師可以問:“搬進新房的時候,大家心情怎么樣呢?這對你們家來說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 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的發展變化和其中蘊含的親情。 在分享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從 “家史” 調查中發現的家庭美德,如勤勞、節儉、孝順等在家庭中的傳承情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調查中感受到的家庭美德的具體事例,如 “我發現爺爺奶奶很勤勞,他們總是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爸爸媽媽也繼承了這個美德,經常教育我要保持整潔。” (六)傳統節日中的 “家” 年夜飯的意義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年夜飯的圖片和視頻,畫面中一家人圍坐在擺滿豐盛菜肴的餐桌旁,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教師講解:“同學們,‘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農歷除夕(農歷年最后一天)的晚餐。這一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年夜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敬互愛,讓一家人的關系更加親密。你們家的年夜飯通常都有哪些人一起吃呢?常吃些什么菜呢?這些菜有沒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 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家的年夜飯場景,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然后邀請幾位學生分享,如 “我們家年夜飯會有魚,寓意年年有余”“我們家會吃餃子,象征團圓” 等。教師對學生的分享進行補充和拓展,介紹一些常見年夜飯菜肴的文化寓意和傳統習俗,如餃子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年糕諧音 “年高”,寓意年年高升等。 其他傳統節日與家庭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除春節外其他與家庭相關的傳統節日的信息表格: | 節日名稱 | 時間 | 主要活動 | 意義 | |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 | 團圓、歡樂,象征家庭幸福美滿 | | 清明節 | 掃墓祭祖、踏青 | 緬懷祖先、傳承家族文化,也是家庭團聚的時刻 | | 重陽節 | 農歷九月初九 | 登高、插茱萸、賞菊、敬老 | 弘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家庭團圓,感恩長輩 | 教師對每個節日進行簡單介紹,重點講解節日與家庭的關系和意義。例如,在介紹重陽節時,教師可以說:“重陽節這一天,我們會和家人一起登高,為長輩祈福。這是一個表達對老人尊敬和關愛的節日,也是家庭傳承美德的重要時刻。就像詩句中說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體現了親人之間的思念和團聚的重要性。”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分享在這些傳統節日中的家庭活動和感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傳統節日如何加強了家庭之間的聯系和親情的傳承。 (七)回 “老家” 過春節情境體驗 情境描述與感受分享 教師深情地朗讀教材中 “回‘老家’過春節” 的文段,在朗讀過程中,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生動地描繪出作者等待、旅途艱辛以及見到親人時的激動心情。朗讀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段文字中,你們能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呢?你們有沒有類似回‘老家’過春節的經歷呢?” 邀請有過類似經歷的學生分享他們的故事,如在火車上的趣事、見到久別親人的激動瞬間等。教師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感受其中的親情氛圍。對于沒有類似經歷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想象那種場景,提問:“如果你們要回‘老家’過年,你們覺得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你們最期待見到誰呢?” 討論春節回家的意義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很多中國人過春節一定要回‘老家’呢?”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參與各小組討論,啟發學生從家庭團聚、傳統文化傳承、親情延續等方面思考。例如,教師可以說:“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回‘老家’可以和親人一起祭祀祖先、守歲、拜年,這些活動都承載著我們的文化和親情。大家想一想,這些傳統活動對我們的家庭和民族來說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和升華,強調春節回家團聚對于中華民族家庭觀念和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讓學生明白家庭在傳統節日中的核心地位。 (八)語言文字中的 “家” 猜字謎游戲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猜字謎題目:“女兒出嫁了。(猜一個字)”“一個小家庭,僅僅一口人。(猜一個字)”“一家十一口。(猜一個字)”“一家十一口,一家二十口,兩家合一起,萬事都不愁。(猜一個字)” 組織學生進行猜字謎游戲,學生可以舉手搶答。對于每個字謎,教師在學生猜出答案后進行解釋,如 “女兒出嫁了,謎底是‘家’字,因為‘嫁’字去掉‘女’就是‘家’”。通過猜字謎游戲,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中 “家” 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趣味性和文化內涵。 成語、諺語、格言分析 教師展示一些與家庭相關的成語、諺語、格言,如 “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興”“闔家歡樂”“家書抵萬金” 等,并講解它們的含義:“‘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興’告訴我們,兒女孝順,父母就會快樂,家庭和睦,所有的事情都會順利。這體現了家庭中親情和和諧的重要性。‘闔家歡樂’則表達了全家人都幸福快樂的美好愿望。‘家書抵萬金’形象地說明了家信在人們心中的珍貴,因為它承載著家庭的牽掛和思念。”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成語、諺語、格言所反映的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踐行這些價值觀。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引導,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弘揚這些家庭美德。 詩歌解讀:《秋思》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朗讀唐代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朗讀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大家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嗎?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人的心情呢?” 引導學生逐句分析詩歌,理解作者在洛陽城秋風乍起時,想要寫家書卻思緒萬千,擔心信中未能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完全表達,在送信人即將出發時又打開信封檢查的復雜心情。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如 “‘意萬重’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狀態?‘又開封’這個動作說明了什么?”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首詩所傳達的家庭情感,然后分享討論結果。教師總結:“這首詩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家書成為了連接他和家人情感的重要紐帶。這也讓我們感受到家庭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即使相隔千里,思念之情也不會減弱。” (九)小組合作:家庭文化收集 布置任務 教師向學生布置小組合作任務:“同學們,現在我們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家’的成語、諺語、格言、故事、詩歌等。大家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搜索、詢問長輩等方式進行收集。收集完成后,每個小組要制作一份手抄報或者 PPT,下節課我們進行展示和分享。” 明確小組分工,如有的學生負責收集資料、有的學生負責整理內容、有的學生負責手抄報設計或 PPT 制作等。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確保每個小組的任務順利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