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七年級 上冊新課標(XJ)地理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第三節 海陸變遷內容要求素養要求1.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2.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1.結合實例,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綜合思維)2.掌握一定的防震、避震方法(地理實踐力)滄海桑田,簡稱倉桑,出自我國古書《神仙傳·麻姑》。傳說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自稱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以“滄海桑田”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為什么會有滄海桑田的變化?新課導學知識點一 地表形態變化1.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2.(1)海陸變遷——實證、自然原因課堂在線地殼變動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道遺跡海平面的升降在我國東海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荷蘭的圍海大壩2.(2)海陸變遷——實證、人文原因人類活動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有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知識點二 大陸漂移假說1.提出者: 德國科學家 魏格納 。2.大陸漂移說的內容20 世紀初,魏格納首先對大陸漂移假說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大約兩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在海陸的基本面貌。3.大陸漂移過程2億年前6500萬年前現在 魏格納發現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的什么特點? 他大膽提出了一個什么設想? 為了證明這個設想,他是怎么做的?活動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凹凸相吻合。兩個大陸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開的。收集資料、實地考察、尋求證據。古老地層的相似性4. 大陸漂移說的證據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凹凸相吻合。生物的相似性1.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1)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2)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分出若干小版塊。(3)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運動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知識點三 板塊構造學說(1)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2.板塊運動(2)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常常形成山脈。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拉拉山系活動 整個地球由哪六大板塊拼合而成? 哪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海洋? 大洋洲主要位于哪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環太平洋地帶知識點四 火山與地震這兩大火山地震帶位于哪些板塊交界處?我們該如何應對地震?●日常加強防震演練,學習防震知識●室內小震防砸傷,找隱蔽物大震防壓傷,迅速找三角區●室外往空曠的地方跑,避開高大建筑物知識梳理1. 下列現象中,不能說明海陸變遷的是( )A.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將形成海洋B.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發現了古河道的遺跡C.青藏高原上有許多動植物分布D.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C當堂檢測2.圖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 )A.甲、丙兩大洲可能曾經連為一體B.鴕鳥具有長途飛行的能力C.各大洲動物進化的相似性D.海牛具有遠渡重洋的游泳能力A3.下列不屬于板塊構造學說中的六大板塊的是( )A.太平洋板塊 B.大西洋板塊C.美洲板塊 D.南極洲板塊4.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五大板塊拼合而成的B.板塊交界處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帶C.板塊內部穩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塊D.板塊都處于靜止狀態BB5.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哪些板塊共同作用的結果(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B.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D6.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結合下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脈會消失B.②山脈會消失C.紅海會縮小D.地中海會縮小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