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教材同步】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提綱填空)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教材同步】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提綱填空)

資源簡介

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第 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夏商西周簡介:( )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所開創的( )制為以
后歷代王朝所承襲。繼之而起的( )朝創造了以( )器、( )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
就。( )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 )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
(教材 21頁)
2.夏朝興衰:約( )年,(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
禹傳子,家天下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大禹的兒子啟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反映的是( )制取代了
( )制。夏朝前后經歷了( )多年,末代君主是( )。( )遺址是一座年代
年代相當于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展水平。(教材 22-23頁)
3.商朝興衰:約( )年,商人的首領( )起兵伐夏,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 )
朝。商朝中期,盤庚遷殷,即商王( )把都城遷徙到( )這個地位,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商朝的末代君主是( )。(教材 23-24頁)
4.西周興衰:( )年,周武王伐紂,在( )與商軍展開決戰,大伙全勝,乘勝占領
商都朝歌,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史稱( )。公元前 841年,周厲王與
民爭利,引發( );( )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教材 25-26頁)
5.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實行的目的是:( ),方式是授民授疆土,即將( )
和( )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西周分封制產生的作用
是:( );最終形成了( )的貴族等級,確立了
周朝內部嚴格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教材 25頁)
第 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1.東周與春秋:( )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 ),我國歷史從此進入( )
時期。東周前期被成為( )時期,具體來說是公元前( )年到公元( )年這一段
時間。(教材 28頁)
2.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 )和( )的狀態。(教材 28頁)
3.春秋的動蕩表現:(1)分封制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史稱( ),
其中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再進行分封,而是設置( ),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
些職位不再世襲,西時期的( )制逐步走向瓦解。(教材 28頁)
(2)王室衰微:東遷后的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 )一帶,缺乏經濟、( )實
力,權威明顯削弱,逐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教材 28頁)
第 1 頁 共 4 頁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
(3)諸侯爭霸: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地位不斷下降,( )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
周王室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 )操控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 )
的新面貌。即強大的諸侯國打著( )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其中的( )公、( )
公、秦穆公、( )王等先后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教材 28頁)
(4)諸侯爭霸的影響:①爭霸戰爭長期延續,使得人民的生產遭到破壞(教材 32頁);②導致許
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趨勢(教材 29頁);③春秋時期
也是我國歷史商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的“諸夏”長期交往,產生了( )
觀念,為民族融合創造了契機。(教材 31頁)
4.春秋的變化表現:春秋后期,( )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 )水平提
高的重要標志之一,為后續的一系列社會變革奠定了經濟基礎。與此同時,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分
工更加細致,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 )貨幣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教材 31頁)
第 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指的是( )后期,一般指的是公元( )年到公元前( )
年這一段時間。這一時期,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項制度走向瓦解,出現了著名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等事件,這一時期的諸侯國有十幾個,( )七國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教材 33頁)
2.兼并戰爭:戰國時期,諸侯們放棄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公然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致力于
拓展將于,戰爭的性質由春秋時期的( )戰爭轉變為( )戰爭,著名的桂陵之戰,( )之戰、
( )之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教材 33-34頁)
3.變法改革:戰國時期,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 ),
以求富國強兵,為( )積極創造條件。這其中,( )在魏國推行變法,吳起在( )
實行變法。但成效最大的,還是秦國的( )變法。(教材 35頁)
4.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開始的時間是( )年,支持者是秦國的君主( )。商
鞅變法的內容很多,大致可以用“耕戰”二字來概括。所謂“耕”,指的是在經濟上廢除舊的(土地)制度
——即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同時獎勵( ),即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所謂“戰”,
最核心的措施是獎勵(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同時廢除( )的世襲特權,留出的
空白則給予軍功爵。紀律和組織力是軍隊戰斗力的保證,為了保證士兵服從命令,保證戰場的戰斗力,商
鞅還設置了嚴厲的法律,嚴明法度,禁止( )。無論是“耕”還是“戰”,都需要國家對基層人民進行
管理,為此,商鞅變法中建立了( )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這是從微觀層面管理人民。在宏觀
上,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商鞅變法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確保了宏觀層面
國家對地方的控制。這些都是政治層面的管理,在經濟領域,為了確保“耕戰”體系的穩定,商鞅變法統
一( ),確保了經濟的平穩,為政治、軍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教材 35頁)
第 2 頁 共 4 頁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變,使秦國的( )大為增強,
提高了( )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 )奠定了基礎。(教材 35頁)
5.戰國經濟發展:戰國時期,( )技術迅速提高,使得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與此同時,( )
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這些都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戰國時期我國進入( )
社會奠定了經濟基礎。農業進步推動了( ),促進了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教材 36頁)
6.都江堰:( )年,在當時秦國蜀郡郡守( )的主持下,民眾在( )附近的岷江商修建了
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發揮出防洪、( )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譽為“天府之國”。
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的作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于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教
材 37頁)
第 7課 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的定義:戰國時期的各家學派(儒墨道法兵農陰陽等)的代表人物( ),著
書立說,提出各種( )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 )問題,也就是當時禮崩樂壞、戰亂
不休的情況。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 ),學派之間展開激烈( ),相互( );
同時又相互( ),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之為( )。(教材 42頁)
2.百家爭鳴的影響是:
3.老子與孔子:閱讀 39-41 頁,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子 孔子
姓名與字
創立學派
經典著作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張
4.閱讀 41-42 頁內容,重點關注戰國時期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完成下表。
學派 兵家
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
代表著作
孟子:
主要思想 ——
荀子:
第 3 頁 共 4 頁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考真題考點跟蹤 所學內容同步檢測 核心素養以練促學
第 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天文歷法:( )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對于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之前,( )朝時可能有了歷法,稱為夏歷。商朝時,歷法逐漸完備。(教材 44頁)
歷法的不斷完善,離不開先民們的天文觀測,先民們為從事( )生產,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和
記錄,總結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制定并完善了歷法,同時記錄下了眾多有價值的天文
現象,如《 》中記載了日食的發生,這是傳世文獻中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 》記載了彗星掃過北斗的現象,這顆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這些記載,如今已成為研究
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教材 44頁)
2.醫學: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是《 》,這是一部重要的( )著
作,總結了當時的醫學經驗,主張對癥下藥,順乎自然。與這部著作同處戰國時期的傳說名醫是( ),
相傳他發明了切脈診法,使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繼續追溯的話,( )時期,人們
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醫藥知識和治療技術,( )嘗百草的傳說,反映的可能正是這一歷史現象。(教
材 44-45頁)
3.甲骨文:目前已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朝開始,這是因為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已
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 )、體
系( )的成熟文字。這種文字是( )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有助于我們全
面了解商朝的歷史。(教材 45-46頁)
4.青銅器:商周時期,我國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青銅鑄造業由( )掌控,規模宏達,組織嚴密,
分工細致,制作工藝高超,制作出了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教材 46頁)
5.金文:古代稱銅為金,所以金文指的是鑄刻在鐘、鼎等( )器上的文字,出現于商朝中晚期,
在( )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數量明顯增加,是我們研究商周歷史,尤其是西周歷史的重要參考。
(教材 47頁)
6.三星堆:三星堆遺址位于( )上游地區的四川廣漢,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向人們展
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 )文明。這一遺址出土的中原夏商王朝系統的玉禮器和青銅器,表明它
與中原王朝具有密切關系,印證了中華文明( )的特征。(教材 47頁)
7.詩經楚辭: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是《 》和“ ”,其中《 》是我國現存的
第一部詩歌總集,關注現實,保存了豐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是楚國
的( )等人創作出的新體詩歌,代表作《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極具浪漫
主義色彩,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教材 48頁)
第 4 頁 共 4 頁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基礎知識掌握——熟悉教材內容】教材內容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所以第一欄內容,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挖空練習,引導學生在練習和復習時,重讀教材,明確重點(即挖空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夏商西周簡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所開創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繼之而起的(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教材21頁)
2.夏朝興衰: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禹傳子,家天下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大禹的兒子啟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反映的是(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夏朝前后經歷了(400)多年,末代君主是(夏桀)。(二里頭)遺址是一座年代年代相當于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展水平。(教材22-23頁)
3.商朝興衰:約(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領(湯)起兵伐夏,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商)朝。商朝中期,盤庚遷殷,即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徙到(殷)這個地位,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商朝的末代君主是(商紂王)。(教材23-24頁)
4.西周興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與商軍展開決戰,大伙全勝,乘勝占領商都朝歌,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發(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教材25-26頁)
5.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實行的目的是:(穩定周初政治形勢),方式是授民授疆土,即將(宗室)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西周分封制產生的作用是:(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最終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確立了周朝內部嚴格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教材25頁)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1.東周與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被成為(春秋)時期,具體來說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段時間。(教材28頁)
2.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和(變化)的狀態。(教材28頁)
3.春秋的動蕩表現:(1)分封制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史稱(“禮崩樂壞”),其中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再進行分封,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不再世襲,西時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教材28頁)
(2)王室衰微:東遷后的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逐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教材28頁)
(3)諸侯爭霸: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地位不斷下降,(大國諸侯)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周王室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大國諸侯)操控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諸侯爭霸)的新面貌。即強大的諸侯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其中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教材28頁)
(4)諸侯爭霸的影響:①爭霸戰爭長期延續,使得人民的生產遭到破壞(教材32頁);②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趨勢(教材29頁);③春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商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的“諸夏”長期交往,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為民族融合創造了契機。(教材31頁)
4.春秋的變化表現: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為后續的一系列社會變革奠定了經濟基礎。與此同時,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金屬)貨幣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教材31頁)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指的是(東周)后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這一段時間。這一時期,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項制度走向瓦解,出現了著名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事件,這一時期的諸侯國有十幾個,(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教材33頁)
2.兼并戰爭:戰國時期,諸侯們放棄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公然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致力于拓展將于,戰爭的性質由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轉變為(兼并)戰爭,著名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教材33-34頁)
3.變法改革:戰國時期,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為(鞏固統治、對外擴張)積極創造條件。這其中,(李悝)在魏國推行變法,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但成效最大的,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教材35頁)
4.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開始的時間是(公元前356)年,支持者是秦國的君主(秦孝公)。商鞅變法的內容很多,大致可以用“耕戰”二字來概括。所謂“耕”,指的是在經濟上廢除舊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同時獎勵(耕織),即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所謂“戰”,最核心的措施是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同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留出的空白則給予軍功爵。紀律和組織力是軍隊戰斗力的保證,為了保證士兵服從命令,保證戰場的戰斗力,商鞅還設置了嚴厲的法律,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無論是“耕”還是“戰”,都需要國家對基層人民進行管理,為此,商鞅變法中建立了(戶籍)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這是從微觀層面管理人民。在宏觀上,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商鞅變法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確保了宏觀層面國家對地方的控制。這些都是政治層面的管理,在經濟領域,為了確保“耕戰”體系的穩定,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確保了經濟的平穩,為政治、軍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教材35頁)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變,使秦國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教材35頁)
5.戰國經濟發展:戰國時期,(冶鐵)技術迅速提高,使得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與此同時,(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這些都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戰國時期我國進入(封建)社會奠定了經濟基礎。農業進步推動了(社會分工),促進了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教材36頁)
6.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在當時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的主持下,民眾在(成都)附近的岷江商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發揮出防洪、(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譽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的作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于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教材37頁)
第7課 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的定義:戰國時期的各家學派(儒墨道法兵農陰陽等)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也就是當時禮崩樂壞、戰亂不休的情況。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之為(百家爭鳴)。(教材42頁)
2.百家爭鳴的影響是: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成為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產生了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3.老子與孔子:閱讀39-41頁,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子 孔子
姓名與字 李耳,字聃 孔丘,字仲尼
創立學派 道家 儒家
經典著作 《老子》,又名《道德經》 《論語》
核心思想 “道” “仁”
政治主張 無為而治 以德治國
4.閱讀41-42頁內容,重點關注戰國時期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完成下表。
學派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 墨子 莊子 韓非子 孫子、吳起、孫臏
代表著作 《孟子》 《荀子》 《墨子》 《莊子》 《韓非子》 《孫子兵法》
主要思想 孟子:仁政 民貴君輕 荀子:禮治 兼愛非攻 尚賢尚儉 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獨立 強調依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 ——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天文歷法:(戰國時期)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對于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夏)朝時可能有了歷法,稱為夏歷。商朝時,歷法逐漸完備。(教材44頁)
歷法的不斷完善,離不開先民們的天文觀測,先民們為從事(農業)生產,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總結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制定并完善了歷法,同時記錄下了眾多有價值的天文現象,如《詩經》中記載了日食的發生,這是傳世文獻中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春秋》記載了彗星掃過北斗的現象,這顆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這些記載,如今已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教材44頁)
2.醫學: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是《黃帝內經》,這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總結了當時的醫學經驗,主張對癥下藥,順乎自然。與這部著作同處戰國時期的傳說名醫是(扁鵲),相傳他發明了切脈診法,使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繼續追溯的話,(夏商周)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醫藥知識和治療技術,(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反映的可能正是這一歷史現象。(教材44-45頁)
3.甲骨文:目前已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這是因為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這種文字是(商朝)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商朝的歷史。(教材45-46頁)
4.青銅器:商周時期,我國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青銅鑄造業由(國家)掌控,規模宏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制作工藝高超,制作出了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教材46頁)
5.金文:古代稱銅為金,所以金文指的是鑄刻在鐘、鼎等(青銅)器上的文字,出現于商朝中晚期,在(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數量明顯增加,是我們研究商周歷史,尤其是西周歷史的重要參考。(教材47頁)
6.三星堆:三星堆遺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的四川廣漢,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向人們展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古蜀)文明。這一遺址出土的中原夏商王朝系統的玉禮器和青銅器,表明它與中原王朝具有密切關系,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教材47頁)
7.詩經楚辭: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是《詩經》和“楚辭”,其中《詩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詩歌總集,關注現實,保存了豐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楚辭”是楚國的(屈原)等人創作出的新體詩歌,代表作《離騷》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教材48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基礎知識掌握——熟悉教材內容】教材內容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所以第一欄內容,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挖空練習,引導學生在練習和復習時,重讀教材,明確重點(即挖空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1.夏商西周簡介:( )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所開創的( )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繼之而起的( )朝創造了以( )器、( )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 )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 )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教材21頁)
2.夏朝興衰:約( )年,(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禹傳子,家天下反映的歷史事件是大禹的兒子啟直接繼承了禹的王位,反映的是( )制取代了( )制。夏朝前后經歷了( )多年,末代君主是( )。( )遺址是一座年代年代相當于夏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展水平。(教材22-23頁)
3.商朝興衰:約( )年,商人的首領( )起兵伐夏,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 )朝。商朝中期,盤庚遷殷,即商王( )把都城遷徙到( )這個地位,此后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商朝的末代君主是( )。(教材23-24頁)
4.西周興衰:( )年,周武王伐紂,在( )與商軍展開決戰,大伙全勝,乘勝占領商都朝歌,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史稱(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發( );( )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教材25-26頁)
5.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實行的目的是:( ),方式是授民授疆土,即將( )和( )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西周分封制產生的作用是:( );最終形成了( )的貴族等級,確立了周朝內部嚴格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教材25頁)
第5課 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
1.東周與春秋:( )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 ),我國歷史從此進入( )時期。東周前期被成為( )時期,具體來說是公元前( )年到公元( )年這一段時間。(教材28頁)
2.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 )和( )的狀態。(教材28頁)
3.春秋的動蕩表現:(1)分封制瓦解:春秋時期,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史稱( ),其中一些諸侯國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再進行分封,而是設置( ),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這些職位不再世襲,西時期的( )制逐步走向瓦解。(教材28頁)
(2)王室衰微:東遷后的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 )一帶,缺乏經濟、( )實力,權威明顯削弱,逐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教材28頁)
(3)諸侯爭霸: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地位不斷下降,( )勢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影響。周王室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 )操控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 )的新面貌。即強大的諸侯國打著( )的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其中的( )公、( )公、秦穆公、( )王等先后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教材28頁)
(4)諸侯爭霸的影響:①爭霸戰爭長期延續,使得人民的生產遭到破壞(教材32頁);②導致許多中小諸侯國覆滅,少數強大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局部統一趨勢(教材29頁);③春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商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周邊少數民族與中原的“諸夏”長期交往,產生了( )觀念,為民族融合創造了契機。(教材31頁)
4.春秋的變化表現:春秋后期,( )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 )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為后續的一系列社會變革奠定了經濟基礎。與此同時,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 )貨幣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教材31頁)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1.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指的是( )后期,一般指的是公元( )年到公元前( )年這一段時間。這一時期,維系周王室統治的各項制度走向瓦解,出現了著名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事件,這一時期的諸侯國有十幾個,( )七國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教材33頁)
2.兼并戰爭:戰國時期,諸侯們放棄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公然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致力于拓展將于,戰爭的性質由春秋時期的( )戰爭轉變為( )戰爭,著名的桂陵之戰,( )之戰、( )之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教材33-34頁)
3.變法改革:戰國時期,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 ),以求富國強兵,為( )積極創造條件。這其中,( )在魏國推行變法,吳起在( )實行變法。但成效最大的,還是秦國的( )變法。(教材35頁)
4.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開始的時間是( )年,支持者是秦國的君主( )。商鞅變法的內容很多,大致可以用“耕戰”二字來概括。所謂“耕”,指的是在經濟上廢除舊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同時獎勵( ),即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所謂“戰”,最核心的措施是獎勵(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同時廢除( )的世襲特權,留出的空白則給予軍功爵。紀律和組織力是軍隊戰斗力的保證,為了保證士兵服從命令,保證戰場的戰斗力,商鞅還設置了嚴厲的法律,嚴明法度,禁止( )。無論是“耕”還是“戰”,都需要國家對基層人民進行管理,為此,商鞅變法中建立了( )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這是從微觀層面管理人民。在宏觀上,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商鞅變法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確保了宏觀層面國家對地方的控制。這些都是政治層面的管理,在經濟領域,為了確保“耕戰”體系的穩定,商鞅變法統一( ),確保了經濟的平穩,為政治、軍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教材35頁)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變,使秦國的( )大為增強,提高了( )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 )奠定了基礎。(教材35頁)
5.戰國經濟發展:戰國時期,( )技術迅速提高,使得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與此同時,( )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這些都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戰國時期我國進入( )社會奠定了經濟基礎。農業進步推動了( ),促進了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教材36頁)
6.都江堰:( )年,在當時秦國蜀郡郡守( )的主持下,民眾在( )附近的岷江商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發揮出防洪、( )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譽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的作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于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教材37頁)
第7課 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的定義:戰國時期的各家學派(儒墨道法兵農陰陽等)的代表人物( ),著書立說,提出各種( )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 )問題,也就是當時禮崩樂壞、戰亂不休的情況。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 ),學派之間展開激烈( ),相互( );同時又相互( ),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之為( )。(教材42頁)
2.百家爭鳴的影響是:
3.老子與孔子:閱讀39-41頁,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子 孔子
姓名與字
創立學派
經典著作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張
4.閱讀41-42頁內容,重點關注戰國時期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完成下表。
學派 兵家
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 孟子: 荀子: ——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天文歷法:( )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對于指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 )朝時可能有了歷法,稱為夏歷。商朝時,歷法逐漸完備。(教材44頁)
歷法的不斷完善,離不開先民們的天文觀測,先民們為從事( )生產,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總結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制定并完善了歷法,同時記錄下了眾多有價值的天文現象,如《 》中記載了日食的發生,這是傳世文獻中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 》記載了彗星掃過北斗的現象,這顆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這些記載,如今已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教材44頁)
2.醫學: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是《 》,這是一部重要的( )著作,總結了當時的醫學經驗,主張對癥下藥,順乎自然。與這部著作同處戰國時期的傳說名醫是( ),相傳他發明了切脈診法,使用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沿用。繼續追溯的話,( )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醫藥知識和治療技術,( )嘗百草的傳說,反映的可能正是這一歷史現象。(教材44-45頁)
3.甲骨文:目前已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朝開始,這是因為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 )、體系( )的成熟文字。這種文字是( )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商朝的歷史。(教材45-46頁)
4.青銅器:商周時期,我國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青銅鑄造業由( )掌控,規模宏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制作工藝高超,制作出了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教材46頁)
5.金文:古代稱銅為金,所以金文指的是鑄刻在鐘、鼎等( )器上的文字,出現于商朝中晚期,在( )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數量明顯增加,是我們研究商周歷史,尤其是西周歷史的重要參考。(教材47頁)
6.三星堆:三星堆遺址位于( )上游地區的四川廣漢,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向人們展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 )文明。這一遺址出土的中原夏商王朝系統的玉禮器和青銅器,表明它與中原王朝具有密切關系,印證了中華文明( )的特征。(教材47頁)
7.詩經楚辭:我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是《 》和“ ”,其中《 》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詩歌總集,關注現實,保存了豐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是楚國的( )等人創作出的新體詩歌,代表作《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教材4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文昌市| 怀安县| 拜泉县| 密山市| 阜城县| 哈尔滨市| 芦山县| 莱阳市| 宁晋县| 延边| 黎城县| 堆龙德庆县| 门源| 泰安市| 翁牛特旗| 永泰县| 镇原县| 台山市| 会泽县| 夏河县| 文成县| 洞头县| 巴东县| 化州市| 内黄县| 无棣县| 古蔺县| 长沙市| 安福县| 南靖县| 新竹县| 曲水县| 平顶山市| 左权县| 洛宁县| 霍州市| 翼城县| 靖宇县| 遂昌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