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教材分析】新課標對本單元的課程內容要求是: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新課標中提到了“版圖奠定”“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面臨的危機”幾個關鍵信息。通過政治形態的變化發展,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得以強化。明清時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加強對邊疆的管理,國家版圖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這一時期的中國,在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現了許多重大變化。但與此同時,統治者故步自封,拒絕擴大對外交流,關閉了與世界交流的大門。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政治腐敗、人口膨脹、人地矛盾、貧富矛盾、農民起義、殖民勢力東來等問題,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通過分析可知,新課標意在凸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面臨的發展與挑戰。本單元講述封建時代晚期明、清兩個王朝的歷史,《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歷史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對教材第四單元導語的分析是“第一部分簡要敘述了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重點突出本時期專制強化、國家鞏固、版圖奠定,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等幾個要點;同時強調在新航路開辟、世界形勢變化大背景下,明清社會逐漸暴露出的危機和潛在的問題”。從教師用書對單元導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導語中突出的幾個要點正是明清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具體表現,幾個要點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即在封建專制強化的前提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趨于穩固,國家版圖得以奠定,經濟文化也得到發展。但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地的聯系逐漸加強;而在中國,由于受傳統經濟結構和專制體制的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日益受到阻礙,封建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政策,壓制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轉型,為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埋下了伏筆。教材第四單元分為3個課時,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主要講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對外政策逐漸保守和現代中國版圖基本奠定;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主要講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面臨的挑戰。從內容來看,這3個課時都體現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與挑戰”的鮮明主題。根據教材第四單元的教學主題“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可知,本單元教學設計主要突出“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兩個要點。“版圖的奠定”體現了明清時期封建君主專制經過發展,得到空前強化,并通過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舉措進行了有效的統治,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而“面臨的挑戰”則是明清時期的中國出現了許多重大的社會變化,這些變化在新航路開辟、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國際大背景下,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一系列的危機和挑戰。本課位于《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第三課,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實現近現代貫通、中西方關聯、諸單元融合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課也有內容多、跨度大的特點,需要取舍和整合。針對本課的特點,本教學案例在處理教材時突破了傳統敘述模式,注重大單元教學下的深度學習。通過抓住明清經濟思想的新現象與局限性、中西方的對比,凸顯明清的盛世與危機,注重培養高中學生批判性思維,滲透尊重傳統文化、關注國家發展的家國情懷。【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通過七年級下冊一共4個課時的內容學習了本課時的相關知識。初中的教材內容概括了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及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與特點。高中教材對上述內容的介紹更加詳盡,同時增加了“思想領域的變化”這一部分。從新課標的課程內容來看,初中與高中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培養層次是不同的,2011年版初中課標通過“知道”“了解”等行動詞從三維目標的角度對學生提出了能力要求,大部分能力還停留在識記和較淺的理解層次上。2022年版的初中課標則與高中課標接軌,在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知識的基礎上,重視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提升核心價值素養。此種情況下,教師則是運用豐富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思考知識的內在關系,注重歷史研究方法的學習與運用,重視對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強調歷史學習的現實意義。本課內容在問題設計上符合高中學生的學情,設計的問題容易理解,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教學環節中一些問題的設置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目標分析】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正確認識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與思想文化成就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歷史長時段和全球視野出發,認識在世界形勢下中國社會發展的遲滯。從史料中提取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重大變化的信息,對明至清中葉思想文化變動未能實現社會轉型做出合理解釋。聯系現實,以史為鑒,關注國家發展依據現行課標的學業質量水平要求,本課教學目標以學業質量水平2、3為主,整體教學難度較為適當。本課內容在教學上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五個入手,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至清中葉經濟與思想出現的新變化教學難點:明清未能實現社會轉型的原因。【設計思路】本課以明清的小說為線索,采用核心問題+問題鏈的形式展開教學。將教學內容分解為三部分:繁華新象映盛世、陳疴舊貌藏危機、東西歷史大分流。在此內容下,分明暗兩條線索:明線緊密圍繞明清小說的情節及其他史料展開,暗線將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的變化與陳舊一一呈現,了解盛世之下的重重危機,以及社會的轉型困難。明暗結合,彰顯主題。【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馮夢龍的圖片,然后播放動畫視頻《施潤澤灘闕遇友》(設計意圖)在導入部分設置情境,帶領學生“神”入歷史情境,從明代小說《施潤澤灘闕遇友》進入本課,以動畫視頻的形式呈現,并進行提問,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課程教授):繁華新象映盛世【繁華新象之文化】教師設問:結合教材,歸納明清的小說、戲曲作品?(學生活動)結合課本歸納明清小說和戲曲的作品成就。教師講述:(出示《盛世滋生圖》),圖片描繪的場景是蘇州地區的戲樓,從圖中可以看出戲曲廣受歡迎,看戲的人眾多,呈現出一派盛世熱鬧的景象。小說和戲曲的流行表明這一時期通俗文學異彩紛呈,文藝的世俗化、大眾化傾向明顯。教師設問:文學、藝術作品往往隱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明清小說,戲曲又表達了哪些思想呢?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思考。材料: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吳承恩《西游記》材料:殺去東京,奪了鳥位 ——施耐庵《水滸傳》材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湯顯祖《牡丹亭》(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分析文學藝術作品表達的思想。(參考答案)反叛現實,向往愛情。(設計意圖)依托教材設問,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培育核心素養、聚焦于明清小說的內容節選,構建學生歷史理解的社會情境,結合小說內容,指出明清小說內容隱含的反叛現實、向往愛情的思想。過渡到下一內容思想的新現象。【繁華新象之思想】教師講述:南宋以來,程朱理學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提倡“存天理,滅人欲”,壓抑個性的發展。而明清小說戲曲作者的主張其實折射著當時思想領域的變化,當時思想領域出現了一批敢于沖破正統思想的進步思想家,他們蔑視教條權威,反對傳統倫理道德。具有思想啟蒙的意義。教師設問:根據教材,概括明清進步思想家們的思想主張?新思想有何特點?(學生活動)根據教材“思想領域變化”的內容歸納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師生共同通過材料分析明清新思想的特點。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 循天下之公”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蓋皆本也。(參考答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隱含平等叛逆色彩;對權威的挑戰、對專制的批判、對商業的提倡。教師設問:你認為明清思想文化領域出現新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活動)自由回答(設計意圖)結合史料解讀明清啟蒙思想家的主張,歸納明清思想對傳統思想的挑戰,體會明清思想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同時,通過設問明清思想文化出現新現象的根本原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學和思辯證的結合,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理清明清思想領域的變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講述:根據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推動文學藝術發展,文學藝術作品中也有很多反映經濟發展的內容。教師設問:請同學們賞析小說情節,分析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現象?材料一:施潤澤夫妻省吃儉用,晝夜運營,不上十年,就長有數千金家事。又買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購買三四十張綢機,又雇得幾房家人小廝,開起一個手工工場,把個家業收拾得十分完美。 ——《施潤澤灘闕遇友》節選材料二:蘇州府吳江縣離城七十里,有個鄉鎮,地名盛澤,鎮上居民俱以桑蠶為業,市上兩岸綢絲牙行商鋪,約有千百余家,四方商賈前來收買,挨擠不開,路途無貯足之隙。 ——《施潤澤灘闕遇友》節選(學生活動)賞析小說情節,分析經濟領域手工業、商出現的新現象,相互討論,得出答案。(參考答案)手工業:新的經營方式(手工工場),新的生產關系(雇傭勞動);商業:(繁榮)商鋪、商人眾多,長途貿易發達。教師講述:小說雖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的發展的概況,但作為文學作品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僅以小說作為史料支撐是不夠的。教師設問:若要證實明清商業發展情況,還可以補充哪些史料作為支撐?(學生活動)結合課本,挖掘教材的史料,在教材中找到相關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并分析。(參考答案)《盛世滋生圖》,商路(地區貿易網絡發達,大額長途貿易發展);商人(形成商幫——地域性商人群體);城市(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貨幣(白銀)。(設計意圖)歷史學習中要求學生對多種史料進行辨析,分析不同史料的價值。明清小說作為史料使用,因其帶有主觀感彩,還需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證,要求學生在教材中尋找,既能培養學生挖掘教材材料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教師講述: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據統計,明清時期白銀的總量約占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與白銀一同來到中國的還有玉米、薯等農作物,影響了明清農業的發展。教師設問:根據教材,結合材料,指出農業出現的新現象。材料三: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譚曉,購買了大片低洼沼澤地,將部分土地改造成良田。所鑿水池養魚,池上筑舍養豬,其余空地種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類農副產品運到市場銷售獲利頗豐。 ——《戒庵老人漫筆》卷四《談參傳》(學生活動)回歸教材的內容,結合材料,了解農業出現的新現象(參考答案)糧食總產量大幅提高、農業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廣泛種植(設計意圖)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并結合課本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得出答案,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教師講述:明清經濟文化領域出現的新現象,映照了社會的盛世繁華,新舊交替,體現了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明清社會有沒有轉型成功?雖然商品經濟空前繁榮,但小農經濟依然占主導,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成為阻礙社會轉型的經濟局限因素。陳疴舊貌藏危機教師設問:結合圖片信息,明清社會還存在哪些局限?對社會轉型有什么消極影響?(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結合圖片分析明清社會在政治、思想、外交、科技方面的舊現象,并進一步探討對社會轉型的阻礙。(參考答案)政治上:專制體制高度強化;思想上:文化專制束縛思想;外交上: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科技上:科技總結缺乏創新。(設計意圖)采用循序漸進的設問方式,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使用恰當的表達術語,運用唯物史觀形成歷史理解并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教師總結:經濟、思想、文化的新現象映射了盛世繁華,然而,商品經濟的繁榮并未打破小農經濟的主導地位,專制的強化反而束縛了思想的萌發,閉關鎖國堵塞了國人了解世界的耳目,科技的保守埋下了落后的隱患,所以明清社會并未沖破舊制度舊思想的架構,并未實現社會轉型。教師過渡:與中國處于統一時期的西方國家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觀看視頻,回顧西方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西歷史大分流教師設問:中西對比,分析中西歷史出現大分流的原因?(學生活動)分組討論,解讀圖片信息,中西對比,分析原因。教師講述: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國家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進行全球殖民擴張,此時的清政府還能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獨善其身嗎?隨著一聲炮響,歷史的發展來到了那一刻。(播放鴉片戰爭相關圖片)(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討論,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中西對比,將明清歷史的發展置于世界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全球史觀以及歷史解釋能力。通過中西對比的巨大差異,為下一單元的課程內容做鋪墊。新課總結:中西對比之下,東西分流,回首過去,我們從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走來,見證了國家的興衰更迭,而今世界又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再一次站在了歷史變遷的十字路口,身處盛世,這一次我們又該如何抉擇?以此適時而教,升華主旨,達到以史鑒今、轉知成智的目標,涵養學生家國情懷。【課堂檢測】兩個選擇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板書設計】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文化:小說、戲曲一、繁華新象映盛世 思想:新思想 小突破經濟:手工業、商業、農業經濟政治陳疴舊貌藏危機 文化 大局限科技外交三、東西歷史大分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