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同步練習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梗”,是指在互聯網上流行的一些詞語、圖片、視頻等,趣味性強、互動娛樂效果佳,能引發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共鳴。2024年夏天,一把帶有“禁止蕉綠”諧音梗的水培香蕉,給蕉農和商家帶來大量訂單。立秋當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創下當日奶茶飲品銷量新高。這表明(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了社會意識的變化 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③社會的價值觀念會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④主流性的社會意識會促進經濟基礎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2024年3月11日,新修訂的國務院組織法正式施行。此次修法,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等內容載入其中,增加了國務院性質地位的規定,完善了國務院職權的表述,健全了國務院會議制度等內容。這一做法意在( )①深化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②發揮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③變革生產關系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④完善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勞動的重要性,指出:“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這是因為( )①勞動伴隨著人類社會一起產生 ②人類歷史是由人的勞動構成的歷史③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 ④勞動發展史是理解所有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近年來,“觸網”低齡化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條例》規定設置未成年人模式,通過這一模式落實強化未成年人優先、特殊保護的制度目標、對未成年人遭受網絡欺凌、非理性消費等問題,《條例》也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出臺表明(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④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必然推動法治建設的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近年來,涉彩禮糾紛案件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全面總結近年來司法實踐經驗,經過充分調研、反復論證、廣泛征求意見,制定了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這反映出( )①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反映社會存在 ②社會意識能夠正確預見社會發展趨勢③只要調整上層建筑就會推動社會進步 ④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變化的決定因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年9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章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要注重教材建設,教材是傳播知識的主要載體,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體系,是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①教育的價值判斷要立足于培養什么人的價值選擇上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是國家性質③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④開展教育工作要堅持抓住主要矛盾這一方法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生產要素,是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實融合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社會服務和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傳播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材料表明( )①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社會地位的變化②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影響著生產實踐③生產力的變化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化④生產力的變化會帶來上層建筑的變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00多年前,韓非子就提出奉法者強則國強的思想,但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人治成為國家治理的一種主要選擇,法治思想沒有成為主流思想。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價值判斷日趨多元,利益關系日益復雜,人治管理模式與之難以相容,無法維系下去。材料表明( )①生產關系實踐是社會存在的基礎②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生產力的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④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飲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鄉親冷暖;掀鍋蓋,知人民饑飽。“糧食夠不夠吃”“看病有沒有保障”“河流水質如何、魚類恢復得怎樣”……這些困擾群眾的“小事”,擺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案頭、記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也一項項列入中央重要會議議程,一次次成為政策發力點。這主要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②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③人民群眾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④變革社會的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我國的農村土地由改革開放之初的“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的兩權分離”到現在的“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這一變革( )①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從根本上變革了農村土地的所有權,使社會主義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④遵循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必須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擺在重要位置,必須堅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完善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其哲學依據在于( )A.上層建筑要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革 B.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C.生產關系要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D.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12.38年前,小崗村18個紅手印催生的大包干,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大幕。當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是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如今,把承包經營權又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改革成為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 ( )①表明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性質②是基于傳統生產力阻礙了農村生產關系的發展變革③是因為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④豐富了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十八大以來,諸多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如個人信息保護法、鄉村振興促進法、長江保護法著作權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個人所得稅法、電子商務法、英雄烈士保護法等的制定和修改,都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心血和智慧。讓每一部法律都裝滿民意、符合民心是因為( )①是否被大多數人認同是衡量法律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②只有把法律同人民群眾相結合,才能實現認識的根本目的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發展④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是法律的智慧之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70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為黨領導人民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這說明( )①生產方式是變革社會的主要力量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③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就會推動社會發展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適應了我國經濟基礎狀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必定形成相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有機體中的經濟結構;在經濟結構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社會政治結構以及包含著宗教、藝術、哲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在內的社會文化結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然導致社會有機體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發生矛盾。這些矛盾便構成社會有機體發展的直接動力。這表明( )①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②人類社會形態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大要素構成的③社會發展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過程中實現的④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時就能積極促進生產力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村超”是鄉村足球超級聯賽的簡稱。2024年1月6日,貴州榕江的“村超”開哨,開啟2024年新賽季。在這場歡樂的體育賽事之前,榕江多次策劃城市IP塑造活動,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最終點燃這把火的,還是當地老百姓最喜歡的足球。這說明(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②要堅持群眾觀點這一根本立場③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④要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尊重基層群眾實踐,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這是因為(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動力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③人民群眾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④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回望共和國75年歲月,巨大的發展進步,不僅是人民群眾用勤勞雙手“干”出來的,更是人民群眾靠拼搏奮斗精神“拼”出來的。新中國的歷史,就是中國人民在逆境中奮發、在奮斗中自強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生活水平連續邁上新臺階,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說明( )①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主體③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④群眾路線是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根本出發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其中第二個就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這一改革目標是基于( )①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③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黨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④人民群眾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能決定我國的發展道路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0.毛澤東同志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毛澤東同志的上述論斷強調( )①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④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簡答題:本題共3題,共4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浪潮洶涌澎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如今,我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培育人才,在高鐵、航空航天、光伏、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曾經,我國關鍵技術依賴國外,自主創新不足,產業發展受到制約。當前,科技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企業缺乏長遠規劃,導致創新質量不高;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匱乏成為瓶頸;成果轉化能力和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為了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各地政府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有的地方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提供稅收優惠、資金支持等;有的地方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建立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有的地方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創新人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分析黨和政府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政策的重要性。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國成立初期,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基本形成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雖有助于在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但伴隨經濟運行進入軌道,其僵化、低效的缺陷逐漸暴露。黨的十二大報告強調“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但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討論,并未因此削弱。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的傳統觀念,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作出重要決策部署,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主要任務。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歷史的發展”的相關知識,說明我國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9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根據決定,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國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到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到55周歲、58周歲。這是職工法定退休年齡自上世紀50年代確定后,70多年來首次進行調整。過去7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2023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達15.4%,已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未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面臨持續下降壓力。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是在綜合考慮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健康水平、人口結構、國民受教育程度、勞動力供給等因素基礎上研究制定的,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充分釋放人才紅利、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的相關知識,說明國家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哲學依據。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6年前,發端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46年,9次“三中全會”,改革,是不變的主題詞。十一屆三中全會 撥亂反正,開啟了第一次劃時代的改革,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十二屆三中全會 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九屆三中全會 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為著力點,改革機構設置二十屆三中全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結合材料,運用“尋覓社會的真諦”的知識,解讀歷屆三中全會重大決策的變與改革主題不變的原因。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試卷第1頁,共3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A B D D D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D C D B C D A B B21.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②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決定黨和政府重視科技創新并出臺政策推動。③黨和政府推動科技創新的政策能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創新積極性,促進人才培養引進,提高成果轉化效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22.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②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源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有利于不斷突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觀念障礙,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3.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實施延遲退休政策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有助于增加全社會勞動力有效供給和有效利用,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和變革的要求。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和完善退休政策,有利于使個人的生命周期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③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實施延遲退休政策,有利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更好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24.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能推動社會發展。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黨的歷屆三中全會不斷制定與完善相關政策,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中國改革不斷走向深入。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黨始終堅定改革決心,通過改革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答案第1頁,共2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