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探究:《朝花夕拾》【文題亮相】在書中,魯迅記錄了自己生命中出現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長媽媽、壽鏡吾老先生、范愛農等。任選一個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語句,分析其性格特點,然后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思路點撥】一、拆解題意1.明確寫作對象。根據題意要求,這篇文章是要介紹《朝花夕拾》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魯迅筆下的人物眾多,通過閱讀整理,有助于我們選擇寫作的對象。2.搜集寫作對象的信息。因為介紹的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故需要在散文各篇中去尋找相關信息。第一次閱讀可以先有個大致印象,讀者在第二次閱讀時,則可以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在散文中迅速搜尋跟寫作對象相關的內容,仔細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語句。3.分類寫作對象的信息。在梳理各篇中描述寫作對象語句的基礎上,根據題意要求,要對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概括并展開詳細介紹,體會作者對人物的態度及抒發的情感。二、細化內容1.找準人物性格特點。立足文本,關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相關事件等,明確任務性格特點。同時關注寫作的時代背景。因為時代給予人的影響是深刻的,只有了解了時代,讀者才能真正體會到作品要傳遞的思想和情感。比如阿長的形象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她是魯迅善良勤勞的保姆,她保留了人性的美好,但是她的個人形象中也融合著時代給予她的特色。2.借鑒人物描寫方法。魯迅擅長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出人物的神韻,同時人物形象塑造中白描手法的運用也堪稱經典。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剌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三、點睛之筆借鑒魯迅描寫人物的方法,依據時代背景對寫作對象的性格特點進行細致的展現。“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對于這些人們,我們應表達出自己對他們的情感態度。【作文展示】鏡中像,心中燈《朝花夕拾》,這一書名宛如在歲月長河的彼岸,回首凝視那清晨盛開的繁花,悄然揭示了其回憶性散文集的本質。在魯迅記憶的浩渺星空中,人物紛紜復雜,而關于老師的刻畫相對稀少,壽鏡吾先生則是那獨特而難忘的存在。“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作為魯迅兒時私塾里的引路人,壽鏡吾先生的教育風范與人格魅力,如同明亮的燈塔,在魯迅成長的航道上閃耀著持久而深遠的光芒。其教學風格恰似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嚴謹的架構中巧妙地融入了創新元素。那嚴肅的氣場,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上時刻保持敬畏之心,不敢有半分輕慢。壽鏡吾先生并非采取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以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為基石,鼓勵他們展開自由的分析與熱烈的討論,讓學生們在思維的碰撞中,逐步提升閱讀與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并且,他能敏銳地洞察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如同技藝精湛的工匠,根據不同的材質打造專屬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充分鍛煉,文化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壽鏡吾先生的人格魅力猶如暖陽,溫暖且明亮。他為人端莊嚴謹,心懷正義與善良,對待一眾學生一視同仁,公平與關愛在他的言行舉止間自然流淌,從無偏私與歧視的陰霾。他的寬容如同廣袤的大地,接納著學生們的稚嫩與不足,而他的關愛恰似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由此點燃了他們對學習的熾熱激情。壽鏡吾先生對魯迅的影響深遠而持久。魯迅曾深情回憶:“壽老先生是我的啟蒙老師,他不僅教會了我知識, 還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他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匪淺。”在壽鏡吾先生的熏陶下,魯迅得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其日后在文學與思想領域的偉大征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盡管壽鏡吾先生身處封建社會的重重迷霧之中,但他卻能洞悉其黑暗與腐朽的本質,宛如屹立于濁世的松柏,堅守著內心的信仰與操守。他以知識為舟,智慧為槳,奮力拯救學生們的靈魂,使其免受愚昧的侵蝕。在當今社會的浪潮中,我們亦應以壽鏡吾先生為光輝榜樣,憑借自身的智慧與不懈的努力,為社會的蓬勃發展貢獻磅礴力量,奏響時代進步的激昂樂章。點評:習作標題旨在點明壽鏡吾先生在魯迅心中的分量,體現出壽鏡吾先生給魯迅的成長帶來的不可忽視的影響。習作結構清晰,語言曉暢,從壽鏡吾先生的教學風格嚴謹而富有創意、人格魅力深厚而獨特以及對魯迅的影響深遠而持久這三個方面突出了其性格特點。結尾鼓勵更多的人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使結構更加嚴謹。【文題亮相】書中有幾篇涉及兒童教育問題,試將這些相關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研讀,思考魯迅對于兒童教育有些什么體驗和看法,并聯系實際,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思路點撥】一、解析題意1.解析兒童教育。題目要求思考魯迅對于兒童教育有些什么體驗和看法,并探究其看法在今天的借鑒價值。兒童教育是指對兒童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故而需要全篇閱讀《朝花夕拾》,同時做好批注,探究其中的兒童教育觀。2.明確內容。《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中與作者童年生活相關的有八篇,分別是:《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和《瑣記》。這些文章中,魯迅先生凝視了自己幼時喜愛有趣、新奇的事物與率真、有生氣的民俗文化的天性,同時也凝視了以“道理”和“規矩”為表征的傳統觀念對這種天性的壓抑。我們要通過細節審視,深入體會魯迅先生對于兒童教育觀念的獨特認識和深切關懷。并聯系實際,思考魯迅先生觀點的借鑒價值。二、文本架構1.闡述魯迅的兒童教育觀。首先,魯迅反對束縛兒童天性,認同兒童個性發展,比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百草園的描寫、對雪地捕鳥過程的敘述,無不體現著兒童的天真與天性中的活潑,從中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其次,魯迅批判傳統教育方式,比如《〈二十四孝圖〉》表現了封建禮教對兒童的荼毒,《五猖會》 批判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制;再者,魯迅還提倡樂學,《阿長與〈山海經〉》中對“我”去書齋看書以及對癡迷《山海經》的描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批判腐朽呆板的私塾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樂學的兒童教育觀。2.分析魯迅兒童教育觀的時代背景。探討當時社會的封建傳統和教育現狀是如何影響了魯迅的思考和觀點的形成,強調他的觀念在當時的進步性和開創性。3.對比當代兒童教育觀。將魯迅的觀念和當今的兒童教育實踐進行對比,分析當代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探討魯迅兒童教育觀念的現實意義。指出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提醒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倡導科學教育、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為培養新時代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撐。三、點睛之筆綜上所述,文章的主體框架具備之,細節內容亦需血肉填之。可以引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原文,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文學性,可以結合實際事例說明魯迅兒童教育觀念的實用性或者不足之處。文章開頭點明魯迅對于兒童教育的體驗和看法,結尾總結其兒童教育觀念的核心要點和重要意義,提出對未來兒童教育發展的展望。使文章結構首尾呼應,更加細致嚴謹。【作文展示】“訓”式教育與“迅”式教育千百年前,封建思想深入人心,“訓”式教育迅速發展起來,求知欲與探索欲旺盛的兒童還未來得及“忙趁東風放紙鳶”,就早早地在父母和老師的教導下搖頭晃腦,誦經背書。四書五經,仿佛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多年以后,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在無數次的科舉落榜中度過自己碌碌無為的余生,于是,孩子在被定義的人生中越走越遠。兒童是初升的太陽,理應從外界吸收更多的光與熱。閱讀《五猖戲》,當讀到“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后”“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時,我心疼童年的魯迅,他在房間捧書的瘦弱身影與五猖會上的熱鬧景象格格不入。“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魯迅對場景的描述充滿了畫面感,那種焦急、盼望的情緒清晰地浮于紙上。最終,魯迅以自己對五猖戲的滿腔熱愛戰勝了古文的萬重障礙,可那年的戲卻不再好看了。成年后,魯迅對父親曾生出小小的憤慨:“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或許年幼的魯迅尚未明白,他已經被舊社會的“訓”式教育卷入了被迫追名逐利與不求甚解的漩渦中,封建教育吞噬、侵蝕著兒童心中對渴望的事物所僅存的余熱,漸漸使兒童失去了自我。魯迅則用“迅”式教育為孩子們披上了防御的盔甲。他對周海嬰的教育是他新式兒童教育觀念的體現,他曾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周海嬰的家庭極度和睦。在蕭紅《回憶魯迅先生》中,她曾提到自己與魯迅一家一同去餐館吃牛肉丸的事情。周海嬰咬了一口牛肉丸,吐了吐舌頭,說這個牛肉丸不好吃,魯迅并沒有嚴厲地呵斥孩子,而是以一種溫和且富有啟發性的方式回應。他說:“哦,你覺得這個牛丸不好吃嗎?每個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有各自喜歡的書和畫一樣。你覺得不好吃,那就試試其他的菜,也許會有你喜歡的味道呢。”在魯迅眼中,要讓孩子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同體驗和意見,要能夠不受外界惡意的修剪,自由地向陽生長。魯迅的教育觀念是幼者本位,尊“天性”、貴“自然”、反對扭曲和殘害。兒童就是兒童,有其天性,不同于成人。時光流逝,魯迅在當時提出的這些教育理念,有的早已實現, 有的直至今天也不過時,值得我們借鑒。點評:文章開頭便提出了“孩子在被定義的人生中會越走越遠”的觀點,接著從《五猖會》中篩選出能展現本文主題的內容,直接引用來表達魯迅先生對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壓制的批判。“訓”式教育到“迅”式教育,小作者借中年魯迅先生的教育方式,強化了魯迅先生對兒童教育的看法:養育者需小心呵護孩子的天性,不可以摧殘磨滅。被定義的人生定不長久,自由地向陽生長才是更好的選擇。最后提出期望,點明主旨。全文觀點清晰,結構嚴謹,具有說服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