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伏爾塔瓦河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年級、學科 初三音樂 音樂主題一【設計思路】以情境體驗為核心,將音樂欣賞與捷克文化背景相融合。通過講述歷史文化、介紹作曲家和回顧音樂知識,營造學習氛圍。在分析各部分主題時,借助聆聽、提問、講解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音樂元素,理解音樂內涵。創意實踐環節讓學生用畫筆展現音樂意境,打通音樂與繪畫的聯系。課堂總結強化知識,啟發思考,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對多元藝術的感知能力,激發探索熱情。二【教學理念】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出發。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聆聽、實踐等,讓抽象音樂知識具象化。重視音樂與文化、其他藝術形式的關聯,使學生在豐富情境中感受音樂魅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表達能力,在問題引導和互動中促進知識吸收與能力提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欣賞與創造。三【教學目標】審美感知:1. 能夠準確描述音樂中的主要旋律和節奏特點。2. 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藝術表現:1. 通過分析音樂結構,提高學生的音樂邏輯思維能力。2. 通過節奏律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創意實踐:通過繪畫和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文化理解:1. 通過學習《伏爾塔瓦河》,了解捷克的民族文化和音樂傳統,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2. 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培養愛國情感。四【教學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欣賞能力,但對交響詩這種復雜的音樂形式還較為陌生。學生對捷克文化和歷史的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通過具體的音樂片段和背景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此外,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和創造力也需要進一步培養,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細節,提高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并通過討論和創作活動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和創新能力。五【教學重點】1. 理解《伏爾塔瓦河》的音樂結構和主題。2. 通過具體的音樂片段,感受作品的情感表達。六【教學難點】1. 分析交響詩的音樂結構和表現手法。2. 理解音樂中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3. 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七【教學課時】 一課時八【教學準備】多媒體設備、鋼琴、課件、畫紙、彩筆九整體教學思路(教學流程圖)思維導圖十【教學過程】教 學 環 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在斯美塔那的心目中,捷克永遠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而伏爾塔瓦河是捷克境內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縱貫美麗富饒的國土,它是波希米亞民族的搖籃,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通過交響詩的形式,描寫了伏爾塔瓦河的美麗景色以及兩岸的風俗人情。 聆聽教師講解,觀看圖片,回顧捷克的文化和自然風光。 感受捷克的文化特色和音樂風格。 讓學生了解斯美塔那對祖國捷克的熱愛,理解伏爾塔瓦河在捷克人民心中的重要意義。以介紹背景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作曲家以交響詩描繪河流景色與風俗人情的創作意圖,增強對作品情感內涵和文化價值的領悟。PPT學習導覽新授 教師活動: 簡要介紹作曲家斯美塔那的生平和貢獻。 捷克音樂家、捷克古典音樂奠基人。捷克民族樂派創始人,致力于復興民族文化。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充滿生活氣息。 “捷克近代音樂之父” 學生活動: 認真聽老師介紹斯美塔那的生平,在聆聽過程中,學生們會結合已有的音樂知識,思考斯美塔那的音樂風格和民族特征之間的聯系,對他致力于復興民族文化這一行為有自己的理解。 設計意圖: 為學生理解斯美塔那的作品《伏爾塔瓦河》做知識準備。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與貢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會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情感、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音樂風格。 增進學生對捷克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養學生對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1.講解交響詩定義。 2.介紹作品總體結構。 師: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旅行團的小汽車看一看捷克又哪些美麗的風景吧,那里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講解《伏爾塔瓦河》的前三音樂結構,包括引子、呈示部、展開部。 學生活動: 認真聽老師介紹斯美塔那的生平,讓學生認識到斯美塔那在捷克音樂乃至民族文化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增進學生對捷克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設計意圖: 了解作曲家的生平與貢獻,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會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情感、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音樂風格。激發學生興趣并引導他們探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藝術價值。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第一站:引子部分主題 播放引子部分的音樂,讓學生仔細聆聽。 提問:作曲家用什么樣的音型來描繪河水的流動? 討論:樂曲一開始,表現兩股清澈的泉水從山澗涌出,一股寒流,一股暖流,作曲家用哪兩件樂器來描述伏爾塔瓦河一寒一暖的兩條河流? 生:十六分音符 長笛、單簧管 學生活動: 仔細聆聽引子部分的音樂,感受其節奏和旋律特點。 討論作曲家如何用不同的樂器來描繪河水的流動。 認真聆聽教師講解,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受是哪兩種樂器來描述伏爾塔瓦河的。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仔細聆聽引子部分音樂來識別描繪河水流動的音型,訓練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感知敏銳度。引導學生思考音型與河水流動這一視覺形象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明白作曲家如何運用抽象的音樂來具象地表現自然景象。 體會音樂的象征意義,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鳴,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對作品的欣賞中。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2.解釋連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和起伏波動的音型。 提問:旋律具有什么特點? 生:節奏相似、音高相反進行。 分析引子部分的旋律特點,引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音高進行的變化。 3. 播放長笛和單簧管的獨奏片段,讓學生感受兩種樂器的音色差異。 提問:長笛和單簧管的音色有何不同? 總結長笛、單簧管音色特點,所以長笛表示寒流、單簧管表示暖流。 學生活動: 學生認真聆聽老師對連續十六分音符節奏型和起伏波動音型的解釋,仔細體會這些節奏和音型在音樂中的表現形式。 學生專注地聆聽長笛和單簧管的獨奏片段,用心感受兩種樂器的音色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向學生解釋節奏型和音型,加深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理解,使他們能夠準確識別和分析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特點。 引導學生關注旋律中節奏和音高的變化,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敏銳度。 讓學生親身體驗兩種樂器的音色差異,豐富學生對樂器音色的感知和理解。 通過講解長笛表示寒流、單簧管表示暖流,幫助學生理解作曲家利用樂器音色來象征特定事物的創作手法。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第二站:呈示部主題(伏爾塔瓦河主題) 1.播放伏爾塔瓦河主題音樂并思考。 提問:這段音樂的主奏樂器是什么?這段音樂的旋律進行是怎樣的? 生:小提琴 平穩級進進行 學生活動: 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伏爾塔瓦河主題音樂,邊聽邊在腦海中分析音樂的構成元素,努力辨別主奏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旋律的行進方式。 回答問題:在聆聽結束后,根據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回答老師的問題,明確指出主奏樂器是小提琴,旋律是平穩級進進行。 設計意圖: 通過要求學生在聆聽音樂時思考特定問題,訓練他們對音樂音色和旋律特點的感知能力。 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主奏樂器和旋律進行這兩個音樂核心要素上。 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分析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問題來構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2.再次聆聽思考:在這段旋律中,作曲家用哪種打擊樂器來模仿水花撞擊鵝卵石的聲音? 生:三角鐵、定音鼓。 3.除了主題旋律之外,你能夠聽到引子部分的山泉主題嗎? 在這部分加入引子部分主題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作曲家通過弦樂組將引子部分旋律穿插到呈示部主題旋律中,象征著沃爾塔瓦河是由兩條小溪匯入而成。 學生活動: 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認真聆聽伏爾塔瓦河主題音樂,將注意力集中在尋找模仿水花撞擊鵝卵石聲音的打擊樂器上。 在聆聽過程中,學生用心去捕捉引子部分的山泉主題在呈示部主題旋律中的痕跡。當聽到類似的旋律片段時,會仔細確認是否是引子部分旋律的再現。 設計意圖: 通過再次聆聽音樂并尋找特定的打擊樂器音色,進一步鍛煉學生對不同樂器音色的感知能力。 讓學生明白作曲家如何運用打擊樂器來模仿自然界的聲音,從而塑造生動的音樂形象。 培養他們的音樂記憶力和關聯性思考,同時促使他們深入理解音樂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體結構和情感價值。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4.8/6拍節奏練習。 5.跟琴唱一唱,感受這段主題旋律表現的音樂意境。 學生活動: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8/6拍節奏練習。他們可能會通過拍手、跺腳、用指揮打節拍或者口讀節拍等方式,感受8/6拍的韻律特點。 學生跟隨鋼琴的伴奏演唱主題旋律。 設計意圖: 8/6拍是這首作品中重要的節奏元素,通過專門的節奏練習,幫助學生準確掌握這種復雜節拍的韻律特點,增強學生的節奏感。 通過跟唱感受音樂意境,讓學生從演唱者的角度體驗作品所傳達的情感。音樂意境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詮釋作品,使他們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將作品的內涵通過歌聲傳遞出來,增強學生對音樂情感表達的能力。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第三站:呈示部主題(茂密森林中狩獵) 播放茂密森林中狩獵音樂并思考。 提問:作曲家使用了哪種樂器來模仿獵人狩獵時的號角聲? 生:圓號、小號 師總結:狩獵的號角聲象征著沃爾塔瓦河流過茂密森林。 學生活動: 學生們集中精力聆聽“茂密森林中狩獵”音樂,豎起耳朵仔細分辨其中模仿獵人狩獵號角聲的樂器音色。 當聽到圓號和小號的聲音時,他們會確認這兩種樂器的音色與狩獵號角聲的相似性,從而回答老師的問題。 設計意圖: 通過聆聽音樂并辨別其中特定的樂器音色,訓練學生對不同樂器音色的敏感度。引導學生理解作曲家使用圓號和小號模仿狩獵號角聲以及這種聲音所象征的意義。這種對狩獵號角聲象征意義的解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聯想能力。通過這些方面的闡述,既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又能讓教師更好地理解活動的目的和價值。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第四站:展開部主題(村民的鄉村婚禮) 1.播放村民的鄉村婚禮音樂并思考。 提問:仔細聆聽節拍有什么變化?屬于哪種舞曲體裁? 生:節拍變化:6/8→2/4 波爾卡體裁 學生活動: 學生在聆聽村民的鄉村婚禮音樂時,全神貫注,仔細感受節拍的變化。學生認真聆聽教師對波爾卡舞曲風格特征的講解,眼睛緊盯著波爾卡典型節奏譜例,觀察其節奏型、音符組合等細節。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聆聽音樂并分析節拍變化和舞曲體裁,訓練學生對音樂節拍的敏感度和對不同音樂體裁風格的辨別能力。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2.教師講解波爾卡舞曲風格特征,學生觀看波爾卡典型節奏譜例。 3.再次聆聽音樂,跟著老師一起邊聽邊律動,感受波爾卡音樂。(用拍手、拍腿表示) 學生活動: 聆聽教師對波爾卡舞曲風格特征的講解,眼睛緊緊盯著波爾卡典型節奏譜例。 當再次聆聽音樂時,學生們跟著老師一起,用拍手、拍腿的方式來感受波爾卡音樂。 設計意圖: 教師講解波爾卡舞曲風格特征并結合譜例展示,能系統地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 觀察節奏譜例有助于學生培養對音樂節奏的分析能力。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第五站:展開部主題(水仙女的舞蹈) 播放水仙女的舞蹈音樂并思考。 提問:音樂的力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聽到這段音樂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由強變弱(自由回答)。 學生活動: 學生們在聆聽“水仙女的舞蹈”音樂時,會集中注意力去感受音樂力度的變化。 在回答完力度變化問題后,學生們開始在腦海中自由勾勒聽到這段音樂時所浮現的畫面。有的學生可能會想象出月光下,水仙女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翩翩起舞。 設計意圖: 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音樂力度變化,訓練學生對音樂中這一重要表現元素的感知能力。 對音樂力度變化的分析是音樂欣賞中高層次的要求。 鼓勵學生根據音樂在腦海中創造畫面,激發學生豐富的音樂想象力。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第六站:再現尾聲部分主題(沖出先要峽谷峽谷激流黎明時的伏爾塔瓦河流向遠方) 提問: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音樂用什么樂器表現?(播放音樂) 生:通過樂隊的全奏,力度增強,此時銅 管樂、打擊樂突出,營造了緊張的情緒。 最后,長流 不息的河流接受了古 城堡的檢閱,音樂更 加雄偉壯麗,滔滔河 水依舊向前奔流,漸漸地消失在遠方。 學生活動: 學生們在教師播放音樂時,全神貫注地聆聽,沉浸于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之中。他們仔細感受樂曲中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要素的變化,積極思考樂曲的情緒特點。在聆聽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微微閉上眼睛,用心去體會音樂所傳達的情感;有的學生則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輕輕晃動身體,以更好地感受音樂的律動。 結合音樂和自己的想象,努力理解音樂所描繪的場景和意境。他們腦海中浮現出伏爾塔瓦河沖出峽谷、接受古堡檢閱以及滔滔河水奔向遠方的壯麗畫面,仿佛身臨其境。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聆聽再現尾聲部分的音樂并思考情緒和樂器表現,訓練學生對音樂情緒的敏銳感知能力和對樂器音色的辨別能力。 引導學生根據音樂想象河流沖出峽谷等一系列場景,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讓學生在腦海中構建自己獨特的音樂畫面,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幫助學生理解再現尾聲部分在整個《沃爾塔瓦河》作品中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對這一章節音樂的深入分析和想象,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和情感脈絡。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1.引導學生用畫筆描繪三部分的音樂意境。 2.教師示范。 3.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集體評議。 學生活動: 選擇合適的畫筆和畫紙,開始嘗試用色彩、形狀和線條來描繪自己感受到的音樂氛圍。 設計意圖: 通過創意實踐環節理解音樂與繪畫是不同的藝術形式,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發現二者之間的聯系,理解藝術的相通性,拓寬藝術視野。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1.觀看視頻版《伏爾塔瓦河》。 2.請同學們思考,這首作品表達了作曲家怎樣的情感?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后思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 給學生更直觀豐富的視聽體驗,結合思考作曲家情感的問題,促使學生將之前對各部分主題的理解綜合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作品層面體會其中蘊含的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民族文化的自豪等情感。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從而達到體會作品所表達的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文化自豪等情感的目的。PPT導覽圖:教師活動: 3.總結《伏爾塔瓦河》之旅。 4. 總結本節課升華主題,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和學習。 5. 感謝學生的積極參與,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學生活動: 認真聆聽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回顧本節課所學。 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學習成果,激發他們對音樂和文化的興趣,鼓勵他們繼續探索和學習。PPT導覽圖:十一 【教學反思】在本次《伏爾塔瓦河》教學中,有得有失。成功之處在于導入環節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興趣,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如通過聆聽、提問、講解、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結構和內涵,學生能積極參與并回答問題,尤其在創意實踐環節展現出了較高的熱情和創造力。然而,也存在不足。部分學生在理解一些較復雜的音樂元素,如節奏型變化和樂器象征意義時仍有困難,在今后教學中應更注重循序漸進地引導。此外,課堂時間把控可更精準些,確保每個環節學生都能充分吸收,爭取在下次教學中改進這些問題,提升教學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