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3.1 貫徹新發展理念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核心素養 課標要求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本節課知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的政治認同。 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用全面的觀點理解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正確認識其重要性;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化;用全面的觀點理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和要求。 公共參與:積極參與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議題的探究實踐活動。 闡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解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評析經濟發展中踐行社會責任的實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壹在當下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貴州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24年,貴州省將推進36個交通項目,涵蓋高速公路、鐵路和民航領域。其中高速公路項目18個,鐵路14個,民航4個。這些項目涉及“四化”項目、基礎設施項目以及民生工程,其中包括收尾項目、新建項目、續建項目和預備項目等不同類型,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探究與分享:結合材料,說明貴州快速路建設的目的是什么?建設過程中依靠誰的貢獻?最終成果由誰享有?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內涵:(是什么)P33-1就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誰、靠誰、成果歸誰)發展為了誰,回答的是發展價值取向問題。發展依靠誰,回答的是發展主體和發展力量問題。發展成果由誰共享,回答的是發展歸宿問題。注意:人民≠公民(1)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3)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顯制度優勢。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要求 P33-2(1)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2)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確立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意義(原因)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貳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應當樹立怎樣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等等。探究與分享1.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原因①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導的。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p34第二段②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p34第三段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2.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1)創新發展理念:P35-1解決的問題 :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原因: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求:①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②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③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協調發展理念: P35-2解決的問題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原因: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要求: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3)綠色發展理念: P36解決的問題 :綠色發展注重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原因: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民對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持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①解決問題: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②地位: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③要求:堅持開放發展,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人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開放發展理念 P37-1(5)共享發展理念: P38-1解決問題:共享發展理念注重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原因: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求: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使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穩步前行。3.五大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聯系 p38第二段相互關系: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如何貫徹:要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1、發展依靠人民,這是我黨在發展目的問題上的主張。【解析】發展依靠人民,是對發展動力的回答;發展為了人民,是對發展目的的回答。2、新發展理念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解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3、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基礎。【解析】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4、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全面小康是硬道理。【解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5、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解析】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易錯糾偏6、開放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7、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解析】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8、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統一貫徹,可以相互替代。【解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要統一貫徹,不能相互替代。9、協調發展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解析】共享發展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10、新發展理念為破解難題提供了具體方法。【解析】“提供了具體方法”的表述錯誤。為什么2.靠民為什么:內在要求、立場觀點方法、基本原則3.惠民內在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集合體,要統一貫徹1.為民是什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怎么做:課堂小結是什么貫徹新發展理念①理論原因: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②現實原因: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③地位: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創新---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放---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怎么做:以人民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基本原則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具體措施)1.2020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開始施行,南京正式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分類繁雜,大家如何才能記住呢?一個口訣解決問題:能賣錢的藍桶桶,易腐爛的綠桶桶,有毒有害紅桶桶、沒人要的灰桶桶。南京將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搭建“南京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對所有垃圾分類的單元進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垃圾分類管理水平。這說明A.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B.綠色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發展的基點C.必須把垃圾分類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D.創新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問題A當堂檢測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 )①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②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③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消除城鄉發展差距④實現農業反哺工業,推進形成城鄉二元發展新格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A3.我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和就業幫扶車間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2年6月底,搬遷脫貧群眾就業規模459.4萬人,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至少1人就業。就業幫扶車間數量和吸納脫貧人口數量持續保持穩定,分別達到3.4萬個、43.3萬人。為脫貧群眾提供就業幫扶( )①可以提升脫貧群眾收入,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②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有利于提升脫貧群眾的獲得感 ③說明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取決于國家扶貧政策的持續發力 ④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解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A4.“某市從2022年5月起開展‘百鎮共建強基’行動。50個經濟強鎮和50個較弱山區鄉鎮,通過經驗交流、資源共享、合作入股等方式推進共建,促進發展。”給上述報道加一個標題,最合適的是( )A.健全保障 實現共富B.深度合作 城鄉聯動C.節約資源 綠色發展D.優勢互補 協調發展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