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古代詩歌四首》知識點詩歌的分類: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①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②近體詩(唐以后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2、詩歌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3、詩歌按內容分(題材):敘事詩、寫景詩、友情送別詩、愛國懷鄉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邊塞征戰詩、山水田園詩等。《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一、作者簡介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國譙(qiáo)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二、創作背景《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三、主題思想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通過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四、詩歌賞析1.參考譯文(我)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那蒼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蕩漾,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山島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著,各種草的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幸運得很,好極了,就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此句是寫觀滄海時所見的全景。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這兩句相互映襯,動靜結合,顯示出大海的遼闊和威嚴。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這兩句寫的是虛景,詩人借助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將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滄海之景描繪得蔚為壯觀。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張,展現了一個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不僅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與遠大的政治抱負。《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作者簡介李白(701 - 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其詩作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風格豪邁瀟灑,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有《李太白集》傳世。二、創作背景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洪江西,當時很荒涼。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大約在天寶八年,王昌齡因為“不護細行”(即生活中不拘小節)被貶為龍標尉。李白當時身在揚州,聽聞好友不幸的遭遇后特地寫下這首詩寄給他,以表達自己友人的關懷和思念之情。三、主題思想詩作中詩人選取了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聽說友人被貶時的惆悵與同情,并給予友人關切與安慰。四、詩歌賞析1.參考譯文樹上柳絮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我)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流。讓我把為你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希望能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2.品析“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這句是景物描寫,楊花飄落、子規啼鳴,點明時令。景物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和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既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切合當時情事,又融情于景,表現出詩人對好友的關切和同情。3.請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兩句詩緊承上文,集中抒發了詩人對好友被貶的同情和掛念。詩人發揮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載體,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明月成為自己的化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起到邊遠荒涼的地方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真摯而強烈的感情。《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作者簡介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現存詩不多,最著名的是這首《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二、創作背景王灣的詩追求壯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詩派的風格。但由于他“嘗往來吳楚間”,為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詩就是其中的名篇。三、主題思想本詩寫舟行江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通過描寫長江雄奇壯闊的風景,抒發了旅途之中的思鄉之情。四、詩歌賞析1.參考譯文旅人前行的路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潮水漲滿,兩岸與江水齊平,整個江面十分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懸。夜色還沒有褪盡,紅日已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家書什么時間才能送到啊,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2.從煉字的角度賞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這兩句煉字講究,意境開闊。“平”“闊”“正”“懸”四個字用的極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春潮涌漲,江水浩渺,風帆鼓吹,船上人的視野也因此開闊,詩的意境也由此顯得恢弘壯大。3.請賞析“海上生明月,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的時候,一輪紅日已經從海上升起;舊年還未逝去,江面上已經顯露出春意。這兩句中,詩人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蘊含著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真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舊事物終將被新事物取代。這兩句詩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作者簡介馬致遠(約1251 - 1321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等。二、創作背景馬致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總有與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這種哀婉又與他對朝廷的哀傷結合在一起。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三、主題思想《天凈沙·秋思》寓情于景,通過描繪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現了游子長期漂泊異鄉的凄苦、惆悵之情。四、詩歌賞析1.參考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的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2.這首小令前三句寫了哪些景物?你認為這樣寫有何好處?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這九種景物,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它們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戚之感。3.《天凈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在寫景時運用白描的手法,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將九個意象構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出濃烈的思鄉之情,盡管全作者不著一個“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這樣蕭瑟蒼涼的暮景中顯露無疑。教材課后習題一:反復誦讀《觀滄海》,體會這首四言古詩質樸剛健、音調鏗鏘的特點,想象詩人登山臨海的情景,說說你產生了怎樣的感覺。詩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點,“滄海、洪波、日月、星漢”是遠觀之景,景物浩大,眼界開闊,胸懷寬廣,給人一種壯美的感覺。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描寫“楊花”“子規”兩樣景物起筆,從全詩看,有什么用意?詩人選取這兩樣景物的用意有三個,一是表現了事情發生的季節為春季,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給人一種畫面感,三是運用其象征的意義,“楊花”飄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的啼叫如“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遠走他鄉的友人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三:朗讀《次北固山下》,邊讀邊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展現的情景,體會上下句對偶的精妙。這一聯千古名句,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值得認真品味。首先,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漲起來了,江面寬廣,兩岸更遠了;掛起帆,乘船順風疾行。因為船在江正中,寫景的觀察視點是在船上,所以詩人視野開闊,心潮澎湃,吟誦出這樣的詩句。其次,這兩句還有更深遠的象征意義,即對人生旅途充滿期待,心情樂觀昂揚。“兩岸闊”“一帆懸”是精整的對仗,意境開闊,情緒飽滿。四:《天凈沙·秋思》中,詩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造出特別的氛圍。假如你身處其中,面對此情此景,會有怎樣的感受?作者連用九個景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衰敗、荒涼,缺乏生機、活力,寫出了作者在外漂泊,思念家鄉的“斷腸”之情。五:古詩詞中多有借明月抒發思鄉懷人之情的詩句。朗讀下列詩句,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課外再搜集一些。1.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指農歷的十五、十六兩日。古人以月小十五、月大十六為望日,月最圓之時。新月光線柔弱,恐難以照遠,不能和遠方之人共賞,而今正是月圓光滿之時,正好與對方隔千里而共度此良宵,表現了詩人的懷人之情。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3.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明月本是沒有意識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惘之情。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對天下人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表現了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精神。示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月下獨酌》)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