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淡學”話題寫作指導及范文展示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當前,在青年群體中,“淡學”正在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追求一種“什么都淡淡的”生活方式,不太那么在意結果,接受自己相對“普通”和“平凡”。然而,有人激烈的抨擊“這不就是擺爛嘛”。
對此,你怎么看?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
試題材料選擇當下最流行的話題“淡學”,關于淡學的流行,可是說是競爭壓力巨大的時代背景下,當代青年應對的策略之一。職場、學校的年輕人普遍自認“確診淡淡綜合癥”,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稱為“淡人”,從積極層面看,“淡學”可以說是一種寵辱不驚、不爭不搶、內心平和安寧的生活狀態,其本質上是一種不太那么在意結果,而對過度競爭有所規避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狀態,或者說其實也是個體接受自己相對“普通”和“平凡”的一種平和心態。
但是如果淡學更進一步,或產生消極的影響,如果一切都以“淡”為主,生活中就會失去以進取為主旋律的向上色彩,淡學之中似乎潛藏著躺平與佛系的色彩,有人對其的抨擊就存在合理性。因此,當我們還在問你是“e人”還是“i人”的時候,不妨深入思考,淡學的多面性,從而辯證看待。
參考立意:
1.慎思之,淡學興起,有其時代意義,于內卷肆虐的當下,助益青年成長。
2.明辨之,我們要的是“淡”,不計較得失的坦然,絕不是躺平與擺爛。莫把淡學當擺爛。
3.篤行之,接受自己的現狀,向更好的自己出發,淡學告訴我們只有真是當下,才能贏得更好未來。
佳作展示
人間有味是清歡
“卷也卷不贏,躺也躺不平”,時下,青年的處境可謂尷尬。激烈的競爭,橫流的物欲,催生出一種新的價值觀——淡學——不太在意結果,接受“普通”和“平凡”,什么都是淡淡的。這確與莊子追求的“淡泊無欲,安然自得”相似,然時殊事異,遭到激烈抨擊也在所難免。
既如此,面對“淡學”興起,我們該何去何從?——人間有味是清歡,心底無私天地寬。
面對“淡學”,我們應當理解其中的時代特征,加以吸收容納。這種本質上寵辱不驚,不爭不搶,內心平和安寧的生活狀態,能夠讓我們放平心態,在沉靜中尋得本心。正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的殷殷囑托,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郭萬剛帶領三代治沙人勤勤懇懇扎根荒漠,用最平凡的方式造就偉大發光發熱。王繼才夫婦守島數十年如一日,在清凈的生活中完成了非凡的事業。他們都是時代潮涌的大智者,個體接受所謂的“平凡”和“普通”,把小我的淡然融入大我的洪流之中。普通即偉大,平凡即非凡。將小事做好作細,便可升華人生,不留遺憾。若此,我們應當接受淡文化。
于是乎,“淡學”便成了青年群體的主流價值觀,一切都淡淡然。——然而,這樣的選擇對嗎?
答案是否定的,淡文化雖然能給我們帶來內心的恬靜和安寧,可一昧的在淡文化中,我們也許會徹底躺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淡人,這也是有人抨擊淡學是擺爛的原因所在。正如北宋神童方仲永天資過人,卻久久沉浸于屬于自己的淡然人生中,百無聊賴,無所用心,失去活力與追求,最終淪為平庸之輩。因此,我們在接受淡文化時,應當保留心中那份人生在勤,不索何獲的初心和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凌云壯志,我們萬萬不可執著于過去的半畝方塘,而要敢于在淡文化的閑適中抓住機遇,攀登而上。
更何況,“淡”而不“爛”,執而不拗,才應該是當代青年所追求的。——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融入時代洪流,適應霄壤嬗變的時代變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破迷局,開新局。在知識大爆炸、萬物皆互聯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砥礪真心,心有所屬,志存高遠,正如新時代領路人所說,“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當然,動若脫兔,也能靜如處子,放下勞作煩憂,閑來竹籬散步,倦看云卷云舒,如陶淵明一樣覓云采菊,亦像周恩來總理那樣“十年面壁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我們自當發現內心里的從容和淡定,就像輕輕走過的歲月,不染風塵,天涯海角,盡在心間。終其一生,我們所尋找的不過是內心世界的片刻安寧,以及一場盛大的清歡。
一花一樹葉,一樹一菩提。有時并不一定要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而更應該安靜下來,在不被人打擾時做出判斷和決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淡文化的挑戰中適度接納,追求個體與時代的融合與平衡,履踐致遠,風禾盡起。
人間有味是清歡,萬人如海一身藏。
點評
文脈流暢,構思嚴謹。作者抓住材料中關于淡學這一論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體部分分三層:先言“淡學之利”,以時代背景作為出發點,我們需要“淡”;再言“淡學成為主流價值觀”,這樣的選擇有待商榷,分析問題,指出淡學不能解讀成躺平與擺爛;然后指出“‘淡’而不‘爛’,執而不拗”解決問題,尋找內心寧靜以適應時代競爭。
內容豐富,素材典型。文章從“既如此”“于是乎”“更何況”等連接詞引出分論點,表明態度。文中大量引用詩文增強了說理的深刻性與表達的鮮活性,如“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標題,以及“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等,無一不曲盡其妙,言辭恰切,一掃為用而用的嫌疑。開篇與收尾呼應,語言典雅華美。
歲月無負天地,此生濃淡相宜
情緒淡淡的,幾乎沒什么大波動;愛好淡淡的,問就是可以玩也可以不玩;說話淡淡的,回復起來基本就是“好”“行”“嗯”……最近,不少年輕人癡迷“淡學”,自稱是“淡人”。這樣的狀況讓人驚嘆,不禁開始反思背后的原因。
當下,社會節奏飛快,競爭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年輕人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面臨著不小的壓力。當他們付出了巨大精力和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中的回報后,可能會失落、難過,進而覺得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于是,會對一些事物喪失熱情和興趣,開始變得“淡淡”的。這,就是“淡學”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原因。
了解原因,是為了更好探究影響。應該說,“淡學”就像一把雙刃劍,所帶來的影響有利也有弊。
“淡學”的好處,在于能讓年輕人放慢節奏、舒緩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身心健康;此外,在一些方面“淡”一點,可以形成聚焦,進而在另一些方面“濃一點”,這也契合莊子所提倡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念。而“淡學”的壞處,是可能讓人變得麻木冷漠。當一個人長期“平淡如水”,可能會變得無欲無求、無悲無喜,進而成為聞一多筆下“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的絕望死水。這樣的狀況,相當可悲,應該極力避免。
洞悉利弊,是為了更好對待“淡學”。首先,我們應該把控好“淡”的程度。人生路上,我們可以酌情淡一點,保持“云淡風輕”的心境,但不能過于冷淡,喪失該有的人性溫度。要知道,生活上太淡,不在意一切,是冷漠無情;工作上太淡,不在乎結果,是躺平;學業上太“淡”,對成績無所謂,是擺爛。冷漠會傳染,將給社會帶來危害;而躺平擺爛則會讓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因此,這些均不可取。人生,不能太“談”。其次,也要有“濃”,且該濃時濃,該淡時淡。東漢名將馮異一聽到邊境有戰事,便摩拳擦掌,枕戈待旦。其報國情之濃,令人嘆服。然而,每當戰役結束,朝廷論功行賞時,他總會坐在大樹下,聽憑其他武將爭功。其名利心之淡,也讓人敬佩。真正的俊杰之士,當如馮異一般,在人生畫卷上著筆時有濃有淡——濃的是報國情,淡的是名利心。
蘇軾說:“濃妝淡抹總相宜。”讓我們理智看待“淡學”,做到淡而有度、淡中有濃,讓歲月無負天地,此生濃淡相宜!
參考資料
1.為什么那么多人想當“淡人”?網友瑪嘉烈兒的答案是:“因為情緒起伏太大了,容易內耗。”“淡人”所代表的平和感,便是當代年輕人在囿于內耗的困境中尋求的那一份自若與釋然,這種生活方式被視為精神狀態最穩定的象征。
“淡不是冷漠,也不是懶,淡只是為了維護內心的邊界與秩序。”一位“淡人”這樣說道。淡學某種程度上彰顯著一種樸素又超前的精神狀態:不再要求自己在他人的評價體系里得到認可,不再強求主流價值觀里的成就與意義。
“‘淡學’是當下年輕人面對現實壓力的一種應對方式。”上海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咨詢師王慧表示,“現在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信息、物質都非常踴躍的社會環境中,時時刻刻仿佛置身于一個波濤洶涌的海里,他們要面對各種明流、暗流,甚至泥石流。曾經的他們也會被卷入到各種‘流’中。但是經過了這一切之后,他們只想一件事情,就是像定海神針那塊大石頭一樣沉住。”
2. 國家衛健委心理治療師、高級心理教師曹大剛表示,這種“淡淡”的情緒是階段性的自我調整、自我積累和自我愈合,當人們經歷了冷靜的思考、積攢夠能量,就可以重新出發,迎接新生活。所以,“淡淡”階段可以看成是人生路上的驛站,最好的節奏應該是,面對不同事物時,都能給出相應且適當的情緒反應,讓自己像一篇樂章一樣有起有伏。
“對于年輕人秉持的‘淡學’理念,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畢竟這比‘躺平’的狀態要好很多,但我們也要引導年輕人能正確看待生活,迸發出原本應有的活力。”王慧說,“在追求內心平和與滿足的同時,不忘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將是這屆年輕人走向未來的重要課題。”
她建議“淡而不庸”,在“淡淡生活”的同時激發探索熱情。“年輕人更能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和打動,新事物、新項目的開發與接納程度也最高,我們可以通過提供給年輕人更多的發展空間、鼓勵他們嘗試探索新事物,從而激發他們的熱情,成為推動他們前進的內驅力,進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王慧說。
3. 何為“淡學”?
“淡學”所強調的這種“看淡”或者“看開”更多還是就結果的意義而言,而并非過程性地完全“放棄”。也就是說,“淡學”不能等同于“躺平”,而是仍然保持著某種持續性的跟進乃至奮斗。“普通”與“平凡”或許是社會多數人的常態,普通人該如何自處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年輕人在日益繁重的學業、擇業及工作壓力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專業及工作崗位,認清自身的特長、能力及其邊界之所在,以“平常心”來接受當下的現狀或許也是“淡學”的實質與積極意義之所在。
“淡學”是一種維護內心邊界與秩序的方式。它代表著一種樸素而“順其自然”的精神狀態,個體不再強求在他人評價體系中得到認可。對于當代不少年輕人而言,并不是只有以財富、地位及權力為代表的單一化的“成功”路線。更為重要的是,原有的“成功”式價值觀念會傾向于將“普通”與“平凡”視為某種失敗,如此社會常常就由“成功者/失敗者”兩類人群構成,正是這樣的“成功”式價值觀念與過度的成就動機導向,使得年輕人之中也出現了某些極端現象。某些青少年過度的爭強好勝常常也是長期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熏陶的結果,但如果能力不足或者其他條件所限,過度的爭強好勝可能會帶來相當的焦慮以至抑郁。甚至于個體為了競爭獲勝抑或只是嫉妒,突破底線地對他人采取不當措施以至人身侵犯,其結果無疑最終是害人害己的。
從這個意義而言,“淡學”實質上是接受某種多樣化存在的人生價值觀念,某種程度上隱含著對以富貴導向的“成功/失敗”二元觀念的抵觸與舍棄。中國傳統之中不乏這樣的思想與境界,例如“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等傳統價值觀念與行為實踐。當然,“淡學”本質上還是當代年輕人新興而帶有自由傾向的價值觀念,追求情緒的穩定和內心的平和,希望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
4. 發瘋,在成為卑微打工人和清澈大學生的心頭寶一年多之后,已經展露出了過氣的跡象。
現在全網最流行的時尚單品和社交面具,是——淡淡的;大家爭相認領的人設或者說努力想成為的樣子,是——淡人。
跟發瘋那般外放、激烈的癲味兒,和拼命積極熱愛生活的上涌雞血感都反著來,淡人既沒有一拳錘爆這個爛地球的陰暗想法,也對扮演快樂小狗提不起興致。
像是持續處于一種發過瘋之后的平靜、興趣盎然之后的倦意。精神狀態淡淡的,感情淡淡的,人生大事淡淡的,對待所有人和事情都是淡淡的。
5. “淡”學是社會變革期一定文化癥候的代表,其話語背后折射出當下青年群體對于身份認同的追尋。曼紐爾·卡斯特曾言,“認同是人們意義與經驗的來源,它是個體對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歸屬的一致性體驗。”在傳播初期,部分個體在媒介平臺的具身實踐和話語展演完成了群體共鳴的集得,在更多的闡釋和互動之中得到快速擴散和傳播。在一致性個體經歷和共有文化記憶的基礎之上,通過表情包、圖片、短視頻等符號化的表達方式以及儀式化的傳播模式,青年群體 構筑起自身屬于“淡”人或“濃”人、具備“濃”“淡”特性的身份認同,進一步推動關于“淡”學的集體記憶的塑造與鞏固。
6. 《三聯生活周刊》發文認為,年輕人也曾努力過,但是權衡過投入產出比,發現還不如不抱期望——隔絕了情緒,也就不會感到痛苦。GQ實驗室則列舉了“濃人”和“淡人”的不同,濃人更熱情好客,會花錢買可愛但沒用的東西。這樣看來,濃人更有野心和欲望,符合現代人應有的樣子,淡人則是后現代低欲望社會的產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