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五 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知識整合 1.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2.通過了解中共七大,認識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了解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指導意義。3.了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知道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4.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5.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意義。線索詳解重要紅色城市地點相關事件影響上海、嘉興召開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南昌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井岡山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共產黨員人數迅速增長,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瑞金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大膽探索與嘗試紅軍長征 是黨開始進行戰略轉移、北上抗日的起點遵義 召開遵義會議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寧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宣告長征勝利結束,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延安 陜甘寧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 成為黨領導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為抗戰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召開中共七大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西柏坡 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建設,對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建設有重大作用南京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宣告了國民黨南京政權的覆亡,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是黨領導人民解放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開啟了黨帶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歷史新任務召開一系列會議 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等認識 重要地點見證了黨的發展足跡和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歷程,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國家獨立和實現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拼搏精神,對傳承紅色基因和弘揚革命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黨歷史上的會議特征 會議 時間 成果黨的成 立及初 期探索 中共一大 1921年 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確定黨的中心工作,等等中共二大 1922年 重申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明確了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主要任務中共三大 1923年 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確定黨 的軍事 方針 八七會議 1927年 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古田會議 1929年 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轉折性 會議 遵義會議 1935年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共十一屆 三中全會 1978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指 導思想 中共七大 1945年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為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中共十五大 1997年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中共十六大 2002年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 2012年 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九大 2017年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道路 探索 中共七屆 二中全會 1949年 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把中國逐漸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為迎接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作了準備中共八大 1956年 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中共十二大 1982年 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共十三大 1987年 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和目標中共十四大 1992年 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中共十七大 2007年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的有效探索,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中共十九屆 五中全會 2020年 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認識 (1)中國共產黨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應運而生,又能在關鍵的歷史時期通過一系列重大會議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2)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黨歷史上的重要會議體現了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3)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百折不撓、敢于探索、勇于創新、與時俱進、走在時代前列的政黨黨領導民族復興經濟 建設 措施 (1)1950—1952年底,實行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從此成為土地的主人,這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1953—1957年底,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成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等;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建成武漢長江大橋;等等 (3)中共八大后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步形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4)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使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重大 轉變 (1)新中國成立初期:由私有制經濟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轉變 (2)改革開放后: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國民經濟平衡協調地穩步發展;從學習蘇聯模式到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意義 (1)對國家發展: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對綜合國力:國家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3)對國際地位: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4)對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質量改善 (5)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思想 建設 成果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義 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建設;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指明了方向民主 法制 建設 措施 (1)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2)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頒布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特點 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由本國國情決定意義 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實現;使廣大人民群眾有序地參與國家法治建設;使政府的決策更加科學化、合理化民生 建設 措施 進行土地改革,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恢復國民經濟;實施“一五”計劃;領導三大改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新農村建設意義 維護了廣大人民的利益,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使廣大人民分享了改革發展的成果,提高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外交 政策 (1)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改革開放新時期:①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③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成就 (1)20世紀50年代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2)1971年,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20世紀70年代,中日、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 (3)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發起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多次舉辦全球性重要會議意義 為我國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祖國 統一 措施 (1)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2)在“一國兩制”構想的指導下,1997年,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導下,海峽兩岸人員往來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意義 (1)理論意義: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現實意義: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力地推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進程,維護了世界和平科學 技術 原因 (1)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 (2)改革開放后:改革開放的實行,綜合國力的增強;黨和政府對科技的重視;教育的發展;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奉獻;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成就 “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載人航天科技、青蒿素、高鐵等意義 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國防安全;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軍事 建設 措施 (1)陸軍:發展成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 (2)海軍:新中國成立前夕成立華東軍區海軍;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陸續研制了多型艦艇,裝備了核潛艇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3)空軍:在陸軍基礎上建立,后來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改革開放以來,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 (4)導彈部隊:1966年,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 (5)新時代強軍之路: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意義 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安全保障;有力地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人民 生活 原因 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表現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意義 緩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黨的工作中心的轉移時間表現相關史實原因1927年城市→農村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起義軍進攻大城市失敗,意識到城市里敵人力量強大,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1949年農村→城市人民解放戰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會議)經過三大戰役后,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繼續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工作方式已經不適應中國革命的需要1978年階級斗爭→ 經濟建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適時調整方針政策,確保決策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