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六 大國史與大國關系知識整合 1.知道英國1640年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進程,了解《權利法案》、《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人權宣言》和《拿破侖法典》等文獻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這些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2.通過了解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3.知道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和國際聯盟,了解戰后戰勝國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4.通過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認識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5.通過了解美國和日本經濟的發展,歐洲聯合趨勢的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線索詳解美國史與中美關系一、美國的發展歷程領域事件概況經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是其中的領先國家,到1894年,工業總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經濟大危機 1929年爆發于美國,造成美國工業生產大幅下降,貿易總額急劇減少;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口激增羅斯福新政 (1)1933年,羅斯福采用國家干預手段扭轉經濟形勢,使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 (2)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采用國家干預手段發展經濟的新模式二戰后 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政治 獨立戰爭 1775—1783年,在華盛頓的領導下,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發表《獨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宣告美國誕生,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制定1787年美國憲法 確立了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南北戰爭 是1861—1865年進行的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政治 頒布《解放黑人 奴隸宣言》 1862年頒布,廢除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制,解放了黑人奴隸,調動了黑人參軍的積極性,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維護了國家統一參與侵華戰爭 參與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并攫取利益;參與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并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參加一戰 1917年,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參加二戰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開始反法西斯戰爭,最終獲勝國際 關系 加入協約國 1917年,加入協約國一方,戰后成為戰勝國構建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 先后參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處于主導地位,促成戰后國際體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 大戰與美國 (1)1942年1月,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1945年2月,與蘇聯、英國主持召開雅爾塔會議,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美蘇冷戰 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開始;1949年,主導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對抗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后,冷戰結束一超多強 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欲建立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受到中國、日本、俄羅斯、歐盟等國家或國家聯盟的制約科技 成就 工業革命時期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第二次工業 革命時期 成就最突出的國家之一:貝爾發明了電話,愛迪生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等,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福特公司開創流水線生產汽車,等等第三次科技 革命時期 美國是領先國家;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20世紀90年代以后,信息化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特征之一崛起 原因 (1)主觀:實現國家獨立,維護國家統一,均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了障礙;利用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發展經濟;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不斷進行制度創新與完善;地理位置優越 (2)客觀:歐洲強國的衰落二、中美關系的發展關系 時期 原因 表現敵對 19世紀中期— 20世紀20年代 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對外擴張;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國門被迫打開 (1)美國充當英法的幫兇,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2)美國人華爾率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美國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實力大增,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加緊對外擴張 (1)甲午中日戰爭后,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 (2)美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一戰后,美國主持召開華盛頓會議,促成《九國公約》的簽訂,實現其“門戶開放”等目的合作 二戰期間 法西斯尤其是日本法西斯成為中美兩國共同的敵人 (1)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中國的抗戰支援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戰爭;美國在軍事、經濟上援助中國美“扶蔣 反共” 人民解放戰 爭期間 美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獨占中國,遏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 美國援助國民黨對抗中國共產黨敵對 1949年— 20世紀60年代 美蘇冷戰對峙,中國屬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1)美國對中國采取軍事包圍、外交孤立、經濟封鎖的政策 (2)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趁機侵擾中國邊境,入侵臺灣海峽;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并取得勝利走向正常 化并建交 20世紀 70年代 美國在美蘇冷戰對峙中處于劣勢;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1)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合作與 沖突 20世紀 80年代至今 (1)合作:中美兩國的共同需求 (2)沖突:美國推行霸權主義 (1)合作:加強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2)沖突:美國干涉臺灣問題、香港問題,中美貿易爭端,等等日本史與中日關系一、日本的發展歷程改革 大化 改新 646年開始,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明治 維新 (1)1868年開始,學習西方,全面改造日本 (2)是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使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強大后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侵略 擴張 (1)元朝末年到明朝中期,倭寇侵犯中國沿海地區,戚繼光等軍民聯合抗倭,基本消除了倭患 (2)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1900年發動并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獲得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華盛頓會議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計劃,使日本在遠東的擴張得到遏制 (4)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三省;1936年,建立法西斯專政,二戰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 (5)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 (6)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后 崛起 (1)二戰后,追隨美國,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冷戰,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戰略伙伴 (2)二戰后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利用美國的扶持,引進最新科技成就等,促進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1968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強烈,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二、中日關系的發展時期 特征 原因 表現古代 和平交往 唐朝前期中國國力強盛,制度、文化先進 日本學習唐朝,進行大化改新沖突 明朝中期中國國力減弱,日本國內動蕩 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戚繼光等抗倭近代 侵略與 抗爭 (1)明治維新后,日本成為資本主義強國,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2)中國國力衰弱,屢受西方侵略且戰敗 (1)日本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先后發動和參與了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31—1945年侵華戰爭 (2)中國的抗爭:鄧世昌、丁汝昌等勇戰日軍;掀起五四運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日戰爭,最終贏得勝利 (3)中國學習日本:康有為、梁啟超等掀起維新變法,主張學習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 (4)日本侵占中國權益: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出兵強占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租借地;在巴黎和會上,日本攫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特權現代 敵對 中日分屬冷戰的兩個陣營 日本追隨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敵視政策合作與 沖突 (1)中日關系緩和,中國綜合國力提升;中日經濟合作符合兩國利益 (2)日本不愿正視歷史 (1)1972年,中日建交 (2)合作:中日加強了經濟合作,共同致力于亞太地區的和平,中日和平交往是主流 (3)沖突:日本否認侵略歷史,美化侵略;等等俄國史與中俄關系一、俄國的發展歷史改革 彼得一世 改革 (1)沙皇彼得一世即位后進行的向西方學習的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技為目標 (2)使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1861年農 奴制改革 (1)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存在農奴制殘余新經濟 政策 (1)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把社會主義和市場聯系起來,發展商品經濟 (2)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0世紀 下半葉 赫魯曉 夫改革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 夫改革 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等;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造成重工業與輕工業、新興產業嚴重失衡;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戈爾巴喬 夫改革 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最終導致蘇聯解體戰爭/ 革命 參與侵 華戰爭 參與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1900年,參與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參加一戰 參加三國協約,在東線發動戰爭,中途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 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蘇俄參加二戰 (1)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聯開始衛國戰爭 (2)1941年,贏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3)1943年,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成為蘇德戰場和二戰的轉折點對外 關系 締結軍 事同盟 (1)20世紀初,與英、法組成三國協約 (2)二戰期間,與中、英、美等26國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構建雅爾 塔體系 二戰后期,與英、美主持召開雅爾塔會議,基本確立了戰后世界格局美蘇冷戰 二戰后,領導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進行冷戰對峙;主導成立經互會,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對抗資本主義陣營;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走向瓦解推動多 極化趨勢 俄羅斯繼承蘇聯的大部分遺產,成為當今制約美國稱霸、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社會主 義建設 蘇聯建立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工業化 建設 (1)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到1937年,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2)特點: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 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業集 體化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進行,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蘇聯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公布 (2)表現:在經濟方面,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權力高度集中 (3)影響:使蘇聯快速躋身工業化強國之列,并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但存在著弊端,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二、中俄關系的發展歷程特征 時期 表現侵略與 反抗 19世紀50年代—80年代 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1900—1901年 侵略:俄國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反抗: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合作 十月革命后 中國引進馬克思主義,蘇俄幫助中國建立共產黨組織,支持國民革命運動新中國成立后 蘇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援助中國“一五”計劃對抗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關系逐步惡化正常化 20世紀80年代末 關系實現正常化合作 蘇聯解體后至今 逐漸形成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英國史與中英關系一、英國的發展歷史特征 事件 概況崛起成為 “日不落帝國”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擴展到英國(莎士比亞),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礎英國資產 階級革命 (1)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殖民擴張 與掠奪 近代英國殖民地遍布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 (1)在美洲:建立殖民地,掠奪原料,傾銷工業品 (2)在非洲:販賣黑奴(“三角貿易”),傾銷英國工業品 (3)在亞洲:①侵占印度并進行殖民統治;②對中國,走私鴉片,發動兩次鴉片戰爭,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并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工業革命 (1)率先開始并完成,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2)代表成就:“珍妮機”、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走向衰落 一戰 為爭奪世界霸權,與法、俄組建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相抗衡,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取得勝利,但實力遭到削弱凡爾賽— 華盛頓體系 先后參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參與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但美國等國通過華盛頓體系取得了和英國同等的軍事地位,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實質上遭到削弱二戰 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參與國:參與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員;參與諾曼底登陸戰役謀求復興 二戰后 (1)實力削弱,國際地位下降,經濟上依賴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加入北約 (2)因發展需要,1973年加入歐共體,1993年成為歐盟成員國脫離歐盟 2016年,英國開始“脫歐”公投;2020年,正式“脫歐”二、中英關系的發展歷程時期 特點 史實兩次鴉片 戰爭前后 獨立侵華→ 聯合侵華 (1)鴉片戰爭: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八國聯軍 侵華時期 進一步擴 大侵略權益 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第一次世界 大戰后初期 侵犯中國主權 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英國等西方列強無視中國的戰勝國地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 友好合作 (1)1942年,中、英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英共同對抗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 (2)1943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發表《開羅宣言》,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20世紀50— 90年代 敵視→ 中英建交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一起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 (2)1972年,中英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97年,中英兩國實現了香港政權的和平交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美俄關系的發展歷程特征 時期 原因 表現勾結 一戰前 共同掠奪在華權益 美國、俄國共同參與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侵略掠奪中國的利益合作 一戰期間 爭奪世界霸權 美、俄同在協約國一方作戰沖突 一戰后 兩國社會性質不同 在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上,美國作為主導國排斥蘇維埃俄國,并支持蘇俄國內的反動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俄政權戰時同盟 二戰期間 法西斯成為兩國共同的敵人 (1)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共同參加雅爾塔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創造了條件全面對抗 二戰后至 蘇聯解體 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冷戰對峙,最終形成兩極格局合作與沖 突并存 1991年 至今 世界局勢變化;國家利益的需要 總體上,美俄關系走向正常化,但既有合作又有沖突美日關系的發展歷程特征 時期 原因 表現侵略 19世紀中期 日本閉關鎖國,經濟落后 美國使用武力打開日本國門,迫使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勾結 20世紀初 掠奪在華權益,劃分“勢力范圍” (1)甲午中日戰爭后,共同參與瓜分中國狂潮 (2)1900—1901年,共同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一戰期間,同在協約國一方作戰沖突 一戰后至二戰期間 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損害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 (1)華盛頓會議上,美國制約了日本在中國的勢力擴張,便利了美國在中國的擴張,為美日對抗埋下了隱患 (2)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3)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加速日本投降進程占領 二戰后初期 防止日本法西斯勢力復辟 美國獨占日本并對其進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扶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 冷戰開始后,美國大力扶持日本;朝鮮戰爭期間,從日本訂購軍需用品,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競爭 20世紀80年代 至今 美國實力相對削弱;日本經濟實力增強 (1)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美日在經濟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日本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不再完全跟隨美國(1)大國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建立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制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善于學習但絕不簡單照搬別國發展模式;在國家力量的指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2)中國吸取世界其他大國崛起的經驗教訓,堅持和平崛起。試分析其對世界政治發展的意義。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有利于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3)歷史上的大國崛起對我們今天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 注重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增強綜合國力;改革政治,推動政治民主化;發展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走和平發展道路。(4)改革開放后,我國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原因有哪些 古代中國“和為貴”的歷史傳統;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需要;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借鑒世界大國興衰的經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