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大單元縱橫政治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建立并不斷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經濟封建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絲綢之路開通,對外貿易興起思想文化由獨尊法家到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科技與文化有突出成就;道教產生,佛教傳入中國民族關系秦漢與匈奴的和戰;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流和聯系對外交往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考情回放時間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題序12、1611、12、1611—2題型填空題、問答題填空題、問答題填空題—選擇題分值891—2知識點 秦漢時期的經濟重心;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以農為本政策的原因、治國措施及作用 秦朝的都城;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秦滅六國的原因;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作用 秦朝建立的時間 — 秦始皇推行的經濟措施考查熱度 ★★★★趨勢分析 本單元是陜西中考的高頻考點,主要考查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命題素材多以文字材料為主,也涉及歷史地圖等。 2025年重點關注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意義、“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及影響、絲綢之路、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等知識點。 (2024·陜西)秦始皇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推行的經濟措施是 ( )A.鹽鐵專賣 B.設市舶司 C.統一貨幣 D.推行墾荒回歸教材秦始皇 秦統一中國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通過了解秦朝統一,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一、秦始皇 秦統一中國 [七上P44~45]秦始皇 簡介 秦始皇(嬴政),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評價 (1)功績:①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創立 制度;③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④北擊匈奴,修筑長城,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鞏固了邊疆地區 (2)過失:①賦稅、徭役、兵役沉重;②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毀了文化;③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終導致秦朝滅亡秦統一 中國 背景 (1)客觀:戰國時期的連年戰爭,各諸侯國的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2)主觀:①秦國經過 ,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時間 公元前230—前221年概況 (1)兼并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后攻滅六國,完成統一,建立秦朝,定都 (2)開拓邊疆:秦滅六國后,又北進南下,對邊疆地區進行開拓和經營,管轄范圍大為拓展意義 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的封建國家 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七上P45~48]秦朝的中央 集權制度 目的 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內容 (1)皇帝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 ,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 (2)中央機構:皇帝之下,設 (掌管行政)、 (掌管軍事)、 (掌管監察),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 (3)地方制度: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 ,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影響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秦朝鞏固 統一的措施 目的 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措施 內容 影響文化 統一文字,將 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經濟 以秦國的 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 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統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了經濟的發展交通 (1)車同軌: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 (2)修馳道: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馳道 (3)鑿靈渠: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 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促進了各地交通往來軍事 派大將 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西起 ,東到 ) 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確保了北部邊防的鞏固意義 (1)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和平穩定 (2)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圖片 秦朝形勢圖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小錢幣,大歷史認識:中國古代貨幣經歷了從金屬貨幣到紙幣的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及商業貿易的發展。(1)變化:從幣制混亂到幣制統一;從金屬貨幣到紙幣;逐漸規范,便于攜帶。(2)原因:國家統一;商品經濟發展,對貨幣需求量增加。(3)影響:促進了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發展;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1)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才形成的。(2)秦漢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經共同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3)近代時期各民族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各階層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締造了由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新中國。(4)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制定了完善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地區的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向心力進一步升華。秦的暴政 陳勝、吳廣起義 秦朝的滅亡 楚漢之爭 [七上P50~53]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秦的 暴政 (1)秦始皇:賦役沉重;法律嚴苛;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實行 (2)秦二世:將宮女和工匠殉葬;殘殺兄弟姐妹,屠殺文武大臣;殘酷剝削民眾陳勝、吳 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 起義,攻占陳縣后,建立了“ ”政權。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起義最終失敗。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秦朝的 滅亡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劉邦、項羽等反秦力量迅速崛起。項羽在 中殲滅秦軍主力,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取咸陽,秦朝滅亡 楚漢 之爭 秦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這場戰爭歷時4年,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西漢的建立 “文景之治”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早期發展的過程。一、西漢的建立 [七上P54~55]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漢高祖)建立漢朝,定都 ,史稱西漢 休養生息 政策 內容 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并將因戰亂等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影響 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二、“文景之治” [七上P55~56]背景漢高祖及其繼任的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 政策 措施(1)生產方面:注重農業生產,提倡 ,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 (2)賦稅方面: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 (3)法律方面:重視“ ”,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 (4)生活方面: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表現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影響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為漢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經濟基礎三、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七上P57~61]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王朝背景(1)政治上:西漢初, 和地方豪強地主兩股勢力強大,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2)思想上:漢初,統治者奉行“ ”的政策,諸子百家的學說盛行,不利于中央統治 (3)經濟上: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 (4)軍事上:匈奴族不斷南下襲擾措施 政治 (1)頒布“推恩令”:采納 的“ ”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 (2)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思想 文化 (1)接受董仲舒 的建議,把 立為正統思想 (2)在長安興辦 ,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經濟 (1)收回鑄幣權: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 (2)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3)平抑物價: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軍事 組建騎兵隊伍,開始大舉反擊 。其中,派衛青、霍去病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公元前119年的 (戰役),使匈奴再無力與西漢對抗 影響 (1)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 時期 (2)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東漢的建立 光武中興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黃巾起義 [七上P63~66]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東漢的 建立 背景 公元9年,外戚 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政權不久便被農民起義推翻 概況 公元25年, (光武帝)稱帝,定都 ,史稱東漢 出現 原因 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影響 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外戚宦官 交替專權 概況 東漢中期以后,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輪流把持朝政,任用親信,誅殺異己影響 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黃巾起義 概況 東漢后期的朝政腐敗,時局動蕩不安。184年, 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最終被鎮壓,起義失敗 影響 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圖片 西漢形勢圖 東漢形勢圖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對西域的管理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一、張騫通西域 [七上P67~69]西域 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 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張騫 通西域 背景 西漢初年,匈奴從西域不斷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王朝十分被動過程 第一次 第二次時間 公元前 年 公元前119年目的 聯絡西域 夾擊匈奴 開辟通往 的道路,加強與西域的交流聯系 作用 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意義 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為 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絲綢之路 [七上P69~70]陸路 背景 張騫通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路線 (起點)→ →西域→中亞、西亞→大秦(古羅馬) 交流 內容 中原西域陸路 作用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海路 時間 時期 路線 (1)山東沿岸→黃海→朝鮮、日本 (2)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和 (今斯里蘭卡) 作用 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圖片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 絲綢之路示意圖三、對西域的管理[七上P70~71]西域 都護 公元前 年(漢宣帝時期),西漢朝廷設置 ,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班超經 營西域 東漢明帝時,派 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班超在西域期間派甘英出使 ,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 歷代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管轄造紙術 扁鵲 《黃帝內經》 張仲景 華佗 《史記》 佛教的傳入 道教的產生知道兩漢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一、造紙術 [七上P72~73]概況 (1)西漢: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 (2)東漢: 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 影響 (1)紙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促進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2)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扁鵲 《黃帝內經》 [七上P74]扁鵲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總結出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黃帝內經》戰國問世,西漢時期編定,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三、張仲景 華佗 [七上P74~75]張仲景 簡介 東漢末年名醫成就 寫成了《 》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發展了“ ”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 地位 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稱為“ ” 華佗 東漢末年名醫,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了“ ”,創編出了“ ”,幫助人們強身健體 四、《史記》 [七上P75~76]作者 (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 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地位中國古代第一部 通史 影響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五、佛教的傳入 道教的產生 [七上P76~77]佛教的傳入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河南洛陽的 始建于東漢,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的產生東漢末年, 創立了太平道, 創立了五斗米道 參 考 答 案真題精粹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經濟方面,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在全國流通,C項正確;鹽鐵專賣是漢武帝時期為鞏固大一統局面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A項;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排除B項;推行墾荒是清朝統治者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回歸教材知識點1中央集權 商鞅變法 咸陽 統一的多民族 皇帝 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制 小篆 圓形方孔半兩錢 蒙恬臨洮 遼東知識點2“焚書坑儒” 大澤鄉 張楚 巨鹿之戰知識點3劉邦 長安 休養生息 以農為本 三十稅一 以德化民諸侯王 無為而治 主父偃 推恩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儒家學說 太學 五銖錢 匈奴 漠北戰役 鼎盛知識點4王莽 劉秀 洛陽 光武中興 民族矛盾 張角知識點5新疆 138 大月氏 西域 絲綢之路 長安 河西走廊漢武帝 錫蘭 60 西域都護 班超 大秦知識點6蔡倫 傷寒雜病論 治未病 醫圣 麻沸散 五禽戲司馬遷 紀傳體 白馬寺 張角 張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