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作文模擬寫作:“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寫作解讀及范文賞析【作文題】在人們感嘆“越來越卷”的當下,提倡“無用之用”是否比提倡“有用之用”更具智慧?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談談你的思考。【寫作解讀】本作文題是作為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百家爭鳴”的單元寫作任務進行的,站在現代立場重新審視了諸子的文本與思想,嘗試打通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聯:一方面回歸文本,在“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的辨析中促進經典閱讀;另一方面立足當下,聯系“人們感嘆‘越來越卷’的當下”這一時代背景,推動同學對于個體與社會的自覺反思。本作文題中涉及的兩個核心概念“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直接出自《莊子·人間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其具體事例的闡述出于課內文本《五石之瓠》:惠子借五石之瓠嘲諷莊子學說的“大而無用”,莊子卻借用不龜手之藥在宋人與客兩者手中不同的用法帶來的不同結果提示思維轉變的重要性,隨后就五石之瓠提出“保留事物本身的狀態、打破主客體對立融為一體”的用法來提倡超越世俗功利目的、實現生命本真價值的用法,以此“無用之用”回應惠子的批判。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兩個對立的核心概念的內涵:“有用之用”指向世俗功利,它是對事物進行改造以達到主體功利的目的的用法;而“無用之用”則是非功利之用,也即保留事物本真的狀態,在主客一體的過程中實現生命價值的用法。但當我們回歸必修下第一單元“中華文明之光”單元中學習的《庖丁解牛》中,會發現“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并不全然對立,庖丁沉浸于解牛而達到的藝術的審美的境界背后是對牛的“無用之用”的體現,但同時“其技善哉”的評價又讓我們看到了其中“有用之用”一面,這是莊子在繼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道在物中”思想的體現。由此可見,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實則在“道”的視野觀照下并不矛盾,消弭對立在實現物我生命價值的“無用之用”也是一種能產生功利價值的“有用之用”。在傳統經典的文本中充分理解兩個概念之后,我們依然需要回到題干之中看到“在人們感嘆‘越來越卷’的當下”這一前提限定,同時也需要關注出題人實際在“是否….更具智慧”的寓言表達中暗示了對兩個觀點(“提倡‘無用之用’比提倡‘有用之用’更具智慧”以及“提倡‘無用之用’不比‘提倡有用之用’更具智慧”)中后者的傾向性。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思考,提倡“無用之用”比“有用之用”更智慧是有道理的,正是因為高度競爭當下社會人們習慣于以功利的視角對待事物,這種“有用之用”雖然符合社會的做法,充分激發個體的能動性,從而促進、推動社會發展;但是正如不龜手之藥之于宋人,習慣于“有用之用”的想法會使人陷入固化思維,不僅會在同質化的思想中削減社會活力,更會在將物視為工具的過程中逐漸將人也作為工具物品對待,從而消解異化人的價值。所以提倡“無用之用”的智慧就在于保全人的價值,以轉變思維方式來重新用“人”的方式對待“人”,在充分發揮個體獨特性的過程中跳脫內卷的怪圈。但是,提倡“無用之用”的個體獨特性背后也勢必會帶來削減社會性的問題,不能否認存在著因為打破主客對立而喪失主體性磨滅能動性的風險存在。通過兩者分析不難看出其各有利弊,提倡“無用之用”的智慧存在于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而提倡“有用之用”的智慧則是從社會全體發展層面進行的考量。出題人在這一問題中表現出的傾向性,可能是有感于社會上以個體生命價值為由消解社會屬性的極端“躺平擺爛”行為,以此推動同學們深入思考個體與群體間存在矛盾的話題,但借由傳統經典的研習我們早以擁有能統一這兩種小智慧的更大智慧——以“道”的視角去看待事物,“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就能夠經由人的行為而得到統一。【佳作展示】有無共以為用《逍遙游》中講道,惠施與大瓠的故事,表達了他認為瓠之大而“無用”,而莊子用”不龜手之藥”的故事,提示對待一事物有不同視角,從多維度看待事物價值,“有用之用”是惠施從一己實用角度考慮而得到的,是其一己的價值判斷,而莊子則顯得因物而用隨順物性。如今在這個“越來越卷”的時代,人們重視事物的價值,從自身角度出發,考慮事物對自己是“有用”還是“無用”,如此評判事物的價值,的確實用,但并非具有智慧。忽視事物在其他維度的價值,是心思狹隘的。回到大瓠和不龜之藥的故事,以大瓠而言,雖然“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但“以為大樽而浮手匯湖”則恰盡其材。莊子之用,較之惠施用以盛水之類,如此悠然瀟灑,達到了合天之道的境界,自然不復偏執于自我一隅,展開另外的視野觀照世間萬物,能了解乃至欣賞時間千差萬別的紛紜物性。這么看來,“無用之用”更具智慧。但是,惠施以實用角度出發,他所說的也并沒有錯,作為大瓢瓠落無所容,莊子之言確實從治理的角度無用于亂世。我們不能只看到事物的原初之性,而忽略甚至否定它的實用之性。“無用之用”和“有用之用”都是具有智慧的。在現在,提倡“有用之用”會讓人們只在乎實用價值,忽略事物的本性而變得功利。提倡“無用之用”,則會讓人們臻于無己之境,過度尊重其性而依循為用。實際上,對待一事物完全可能有不同視角的觀察乃自運用,事物的價值顯現在各個角度與各層維度。只有同時關注到“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并將其有機結合。我們要提倡無用之用,是鼓勵人們探索生活的多樣性,追求非功利的價值,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一種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有用之用的重要性,確保在追求無用之用的同時,不忽視了社會的基本需求和發展,最終無用之用和有用之用有機結合,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智慧與幸福的大門。點評:作者沒有將探討的重點落于“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的對立上,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敏銳得認識到了事物價值的多重性,看到了兩者之間的表層對立僅僅是認知視角造成的差異,從而將論題的重點落回這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智慧之上,提出兩者“有無相生之為用”的觀點,不僅以老莊之道指引我們突破當下生活的困境,也同時賦予了老莊思想在當下生活的新的內涵。有用無用的名與實現代社會飛速向前,出于個體對“脫節”、“淘汰”的焦慮,“超前”、“內卷”、“贏在起跑線”成為熱詞,越來越多的事物被打上有用或無用的標簽,“有用之用”被再三強調。而現代人愈發沉重的生活壓力、漸趨匱乏的精神世界則在光彩奪目的“有用”名頭下泛起陣陣隱憂,激起對“無用”與“有用”名實關系的重新審視。對于“有用”,用后見效是其詞中之意,做了后沒有效果、效果不能量化、或者量化后微小到不足以彌補為之耗費的人力成本與機會成本,就不能稱為“有用”。如此來看,“有用之用”天生具有強目的性與趨利避害性,講求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雖然看似站位并不高,不過任何領域的發展進步實則都離不開基于“有用”視角的比較與追求。在效率的比較下產生不滿足感,進而才會有改造與創造的動力,一個個量的改進又推動整個社會質的進步。5G、互聯網、人工智能,一個個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無不彰顯著“有用之用”的意義。不過雖然物理上的阻隔被突破,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由自動化的機器代勞,可人們似乎并未體會到應有的自由與輕盈,反而在極端功利主義的反噬下于焦慮和浮躁中愈陷愈深。“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可謂精妙的概括,危機感的刺激下個體瘋狂追求一個個打著“有用”名頭的目標,將生活填得滿滿當當,卻忘了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作所為,實為“無用”。個體的這種迷失又進一步匯聚成一個社會的狂熱,被打上“無用”標簽的事物無人問津,“有用”的門前則站滿了太多本不與之適配的人。而這又激起更大烈度的競爭,加劇著人與人間的冷漠,陷入正消解著人這一獨特而理性主體的惡性循環。于是,以“無用之用”作為抵抗的可能便不難理解。“無用之用”不強調效果,更準確地說,是不強調效果的可量化,而尋求一種精神滿足與自我成長。如果說“有用之用”更偏向于手段的務實性與高效性,“無用之用”則主張目的的正當性與自然性。天地間萬物包括人都有其天性,順性而為,或浮乎江海,或歸于園田,于狂熱中多一份清醒,便得一份逍遙。這對“有用之用”的“鞭策”下已不堪重負的人們確實是一種深沉的人道主義關懷,已然展現出拒絕與藐視荒誕現狀的強大力量。不過,過度強調無用之用同樣會適得其反,空談誤國便是“躺平”現狀的諸多前車之鑒,這樣的“無用”名為“無用”,實則有害。“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看似矛盾,實則都由人為主體統一起來,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將人物化為手段會消解人,只強調形而上的目的性又只會淪于空想。不因社會的高速發展而迷失目的,也不因空想目的而停滯不前,“于熱鬧中著冷眼,于冷落處存熱心”,或許“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的共同智慧才是當今社會癥候的一貼良藥。點評:文章開篇迅速對材料關鍵詞進行回應,引入對“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名實之辯的重新審視。接下來,小作者對當下社會個體乃至群體向“有用”生活的嚴重傾斜,失去靈魂與現實的平衡、失去對自然敏銳的感知力的現狀展開深入剖析,成熟生動的語言背后又不乏鞭笞力度。整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小作者跳脫出了對“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關系的淺顯認識,而是關注到二者內部看似矛盾實則有機統一的內核。在莊子哲學中,爭辯背后反映的是現實之中個體的糾結。社會價值實際上是多元的,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并不代表個體成為單一的工具,過度偏向其中任何一方都會使個體生命和人格難以保全,小作者也敏銳地發現了二者實則“都由人為主體統一起來,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將人物化為手段會消解人,只強調形而上的目的性又只會淪于空想。”有無相生促發展“無用之用”指順應事物本身價值能開發出的鮮為人知的創造性用法,如莊子引大瓠為大樽,開拓出了尋常事物的另類用法;“有用之用”指事物被創造產生時的本來用途,也是為大部分人所認可的世俗功利之用,如惠子用大瓠以盛水漿或剖之為瓢,遵循了事物的常規用途。如此看來,“無用之用”的運用本是少于“有用之用”。但將兩者都置于“越來越卷”的當下時,比起“有用之用”更加提倡“無用之用”確實也有其合理性。在整個社會“內卷”的大背景下,人們只能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在一次次過去的“最好”中為現在的“更好”而拼搏,只求在不斷內卷的社會中能夠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這樣的情況下,僅僅遵循為前人所開發出的且已被時間不斷實踐的“有用之用”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正如歷史上每一個跨時代的創造起初都是起源于那一個小小的、無法滿足的需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放棄既有的“有用之用”,轉而去開拓更多的“無用之用”便成了深陷“內卷”旋渦中人們的唯一選擇。而這種順應時代而為所帶來的益處也很顯而易見。對個體而言,這種尋找“無用之用”的做法開拓了他們的思維,促進了他們的個體發展;對社會而言,個體行為的積累能夠促進社會上事物的更新換代,同樣推動了社會發展,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誠然,“無用之用”在這些方面能夠更好地與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功績時代相契合,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在這樣“內卷”的時代下,遵循“有用之用”,而非過度追求“無用之用”也有其合理性。正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有用之用”是經過前人和時間的檢驗的,是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凝結出的智慧。因此,僅從用效來談,“有用之用”便比“無用之用”更為踏實和可靠。且我們必須明確,創造出“無用之用”的前提,便是對既有的“有用之用”已經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有了“有用之用”的基礎,才能有“無用之用”的誕生。而在當下,若你為了創造“無用之用”而逐漸理解品味“有用之用”的意義時,為順應時代而去追求“無用之用”的想法逐漸沉淀,你會重新思考,再次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有用之用”能夠使個人的發展更加穩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越來越卷”的惡性循環,同樣具有合理性。盡管兩方都具有合理性,但從根本上來說,二者并不矛盾,并且可以隨著時間的演變而相互轉化。所以在越來越卷的當下,選擇哪方都要基于自己的需求作出選擇。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洶涌的時代浪潮中真正抓緊自己的一葉扁舟。點評:從本文清晰的文章結構就可窺見作者的思維能力,全文基于界定展開論證,精準而深入地回應題干中隱藏的“為什么在人們感嘆‘越來越卷’的當下,提倡‘無用之用’比‘有用之用’更具智慧”以及“為什么在人們感嘆‘越來越卷’的當下,提倡‘無用之用’不比‘有用之用’更具智慧”這兩個問題,時刻抓住現代的生活特點提出了非常獨特的看法——也即“無用之用”只能建立在“有用之用”存在的前提之上——敏銳地把握到出題人批判的“以無用之用去消解有用之用”的社會現象,從而打通對立的兩者,找到我們當下的生活之道。成為"有用""無用"的理中客在后工業化發展的當下社會中,“有用”的高科技機械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生活水平提升。與此同時,“內卷”成為了快節奏發展時代的關鍵詞,功績主義的泛濫驅使人們自我意義的迷失,提倡“有用之用”還是“無用之用”的選擇再次登上舞臺。毋庸置疑,“有用之用”的追求是推動社會進步有效的催化劑。“有用之用”即求實用價值。惠子眼中的瓠可用容物、盛水,無一不是用于便捷生活。早期文明陶器的出現,工業革命時因機械解放生產力推動的經濟騰飛,以及后工業化社會中AI科技為人民生活提供的無限便利,等等,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社會階段的行進都是依靠對“有用之用”的追求。在如今并不平靜的國際環境與后現代化趨勢中,各國工業科技競爭“內卷”,唯有科技軍事實力“卷”到頂尖水平才能保障國民安定,不難看出追求“有用之用”是立足世界、民族繁榮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提倡“有用之用”不可被放棄。但“內卷”無疑會促使人們過度追求“有用之用”,而這也會將生命推向數字化、計量化的極端。對“實用”與“效果”的追求無疑會為工具理性和功績主義提供溫床,模糊行動的意義,自我存在的價值也會因盲從社會標準而被忽略,一味跟隨社會前行腳步而自我迷失,這就是只提倡有用之用的必然結果。那么提倡“無用之用”是否更具智慧?“內卷”風氣影響下,個人價值與存在意義已經形成了刻板標準,社會中人們已有了機械化同質化的趨向,越來越多的人因被判定為無用的“大椿樹”而焦慮內耗,否定自我,此時追求“無用之用”不僅可以平衡心理,轉換視角看自我價值,還得以使人們重新審視社會活動意義,再定義內卷目的的本源,平衡“內輕外重”的失調,找回迷失的自我。同時,“無用之用”也提倡人們注重自我內心的成長,是安撫焦慮,陶冶情操的一味良藥。從這來看,提倡“無用之用”不僅是異化勞動有效的阻斷器,也是完善社會上層建筑并實現自我價值的思想基礎。然而,只追求無用之用同樣會走向消極擺爛的極端,過度追求獨善其身會使人逃避社會責任與義務,對精神世界的過度探索也會指向虛無主義,倘若將偏執思想主流化會導致消極避世,這也是只提倡無用之用的必然結果。此時,提倡無用之用還是否智慧呢?如馬斯諾的需求理論一樣,對有用之用的追求是必要的基底,對無用之用的追求是自我存在價值與意識的實現與提高。失去“無用”的“有用”只會停滯不前;失去“有用”的“無用”也只是空中樓閣,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立足社會需要二者適配的融合,在當下社會中,我們應當積極履行責任義務,注重內在思考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點評:這篇文章審題準確,核心概念界定清晰貼切,思路是典型的二元概念思路。先闡述越來越卷的當下提倡“有用之用”的必要性及過度追求“有用之用”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損害,然后針對過度提倡“有用之用”的問題分析倡導“無用之用”的智慧以及二度思辨過度追求“無用之用”的消極影響,最后從馬斯諾的需求理論出發點明自己的主張,即在越來越卷的當下社會,融合“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既積極履行責任義務,又注重內在思考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看上去是一篇中規中矩的文章,但有兩個特別值得同學學習的地方。一是選材,小作者在闡述提倡有用之用的必要性時,著眼于提倡有用之用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從早期文明、工業革命、后工業化時代的進步以及當下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下倡導有用之用的意義等方面論證觀點,視野開闊,立足點高。二是關注文章層次之間的內在關系。二元概念文章很容易寫成先闡述一個概念,再闡述另一個概念,忽視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而這篇文章,在提出倡導“無用之用”時是從過度追求“有用之用”的弊端出發,闡述倡導“無用之用”必要性的理由如“轉換視角看自我價值”“提倡人們注重自我內心的成長”正是針對過度追求“有用之用”忽略自我存在的價值,“一味跟隨社會前行腳步而自我迷失”。這樣的思維,既使文章議論具有針對性,又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關注文章內在層次還體現在各段開頭的連接詞上,“毋庸置疑”“但”“那么”“然而”等詞語引出的觀點或問題將文章的層次自然展開,很好地體現了小作者的寫作功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