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6.3 測量密度導學目標1.物理觀念(1)理解測量液體和固體密度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以及使用量杯(量筒 )測量體積的方法。2.科學思維學會測量物質的密度方法。提高實驗操作能力。3.科學實驗通過實驗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的方法和技巧。4.科學態度與責任(1)通過量筒或量杯的使用,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2)通過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導學重點測量固體、液體的密度的方法 。導學難點測量不同狀態物質的密度的方法。導學課時 1課時導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導學過程課前導學1. 根據公式ρ= / ,要測出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物體的 和 。質量可由 測量,形狀規則固體的體積可以用 測量、計算,液體的體積可以用 測量。2.使用量筒時,應將其放在 臺面上; 注入液體時,可用膠頭滴管滴加到所 的量。待附著在內壁上的液體流 來,再讀數;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頂部在同一 線。3.量筒不僅可以測 的體積,還可以測量不規則 的體積。我們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 ,并使水面對準某刻度值,記錄此時 的示數。然后,用 拴住小石塊,將其輕輕放入量筒并 在水中。此時水面升高,再記 的示數,兩次量筒的示數之 就是小石塊的體積。如圖所示石塊的體積V= cm3。4.測量小石塊的密度。(1)用托盤天平測量出小石塊的質量 m如圖1所示,m= g;(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用滴管加水使水面對準某刻度值 V1。然后,用細線拴住小石塊,將其輕輕放入量筒并浸沒在水中,記錄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 V2。如圖2所示,小石塊的體積V= cm3 ;(3)根據公式 ρ = / 計算出小石塊的密度為 g/cm3。課堂導學1. 根據公式ρ= / ,要測出物質的密度,需要測出物體的 和 。質量可由 測量,形狀規則固體的體積可以用 測量、計算,液體的體積可以用 測量。2.量筒不僅可以測 的體積,還可以測量不規則 的體積。我們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 ,并使水面對準某 值,記錄此時 的示數。然后,用 拴住小石塊,將其輕輕放入量筒并 在水中。此時水面升高,再記 的示數,兩次量筒的示數之 就是小石塊的體積。如圖所示石塊的體積V= cm3。3.測量小石塊的密度。(1)用托盤天平測量出小石塊的質量 m如圖1所示,m= g;(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用滴管加水使水面對準某刻度值 V1。然后,用細線拴住小石塊,將其輕輕放入量筒并浸沒在水中,記錄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 V2。如圖2所示,小石塊的體積V= cm3 ;(3)根據公式 ρ = / 計算出小石塊的密度為 g/cm3。4.測量鹽水的密度。(1)用鹽和水配制一杯鹽水,用天平稱出它們的質量,鹽水和燒杯的質量如圖所示,質量m1= g;(2)把燒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記下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cm3;(3)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鹽水的質量m2= g,則量筒中鹽水的質量m= g,量筒中鹽水的密度ρ= g/cm3。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達標練習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密度是物質的一種重要特性B.利用密度可以鑒別物質C.利用密度選擇材料,滿足不同需要D.利用密度,不可能發現某種新的物質2. 一瓶礦泉水被喝掉了一半,則剩下部分水的密度將( )A.變大B.變小C.不變D.原來的一半3. 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某金屬塊的質量和體積,實驗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金屬塊的質量為27.2gB.金屬塊的體積是40mLC.金屬塊的體積是30mLD.金屬塊的密度是2.7g/cm34.2024年6月26日下午,嫦娥六號探測器的返回艙在北京開艙。眾所周知,嫦娥五號一共帶回了1731克月壤,其密度與干燥的細沙接近,則月壤的體積最接近 ( )A.109 cm3 、B.106 cm3C.103 cm3D.1 cm35. 小明在測量牛奶的密度時,實驗步驟是:(1)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1;(2)將牛奶倒入空燒杯中,測出燒杯的牛奶的質量m2;(3)將燒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測出牛奶的體積V。然后計算出牛奶的密度。所測牛奶的密度比真實值( )A.偏大B.偏小C.不變D.都有可能參考答案課前導學1. 質量,體積,天平,刻度尺,量筒。2.水平,需要,下來,水平。3.液體,固體,量筒,細線,浸沒,量筒,差,20 。4. 24 ,10 ,2.4 。課堂導學1. 質量,體積,天平,刻度尺,量筒。2.液體,固體,量筒,細線,浸沒,量筒,差,20 。3. 24 ,10 ,2.4 。4. 69 ,20 ,46 ,23 ,1.15 。達標練習1.D;2.C;3.D;4.C;5.A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