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上24古人談讀書 課堂實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古文朗讀方法。2.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從中獲得啟發。3.通過比較閱讀,積累古代經典文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教學重難點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從中獲得啟發;積累古代經典文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1.老師覺得我們班的同學很聰明,舉手也很積極。更難能可貴的是,大家的學習能力都很強。所以老師很想了解一下,大家為了讓自己更快地掌握知識,都有哪些小妙招?(生自由說)2.怪不得大家的學習能力這么強,原來有這么多妙招。那么我們的先輩們在學習時,又會用上什么樣的方法,讓他們的學習事半功倍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人談讀書》,齊讀課題。二、學習《讀書有三到》〈1〉讀文章師: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朱熹的讀書方法。這篇小古文沒有什么生僻字。我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同學們認真聽,他的讀音是不是都讀準了。(相機指導)師:我再請一個男同學來讀。師:讀得很不錯。小古文不單單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好停頓。這篇文章的第二句話很長,停頓的點我們更加需要注意。(出示停頓)誰來讀一讀。(指名讀)師:下面我讓我們班的女孩子來讀一讀這句話。師:男孩子們,我們也來試試。師:停頓已經沒什么問題了,小古文我們還要讀出一定的韻味。在這篇古文中,最后一句話最特別,它是以問號結尾的。有誰知道,這是一句什么問句嗎?(反問句)師:哪個字是代表反問?(豈)師:誰來試著讀一讀這句話,讀出反問的語氣?師:是啊,結尾處語調微微上揚,就有反問的感覺了。我想請一個一列同學來開火車讀這句話。師:相信此時,大家都能很好地朗讀這篇小古文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2〉明意思師:這篇小古文的意思并不是很難,大家在預習的時候,有哪個字詞覺得不好理解的嗎?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解決。(重點解決“余”“嘗”)師:現在誰愿意試著來翻譯一下這篇小古文?師:翻譯得很不錯,誰還想來嘗試的?師:大家都會了嗎?請同桌之間相互翻譯〈3〉知道理師:剛才大家說得都很熱烈,想必小古文的意思都已經明白了。這篇文章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作者的觀點呢?(指名說)師:原來,抓住關鍵語句,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梳理文章了。作者說,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你同意他的說法嗎?(指名說)師:作者是怎么樣將這個道理有條理有邏輯地告訴我們的呢?請大家完成作業本上的思維導圖。(完成后交流,教師點評)師:那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心不在此,而讀不進書的事情呢?(生交流說)師:看來啊,朱熹說得一點也沒錯,學習需要我們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才可以。〈4〉背文章師:像朱熹這樣的至理名言,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里。要想把這篇文章記住,我們可就要像朱熹說的一樣,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準備一下。師:時間到,現在我請同學來背背看。(請兩名學生)師:現在老師把所有文字都去掉,你們還會背嗎?三、拓展《讀書三有》過渡:其實古時候的文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讀書學習方法。在我們發下的練習紙上,老師就提供了我們清代曾國藩先生,他對讀書的觀點。〈1〉讀古文師:這篇文言文相對不好讀,你們先聽老師讀。師:誰愿意來讀一讀?(指名讀,齊讀)〈2〉明意思師:那這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結合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試著翻譯。(指名翻譯)〈3〉知道理師:在這篇文言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是哪幾句話?四、比異同〈1〉說相同師:老師現在把朱熹和曾國藩的兩篇文章放在了一起,大家看看,有什么相同之處?生:都寫了讀書,并且都說了三點內容生:文章的首句都直接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觀點。〈2〉說不同師:同學們真會讀書,那么我們再聚焦文章的論述部分,看看兩篇文章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呢?生:在《讀書三有》中,作者進行了舉例說明,這是朱熹這篇文章中所沒有的。師:是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一樣。可能大家不容易發現。不過沒關系,老師和大家合作著讀一讀這幾句話,大家可能就有新的發現了。生:朱熹是說心不到怎么樣,而曾國藩是說有志,有恒,有識會怎么樣,兩者的論述是相反的。師:是啊,大家一讀就知,很聰明。那么接下來我們給兩篇文章變個戲法,朱熹這篇,我們改寫成,心到、眼到、手到會怎么樣,曾國藩這篇我們改寫成無志,無識,無恒會怎么樣。大家試著動筆寫一寫吧。(寫完之后交流)五、課堂總結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讀書要心到,眼到,手到,也知道了讀書需要有志,有識,有恒。那么這些僅僅只能用在讀書上嗎?師結:是的,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如此,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擁有,并且在未來的道路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板書設計24古人談讀書心到 眼到 手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