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這塊出土于四川的畫像磚,刻畫了東漢時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圍墻、長廊、前后院、堂屋、望樓等,是東漢豪強住宅的縮影。豪強與東漢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動蕩有直接關系。東漢王朝是如何建立的?當時政局有哪些特點?又是怎樣走向衰亡的呢?東漢宅院畫像磚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13課 東漢的興衰1.知道東漢建立和光武中興的基本史實,了解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知道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是導致東漢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黃巾起義加速了東漢的滅亡。(歷史解釋、唯物史觀)3. 通過學習東漢的興衰史,認識到重視民生等措施是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家國情懷)素養目標第13課 東漢的興衰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1.漢室衰落材料一: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為幼主,或為昏君,導致外戚勢力坐大,西漢帝國日衰。——七上部編版教材材料二: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民)饑饉…死于道,以百萬數。 ——《漢書 谷永傳》政治上:依靠外戚,大權旁落,朝政腐敗經濟上:土地兼并,賦役沉重,百姓流離失所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2. 王莽篡漢時 間:建立者:國 號:影 響:公元9年王莽新西漢滅亡材料: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于市道。——《漢書·王莽傳》復古改制第一,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第二,把奴婢稱為“私屬”,不準買賣;第三,評定物價,改革幣制。施政加劇了社會動蕩,激起各地農民起義。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3.東漢建立時間:都城:建立者:國號:公元25年洛陽劉秀(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身于河南南陽郡地方豪族。九歲時,父親病故,由叔父撫養成人,叔父罷官后回鄉以耕種為生。曾到都城長安,進入太學求學,高才好學。公元22年,作為漢宗室的劉秀參加綠林起義,在反王莽戰爭中立下戰功。劉秀在河北廢除王莽苛政,釋放囚徒,恢復漢制,贏得民心。在取得官僚、地主支持后,與農民軍決裂,趁機擴張勢力。漢,史稱東漢劉秀稱帝后怎樣完成統一的?削平群雄,完成統一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4.光武中興(目的)根據材料和教材,思考光武帝建國之初面臨著哪些問題 劉秀接手的是一副殘破至極的爛攤子——經濟蕭條,社會動蕩?!暗湌偽唇?,兵連不息,刑法彌深,賦斂愈重……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房舍)丘墟,田疇蕪(荒蕪)穢(雜草)……匹夫僮婦(兒童婦女),咸(都)懷怨怒。—— 《后漢書·馮衍傳》經濟衰微,社會矛盾尖銳。如何治國→根據材料分析當務之急是什么?(目的)目的:鞏固對全國的統治;穩定社會局面;恢復和發展經濟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4.光武中興(措施)材料一:(漢光武帝)詔曰:“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皆一切免為庶人。”——《后漢書·光武帝紀》材料二:“田租三十稅一,如舊制。” ——《后漢書·光武帝紀》材料三:建武二年(26年),(漢光武帝)下詔“其令中都官、三輔、郡、國出系囚,罪非殊死一切勿案,見徒免為庶人。” ——《中國古代史》措施 目的(作用)經濟釋放奴婢,禁止殘害給予土地,減輕田租減輕刑法,釋放囚犯增加了勞動力,緩和了階級矛盾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4.光武中興(措施)材料四:“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br/>——《后漢書·光武帝紀》材料五: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經過整頓,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后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措施 目的(作用)政治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簡化了政務合并郡縣,裁減官員監督官吏,懲處貪官污吏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4.光武中興(措施)材料六:東漢政府將羌人、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民族內遷?!吨袊糯贰?br/>措施 目的(作用)經濟 釋放奴婢,禁止殘害 增加了勞動力,緩和了階級矛盾給予土地,減輕田租 減輕刑法,釋放囚犯 政治 合并郡縣,裁減官員 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簡化了政務監督官吏,懲處貪官污吏 民族關系允許北方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加強了民族團結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4.光武中興(影響)“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br/>——《后漢書》東漢擊鼓說唱俑這件說唱俑于1957年在四川成都出土,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制成。頭戴圍巾環繞的小帽子,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赤腳;身體前屈,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揚起伸直,腳掌向上;左臂下抱著一圓形的鼓,右臂前伸,手執鼓槌,似作說唱狀。他的面部表情十分豐富,聳肩伸頭,眉開眼笑,表現出活潑、詼諧、憨厚的神態。從他的表情和動作上,我們仿佛看到他的說唱表演進入精彩之處,不禁手舞足蹈起來。通過這件塑造得惟妙惟肖、極為傳神的說唱俑,我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當時民間藝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當時雕塑藝術的水平高超。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4.光武中興(經濟的發展)東漢擊鼓說唱俑農業:①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王景治理黃河,使被淹沒的土地變成了良田。手工業:①冶鐵、制瓷等手工業發展較快。②當時發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提高了冶煉質量。③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比較“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指出統治者政策的共同之處。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西漢文帝景帝東漢光武帝統治者目的政策措施結果鞏固統治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1)重視農業生產;(2)開放山林川澤;(3)減輕田租;(4)減輕刑罰;(5)緩和與匈奴的矛盾。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啟示: ①統治者要以民為本、改善民生、發展經濟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等。二、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1.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影響: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反復出現,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導致民生困苦,社會混亂。二、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2.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影響:幫助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豪強大族東漢綠釉陶水亭東漢車馬出行壁畫(局部)極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莊,擁有巨額財富,役使大量農民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有的豪強長期擔任朝廷中的要職,世代為官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二、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3.影響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豪強大族勢力膨脹政治腐朽割據地方動搖東漢統治,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三、黃巾起義1.背景(元嘉元年)京師旱。任城、梁國饑,民相食。(永興二年)蝗災為害,五谷不登,人無宿儲。——《后漢書》①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時局動蕩。②階級矛盾尖銳,反抗情緒在民間蔓延。③自然災害頻發三、黃巾起義2.概況時間: 領導者:口號:過程:特點:結果:影響:184年張角“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創教,策劃起義→起義爆發,頭裹黃巾→東漢調軍,鎮壓起義!歷時9個月被鎮壓下去,失敗。一場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的統治,東漢名存實亡沒有推翻東漢三、黃巾起義3.知識拓展州牧割據黃巾起義爆發后,地方州郡亂作一團。東漢王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改刺史為州牧,派重臣出任,統領地方上的軍政事務,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勢力逐漸膨脹,甚至不聽從朝廷的命令,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州牧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三國鼎立合作探究你從東漢的興亡中吸取到哪些歷史經驗和教訓?東漢初統治者順應民心,釋放奴婢,減輕田租,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懲處貪官污吏,緩和民族矛盾.....東漢末統治者不得民心,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廣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人民團結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①成由儉、敗由奢。②得民心者得天下,統治者要順應民心。③要善于調整統治政策。1.“(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長安,更始降,旋為赤眉所殺。光武則乘機南下,攻下洛陽,并定都于此。”后世稱“光武”建立的政權為( )A.西漢 B.東漢C.蜀漢 D.后漢B素養提升2 .漢代某皇帝統治時期,陸續下詔“復三十而稅一”“復五銖錢”“釋奴婢”“并官省職”,這些措施使社會逐步安定。該皇帝統治的時期被稱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B素養提升3.下圖所示為東漢光武帝統治時期的施政措施,其帶來的社會影響是( )A素養提升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和矛盾A. 恢復經濟并鞏固統治B. 激化了民族矛盾C. 造成了貪官污吏現象D. 導致了朝政腐敗4 .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東漢諸帝多不永年”,他認為“國家當氣運隆盛時,人主大抵長壽,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獨東漢則不然”。這直接導致的政治后果是( )A.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B.東漢政權名存實亡C.軍閥割據局面出現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D素養提升5 .據《后漢書·皇甫嵩傳》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向(響)應,京師震動”。黃巾起義得到天下響應的主要原因是 ( ?。?br/>A. 農民首次領導起義 B. 朝政腐敗引起人民不滿C. 諸侯王的勢力強大 D.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B素養提升思維創新東漢的興衰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黃巾起義1.漢室衰落2.王莽篡漢3.光武中興4.社會發展: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施政加劇了社會動蕩,:社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農業、手工業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2.豪強大族勢力膨脹1.黃巾釀禍2.名存實亡:一場有組織的大規模農民大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名存實亡感謝大家聆聽!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