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活動課: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教材分析本課是本冊教材的最后一課,以活動課的方式呈現,以“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為題,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發現展開解讀,并通過搜集各種相關資料加以梳理和總結,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悠久性,認識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多元性等特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該活動課還與教材每課課前的導語相呼應,共同體現了新教材的編寫特點之一——注重史料實證。同時該活動課涵養其他核心素養,富有鮮明的歷史學科特色。教學目標(1)通過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發現成果的解讀,以考古實物證據來說明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了解人類從原始社會走向階級社會的發展趨勢。(2)通過運用考古發現成果說明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結論,初步學會從實物資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進行論述的歷史學習方法。(3)通過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時間點與空間分布的梳理與再現,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格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學重難點及突破重點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過程。難點如何運用歷史方法和跨學科知識進行史料實證和分析其特點。教學突破本課的重點是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知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知道一些考古遺址。為了降低本課的教學難度,課前讓學生自主搜集和本課相關的一些重要、典型的遺址和文物,以及相關的故事等,課上通過合作學習繪制圖表、舉辦成果交流活動等形式進行內化,落實核心素養。教學設想基于本課活動課的特征,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課上盡量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堂的學習,通過手工制作文物展示、思維導圖比拼、試當遺址解說員、多角度展示歷史敘事等形式分組展示調研成果,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內涵。此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知識與能力的融合,在探索中不斷生成并加以總結。最后布置實踐活動作業,體驗活動課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達到本課活動的目的。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泱泱中華,巍巍華夏,回顧本學期的內容,同學們一定有許多感受,請你們來分享一下。學生自由表達。師:同學們的感受都非常深刻,不僅知道要從多角度去評價歷史事物,還知道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更樹立了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的史料實證意識。同學們肯定也去過許多博物館和歷史遺址,看到了許多文物。今天,我也為大家準備了一個文物,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板書課題。【設計意圖】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二、教授新課1.出示良渚古城遺址的玉鉞組合示意圖良渚古城遺址的玉鉞師:鉞身兩面刃部上角均有良渚神人獸面紋圖案,兩面刃部下角均有神鳥圖案。2.展示考古過程和結論師:考古學家整體復原了墓葬后發現,這是地位尊貴的墓主人隨葬品,是國王威儀與權力的象征。這說明什么呢 生: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證明距今約5000年前,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師:沒錯!考古證明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形成 中華文明發展進程呈現怎樣的特點呢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展開跨學科的探索。3.活動過程(1)根據課前搜集的材料類別,選擇中華文明起源的相關考古發現成果,組建若干小組,進行研究。(2)小組成員根據自身長處或感興趣的方面進行分工,選定合適的題目及研究對象講行調查了解。(3)運用各種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如調查、觀察訪談、查閱圖書、查找圖片、網絡搜索、博物館、遺址遺跡等,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并加以整理和編排。(4)小組成員在一起對有關材料進行研究、討論,并確定選定主題的研究成果及展示形式,如文字報告、展板、思維導圖或課件展示等,其中應包含中華文明起源和初步發展的時間過程、地理分布情況、代表性遺跡和遺物等基本信息。全班同學在觀摩和討論的基礎上,對各組的研究所得進行評議,選出“最佳演示獎”“最佳合作獎”“最佳學科融合獎”“最佳手工獎”等。以上活動環節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展示,教師適時加以點撥指導,適時出示相應的視頻、幻燈片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師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為主題進行總結。【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用;同時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總結本課師:本課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學生自由暢談。師小結:歷史的車輪是勇往直前的,新時代下,我們更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多樣的手段、發散的思維為中華民族的文明貢獻自己的力量。板書設計略教學探討與反思本課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學生將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簡單整理,效果還是很好的。如果將活動盡量放給學生,讓學生不用受到時間的約束、主題的限制,效果應該會更好。在教學方式上,除了跨學科教學,教師也可以嘗試項目式教學。-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