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溫故知新1._____年,_________建立東晉,定都_____。東晉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實行_____政治,登基大典時,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___________________。2.東晉初期在_______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復黃河以南部分地區,但最終未能恢復中原,_________年,東晉滅亡。3. 420—589年,____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_______________四個朝代。這些朝代都在_________(今南京)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4.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北方人______,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____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__。江南___________優越,社會__________,南方統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努力。5.南朝時的_______是當時商業最活躍的大都市。317司馬睿建康門閥王與馬,共天下祖逖420南宋、齊、梁、陳建康南遷勞動力生產工具生產技術自然條件比較安定政策支持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建康導入新課 在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北段,有一個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從這里走出的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統一北方。在此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統治者。一次著名的戰役給拓跋部的崛起提供了機會。2這是什么戰役?導致了什么后果?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1.淝水之戰東晉十六國形勢圖東晉與前秦對峙圖十六國時期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地區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前秦統一北方其中,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一度統一了北方。1.淝水之戰時間雙方目的東晉和前秦383年前秦苻堅旨在統一全國特點結果東晉打敗前秦以少勝多影響投鞭斷流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東山再起思考:中國古代有哪些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成語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瓦解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局面。1.淝水之戰結合材料,概括淝水之戰中前秦失敗的原因材料一:在進攻東晉一事上,苻堅未能聽從王猛建議,一意孤行,大舉南下,最終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材料二:前秦軍隊前后千里,戰線過長,力量分散,到達淝水前線時只有30萬人。……前秦初戰失利后,荷堅登上壽陽城樓,遠望北面八公山上的草木,誤以為都是晉兵,開始有所畏懼。……秦軍想乘晉軍渡河時將其消滅便答應后退,不料一后退便陣腳大亂。晉軍乘機進攻,打敗秦軍。前秦東晉①苻堅驕傲輕敵,一意孤行;②前秦指揮不當,戰線過長③前秦軍心不齊;④前秦戰術失誤①東晉將領指揮得當;②東晉軍民團結一心;③東晉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①指揮者心態②戰略戰術③人心向背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建立與統一①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②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面臨的問題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內遷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人己無明顯區別。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困難重重。北魏孝文帝即位時才5歲,由祖母馮太后臨朝聽政。馮太后進行一系列改革,推動了鮮卑族漢化,促進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響很大。馮太后去世后,他繼續推行改革。孝文帝拓跋宏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者措施北魏孝文帝遷都:遷都洛陽(494年)推行漢化措施:①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③改鮮卑姓為漢姓;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影響①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族拓拔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2.北魏孝文帝改革思考:下列材料和圖片分別說明了孝文帝的哪一改革措施?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大,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魏書. 咸陽王禧傳》①官員在朝廷上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北魏帝王出御圖②以漢服代替鮮卑服;2.北魏孝文帝改革思考:下列材料和圖片分別說明了孝文帝的哪一改革措施?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拓跋 元 步六孤 陸拔拔 長孫 賀蘭 賀達奚 奚 獨孤 劉乙旃 叔孫 勿忸于 于丘穆陵 穆 尉遲 尉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孝文帝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四家的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六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③改鮮卑姓為漢姓;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3.北朝政權更替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在北方設立了六個軍鎮,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來自北方的威脅大大減輕,軍鎮的作用減少,地位降低。六鎮軍人對此十分不滿,導致兵變。背景3.北朝政權更替政權更迭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577年,北周滅掉北齊,北方重歸統一,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背景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表現—①生產生活上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將畜牧業生產轉變為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還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魏晉墓葬壁畫《耕牛圖》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漢族學習胡床、胡凳魏晉墓葬壁畫《采桑圖》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表現—②政治制度上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表現—③文化上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北朝樂府《木蘭詩》漢人演奏少數民族樂器圖胡旋舞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表現—④心理上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各族相互認同感日益加強,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影響民族關系的特點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族的大交融。①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②并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說明了少數民族對華夏的認同感,強調少數民族政權的合法性。4.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改變了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課堂小結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戰北朝政權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十六國時期背景影響背景概況前秦統一北方東晉以少勝多,前秦瓦解滅亡,北方分裂混戰措施北魏建立與統一;統治出現危機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表現①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②為隋唐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課堂小練1. 壽縣(安徽境內)城北的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南臨淝水,北瀕淮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成語“草木皆兵”的情景即發生于此。與此相關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赤壁之戰 C.官渡之戰 D.淝水之戰2.魏晉南北朝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一般被泛稱為"五胡"呂思勉《中國通史》講到“一到隋唐時代,而所謂五胡,便已泯然無跡”,意在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 )A.民族交融加強 B.商業貿易繁榮 C.政治清明穩定 D.中外交流頻繁3.與早期佛像相比,云岡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飾已具有漢族服飾的風格和特色,這是由于 (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遼宋和戰4.“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張( )A.改穿漢服 B.使用漢語 C.改用漢姓 D.與漢人通婚5.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強了北魏實力,推動了歷史進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兵強馬壯 B.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 C.孝文帝遷都洛陽 D.順應了民族交往、交融的潮流DAC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