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課標內容要求 解析通過了解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 了解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即了解起義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等概況。 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即知道秦的建立及建立后實行的一系列統治措施及暴政,最終短命而亡。隨后,西漢建立。二、教材分析本課位于統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本單元以秦漢時期為時間段,講述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從地位看,本課起著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上承第9課的秦統一中國,對秦朝的統治措施有所補充,展現了秦統治殘暴的一面,最終短命而亡。秦朝被推翻后,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打敗了項羽,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為第11課學習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從內容看,本課內容包括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之爭。其中前兩部分內容之間是因果關系,即秦的暴政是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內容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三、教學立意本課以“一明一暗”兩條線貫穿課堂,以明線“秦亡之因—秦亡之路—秦亡之后”為主線,“感悟民心重要性”為暗線。明線從本課三個子目可以清晰看出,暗線縱觀本單元的編排可以發現:秦的滅亡、項羽的失敗、西漢和東漢的滅亡,都離不開“民心”的重要性。以古鑒今,一個朝代的興衰,一個人物的成敗,都在于“選擇”二字,通過學生活動“夢回大秦 叱咤風云”,在學生的觀點中提煉出:擇世所趨(歷史趨勢),擇民所需(民心所向),讓學生從活動中感悟道理。從單元整體考慮,對于秦始皇這一爭議性較大的人物評價,將放在單元新課結束后,安排一個課時進行,課題內容為“歷史人物評述——千面秦皇、雄才漢武”。四、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6班學生,學情如下:1.知識儲備:經過前文學習,對秦朝的建立和統一的措施有一定了解。通過預習和閱讀教材上明確的表述,知道陳勝吳廣的起義是因為秦的暴政,知道劉邦和項羽不同的性格特點,但是對于秦朝滅亡和楚漢之爭劉邦取勝的根本原因一知半解,需要老師引導提煉觀點。2.學習特點: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強,平時課堂比較積極,男同學的積極性相對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帶動課堂思考的氣氛。較多同學大膽回答問題的勇氣仍需加強。3.認知水平:學生接觸歷史學科時間不長,認知水平、綜合和分析能力有限,運用歷史術語描述歷史事件的能力比較欠缺。在講課中教師盡可能采用生活化、情境化的設計,適當使用圖片、地圖等資料,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歷史,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歷史術語進行表達的意識。通過層層設問,初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和方法。五、教學目標課標內容要求 單 元 目 標 本 課 目 標通過了解秦朝統一、 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 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 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3.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 4.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 1.通過梳理和概括學習內容,了解秦漢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重要的史事,能夠學會識別相關歷史地圖中的重要信息。 2.通過閱讀教材和史料,嘗試運用史料分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意義,了解秦漢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體情況,初步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3.通過小組討論,探討秦漢王朝敗亡的原因,初步認識農民階級反抗殘暴統治、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 4.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初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1.通過完成時間軸,能夠理清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西漢建立的時序。 2.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圖文史料,能概括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能初步運用不同史料印證歷史觀點。 3.借助《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概述陳勝吳廣起義的概況,識讀地圖,理解“大”字含義。 4.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5.通過創設情景“穿越時空 夢回大秦”,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五、教學重難點重點:秦暴政的表現;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難點:理解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和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戰爭性質的變化六、教學過程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情境 引入 上節講到秦始皇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希望千秋萬世一直傳下去,但是剛剛傳到二世,就發生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 [課本劇]:陳勝吳廣起義片段(四名學生演繹) [教師講述]: 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一歷史事件嗎? 他們為什么要起義呢?他們成功了嗎?強大的秦朝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共同尋找秦滅亡的真相。 通過學生小品,營造歷史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追問,引發學生思考,也為后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結論作鋪墊。講 授 新 課 任務一:尋秦亡之因——秦的暴政 【教師講述】下面,讓我們立足時空看秦史,填寫學案上的時間軸,請兩名同學上臺板演。 【教師講述】秦朝建立后,展示出強盛的國力,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秦留下來的壯觀遺跡,同學們知道有哪些嗎? 展示兵馬俑、空心磚圖片,感受秦國力的強盛。 組織學生計算秦朝存在的時間 【過渡】強大的秦朝為什么只存在了區區十幾年?這要從秦的統治說起。 【教師講述:】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50頁,閱讀第1、2段,指出秦統治的特點(急于求成和暴虐)。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設問:秦朝征調哪些人去服徭役和兵役?(青壯年的男子) 展示秦人口數據圖 【教師講述】:2000萬人口中,除去婦女、老人、兒童,再加上大量被征調的人,家里的田地還有多少青壯年男子去耕種?(所剩無幾)田地不夠人手耕,有什么后果?(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面對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兵役,人們為什么不逃呢?(引出:殘酷的刑法并適當補充史料) 歷史觀點需要不同的史料互相印證。你還能從課本上找到其他材料來證明秦刑法的殘酷嗎?(P51 出土的秦朝刑具圖片) 【教師講述】:這種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的方法,稱為“二重證據法”。看來,同學們已初步形成這種論從史出的意識。 面對秦的暴政,人們怨聲載道,議論紛紛,秦始皇能忍受這種非議嗎? 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秦始皇做了什么?(焚書坑儒——嚴重阻礙了思想和學術的發展) 【過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繼位,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嗎? 哪位同學可以列舉秦二世的罪狀?(殘害百姓、殘殺手足、屠殺大臣、窮奢極欲)可見,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了。 不僅如此,秦二世還寵信奸臣趙高,有一個成語跟趙高有關,同學們知道嗎?(指鹿為馬) 【過渡】假如你生活在秦的暴政之下: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兵役、嚴苛的刑法等,你會怎么做?(忍?逃?反?) 這時,一場暴雨,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任務二:探秦亡之路——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概況與意義 展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學生活動:穿越時空,夢回大秦。時間的巨輪把你送回了公元前209年,目睹了陳勝、吳廣起義的全過程。請你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2分鐘討論) (學生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我看到陳勝吳廣從 出發,高呼口號 ,他們沒有 ,于是,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先后攻占了 ,建立 政權,他們向西進攻,直逼咸陽,但是跟秦朝訓練有素的軍隊比,他們沒有 ,也缺乏 ,靠 支撐了六個多月,最終失敗。 從學生的口述中,提取信息:沒有經驗(歷史上第一次);直逼咸陽(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靠意志、精神(首創、鼓舞) 得出起義的意義。 【教師講述】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形象,因此,司馬遷是這樣評價的。 材料: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亡秦,由涉首事也。 ——摘自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引導學生識讀《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中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的大片粉紅色區域,回歸課題,理解 “大”字含義。 2、探究活動: 有人說:“如果不下雨,陳勝、吳廣就能按期到達,就不會有起義,秦朝就不會滅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我同意/不同意,因為……) 【教師小結】可見,秦的暴政,導致了陳勝吳廣的起義,最終走向滅亡,正如杜牧在《阿房宮斌》中所說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巨鹿之戰 【過渡】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誰接過了反秦的大旗?(項羽、劉邦)其中,項羽帶領的起義軍在一個地方消滅了秦軍的主力,你們知道嗎?(巨鹿)有一個成語與這場戰役有關(破釜沉舟) 請一位同學簡單講述成語故事。 【教師講述】從他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的英勇善戰和英雄氣概,最終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主力。 如果說項羽采用的是物理攻擊,那劉邦采用的就是魔法攻擊。他抓住時機,率軍進軍咸陽,與百姓約法三章,秦朝統治者投降,標志著秦朝的滅亡。 【過渡】秦滅亡后,天下太平了嗎? 接下來,一場長達四年的戰爭開始了。 任務三:析秦亡之后——楚漢之爭 1、楚漢之爭 有一種棋跟楚漢之爭有關,同學們知道嗎?(象棋:楚河漢界)同學們還知道哪些跟楚漢之爭有關的成語或故事嗎?(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鴻門宴、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搶答環節: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52的內容,回答問題: 楚漢之爭的交戰雙方是誰?結果如何?爭戰的目的是什么? 【過渡】既然楚漢之爭的目的是爭奪帝位,那這場戰爭屬于農民起義嗎? 問題思考: 出示秦亡前后劉邦項羽領導的戰爭對比表,填寫并思考:兩個階段的戰爭都屬于農民起義嗎?為什么? 【教師講述】楚漢之爭最終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可能有同學疑惑,驍勇善戰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什么會失敗呢? 【總結提升】 回歸板書,回顧主干知識,明確邏輯關系。從秦的興亡可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是曲折而艱辛的,強大的秦朝滅了,英勇善戰的項羽敗了,現在,歷史的巨輪再次滾動,派你夢回大秦,叱咤風云 【學生活動】 夢回大秦 叱咤風云 你叫李閑,帶著兩個月的歷史知識,夢回大秦…… 成為了秦始皇或項羽的謀士,獻言獻策…… 回答的框架: 我是 的謀士 我建議他 因為 預設學生回答: 建議秦始皇:輕徭薄賦,減輕刑罰,不要好大喜功,要順應民心…… 建議項羽:重視人才,善于用人(重用蕭何、韓信、張良)。要采納范增的意見…… 在學生的觀點中提煉:擇世所趨(歷史趨勢),擇民所需(民心所向),讓學生從活動中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任務四:總結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完成時間軸,識記重要知識點,對課文達到宏觀理解,培養時空觀念, 強秦與秦滅對比,形成視覺沖擊,引發思考。 引導學生學會研讀教材文本,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學會概括。 通過問題鏈,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初步形成論從史出的意識,落實史料實證素養。 通過講述成語故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創設情境,引發共情,為下一子目學習做鋪墊。 創設情境,通過第一人稱的角度,對照地圖復述起義的過程,培養口述歷史的能力和識圖能力,檢測課前預習。通過提煉學生的回答,幫助學生理解起義的意義,培養歷史解釋素養。同時完成課后活動第2題。 補充史料,輔助學生學習,培養史料實證素養。 引導學生識讀地圖,回歸課題,理解“大”字含義 通過小組討論,理解秦的暴政與農民起義的因果關系,突破難點,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觀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受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檢測,活躍課堂氣氛。 通過對比分析,明確農民起義的概念,理解前后戰爭性質的變化,化解難點。 在活動中完成P53材料研讀任務。 在活動中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初步培養唯物史觀素養。 開放性問題,多角度評價學生,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導從擇世所趨、擇民所需的層面,回歸到個人學習生活層面:擇己所長,擇己所好,一步一腳印,實現人生目標。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1、課時作業:《學案》基礎務實+能力提升 2、周末作業:寫一篇:歷史人物評述——千面秦皇 (提示:從秦始皇的功和過兩個方面分析)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