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一學期臺州十校聯盟期中聯考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 C2.A3. A4. D5. A6. A7. A8. A9. A10. B11. C12. C13. A14. C15. D16. C17. B18. D19. A20. A二、單選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21. C22. C23. C24.A25. D第II卷(非選擇題)三、材料分析題(本題共3小題,26題16分,27題17分,28題12分,共45分)26.【答案】(1)客觀原因: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只有后半句即可)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要史實: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西南夷的控制;擊退匈奴的進攻(寫“修長城”,該點也給分)(2)不同:西周分封制是層層分封,形成了“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漢初分封只有一層分封,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后果: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寫出”七國之亂“亦給分)對策:頒布“推恩令”(3)原則:元代以前,符合山川形勢(或“山川形便”、行政區劃與自然區劃相一致,亦可)元朝,犬牙相入。(沒有指明朝代時間,不給分)積極意義: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寫“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也給分,但寫“加強皇權”不給分)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27.【答案】(1)措施:改革幣制;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兩點寫一點即可,寫重農抑商)作用: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維護了政權穩定(寫加強中央集權或鞏固發展大一統國家,也可)。(2)不同:西漢嚴格抑商;宋朝放寬對商業限制;國庫重要財源:外貿稅港口:廣州、泉州、明州(3)選擇贊成其中任意一個人的觀點且有理由先,未選擇觀點但圍繞某觀點給出理由,可給理由部分分。理由4分.贊成歐陽修: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稅收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寫出4點,肯定兩稅法的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贊成陸贄:稅負不合理,巧立名目,量出制入,對地方強征暴斂,未抑制土地兼并,折錢納稅,加重百姓負擔,兩稅法存在較多弊端。(寫出4點,批評兩稅法的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8.【答案】(1)主張:孔子主張德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韓非子主張法治。歷史作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不僅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2)觀點:“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積極影響: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具有歷史使命感。2024學年第一學期臺州十校聯盟期中聯考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類遺址與原始文化遺存,空間位置標示不正確的是( )A①—元謀人遺址 B. ②—河姆渡文化 C. ③—仰韶文化 D. ④—紅山文化2. 毛澤東詩詞《賀新郎·讀史》的詩句:“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說明人類與猿的最主要區別開始于A. 制造石器工具 B. 漁獵 C. 采集 D. 用火3. 文獻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及“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的記載。這反映了( )A. 土地名義上屬于周天子 B. 土地實際上為奴隸所有C. 諸侯貴族將公田據為己有 D. 井田制下土地兼并現象4. 《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 使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 B. 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 加劇了當時的分裂局勢 D. 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5. 戰國時期,商鞅把原來“百步為畝”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統統破除,重新設置田界,不許私自移動;并把土地授給農民,土地可以買賣。這種做法實際上A. 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 摧毀了自耕農經濟C. 進一步推廣了井田制 D. 將所有土地國有化6. 某學者發現古代史書中沒有秦朝將“太尉”之職授予某人的記載,他得出結論說:“應當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職的,并因此而達到削弱丞相軍權的目的……但實際上太尉一職并未委派給任何人。”這說明( )A. 秦太尉設而不授服務于皇權 B. 秦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設太尉C. 秦設太尉一職屬于后人杜撰 D. 秦統一六國后已無設太尉必要7. 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施政方針有了諸多重大調整。下列各項,屬于西漢初年施政方針“重大調整”的是( )A. 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B. 實施尊崇儒術的文化改革C. 頒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勢力 D. 設立直接為皇帝控制的中朝8. 史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有學者認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御史嬗變而成。刺史的主要職責是( )A. 監察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 B. 征收賦稅,征發徭役C. 加強對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D. 推薦和選拔地方人才9. 推開斑駁厚重的歷史大門,我們觸摸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脈搏。下列成就屬于兩漢時期的是( )①《史記》 ②《神農本草經》 ③《禹貢地域圖》 ④《授時歷》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10. 下圖為我國某一歷史時期的政權更迭圖示,序號與政權對應有誤的是A①——魏 B. ②——前秦 C. ③——十六國 D. ④——北魏11. 下列王朝中,都城不在F處附近是( )A. 西周 B. 西漢 C. 東晉 D. 隋朝12. 雖然隋朝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其歷史成就不可磨滅,為唐朝的繁榮和強盛奠定了基礎。以下選項中不屬于隋朝歷史成就的是( )A. 開通大運河 B. 確立三省六部制 C. 設立武舉 D. 完成南北統一13. 唐朝實行相對開明的民族政策,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處理民族關系,以下舉措屬于唐太宗時期的是( )A. 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 B. 與吐蕃“長慶會盟”C. 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D. 聯合回紇滅西突厥14. 門閥之家在選舉上占優勢,原因是其在鄉里有勢力,離開了鄉里,就和“白屋之子”無甚不同;而科舉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該材料反映了A. 察舉制下地方壟斷選官權 B. 九品中正制具有雙重作用C. 科舉制促進了社會的流動 D. 科舉制徹底扭轉門第觀念15. 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 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 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 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 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16. 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以下史實能夠反映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是①空海長安求法 ②玄奘、法顯西行取經③遣唐使來華 ④長安成為國際大都市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7. 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往往總攬一道或數州的軍政、民政、財政。宋初使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的措施是A. 設置諸路轉運司 B. 派文官出任知州C. 將地方部隊編入禁軍 D. 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18.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形象地反映了南宋時期A. 文學藝術的繁盛 B. 商品經濟的發達C. 對外交往的頻繁 D. 統治者茍且偷安19. 史籍記載“(建國初)元昊思以胡禮蕃書抗衡‘中國’”,其中的“胡”和“中國”指的是( )A. 西夏與北宋 B. 遼與北宋 C. 西夏與南宋 D. 金與南宋20. 下列歷史上的制度與少數民族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 均田制——鮮卑族 B. 南北面官制——女真族C. 猛安謀克制——契丹族 D. 征兵制——蒙古族二、單選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21.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上良渚文化遺址受到世界關注。在良渚文化遺址考古發現了不同規格的墓葬形制,隨葬品數量有別,隨葬品以玉器為主。材料說明了( )A. 原始宗教禮儀出現 B.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C. 社會分化比較明顯 D. 早期國家完全形成22. 《洛陽伽藍記》成書于6世紀初,書中對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有詳細記載。其中說道:“自晉宋以來,號稱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這主要反映了( )A. 魏晉時期戰亂沒有波及到洛陽城 B. 北朝經濟繁榮吸引南方士族北遷C. 北魏改革順應北方民族交融趨勢 D. 佛教盛行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展23. 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聯系。之后,諸多朝代在這一區域設置機構或派駐官員,加強管轄。如圖為某同學整理的線索圖,請在①②③處補充完整( )A. ①單于都護府②西域都護府③安西都護府B. ①安西都護府②北庭都元帥府③西寧辦事大臣C. ①西域都護府②安西都護府③北庭都元帥府D. ①護烏桓校尉②安西都護府③西域都護府24. 如圖為河北宣化遼墓壁畫備茶圖,由五個不同年齡、不同裝束的人物組成,各執一事,而又相互關聯,展現了茶事的不同程序。這一時期,遼人的飲茶活動能反映出( )A. 民族的交流交融 B. 澶淵之盟的簽訂 C. 茶葉種植的擴大 D. 農耕區域的拓展25. 《夢溪筆談》中記載畢昇的活字用膠泥刻制,“火燒令堅”后用于印刷。有人認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書,但經過中國科技大學的模擬實驗證明黏土制字入爐高溫焙燒,成品堅固適用,印樣字跡清楚。由此可見( )A. 古文獻資料時代久遠均不可靠B. 經驗來源于生活實踐因而可信C. 時代變遷會影響史料價值判斷D. 多種方法互證可甄別史料信度第II卷(非選擇題)三、材料分析題(本題共3小題,26題16分,27題17分,28題12分,共45分)26.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引自司馬遷《史記》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層層分封,而漢代封建只有一層分封,諸侯王國以下依然是郡縣制。所以《隋書·地理志》說;“漢高祖矯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而郡縣之制,無改于秦。”這一點也是不錯的。——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同樣的氣候,均質的土壤,完整的地形顯然有利于進行同一類型的生產活動,簡化農業生產管理,便于進行水利建改。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政區的分劃符合山川形勢,也就是使這級政區與自然區劃相一致。……為著防止分裂割據現象的發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則。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過去漢州、唐道、宋路的劃分方法,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個行省都不能成為完整的形勝之區。——摘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秦統一六國的客觀原因。結合所學,簡述秦始皇“并海內”后繼續拓展疆域的主要史實。(2)根據材料二、說明漢初的分封與周代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實行分封的后果及漢武帝采取的對策。(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省制與前朝地方政區劃分的原則有什么不同?結合所學,分析元朝行省制實施的積極意義。2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商人勢力逐漸膨脹,……嚴重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民眾告發不如實申報的商人,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材料二 (宋)太宗淳化二年詔曰:“關市之租,其來舊矣……征算之條,當從寬簡。宜令諸路轉運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又詔“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馬端臨《文獻通考》等材料三 (兩稅法實行后)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摘自歐陽修等編《新唐書·楊炎列傳》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定稅之數,皆計緡錢,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往者納絹一匹,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匹,當錢一千五六百文,往輸其一者,今過於二矣。——摘自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漢武帝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并簡析其作用。(2)指出材料一、二政府商業政策的不同。結合所學,說明宋元時期國庫重要財源,并列舉該時期三個著名港口。(3)材料三中兩位人物對兩稅法評價不同,你贊成哪個人的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28.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物 政治主張孔子 “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 “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韓非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材料二 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朱熹《朱子語錄》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致,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家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進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約束帶有自我色彩、個人色彩的情感欲求。……應該看到,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摘自張岱年、方立克《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簡述該時期的思想爭論帶來的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程朱理學的主要觀點,并簡述其對中華民族性格產生的積極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臺州市十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 Word版無答案.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