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層 基礎過關1.(2024·湖南中考)某同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整理了相關筆記(見下表)。據此判斷,她在學習中國古代的(D)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漢朝: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內閣制度A.文學藝術 B.民族政策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2.(2024·廣元中考)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D)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B.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D.15世紀初,明朝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3.日本學者藪內清指出:“在一部書中討論了中國技術的幾乎所有部門,沒有任何其他著作可與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國是唯一無二的,就是在17世紀以前也沒有任何可與之相比的歐洲著作。”材料評述的是(C)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4.明朝營建北京城,內城北縮南擴,更為突出中軸線,從外城的永定門到內城的鐘鼓樓近8千米的沿線上有宮殿、壇廟等宏大建筑,氣勢極顯莊重。這一布局(A)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嚴B.彰顯了傳統科技的創新C.體現了都市文化的繁榮D.助推了商品經濟的發展5.(2024·臨沂模擬)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李自成),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該“闖王”領導的軍隊(C)A.最終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B.與明軍在山海關交戰失利C.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D.在西安建立起了張楚政權6.(2024·重慶中考)1762年,清朝以伊犁為“新疆都會”,籌劃當地駐兵屯田,決定1764年至1766年,將涼州和莊浪滿洲、蒙古兵悉數攜眷遷往伊犁永久駐防。這一決定旨在(C)A.使清朝實現對全國的統治B.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C.加強清朝對西北地區管轄D.幫助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7.(2024·湖北中考)與明朝鼎盛時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數量有了很大變化(圖)。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D)A.市民文化豐富 B.禁海令的頒布C.手工工場成熟 D.社會經濟發展8.(2024·鹽城中考)我國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特色鮮明。從表現特色看,下列組圖體現的是(D)A.唐詩 B.宋詞 C.元曲 D.京劇B層 能力提升9.(2024·福建中考)明朝在戶部設置太倉庫,“專備三邊軍餉”,與皇室的內庫有別。明神宗時,皇室的日用、婚喪等花費遠超以往,皇帝“數取太倉銀入內庫”。這導致明朝(D)A.物價不斷飛漲B.與清軍作戰失利C.官員職權范圍縮小D.國家財政體制被破壞10.學者徐中約指出,“這樣一種高度的集權,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幾輩足智多謀的君主統治下尚能運轉良好,一旦最高首腦躊躇徘徊時,這艘國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約著重強調(A)A.皇權專制暗含統治危機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銘記C.晚清君主統治脫離國情D.皇帝勤政事關國家存亡11.下列圖片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傳世名作的局部,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從歷史價值方面來看,這些畫作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D)A.君主專制強化 B.社會矛盾加劇C.農業生產發展 D.商業貿易繁榮12.明清治國者有特別發達的“專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斷絕一切聯系,把國家變成一個鐵桶;二曰解內憂,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選項體現該“智慧”的是(D)A.閉關鎖國 八股取士B.對外開放 小農經濟C.對外開放 八股取士D.閉關鎖國 小農經濟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是中國古代外交非常活躍的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繁榮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開放政策吸納外來文化之精華。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燦爛的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寫出與材料里兩位歷史人物有關的對外交往事件。答:事件: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材料二 宋代時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時海外貿易興盛,中國商船的足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設市舶司加以管理,國家財政收入頗豐,以至于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摘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2)材料二反映出外貿所得在宋代的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的主要原因。答:主要原因:經濟中心南移;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商業繁榮;造船業發達;指南針的應用;給予外國商人優惠待遇等。(回答兩方面,符合題意即可)材料三 明初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 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鄭和遠航:偉大的和平使者》(3)根據材料三,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寫出兩點即可)答: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范圍廣;航行遠;到達地區多。材料四 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人教版《中國歷史》(4)材料四中,清政府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什么樣的對外政策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答:對外政策:閉關鎖國。影響: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衛的作用,但阻礙了東西方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國的進步。(意思相符亦可)材料五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演講,再次談及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構想。這一宏偉構想從歷史深處走來,融通古今連接中外,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絲路嶄新的時代內涵。(5)結合材料五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賦予古絲路嶄新的時代內涵”的理解。答:理解:古絲路曾搭起古代中國與世界友好交流的橋梁,在全球化的今天,古絲路更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那就是進一步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繁榮發展。(圍繞和平、合作、共贏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C層 素養挑戰14.為鞏固統治,有效治理國家,歷代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疆域空間圖材料二時間(朝代) 事件三國 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今臺灣)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元朝 設置宣政院、設置澎湖巡檢司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倭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1662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 清朝設置臺灣府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27年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1771年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請分別寫出材料一中對A處進行治理的史實。答:史實:西漢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2)閱讀材料二,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具體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答:示例:事件: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觀點: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論證: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同臺灣的聯系;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結論:綜上所述,我國歷代采取了不同的舉措對臺灣進行管轄,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六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層 基礎過關1.(2024·湖南中考)某同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整理了相關筆記(見下表)。據此判斷,她在學習中國古代的(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漢朝:刺史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內閣制度A.文學藝術 B.民族政策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2.(2024·廣元中考)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B.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D.15世紀初,明朝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3.日本學者藪內清指出:“在一部書中討論了中國技術的幾乎所有部門,沒有任何其他著作可與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國是唯一無二的,就是在17世紀以前也沒有任何可與之相比的歐洲著作。”材料評述的是(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4.明朝營建北京城,內城北縮南擴,更為突出中軸線,從外城的永定門到內城的鐘鼓樓近8千米的沿線上有宮殿、壇廟等宏大建筑,氣勢極顯莊重。這一布局(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嚴B.彰顯了傳統科技的創新C.體現了都市文化的繁榮D.助推了商品經濟的發展5.(2024·臨沂模擬)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李自成),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該“闖王”領導的軍隊( )A.最終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B.與明軍在山海關交戰失利C.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D.在西安建立起了張楚政權6.(2024·重慶中考)1762年,清朝以伊犁為“新疆都會”,籌劃當地駐兵屯田,決定1764年至1766年,將涼州和莊浪滿洲、蒙古兵悉數攜眷遷往伊犁永久駐防。這一決定旨在( )A.使清朝實現對全國的統治B.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C.加強清朝對西北地區管轄D.幫助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7.(2024·湖北中考)與明朝鼎盛時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數量有了很大變化(圖)。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市民文化豐富 B.禁海令的頒布C.手工工場成熟 D.社會經濟發展8.(2024·鹽城中考)我國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特色鮮明。從表現特色看,下列組圖體現的是( )A.唐詩 B.宋詞 C.元曲 D.京劇B層 能力提升9.(2024·福建中考)明朝在戶部設置太倉庫,“專備三邊軍餉”,與皇室的內庫有別。明神宗時,皇室的日用、婚喪等花費遠超以往,皇帝“數取太倉銀入內庫”。這導致明朝( )A.物價不斷飛漲B.與清軍作戰失利C.官員職權范圍縮小D.國家財政體制被破壞10.學者徐中約指出,“這樣一種高度的集權,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幾輩足智多謀的君主統治下尚能運轉良好,一旦最高首腦躊躇徘徊時,這艘國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約著重強調( )A.皇權專制暗含統治危機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銘記C.晚清君主統治脫離國情D.皇帝勤政事關國家存亡11.下列圖片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傳世名作的局部,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從歷史價值方面來看,這些畫作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 )A.君主專制強化 B.社會矛盾加劇C.農業生產發展 D.商業貿易繁榮12.明清治國者有特別發達的“專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斷絕一切聯系,把國家變成一個鐵桶;二曰解內憂,控制、削弱民間的組織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選項體現該“智慧”的是( )A.閉關鎖國 八股取士B.對外開放 小農經濟C.對外開放 八股取士D.閉關鎖國 小農經濟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朝是中國古代外交非常活躍的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繁榮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開放政策吸納外來文化之精華。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燦爛的中華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寫出與材料里兩位歷史人物有關的對外交往事件。材料二 宋代時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時海外貿易興盛,中國商船的足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在主要港口設市舶司加以管理,國家財政收入頗豐,以至于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摘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2)材料二反映出外貿所得在宋代的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的主要原因。材料三 明初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 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鄭和遠航:偉大的和平使者》(3)根據材料三,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寫出兩點即可)材料四 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人教版《中國歷史》(4)材料四中,清政府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什么樣的對外政策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五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表演講,再次談及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構想。這一宏偉構想從歷史深處走來,融通古今連接中外,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絲路嶄新的時代內涵。(5)結合材料五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賦予古絲路嶄新的時代內涵”的理解。C層 素養挑戰14.為鞏固統治,有效治理國家,歷代政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疆域空間圖材料二時間(朝代) 事件三國 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今臺灣)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元朝 設置宣政院、設置澎湖巡檢司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倭1553年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1662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 清朝設置臺灣府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27年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1771年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請分別寫出材料一中對A處進行治理的史實。(2)閱讀材料二,任選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具體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 學生版.docx 第六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