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A層 基礎過關1.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斯大林表示:“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盟國分裂。”“盟國分裂”的標志是(A)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D.蘇聯的解體2.仔細觀察下圖,分析其背景是(C)美國軍方接受了魏德邁的推薦,滕納再次火線上任,從1948年7月28日開始指揮柏林空運。所有的飛機無論雨雪陰晴、白天黑夜都必須依據儀表飛行,以保持相同的速度、間隔和高度A.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B.二戰期間蘇軍攻占柏林C.美蘇冷戰下柏林危機D.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3.如果以“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結束”為主題撰寫專著,貫穿全書的主線應該是(B)A.聯合國影響的擴大 B.美蘇國家實力的消長C.西歐國家走向聯合 D.發展中國家力量壯大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對日本主要關心的是實現日本非軍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國很快意識到,經濟崩潰的日本不可能成為美國可利用的力量,于是開始積極扶持日本。美國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A.美蘇冷戰局面出現 B.美國“新經濟”的需要C.日本國際地位提高 D.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崛起5.(2024·棗莊二模)有學者指出:現代日本“因戰而衰、因戰而興”。這里的兩個“戰”字分別指(B)A.一戰、二戰 B.二戰、朝鮮戰爭C.朝鮮戰爭、越南戰爭 D.冷戰、朝鮮戰爭6.(2024·濟寧二模)1990年,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大國已經到了“滿世界到處籌糧款的地步”,戈爾巴喬夫感嘆:“蘇維埃事業失敗在于奮斗了幾十年后才發現,我們僅僅是一個擁有原子彈很多的國家。”材料旨在說明蘇聯(A)A.經濟結構嚴重畸形 B.農業落后C.國防力量強大 D.全面落后于西方7.某歷史興趣小組收集了如表資料進行探究學習。他們學習的主題應該是(C)照片:《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 地圖:《非洲獨立進程圖》 紀錄片:《巴拿馬運河》 傳記:《曼德拉傳》A.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B.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C.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D.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B層 能力提升8.如圖是1951年的東歐漫畫《馬歇爾計劃》,圖中的馬歇爾計劃被描繪成拋給落水人的帶枷鎖的救生圈。對這幅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D)A.美國對東歐實施經濟控制B.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C.馬歇爾計劃標志著冷戰的開始D.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9.(2024·廣東中考)聯邦德國、法國等共同體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從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貿易總額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從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B)A.蘇聯解體 B.西歐國家的聯合C.北約建立 D.柏林危機的解決10.表中變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B)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年代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增長率 10.25% 6.45% 4.95%A.美蘇爭鋒的影響 B.集權模式的制約C.歷次改革的失敗 D.華約組織的瓦解11.(2024·臨沂中考)“第七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10日至11日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舉行。古巴首次參加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來源:中國新聞網,2015年4月13日)該材料中兩個國家都(A)A.曾與美國斗爭并取得勝利B.開展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D.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 12.大國興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華盛頓:“邦聯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力去管理國家事務。” 文獻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林肯:“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 文獻2: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1)華盛頓和林肯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分別制定和發表了什么文獻 答:華盛頓:1787年美國憲法;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中的思維導圖,簡述蘇俄(聯)興衰的過程。(至少答出兩點)答:1917年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1921年,列寧從國情出發,實施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8-1937年,蘇聯通過實行兩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1941-1945年,蘇聯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1945-1991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僵化,雖然蘇聯也進行多次改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至少答出兩點即可)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摘編自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并分析兩國關系變化的原因。答:變化:由合作走向對抗(由反法西斯同盟到對抗或由反法西斯同盟到兩極格局)。原因: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差異等。(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應如何應對。(至少答出兩點)答: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堅持科教興國;加強與世界各國友好合作等。(至少答出兩點即可)C層 素養挑戰13.(2024·淄博二模)德國的歷史跌宕起伏,引發后人無限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德國的承諾會算數嗎 1990年10月,東德和西德合并,德國統一。統一前夕,德國曾經承諾:“德國是歐洲的德國,而不是德國的歐洲。”今天,隨著歐洲與德國實力的消長,這個承諾還會算數嗎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疾呼:“德國絕不能因為經濟強大,就理所當然地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請你研究下面幾則史料,作出判斷和說明。材 料 一 國別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其他1870年23.3%13.2%31.8%10%21.7%1913年35.8%15.7%14%6%28.5%1870-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1919年,德國工業總產值僅約占戰前的33%,倒退到1888年的水平。自1923年以來,因“賠款危機”,工業生產更加萎縮,僅有15%的工業企業勉強維持生產,大量失業者流落街頭。 1919-1923年德國工業發展狀況材 料 二 二戰后,德國分裂,柏林也一分為二。1961年,民主德國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勢力滲透,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筑了“反法西斯防衛墻”,又稱“柏林墻”。柏林墻由水泥墻、通電鐵絲網和瞭望塔組成,全長約154千米,高3-4米,將西柏林包圍起來,成為冷戰的標志性建筑。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冷戰結束,德國政局動蕩,1989年民主德國即將統一時拆除柏林墻。現存的柏林墻分為幾段,作為歷史遺跡保留下來,永遠提醒著柏林人不要忘記民族分裂的血淚和創傷。材 料 三 美蘇兩大帝國,和以前的強國相比,顯得異常龐大……我們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歐洲國家的協調,以便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各種聯系,來擴大它們的團結……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推動歐洲經濟共同體,促使六個國家在政治經濟領域內采取協調的行動。 ——戴高樂《希望回憶錄》(1)識讀材料一中的數據,敘述出1913—1923年德國經濟發展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主要原因。答:變化:1913年,德國經濟實力趕超英法,僅次于美國。1919-1923年,工業發展倒退,經濟實力嚴重下降。(類似體現出變化即可)原因: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擊和《凡爾賽條約》的制裁、限制。(2)閱讀材料二,你認為柏林墻遺址有何史料價值 答:柏林墻是冷戰時期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筑的“反法西斯防衛墻”,是冷戰的標志性建筑。隨著冷戰結束、德國統一,柏林墻被拆除,留下幾段遺跡。所以,柏林墻遺址屬于實物史料,是見證德國分裂和統一的一手史料,對于研究冷戰、東歐劇變和德國分裂與統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3)材料三可用于研究什么問題 把回憶錄作為史料用于研究歷史,應注意什么 答:研究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走向聯合的歷史背景或主要原因。注意事項:要具有實證意識,謹慎使用。要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立場、個人情感等分析其記錄歷史的真實性,并且要與其他類型的史料進行相互印證。(4)“當今德國會信守承諾,不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嗎 ”綜合德國歷史并結合當今世界格局特點,作出判斷并闡釋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下面兩種答法,按觀點情況賦分)第一種 觀點:當今德國會信守承諾,不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闡釋:①從歷史上看,德國為索取領導地位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和本國都帶來嚴重災難;而二戰后歐洲走向聯合,促使西歐國家迅速發展起來。②從當今世界格局來看,世界多極化趨勢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各國的聯系日益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所以,綜合以上,維護世界和平和歐洲聯合發展是符合德國利益的,德國不會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第二種 觀點:德國不會信守承諾,強大起來后會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闡釋:①從歷史上看,德國曾經為索取領導地位發動兩次世界大戰。②從當今世界格局來看,雖然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仍然存在。所以,當今德國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會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第二十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A層 基礎過關1.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斯大林表示:“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盟國分裂。”“盟國分裂”的標志是( )A.杜魯門主義的出臺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D.蘇聯的解體2.仔細觀察下圖,分析其背景是( )美國軍方接受了魏德邁的推薦,滕納再次火線上任,從1948年7月28日開始指揮柏林空運。所有的飛機無論雨雪陰晴、白天黑夜都必須依據儀表飛行,以保持相同的速度、間隔和高度A.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B.二戰期間蘇軍攻占柏林C.美蘇冷戰下柏林危機D.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3.如果以“兩極格局的確立與結束”為主題撰寫專著,貫穿全書的主線應該是( )A.聯合國影響的擴大 B.美蘇國家實力的消長C.西歐國家走向聯合 D.發展中國家力量壯大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對日本主要關心的是實現日本非軍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國很快意識到,經濟崩潰的日本不可能成為美國可利用的力量,于是開始積極扶持日本。美國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美蘇冷戰局面出現 B.美國“新經濟”的需要C.日本國際地位提高 D.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崛起5.(2024·棗莊二模)有學者指出:現代日本“因戰而衰、因戰而興”。這里的兩個“戰”字分別指( )A.一戰、二戰 B.二戰、朝鮮戰爭C.朝鮮戰爭、越南戰爭 D.冷戰、朝鮮戰爭6.(2024·濟寧二模)1990年,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大國已經到了“滿世界到處籌糧款的地步”,戈爾巴喬夫感嘆:“蘇維埃事業失敗在于奮斗了幾十年后才發現,我們僅僅是一個擁有原子彈很多的國家。”材料旨在說明蘇聯( )A.經濟結構嚴重畸形 B.農業落后C.國防力量強大 D.全面落后于西方7.某歷史興趣小組收集了如表資料進行探究學習。他們學習的主題應該是( )照片:《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 地圖:《非洲獨立進程圖》 紀錄片:《巴拿馬運河》 傳記:《曼德拉傳》A.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B.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C.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D.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B層 能力提升8.如圖是1951年的東歐漫畫《馬歇爾計劃》,圖中的馬歇爾計劃被描繪成拋給落水人的帶枷鎖的救生圈。對這幅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 )A.美國對東歐實施經濟控制B.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C.馬歇爾計劃標志著冷戰的開始D.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9.(2024·廣東中考)聯邦德國、法國等共同體六國的工業總產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從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貿易總額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從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蘇聯解體 B.西歐國家的聯合C.北約建立 D.柏林危機的解決10.表中變化趨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蘇聯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年代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增長率 10.25% 6.45% 4.95%A.美蘇爭鋒的影響 B.集權模式的制約C.歷次改革的失敗 D.華約組織的瓦解11.(2024·臨沂中考)“第七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10日至11日在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舉行。古巴首次參加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來源:中國新聞網,2015年4月13日)該材料中兩個國家都( )A.曾與美國斗爭并取得勝利B.開展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D.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 12.大國興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華盛頓:“邦聯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力去管理國家事務。” 文獻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林肯:“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 文獻2: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1)華盛頓和林肯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分別制定和發表了什么文獻 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中的思維導圖,簡述蘇俄(聯)興衰的過程。(至少答出兩點)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摘編自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下)(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并分析兩國關系變化的原因。(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應如何應對。(至少答出兩點)C層 素養挑戰13.(2024·淄博二模)德國的歷史跌宕起伏,引發后人無限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德國的承諾會算數嗎 1990年10月,東德和西德合并,德國統一。統一前夕,德國曾經承諾:“德國是歐洲的德國,而不是德國的歐洲。”今天,隨著歐洲與德國實力的消長,這個承諾還會算數嗎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疾呼:“德國絕不能因為經濟強大,就理所當然地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請你研究下面幾則史料,作出判斷和說明。材 料 一 國別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其他1870年23.3%13.2%31.8%10%21.7%1913年35.8%15.7%14%6%28.5%1870-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1919年,德國工業總產值僅約占戰前的33%,倒退到1888年的水平。自1923年以來,因“賠款危機”,工業生產更加萎縮,僅有15%的工業企業勉強維持生產,大量失業者流落街頭。 1919-1923年德國工業發展狀況材 料 二 二戰后,德國分裂,柏林也一分為二。1961年,民主德國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勢力滲透,在東、西柏林之間修筑了“反法西斯防衛墻”,又稱“柏林墻”。柏林墻由水泥墻、通電鐵絲網和瞭望塔組成,全長約154千米,高3-4米,將西柏林包圍起來,成為冷戰的標志性建筑。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冷戰結束,德國政局動蕩,1989年民主德國即將統一時拆除柏林墻。現存的柏林墻分為幾段,作為歷史遺跡保留下來,永遠提醒著柏林人不要忘記民族分裂的血淚和創傷。材 料 三 美蘇兩大帝國,和以前的強國相比,顯得異常龐大……我們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歐洲國家的協調,以便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各種聯系,來擴大它們的團結……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推動歐洲經濟共同體,促使六個國家在政治經濟領域內采取協調的行動。 ——戴高樂《希望回憶錄》(1)識讀材料一中的數據,敘述出1913—1923年德國經濟發展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主要原因。(2)閱讀材料二,你認為柏林墻遺址有何史料價值 (3)材料三可用于研究什么問題 把回憶錄作為史料用于研究歷史,應注意什么 (4)“當今德國會信守承諾,不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嗎 ”綜合德國歷史并結合當今世界格局特點,作出判斷并闡釋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十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 學生版.docx 第二十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