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秋季期期中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題答案八年級 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8小題,每小題2分,共36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A D B D A C D C A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B D C B B C A D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9分)19.(1)變化:放棄改良,進行革命。(2分)(2)排列:③②①(2分,排序錯誤不得分); 思想:三民主義(1分) 作用:辛亥革命(或武昌起義)在三民主義思想指導下取得了勝利。(意思表述相同即可,1分)(3)重要成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或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每點1分,共2分)(4)口號:“自強”和“求富”(2分)歷史作用:辛亥革命為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進程積累了經驗;揭示了現代化道路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和理論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和邏輯起點。(答出其中一點即可,1分)(5)精神:不屈不撓的、抵御外辱、推翻反動統治的民族精神;振興中華的責任意識;勇于探索、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分)20.(1)運動:新文化運動。(1分) 身份:學生或愛國青年、有志青年。(1分) 聯系: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2分)(2)變化:由提倡資產階級民主、科學到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2分)(3)主要內容:愛國、進步、民主、科學。(1分,不完整不得分)性質: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或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一場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的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答出1點即可,2分)(4)歷史事件: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或中國共產黨的成立)(2分);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了。(答出其中一點即可,1分)21.(1)戰爭: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2分) 變化:由東南沿海擴展(深入)到中國腹地;由東南沿海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意思表述相同即可,1分)(2)價值:承載了古代皇家園林藝術等傳統文化;見證了近代屈辱的歷史等。(答出其中一點即可,1分) 宣傳語:保護好歷史遺址就是尊重歷史。(其他符合題意即可,1分)(3)名稱:洪秀全(1分)解說詞(寫出人物對應的事件或經歷1分,寫出事件的影響或評價、地位1分,共2分)圖2: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中,他指揮致遠艦官兵英勇殺敵。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率艦沖向日艦“吉野號”,壯烈殉國。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圖3: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參加了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后,拒絕出走,矢志為變法獻身,是為變法流血犧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4)示例一(6分)事件: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觀點: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危害。(1分)論述: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賠款使清政府財政負擔加重,他們將戰爭后果轉嫁到農民身上,使農民背上了沉重的賦稅,手工業者也因外國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2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龐大的賠款數目、拆炮臺、允許外國駐軍、劃使館界等內容使中國主權嚴重喪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分)結論:由此可見,列強的戰爭侵略及戰后迫使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危害,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分)示例二事件: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觀點:中國人民的抗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1分)論述: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2分)1898年的戊戌變法,資產階級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民族危亡,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分)結論:這些抗爭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復興所做出的努力,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1分)2024年秋季期期中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題八年級 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2.考生作答時,請在答題卡上作答(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8小題,每小題2分,共36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安德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中記載:“1839年的這場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可以使我們終于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辈牧现械倪@場運動是指A.虎門銷煙 B.永安建制 C.洋務運動 D.義和團運動2.第二次鴉片期間,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的利益超乎英法之上。俄國“攫取的利益”主要是A.獲得巨額賠款 B.增開通商口岸C.在使館區駐兵 D.侵占大片領土3.近代有人主張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提出這一主張的是A.資產階級革命派 B.農民階級C.資產階級維新派 D.地主階級4.洋務運動興辦了許多新型的工礦企業,產生了新型的職業人士。那些出洋留學的人士歸國,大多也成為陸軍、海軍、學堂和外交部門的領頭人。這說明洋務運動A.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入侵 B.鞏固了清朝的封建統治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培養了一批近代化人才5.他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復新疆。他不顧年老體弱,親率大軍收復伊犁。進軍途中,他讓士兵抬著棺材同行,表明誓死抗擊俄國、收復伊犁的決心。他是A.左宗棠 B.李鴻章 C.鄧世昌 D.曾國藩6.有一位觀眾看了電視劇《北洋水師》后填詞:“倭寇瘋狂,北洋沉溺,輸贏分曉,恨當時腐敗,官荒國是,賠民淚,緣無道……”其中“北洋沉溺,輸贏分曉”指的是A.豐島海戰B.平壤戰役C.威海衛戰役D.旅順戰役7.對右圖的解讀最為準確的是A.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B.中國與周邊的國家聯系密切C.圖中的黑熊代表的是法國D.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年級歷史 試卷 第1頁(共6頁)8.《申報》1895年5月10日載:“昨接京電悉,公車孝廉千余人,上書二萬言,力據議和,叩求督察院代奏。足見圣朝養士之隆,亙古所罕?!逼渌鶊蟮赖氖?br/>A.金田起義 B.中法戰爭 C.公車上書 D.成立同盟會9.歷史老師在上課時,出示了如下詩句“一伙功夫漢,喧囂義和團……反帝掀風暴,扶清卷巨瀾……”。下列口號與此詩句內涵相符的是A. “扶清滅洋” B. “救亡圖存” C. “振興中華” D. “取消二十一條”10.小張想約同學們放假時一起去參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遺址。他們應該去A.武昌 B.廣州 C.南京 D.北京11.以下是中國近代某位歷史人物的年譜(部分)??瞻滋幍膬热輵獮?br/>A.在澳門廣州行醫 B.流亡海外發展革命組織C.創辦《民報》 D.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薄爸腥A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边@些規定旨在A.保證總統權力 B.宣傳自由和平等C.維護民主共和 D.限制參議院權力13.1913年3 月 20 日,宋教仁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劃組織第一屆責任內閣,被刺殺于上?;疖囌尽T摪赴l生后,革命黨人發動了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護法戰爭14.大約在1914——1918年間,中國農戶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減少 26000多萬畝,陸軍增加92萬多人,軍費增加5000多萬元。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B.北洋軍閥割據混戰C.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D.帝國主義列強侵略15.1917年,胡適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語”等主張,陳獨秀號召用“國民文學”取代“貴族文學”。由此可知,胡適和陳獨秀希望A.保留舊文學. B.提倡民主科學C.普及白話文 D.抨擊舊道德16.右圖揭示了A.五四運動的背景B.五四運動的經過C.五四運動的結果D.五四運動的影響17.1919年,《新青年》《晨報》等報刊刊登勞工話題的作品數量猛增,洋車夫、鐵匠、農民、紡織女工等人物形象大多首次出現。這種變化表明A.共產黨對工人的重視B.農民階級意識的覺醒C.勞動人民地位的提高D.知識分子思想的轉變18.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它的失敗使共產黨認識到革命必須A.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B.開展武裝斗爭C.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D.反對帝國主義八年級歷史 試卷 第 而(共6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9分)19.(13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近代時期中國現代化的一次偉大探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94年,孫中山北上天津,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多項改革建議,遭到拒絕。失望之余,他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摘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孫中山救國方案的變化。(2分,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 如圖(2)請將材料二中①②③三幅圖片,按照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 (2分);《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哪一思想 (1分)這一思想對圖②相關的重大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1分)(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推動中國現代化發展取得的兩個重要成果。(2分)材料三 中國在遭到殖民侵略與壓迫后被動開啟了近現代史的雙重進程……這一時期先后經歷的以洋務運動為標志的器物與技術層面的現代化探索,以及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為標志的制度層面的現代化進程,雖然充滿曲折,但為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進程積累了經驗,揭示了現代化道路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和理論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和邏輯起點。——摘編自學習強國平臺(4)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洋務運動提出的兩個口號。(2分)根據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國經歷的現代化探索和現代化進程的歷史作用。(1分)材料四 孫中山先生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高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旗幟,率先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孫中山先生說過:“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復民族的精神。”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中國如果強盛起來,我們不但是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還要對于世界負一個大責任?!睂O中山先生說:“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br/>——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10 月 9 日)八年級歷史 試卷 第3頁(共6頁)(5)根據材料四,概括我們要弘揚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2分)20.(12分)民族進步離不開青年奮斗,國家未來寄托于青春力量。百余年前,中國的有志青年為救國救民進行了不懈奮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如圖(1)根據所學,指出圖一中的雜志是哪一場運動的主要陣地 判斷圖二繪畫中人物的主要身份。分析指出圖一和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何聯系 (4分)材料二 《新青年》一開始就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主義……1917年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新青年》開始宣傳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選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2)根據材料二,指出俄國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宣傳的內容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2分)材料三 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運動時,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3)根據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運動的性質。(3分)材料四 一群年輕人的身影,定格于上海石庫門。誰能想到,就是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青年,沖破沉沉黑夜,點燃革命星火,掀起了氣壯山河的驚雷巨瀾。一葉紅船,靜靜停泊在浙江嘉興南湖。誰能想到,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就是從這里起航,穿越重重關山,奮進漫漫征途,書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史詩。——摘自新華網 鐘華論欄目《百年風華:讀懂你的樣子》八年級歷史 試卷 第4頁(共6頁)(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四描述了發生在哪一年的哪一歷史事件 請簡述該“馬克思主義政黨”誕生的歷史意義。(3分)21.(14分)下面是某校八年級同學以“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為主題開展的學習成果展示活動,請你完成展板中的問題。[展板一] 讀圖文資料材料一 如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一和圖二的結果分別與哪兩場戰爭相關 與圖一相比,圖二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有何變化 (3分)材料二 歷史社團同學依據圓明園遺址公園相關材料繪制的示意圖18世紀康熙年間初建,經過幾代皇帝擴建成為大型皇家園林 1860年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 20世紀初 圓明園部 分磚石瓦 料被盜用 1951年 政府提議 要保護圓 明園遺址 1988年 圓明園遺 址公園開 放 1997年至今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依據材料二示意圖中圓明園的發展變化,說明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歷史價值。(1分)為更好地保護歷史遺址,請你設計一條保護歷史遺址的宣傳標語。(1分)八年級歷史 試卷 第5頁(共6頁)[展板二]賞英雄人物材料三圖 1: 解說詞:1851 年 1 月 11 日,他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他帶領太平軍堅持斗爭14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圖2:鄧世昌 解說詞:_______________ 解說詞:___________________(3)給材料三圖1寫上人物名稱。(1分)從圖2、圖3中任選一張照片,參照圖1示例寫一份解說詞。(2分)[展板三] 析史事相連材料四 中國近代史大事記(部分)1840-1842年 鴉片戰爭1851-1864 年 太平天國運動1856-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60至90年代 洋務運動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1898年 戊戌變法1900-1901 年 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簽訂(4)從材料四中選擇兩個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6分)八年級歷史 試卷 第6頁(共6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秋季期期中八年級歷史教育監測與評價試題答案.docx 八年級歷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