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第25—26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提倡“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郁積多年反抗列強侵略義憤的總爆發,其英勇斗爭客觀上打亂了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的步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新文化運動沖擊了舊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內容要求〗“1.8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了解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2.2022年課標解讀(1)梳理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基本線索,以及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等,知道這些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能夠初步閱讀和理解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史料,并運用這些史料分析近代社會變化的原因。(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學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歷史,知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曲折性,認識近代社會變化,以及文化教育事業取得成就,學習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而英勇斗爭的精神,堅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①以地圖和時間軸的形式梳理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及發展的全過程,用地圖展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分布變化,增強時空觀念,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特點。(時空觀念)②聯系前后史實并解析史料,認識不同階段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和理解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原因。(歷史解釋)③整理圖片、文字等多種史料,通過史料實證,認識近代社會教育、新聞傳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史料實證)④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理解近代社會變化的原因。(唯物史觀)⑤通過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的事跡和愛國報刊、出版社的創辦,感受近代國人救亡圖存的努力,激發愛國情懷。(家國情懷)(4)能結合語文、地理、音樂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兩節正課組成。從晚清到民國,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社會政局的更替,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艱難成長。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聞出版業取得長足進步。在文藝創作上,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的教學:從教材地位上看,本課是第八單元的第1課,作為“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單元的開篇之課,既補充了之前學習過的近代史中經濟社會史的空白,又為下一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教材內容上看,本課內容分為兩個子目,分別介紹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由淺入深,線索清晰,有利于學生認識、了解近代經濟社會變化的主要內容,但對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方面的知識涉及較少,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補充相關史料,同時,教材對于近代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介紹較為表面,不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因此教師應當整合資源,作適當的補充與拓展,幫助學生理解。《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的教學:本課是八年級上冊近代史內容的最后一課,主要有兩個子目,包含三方面內容,即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各個內容之間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清政府艱難邁出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近代新聞出版業迅速發展,出現一批有影響力的報刊和新聞出版機構;“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文學藝術取得很大成就。學習這部分內容,需要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五四運動”后,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進步的文學藝術家都高奏時代主旋律,他們的作品有著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具有謳歌光明、鞭撻黑暗,激勵人民英勇奮斗的巨大號召力。進步的文學藝術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了唯物史觀的一條原理,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新聞出版、電影等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說明了近代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2、時空縱覽3、單元大概念架構①階段特征: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②經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艱難成長;③社會生活:西方的文化和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④專題線索:兩個因素 外來文化的沖擊、社會政局的更替兩條主線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近代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兩種經濟形式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四大變化 交通通信、飲食服飾、傳媒娛樂、風俗習慣。4、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5、本單元教材體例(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一、教學目標:①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通過閱讀與分析史料,認識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和曲折發展歷程。結合時代背景分析曲折發展的原因,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②在中國近代史的時空背景下,了解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化,創設歷史情境,感受國家逐漸走向現代化的具體表現;梳理新式教育的變革、新聞出版業的發展,理解每個階段發展變化的時代背景。(時空觀念)③依據歷史圖片、視頻等史料,增強學習內容的直觀性,激發學習興趣。通過文學藝術內容的教學,培養藝術鑒賞能力,建立作品與時代之間的有機聯系。認識文學藝術、大眾傳媒的深刻影響力,體會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情況的客觀反映(史料實證)④了解張謇等近代愛國實業家的經歷,結合“提倡國貨”熱潮,感受國人的救國熱情,培養與時俱進的發展觀。(家國情懷)二.學習重難點:重點:近代民族工業興起與發展的過程、特點;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新聞出版業的發展、文學藝術的成就。難點:近代民族工業受挫的根本原因;理解客觀歷史環境下,一切歷史客觀因素相互影響的唯物史觀;體會文藝工作、大眾傳媒深刻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進程,及人物身上的家國情懷。第八單元 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實,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素養目標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近代文學藝術成就等基本史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重點、難點)2.利用劇照、圖片、繪畫資料,通過活動開展,激發學生的創新與想象。提高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文學藝術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重點)3.使學生認識到文學是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大眾傳媒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家國情懷)(難點)教材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事業的發展》中的最后一課。中國近代是一個急劇變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結構經歷了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逐步轉型的過程,本課的文化教育事業作為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之一,包含了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三個部分,三個部分內容之間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其中,新聞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本課的重點,并且中間有些內容與學生的其他學科或與學習生活相關,授課時注重與生活聯系,注重學科知識的遷移,幫助重點內容的突破。本課關鍵詞:(新式教育、傳播媒介、文學藝術)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26課整合為四部分:1、千秋大業、教育為本--新式教育的發展2、信息傳遞、推動潮流--新聞出版業的發展3、筆誅口伐、時代號角--近代文學的成就4、大咖云集、民族強音--近代藝術的成就學情分析 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是需要學生體會近代發展過程中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感悟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進步。其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近,學習過程中可以以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也可運用多類史料和地圖加深學生對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因素的理解。教學方法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面有所擴展,個性較突出。因此,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指導學生利用表格歸納總結民國時期的教育文學事業的發展。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作品來感受人物精神,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冼星海、聶耳的《黃河大合唱》和《義勇軍進行曲》,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和《愚公移山》等。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單元整合】近代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五四運動”后,進步的文學藝術家都高奏時代主旋律,他們的作品有著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具有謳歌光明、鞭撻黑暗,激勵人民英勇奮斗的巨大號召力。進步的文學藝術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了唯物史觀的一條原理,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導入新課】PPT展示:有一所高等學府,在這里,從沙灘紅樓到未名湖畔,民主與科學熠熠生輝,從歷史走向未來,光榮與責任一脈相承。你們知道這是哪所學校?教師: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注定要在中國的教育史、救亡史、奮斗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去過北大的同學嗎?北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讀圖,思考問題。 單元整合,整體感知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史實。講授新課(一) 任務一、千秋大業、教育為本--新式教育的發展1.新式教育的創辦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中國近代興辦的新式學堂有哪些。有何作用?生:時期新式學校作用洋務運動時期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培養了一些近代人才,為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北洋西學堂、南洋公學百日維新期間京師大學堂【圖說歷史】新式教育的創辦北京大學的校徽是魯迅先生設計的,是“北大”兩個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個辦學理念,即大學要“以人為本”。2.科舉制度的廢除①1901年,清政府決定從1902年開始,廢除八股文;②1903年,清政府以科舉阻礙學校發展,決定逐步廢除科舉制;③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清政府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廢除科舉制度的影響。【播放視頻】材料一:翰苑清才……若問以亞洲之輿地,歐美之政學,張口瞪目,不知何語矣。—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材料二:《奏定學堂章程》里的中學堂一、二年級課程與課時生:廢除科舉制度,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國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師:隨著新式教育的發展,科舉制的廢除,讀書人不再以“學而優則仕”為唯一出路。他們可以從事哪些職業?生:老師、畫家、作家、經濟學家,企業家,軍人、歷史學家……師:這里展示的幾位偉大人物都是在新式教育中重獲新生的典型代表。他們或改革或辦實業或做文章或修鐵路,還有一個敢叫日月換新天,創立新中國。他們從各方各面為中國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此可見,社會發展推動教育革新,教育的革新將推動社會進步。 學生回顧所學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京師大學堂(補充:北大的前身)廢除科舉制(補充: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約1300年) 結合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體現新課標中的“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的創新”新理念。講授新課(二) 任務二、信息傳遞、推動潮流--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新聞業的發展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途徑極其豐富,我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及時了解時事。在中國近代社會,又是通過什么手段來傳遞信息,影響輿情呢?①背景: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創辦了許多供在華外國人閱讀的外文報刊。師:報刊是社會信息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政府信息的發布平臺,是歷史發展的晴雨表。中國近代的報刊是在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過程中出現的。②報刊雜志: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播放視頻】【知識補充】《申報》原名《申江新報》,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創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是中國現代報紙開端的標志。 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申報》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大公報》《新聞報》《解放日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③影響師:這些新式報刊有何重要作用?生:這些新式報刊,報道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國內外時局。它們報道及時,覆蓋面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2.出版業的發展:師:中國近代興起了哪些出版企業?有何作用?生:主要有商務印書館(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還有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以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創辦的新華書店等。作用:起到了傳播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知識文化的普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①商務印書館【播放視頻】侵華日軍海軍陸戰隊司令說:“燒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復。把商務印書館這個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機關焚毀了,它則永遠不能恢復。”——人民日報評論部編:《人民論壇 (2005年卷) 》,紅旗出版社,2006年,第299頁。 教師講述: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它編輯出版多種中小學教科書、字典和大批文化學術著作,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②新華書店成為中國共產黨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③其他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3.新聞出版業的發展的原因Q2.從時空的角度,分析近代新聞出版業蓬勃發展的原因 提示: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主義,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體現新課標中的“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的創新”新理念。體現新課標中的“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教學方式的創新”新理念。講授新課(三) 任務三、筆誅口伐、時代號角--近代文學的成就師:列表說明20世紀初以后,中國近代文學成就。生:作者作品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曹禺《雷雨》巴金《家》老舍《駱駝祥子》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徐悲鴻《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1.魯迅及代表作品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播放視頻】師:請評價魯迅的《阿Q正傳》。教師展示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材料1: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摘自《狂人日記》材料2: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摘自《阿Q正傳》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魯迅《狂人日記》《阿Q正傳》的特征?教師結合學生探究總結《狂人日記》無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實質是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阿Q正傳》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生: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2.解放區作家及優秀作品 提示:結合教材與材料得出魯迅作品:深刻解剖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弱點,成為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 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合作探究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利用表格歸納知識點,解決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講授新課(四) 任務四、大咖云集、民族強音--近代藝術的成就文學賦予了歷史進程以永生的活力,保留了歷史的潛流。而人才薈萃的藝術更是奏響了民族的最強音。1.藝術成就(1)繪畫這位畫家曾是北大藝術學院的院長,猜猜他是誰?出示徐悲鴻的代表作品徐悲鴻的畫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被譽為中國現代美術奠基人,而且他更是一位愛國的楷模,作品透露出愛國的情懷。徐悲鴻曾聘請齊白石前去北大藝術學院擔任教授。出示齊白石畫作。(2)音樂抗日戰爭爆發,漫天烽火卷地來,北大培養的一位音樂大師冼星海創作了氣勢宏偉的《黃河大合唱》 ,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一起來欣賞其中的第七樂章(播放歌曲)。在那樣一個國難當頭的歲月,還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也曾用他的音樂發出了熱血沸騰的民族強音,他就是聶耳。聶耳有一首代表作大家非常熟悉,每周一都要唱,是什么?2011年敘利亞撤僑過程中,有一批農民工因混亂弄丟了護照,用什么證明他們的身份?國歌!國歌成為那些農民工回家的船票。每次聽到國歌聲應該怎么做呢?現在我們一起大聲地唱響這首愛國的旋律(播放國歌,全體起立,唱國歌)。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之前,聶耳已經創作了一首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畢業歌》從歌曲中你聽到了什么?(3)歌劇當音樂與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時產生了一種綜合性藝術,那便是歌劇。抗戰末期,誕生了一部以“喜兒”為主人公的歌劇,是什么?(《白毛女》)后來這部歌劇被搬上熒幕,拍成了電影,一上映便引起了轟動。大家喜歡看電影嗎?電影是一種能將光影關系處理得出神入化的發明,現在我們能看到3D電影等。(4)電影但是早期的電影是怎樣的?(只有影像,沒有聲音。)我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什么?什么時候有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一部呢?之后,許多作品成為經典,一些優秀的電影明星家喻戶曉。【知識拓展】1934年首映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的影片,曾經創造了連續放映84天的記錄。影片講述的漁民小貓,小猴家庭破產、流浪和死亡的故事,令人潸然淚下。 2.近代社會經濟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理由問題探究: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育文化事業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本學期所學習的近代相關知識點分別從政治、經濟、思想方面,說明近代社會經濟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理由。教師結合學生探究合作的觀點指出:政治方面:隨著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及民主革命的日益高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結束帝制,建立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仍出現帝制復辟的逆流,整個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方面:19世紀末20世紀初和1912—1919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兩次大發展的機遇,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與階級基礎。思想方面: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科學思想先后高漲,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和文明進程。 結合圖片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結合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課堂小結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舊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19世紀后半期,一批新式學堂先后在中國誕生。1905年,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推動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在中國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中誕生的近代報刊、文學藝術,激勵了人民的革命斗爭,也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通過總結,凝練主題,引發學生的共鳴,進行情感升華。課堂練習 1.(2023·安徽省)1921 年3月8日,陳獨秀提文說“我們中國的詩禮人家,有客來訪時,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著門簾回答說:‘我家里沒有人。’……所以中國婦女,第一必須取得法律家所謂‘自然人’的資格,然后才能夠說到別的問題”。這可佐證新文化運動( )A.提倡科學主義 B.提倡詩禮教化 C.維護法律權威 D.關注男女平等【答案】D2.(2023·福建省)某校歷史社團開展研究性學習,查找到兩張學生文憑:一張是京師大學堂的畢業文憑,落款是“宣統元年”,另一張是京師第一蒙養院附設女子小學堂文憑,落款是“中華民國元年”。上述紀年方式的變化反映了( )A.新式學校的出現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歷史發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結束【答案】C3.著名作家冰心曾談道:“我啟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線裝的《國文教科書》第一冊……我的第一本小說集《超人》(一九二〇年)和第一本詩集《繁星》(一九二三年)也都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這段話說明商務印書館( )A.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B.推動了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C.傳播了西方先進文化 D.使平等觀念逐漸取代了傳統等級觀念【答案】B4.1943年趙樹理在深入農村調研時,了解到一對青年自由戀愛,卻被雙方父母阻撓的悲劇。于是寫出了批判封建思想、贊頌婚姻自由的《小二黑結婚》。材料說明( )傳統文化需要大力發揚B.人們崇洋逐新的趨向C.文藝要為人民群眾服務D.文藝要發揮經濟價值【答案】C 課堂隨練,檢查了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又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小結和梳理,強化了本課重點,很好地落實本課課標要求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后反思 本課的教學要注重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過程。課前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文學文藝作品,充分搜集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展示,從而使學生能夠對那個時代的作品有較深入的了解,對作者的精神也有一定感知。在課堂上教師也要注意引用多種材料,除了文字材料,還可展示相關圖片、視頻等,同時根據材料圍繞教學重點難點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以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反思得失,不斷前進。附1:板書設計附2:【學史崇德】(設計意圖:學史崇德,課堂升華,由小見大,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堅韌不拔,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附3:【作業布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為1921年中國婦女報刊史上的第一份畫報《解放畫報》中的三幅畫。圖1 描繪了一只手腕處標有“父權”的大手,手里緊緊握著五個男女。圖2描繪了一女子深夜苦讀新書,丈夫在其身后流露出欣慰的表情。【答案】示例:《解放畫報》是民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政治變動在思想領域的反映;它從婦女與父權的關系、婦女教育、婦女經濟獨立等方面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婦女解放,將婦女問題與此時的社會進步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推動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