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第23—24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 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內容要求〗“1.7人民解放戰爭知道重慶談判,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史事;通過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知道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2.2022年課標解讀⑴了解重慶談判基本內容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⑵通過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知道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①結合歷史地圖,了解解放戰爭不同階段的歷程,進一步培養時空觀念。(時空觀念)②通過探究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結束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原因的分析,培養閱讀史料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③立足唯物史觀,認識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唯物史觀)④通過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和意義,培養家國情懷,感悟中國共產黨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努力奮斗的精神。(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音樂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近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由兩節正課組成。抗日戰爭勝利后,人們普遍期待和平建設國家。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于1946年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先后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之后展開戰略進攻,發起三大戰役。1949年4月,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本單元教材共二課。《第23課 內戰爆發》的教學:本課上承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下啟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教材內容共分為三個子目:重慶談判;國民黨發動內戰;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從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到內戰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人民開展自衛反擊的歷史。《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的教學:本課主要內容有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人民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的最后決戰,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勝利的階段。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軍屢戰屢勝,獲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近代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時空縱覽3、單元大概念架構①政治:抗戰勝利后,內戰爆發,國共兩黨的關系由合作走向對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②經濟: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使得國民經濟瀕臨崩潰;③中外聯系:美國為了稱霸世界,推行冷戰政策,支持蔣介石打內戰,中國陷入國共內戰的混亂局面。④專題線索:一次談判 重慶談判一次會議 七屆二中全會一次改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兩個重點 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三個階段 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四次戰役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4、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5、本單元教材體例(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一、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分析重慶談判國共雙方的目的,知道蔣介石的真內戰假和平,知道共產黨爭取和平。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國民黨發動內戰,解放區軍民運用運動戰開展自衛反擊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3.通過閱讀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分析理解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關系。4.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5.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三大戰役勝利的史實與意義,分析勝利的原因。6.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渡江戰役和國民黨統治的覆滅等史實,知道南京解放的重大歷史意義。7.通過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8.嘗試閱讀相關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或有根據地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二.學習重難點:重點:重慶談判、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及渡江戰役。難點: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的決策及有關方針;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第七單元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史事;通過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知道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素養目標 1.了解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有關情況,認識到土地改革的意義和作用;理解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關系。(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重點、難點)2.知道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開始的標志、三大戰役、渡江戰役有關情況及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重點)3.通過對解放軍取得勝利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學生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難點)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有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人民解放戰爭是國共兩黨的最后決戰,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勝利的階段。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軍屢戰屢勝,獲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中國近代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關鍵詞:(土地改革、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渡江戰役)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24課整合為四部分:1、得民心--解放區土地改革2、扭戰局--千里躍進大別山3、定乾坤--三大戰役的勝利4、換新天--蔣家王朝的覆滅學情分析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是需要學生銘記并體會共產黨得道者多助的奮斗過程。其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近,學習過程中可以以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也可運用多類史料和地圖加深學生對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原因的理解。教學方法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面有所擴展,個性較突出。因此,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本課土地革命的內容較為簡單,可以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通過圖片、文字資料的引導,使學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及意義即可。關于挺進大別山及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則需要借助戰爭示地圖,幫助學生梳理戰爭形勢,使學生認識到解放軍是怎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步步拿下各個國統區,直至最后解放南京的。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單元整合】人民解放戰爭人民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導入新課】PPT展示:教師:國民黨因何而敗?共產黨為何能勝?我們來一起學習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讀圖,思考問題。 單元整合,整體感知解放戰爭的史實。結合圖片,設置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自然導入新課,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一) 任務一、得民心--解放區土地改革1.背景解放戰爭開始時國共雙方力量對比國民黨共產黨擁有軍隊430萬127萬武器裝備全部日、美裝備小米加步槍擁有人口、地區3億多、大城市1億多、小城鎮、鄉村思考:國共實力對比懸殊,共產黨如何去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 —1936年毛澤東提示:爭取農民的支持Q1.抗戰勝利后中國土地制度存在什么問題?農民的生活狀況如何?怎么解決?展示材料:材料: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就一般情況來說,占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農、貧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占有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終年勞動,不得溫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1947年10月10日)概況:【播放視頻】閱讀材料,觀看視頻,梳理土地改革的史實展示圖片與材料:材料: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解放區出現了新面貌:廣大農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更加信任和擁護,工農聯盟以及解放區的人民民主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廣大農民從封建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解放區農村的經濟面貌得到明顯改觀;大批青壯年農民踴躍參軍,配合解放軍作戰。人民解放戰爭有了鞏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證。——摘編自郭文濤主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本通》時間:內容:總路線:結果:學生回答后PPT展示:3.意義:Q2.土地改革為解放戰爭勝利起到什么作用?材料:1937年,這里的貧雇農平均土地占有只有0.93畝,到1947年,他們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畝,在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地主、雇農和長工都不存在了 ……——《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師: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知識拓展】國統區VS解放區【知識整合】依據所學知識回憶中共農村土地政策的變化師過渡:那么,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下的解放戰爭,能否取得勝利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前線戰況。 提示:土地占有情況不均衡。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農民手中無田,生活困苦。 提示:(1)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2)內容: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路線:制定了土地改革的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4)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的工作和斗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提示:①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②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的能力。結合圖片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素養的培養。史料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分析,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講授新課(二) 任務二、扭戰局--千里躍進大別山1.戰略進攻的背景【小小軍事家】面對下列情況,你有何作戰計劃?材料: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共殲敵112萬人,其中正規軍97個半旅78萬人,平均每月殲敵八個旅。國民黨總兵力從430萬人下降至373萬人,機動兵力只剩下40個旅左右。人民解放軍則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壯大,總兵力增加到195萬人,并積累了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王檜林《中國現代史》教師:1947年夏,戰略進攻的條件成熟了。2、概況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2.4萬人,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Q.人民解放軍為什么選擇向大別山挺進?教師展示材料:材料:蔣介石兩個拳頭這么一伸,他的胸膛(中原)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澤東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明確大別山地處武漢和南京正中間,控制住大別山就意味著西可取武漢;東可取南京,為戰爭的勝利贏得可能性。3.意義:Q.千里躍進大別山有何意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戰略:由敵人進攻我方防御變為我方戰略進攻;戰場:由解放區轉入國統區。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隨后,各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相繼轉入進攻。經過連續作戰,人民解放軍共消滅國民黨軍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被動防御作戰。 提示:(原因)大別山接近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在此創建革命根據地,可以直接威脅到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減輕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壓力。(意義)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引導學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和三大戰役的歷史史實,增強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教材相關史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講授新課(三) 任務三、定乾坤--三大戰役的勝利1、三大戰役的背景材料材料:當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的時候……這時國民黨軍的總兵力仍有 365 萬人, 其中正規軍 198萬人,但這些部隊大多是重建的,或經受過嚴重打擊的,士氣不高,戰斗力不強。它們被人民解放軍分別鉗制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 5 個戰場上,大部分只能擔任守備任務,可作戰略機動的兵力已寥寥無幾。在整個國民黨統治區,無論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出現了嚴重危機。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上升到 280 萬人,其中正規軍 149 萬人。——摘編自丁守和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師:進入1948年8月,國共的態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師總結:經過兩年作戰,敵我力量發生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已由130萬人增至280萬人,軍隊士氣高漲,斗志昂揚。解放區面積已占全國的1/4,人口占全國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鞏固,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2、三大戰役師:結合“三大戰役示意圖”,閱讀教材P118~119內容,對重要的時間、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閱讀標記。生:填寫三大戰役的表格。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時間1948年9—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揮林彪、羅榮桓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等聶榮臻、林彪、羅榮桓參戰部隊東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華北人民解放軍殲敵人數47萬余人55萬余人52萬余人意義解放東北全境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華北全境基本解放①遼沈戰役:師: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地點為什么首選東北戰場?名稱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解放軍70萬20萬42萬20萬7萬國民黨55萬55萬60萬75萬30萬生:討論回答。師總結:東北是我軍在兵力上唯一超過敵軍的一個戰場;東北敵軍孤立分散,占領地區狹小,補給困難;解放區經過土地改革,人民群眾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東北的工業相對發達,可以用它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②淮海戰役:師:淮海戰役中,我軍投入的兵力為60萬人,而敵人在徐州地區的總兵力達80萬余人,為什么在人數相對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我軍能夠迅速取得勝利?《人民支前統計表》民工543萬人擔架30.5萬副大小車88萬輛牲畜76.7萬頭船只8500只籌糧9.6億斤挑子20.6萬副生: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師:不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是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正因為這樣,陳毅才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③平津戰役:展示材料:材料:1948年底到1949年初,為和平解放北平,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苦的但卓有成效的勸說、策反、和談,對象從敵對的一般軍官到“剿總”司令。……這一切努力,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使北平城內的文化古跡免于戰火,能夠完整保存下來。師:根據材料分析,為什么要和平解放北平?生:討論回答。師總結:和平民主是當時的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可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北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都的文物,避免戰爭的破壞。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傅作義率部接受和平改編,為其他戰場的國民黨將領倒戈轉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三大戰役勝利的意義材料:三大戰役勝利結束,警衛員李銀橋發現毛澤東長了一根白發,毛澤東看著警衛員拔下來的白發,風趣地說:“白了一根頭發,勝了三大戰役,值得!”【知識拓展】七屆二中全會: 提示:1:人民解放軍軍隊人數上升到280萬人,解放區面積擴大,軍民士氣高漲。2:國民黨軍隊人數下降到365萬人,軍民士氣低落,危機四伏,國民黨收縮到一些戰略要地。提示:1、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人民解放軍最為有利。一旦奪取東北,就可以使東北解放軍騰出手來轉入關內作戰;還可以利用東北的工業來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提示:意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合作探究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題,并突破教學難點。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順利過渡到三大戰役。明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過程基本史實,感悟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啟示。結合材料,聯系所學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自主學習,培養概況與歸納史實的能力。展示地圖,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講授新課(四) 任務四、換新天--蔣家王朝的覆滅1.背景【問題探究】美國的劃江而治與蔣介石求和是何居心?司徒雷登大使曾說:劃江而治,搞一個國共兩黨“南北朝”.....美國人的一廂情愿,構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動的精神支柱。 ——《解放戰爭全記錄》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出“求和”聲明,表示:“只要共黨一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的表示,政府必開誠相見,愿與商討停止戰事,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問題探究】共產黨在穩操勝券情況下,為何要和談?毛澤東發表了《關于時局的聲明》,明確表示:人民渴望和平……中國共產黨同意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毛澤東在會見國民黨代表時不僅在口頭上多次表示出和談的誠意,而且電令處于長江沿線的人民解放軍緩期渡江……教師:1949年4月,北平談判,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共產黨為和平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也失敗了。2、渡江戰役[多媒體展示“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示意圖”]師: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師:解放南京意味著什么?(學生討論后回答)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和展示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材料:材料一:萬急,延安毛澤東先生勛鑒: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介石給毛澤東的電報材料二:解放區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踴躍參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也由戰前的120萬增加到195萬,在戰場上逐漸占據了主動。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決策。材料三:解放戰爭(1946.7—1950.6)國共軍隊人員損失統計表教師結合學生探究成果歸納總結: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其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其二是實行土地改革,激發農民積極性;其三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作戰方針明確,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 提示:美國:分裂中國、控制中國國民黨:主力被殲,緩兵之計共產黨:為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痛苦提示:師總結:①統治全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②中國共產黨代表勞動人民接管了國家政權,勞動人民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提示:①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熱情和生產積極性,為戰爭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②人民的支持和擁護;③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正確的作戰方針政策;④解放軍英勇善戰;⑤國民黨軍隊內部不團結,政府腐敗,失去民心;等等。 文史資料展示,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得出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突破難點。結合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唯物史觀的史學素養。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和解放南京。這是國共兩黨的最后決戰。對照國民黨的統治危機和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明確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徹底打敗了國民黨軍隊,標志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通過總結,凝練主題,引發學生的共鳴,進行情感升華。課堂練習 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題)“我軍這一戰略行動,恰似一把利劍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扭轉了整個戰爭形勢。”此次軍事行動是( )A.渡江戰役 B.平津戰役 C.遼沈戰役 D.挺進大別山【答案】D2.(2024·廣東廣州·中考真題)1947年,鄧穎超同志參加了在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會后,她深入河北農村搞土改蹲點,開展調查研究。下列與鄧穎超同志開展調研工作直接相關的文件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D.《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答案】A3.(2024·江西·中考真題)基于各主要的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為了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就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于是發起A.湘江戰役 B.淞滬會戰 C.百團大戰 D.三大戰役【答案】D4.(2024·四川達州·中考真題)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我市某校組織八年級學生參觀達州市博物館,如果你是該博物館的講解員,下列篇章你將按照怎樣的順序為學生講解①“抗日烽火” ②“蘇區壯歌” ③“辛亥革命” ④“黎明前夜” ⑤“星星之火”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②①④③⑤【答案】B 課堂隨練,檢查了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又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小結和梳理,強化了本課重點,很好地落實本課課標要求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后反思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對一系列戰役的梳理,通過戰役示意圖和動畫示意圖,帶領學生了解解放軍是怎樣一步步解放各個地區,走向戰爭的勝利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特別是老百姓支援革命的場景,讓學生直觀感受當時解放軍和人民一條心,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斗,以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家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課堂容量較大,文字史料較多,易造成閱讀疲勞;課堂板書應該更精致。 反思得失,不斷前進。附1:板書設計附2:【學史崇德】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祖國統一,不可阻擋!(設計意圖:學史崇德,課堂升華,由小見大,讓學生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唯物史觀核心素養。)附3:【作業布置】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提問:毛澤東為什么強調“宜將剩勇追窮寇”(P119材料研讀)【答案】毛澤東強調“宜將剩勇追窮寇”主要是基于當時解放戰爭的戰略形勢和革命的徹底性要求。從戰略形勢看,三大戰役勝利后,國民黨軍隊主力已被基本消滅,但仍妄圖劃江而治,維持其統治的半壁江山。如果此時解放軍停止進攻,就會給國民黨留下喘息機會,使其有可能卷土重來,也會導致中國出現南北分裂的局面。從革命的徹底性來講,這體現了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念。只有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才能真正實現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統一,建立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這一理念避免了革命半途而廢,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