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模擬作文“名言名句引發的聯想與思考”寫作訓練【作文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古代先賢的很多言論,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在眾多領域里都能給我們啟迪。以上名言名句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任選其中一句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作精選】守兼愛之道,筑和諧家園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么模樣?早在幾千年前,先秦諸子就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墨子認為,小到家庭,大到天子之國,只要人們能奉守兼愛之道,就可以使百姓安居,四海升平,這樣的觀點在當下仍有借鑒意義。人與人之間要多些體諒,互幫互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生活在一張巨大的網里,彼此相關,命運與共。比如賣西瓜的農民把車停在路口,交警沒有罰款而是幫他找到了更合適的停車位;小孩掉進了池塘,晚歸的上班族不顧一身疲憊毅然救人;失獨的母親直播賣貨,屏幕上都是來自陌生人的點贊與鼓勵……種種事跡都在彰顯著人與人的關愛。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樓的高度,馬路的寬度,經濟發展的程度,而在于人心的溫度。我們要用自己溫暖而明亮的心,去點亮城市的萬家燈火。國與國之間要多些尊重,互惠互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發展道路,各國要增進理解與互信,畫好雙方關系持續發展同心圓。近年來,美國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口號干涉他國內政,擾亂國際秩序,它是俄烏戰爭的拱火者,是巴以沖突的縱火犯,是臺獨興風作浪的保護傘,是菲律賓在南海碰瓷的幕后推手,凡它所過之處,皆是硝煙彌漫,遍地狼藉。世界上不只有一個國家,人類的發展繁榮指的是各個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國與國要攜手并進而非互相拆臺,這樣才能共謀人類福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愛”之“兼”既指所有人要愛人,也指愛所有人。我們都認為愛人者都有愛的能力與胸襟,就像太陽一樣光熱無窮,但事實是這份愛如果得不到回饋,就很難長久延續。墨子講,要兼相愛,也要交相利,被愛者要做有利于愛人者的事,至少要積極回應愛人者的善意,并努力將愛人者的精神傳遞下去,這才是“兼愛”的應有之義。此外,墨子認為愛無差等,即不分遠近、親疏、貴賤地愛一切人,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比如面對弱者,多一些同情與謙卑,不要因為自己剛到山頂就去嘲笑正在艱難攀登的人;面對強者,多一些從容與自尊,發自內心地去關心對方,這種關心與對方的身份無關。圣人的足跡已經遠去,先賢的身影已然模糊,但留下的教誨依舊能照亮我們前進的路途:水泥森林隔不開人與人的溫情,文化差異攔不住國與國靠近的腳步,人們堅守兼愛之道,變溝壑為坦途,化干戈為玉帛,人類的家園從此鳥語花香,生機盎然。實踐出真知 臆斷不可有月白風清,夜色已沉,間有倦鳥掠過,風聲激石,石因山貌,學士之嘆,終有定論,“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俗語有言:“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一次躬身入局,可以深化我們的認知,超越自我的局限,改變原有的狹隘。當我們用道聽途說的方式接收信息時,就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對事物最本真的認知,因為聽來的東西總不免加以別人的主觀認知,于是以訛傳訛竟成大勢。人們總是傾向于挑選自己愛聽的觀點,人類本身的獵奇心理和粗淺認知本身就容易導致“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現象。倘若我們放棄躬身入局,終日主觀臆斷,那人類的文明進步難免太慢甚至倒退。然而躬身入局意味著嘔心血、敢拼搏、獨當一面,這條路一定不是灑滿陽光和歡笑,它注定坎坷荊棘、迷茫迂回,但最終收獲的是否定之否定后的會心一笑。甕里故書里有前塵夢和少年心,詩人贊美少年在夢里雕刻人生,幻想海市蜃樓,而其實這背后包含了多少享樂主義和躺平觀念。少年若不能走出故紙堆,拒絕開拓創新,何以言人生?也許有人會說,并非任何領域都適合實踐,想象才是探索的前提,臆斷才是躬身的原動力。誠然,并非人人都擁有九天攬月、五洋捉鱉的機會和能力。但是,實踐不僅僅是個動詞,它還是個抽象名詞,是一種甘心吃苦、不畏強權、守正出新、穩扎穩打的精神氣質。你可以說,人生起步于想象和好奇,但一定不是臆斷,因為臆斷意味著偏聽、膚淺和享樂。即使我們再無法耳聞目見,也應該相信那些看不見的事物背后的力量和信念。當前,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滿足人類享樂的方式更加多元,我們游目騁懷足不出戶。可是,長此以往,我們會喪失表達自我的欲望。會成為人云亦云的陋者。耳聞目見需要實踐能力,臆斷有無需要甄別能力……而所有的一切,歸根到底,核心在于思考力,一種恒久的深刻的思考力,有思考力才有實踐精神,有實踐精神才不至于主觀臆斷。睜開雙眼、豎起雙耳,比不過邁過雙腿。當我們擁有一顆動態的心和一段恒在路上的期待時,我們也就擁有了獨立人格的新境界。謠言止于真相,謊言經不起推敲,讓心靈的凈土,在實踐的風雨人生中,開出沁人心脾的理想之花。順物之天,方致其性“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是郭橐駝種樹的秘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這是庖丁解牛的妙方。“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道德經》老子關于治國的心得;“因材施教”這是《論語》孔子關于教育的理念。任何事物都有其天性,即發展規律,順物之天,方致其性。欲順物之天,必先通其性。虎嘯深山,駝走大漠;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春種,夏忙,秋收,冬藏;梅香、蘭雅、竹虛、菊傲。萬物皆有其習性,惟有長期觀察、思考、實踐,再加之學習前人的經驗,才能通其性,曉其天。郭橐駝正是了解了樹的根舒、土故等規律,才能使其所種樹,碩茂且早實以蕃;庖丁正是通曉了牛體本來的結構,才能使自己解牛時,合于《桑林》之舞,中于《經首》之會。已通其性,順之即可。大到國家、企業,小到個人,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國家就會繁榮昌盛,企業就會興旺發達,個人就會心想事成。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順應了世界各國求和平、求發展的愿望,使我們的朋友遍及天下;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順應了環保節能的市場需求,其訂單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由英語教師轉型為帶貨主播的董宇輝,順應了人們對文化直播的渴求,成為帶貨主播界的頂流。逆物之天,必致其咎。《種樹郭橐駝傳》中的他植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終使“木之性日以離矣”;而那些長人者好煩其令,使“小人輟飧饔以勞吏”,終導致百姓困苦不堪。如今的美國大搞強權政治,高筑貿易壁壘,肆意制造國與國之間的對立沖突,這些行為逆世界潮流而動,也使其自身受到傷害。前些年,國內很多地方為了求得一時的經濟發展,大肆破壞環境,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這就是違背經濟規律所帶來的慘痛教訓。回到學生自身,我們的成長正像一棵樹的生長,也需要足夠自由的空間,我們希望學校、家長能夠“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但事實卻常令人失望,很多學校、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們在競爭中取勝,經常橫加干涉,讓他們做了許多不愿做的事,他們的天性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被扼殺。學校、家長一直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正如盧梭所言:把人像馬場的馬的那樣加以訓練;把人像花園里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歡的樣子任意裁剪。樹有樹的樣貌,花有花的容顏,世間萬物都應按照自己該有的樣子去發展。是山,就巍峨偉岸;是水,就婉約溫柔。順物之天,方致其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