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學目標】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與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到中華民族發展的多元性,培養運用唯物史觀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2.※掌握遼夏金元的相關制度建設的史實,了解其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認識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3.※了解元推行的“四等人制”及回族前身的形成,認識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復雜性和民族交融的發展趨勢。4.★通過對元的行省制度及邊疆政策的分析,認識其形成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原因,并分析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從中感悟家國情懷。5.★通過觀察地圖了解各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形成作出的貢獻;梳理各個政權興亡及其相互關系的時間軸,培養時空觀念。【教科書分析】本課共分為四個子目,即“遼與西夏”“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元朝的民族關系”。“遼與西夏”,包含了遼與西夏政權的建立和采取的制度,如遼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入主中原”,則介紹了金朝的建立和擴張,以及由于繼續推行和發展猛安謀克制度,而出現的“大定之治”。“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這一子目,則介紹了蒙古崛起和不斷擴張的過程,以及之后建立的元朝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元朝的民族關系”,既包含了民族交融——回族前身的形成,又包含民族矛盾——“四等人制”,還介紹了隨著階級矛盾的不斷上升,農民起義最終導致元朝滅亡。本課重點:蒙古的崛起、元朝為鞏固統一采取的措施以及元朝的民族關系。本課難點:理解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作用。本課建議授課時間為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一一、導入新課鋪墊:(出示耶律阿保機、元吳、完顏阿骨打和成吉思汗畫像)同學們觀察這幾幅圖片,想一想,公元10一13世紀,在中國北方大地上出現了哪幾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分別是由哪幾個民族建立的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歷史上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和蒙古族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如何建立民族政權的?這些民族政權又對我們國家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遼夏金元的統治》這節課,加深對這些民族政權的認識。本節課我們將圍繞民族政權的建立、民族政權的統一和民族關系的發展變化三個方面講解。二、新課教學1.遼、西夏和金政權的建立(1)遼的興起活動:出示教科書上的遼、北宋、西夏形勢圖,請學生從圖中分別找出遼和西夏的控制范圍,并依據課本內容為遼設計一張王朝名片。預設:展示成果。民族:契丹領袖:耶律阿保機國號:遼建國時間:916年都城:上京制度:南北面官制遼的南北面官制是很有特色的,請學生根據以下材料概括它的特點,并分析這一制度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遼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摘編于《遼史·百官志》預設:特點是因俗而治、蕃漢分治。這種制度促進了契丹社會向封建制過渡;有利于民族交融。(2)西夏的建立活動:西夏是與遼及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活躍在今陜西、寧夏一帶。請學生再依據教科書為西夏設計一張王朝名片。預設:展示成果。民族:黨項族領袖:元昊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建國時間:1038年都城:興慶府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還有本族官稱。(3)金朝入主中原活動:出示金、南宋、西夏形勢圖,請學生結合地圖找出稍晚于遼和西夏在我國東北地區興起的少數民族,并為其也設計一張王朝名片。預設:成果展示。民族: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國號:金建國時間:1115年都城:會寧府(上京),后遷都燕京(中都)。制度:猛安謀克制其他:大定之治過渡: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滅北宋,開始與南宋對峙。金是如何崛起的?下面的材料反映了金朝實行怎樣的制度?這一制度有什么特點?遼、西夏和金三個政權的興起和發展有哪些相同之處?請結合教科書相關內容回答。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他徭役,壯者皆兵……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金史·兵志》預設:猛安謀克制。突出特點是兵民合一。相同之處為都在仿襲漢制的同時引入了本民族原先的制度。教師點撥:遼、西夏、金這三個少數民族政權都在學習漢族制度和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風俗特色,在我國的邊疆地區組織生產,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系不斷加強。過渡:先后建立的遼、西夏與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相互之間以及與兩宋之間形成了長期的對峙局面,它們之間既有戰爭也有和平交往。隨著北方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崛起,這種對峙的局面被打破了。【設計意圖】通過設計王朝名片的形式,讓學生掌握三個少數民族政權基本概況的同時,去比較它們的異同點;結合材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元朝的統一(1)蒙古的崛起講述:12世紀時,蒙古草原上分布著眾多部落,相互之間為爭奪人口、水源、牲畜而頻繁發生戰爭,生靈涂炭。人們盼望著草原早日統一,結束戰爭。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國,他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請學生閱讀教科書,找出鐵木真建立的蒙古汗國是如何不斷擴張的。預設:先后滅掉西遼、西夏、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大理政權,甚至后來遠征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2)元朝的統一請學生依據教科書第三子目前兩段概括元朝建立和統一的過程。預設:1260年,忽必烈即位,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朝完成統一。提問:元朝疆域非常遼闊,又興起于一個騎馬打天下的民族。如果你是元朝的統治者,在當時的經濟和交通條件下,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會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鞏固統一呢?請結合教科書從中央、地方、交通和邊疆四個方面概括元朝采取的措施。預設:中央設立中書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交通方面修驛道,設驛站、急遞鋪;邊疆設置宣政院、元帥府等進行管理。請學生結合秦朝形勢圖、元朝形勢圖和下列材料概括元朝的行省制有何特點,并分析其對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中書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百官志》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創新,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高。行省制度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還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影響深遠,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沿用至今。出示薩班靈骨塔遺址與宣政院印章圖片,請學生結合圖片和教科書內容歸納元是如何對吐蕃地區進行管理的?預設:1247年,涼州會談,吐蕃地區開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元建立后,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師生討論:除此之外,元朝還對哪些邊疆地區加強了管理?結合教科書第三子目的“歷史縱橫”思考,與以前相比,元朝對邊疆的管理有何進步之處。過渡:元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廣闊的疆域內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那么,元政府是如何處理復雜的民族關系的呢?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發展的呢?3.元朝的民族關系(1)民族交融播放視頻《中國回族歷史起源》,請學生觀看視頻并結合教科書回答:元代的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現?預設:回族的前身形成,蒙古族內遷并與漢族的交融。教師點撥:不僅如此,漢族人民也不斷遷往邊疆。總之,各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經濟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民族交融的趨勢不斷加強,這大大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渡:在民族交融的同時,元朝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也很明顯。(2)民族矛盾元朝統治者為保證蒙古貴族的利益,實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它的性質是什么?預設:“四等人制”。它是一項民族差別對待措施,這一名詞是后人概括而成的。等級 名稱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等第三等 漢人 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請學生結合表格和下列材料,說說元朝實行“四等人制”的目的,并分析它產生的影響。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經濟負擔以及其他權利義務上都有種種不平等的規定……(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論的,而是區別對待,一切以鞏固統治為指歸……(元朝統治者)對各族的上層更是優容有加,極力籠絡聯合,以使他們為蒙古政權忠實效勞。——朱紹侯等《中國古代史》教師點撥:目的是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這一措施使民族矛盾一度尖銳。但是后來,民族矛盾逐漸減弱,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成為主要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爆發,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元朝王公貴族大多逃往北方草原,很多蒙古人仍然居留內地,逐漸與漢族等其他民族交融。【設計意圖】元朝的民族政策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讓學生繪制表格梳理“四等人制”具體內容,并通過材料分析讓學生挖掘這一措施的目的和影響,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實證意識。同時引入學術觀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四等人制”。三、課堂小結小結:公元10到13世紀的中國,由遼宋夏金民族政權的對立演變到最后元建立統一的王朝,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共同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